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美客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美客读后感精选

2021-04-22 00: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美客读后感精选

  《北美客》是一本由刘群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美客》读后感(一):刘群:堂吉诃德式的9387公里游历

前言 堂吉诃德式的9387公里游历 1 第一夏 “腌鱼大王”华盛顿的意外死亡 吃烤鸭的老布什与差点被吃 骗子、胶囊和纽约司机 男扮女装和百老汇第一神剧 夏天戴貂皮帽子的人 “雷神之水”的诱惑 惊魂夜的老别墅往事 变成堂吉诃德的鲍勃·迪伦 疯马 狂野比尔的死木镇之死 黄石:土狼式的博弈 大峡谷、尤物和孙悟空 乌托邦幻灭与66号公路怨妇 星落狂沙·金曼论枪 鬼镇的夏天和克拉克·盖博的蜜月 洛杉矶没有键盘侠和“结巴”的旅行 2 第二夏 美墨边境的“奶酪”与蜂蜜 出海寻找孤独的鲸鱼 小岛的艳遇通鉴 海军陆战队的“售货老妹” 最慷慨的吝啬鬼 “5B”之家 等待查理兹·塞隆 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 洪都拉斯推土机 弥撒、迈克尔·杰克逊和榔头 帮主如是说 妈妈 秋哥在谷歌 吃鸡和史密斯夫妇 回答同样问题的两个中介 张爱玲和原子弹 旧金山的不动产也会动 那片孤傲、铅灰色的海 首富仙踪 刷锅水和西雅图的童话 3 第三夏 伯克利教授(上) 伯克利教授(下) 机器人老太·昙花 派特和火星 搭车记 大神餐厅 4 第四夏 哈佛的五品官 与鲁道夫的争吵 被警察活捉 航行在缅因州海岸 三遇南菲 去斯蒂芬·金的老巢 尾声 寻找1985年的四个夏天 致谢

  《北美客》读后感(二):最近几年看到的关于美国的通俗作品里,较精彩的莫过于这本《北美客》了。

  本书以《美国客》为题,我认为有双重涵义。 首先,作者身为民族文化的观察者,为“客”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姿态,既保持有对异族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又不卑不亢,保留有对于自我经验的自信和满足。“做客”也是一种姿态,既要敞开心扉,尝试接纳理解主人,同时又要尽量节制,不对主人做过多打扰和介入。 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作为在人生旅途的跋涉者,为“客”是作者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惯常状态,汉乐府中有言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种对人生的体会,是贯穿各个文化的通感。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在书中,作者以客体的身份,非常诚恳地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做“客”以及在人间为“客”所经历的的个体经验和人生智慧,这些淳朴的记述,相信可以让观者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阅读这本书是在一个春日的傍晚,微风轻拂纸页,文字轻灵跳动,不知不觉中,追随着作者的脚步踏入了异乡的热土,推开了魔幻又传奇的北美文化之门。这本书带给了我特殊的阅读体验,一口气读完,精彩! 这部书是以旅行路线为线索来记述的,作者刘群所踏足之地,与当地事物自然而然地发生种种关联,从而牵引出一段段传奇故事。观者可以借助作者这双眼去洞查遥远大陆上的人和事,听着作者剥茧抽丝般娓娓道来,拂去历史的风烟后,看到美国文化的内核逐渐显露。不同于以往刨析美国文化的作品,本书不故做学者姿态,用一些假大空的学术词藻去刨析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国民性问题。他只是用一个好奇的旅客的目光,去提问我们所有人都会疑惑都会关心的问题,不断发问,耐心求索。追随作者的脚步,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找到了答案。我们在不断靠近真实美国的同时,获得了更多元的文化认知,民族思考,甚至是收获人生启示。这个过程很奇妙,作者就像许多年前坐在村口讲故事的老者,捋一捋胡子,以目击者的身份跟你娓娓道来这么多年的历史往事,可能时不时还跟你俏皮地卖个关子,他的眼神温柔笃定,讲到激动处会神采飞扬,讲到不平处会紧锁眉头,讲到动情处会黯然唏嘘。他的语言质朴,故事动人,最最重要的是这份有温度的表达和真实不做作的质感,让我打破了对于已往关于美国文化的著作教科书式晦涩难懂的印象,从而真的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和感动。 再看看这部书的时代意义,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老大,他的历史文化备受世人瞩目。他复杂,矛盾,多元,兼收并蓄又自成一体,热情开放又不拘一格。从四百年前五月花号载着一群在欧洲的失意人远渡重洋来到这片满怀希望的热土时,就注定了这片大陆不同凡响的命运。作者带领我们从西部茫茫荒野穿越到东部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从华盛顿、玛丽莲·梦露、乔布斯、比尔·盖茨到斯蒂芬·金,还有无数的普通人的故事,作者刘群历时四年,行程万里,为读者献上了质朴有趣的美国文化注解。 《北美客》是一位东方作家对于美国西方文化的思考与解读,还有一点北美版《文化苦旅》的意思,这书仿佛是一把可以转动的、探索美国文化和精神内核的钥匙,满足我们对北美彼岸的好奇心。

  《北美客》读后感(三):四个美国偶像和一个恐怖大王——扒开那些大佬和他们的人生“真面目”

  

一本新书《北美客》读完,掩卷长叹三声:那些美国偶像级大佬的人生也真的不容易嘎嘎。书中大约有十多位美国名人的故地访问,探寻他们的人生故事,现如女娲一样,信手捏来几个人,扒开他们的“真面目”。

1恐怖大王斯蒂芬·金是个胆小鬼?父母祸害了他,父母成就了他?电影史上排名第一《肖申克的救赎》,以及恐怖片《闪灵》,《小丑惊魂》,看过吗?这都出自美国大作家斯蒂芬·金的笔下,这个把人的屎都吓出来的恐怖小说大王,你相不相信,他居然是一个胆小鬼?他自己看恐怖电影会瑟瑟发抖。他经历了怎样恐怖的童年,经历了怎样古怪的爹妈才成就了今天古怪的他?《北美客》作者访问了斯蒂芬·金隐居的缅因州住所,走进了他的童年世界。原来,恐怖大王在他二岁时,父亲无情出走,阁楼上的一箱子恐怖书,母亲给他讲恐怖现场,还有一系列保姆恐怖事件,给他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黑洞。父母皆祸害,一点不错。哈哈

2 玛丽莲·梦露给谁带来了福利?男人还是女人?李敖说,“三十六年前,这个金发美人一丝不挂地来到这个世界;三十六年后,她又一丝不挂地离开”,这就是玛丽莲·梦露,这个性感偶像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给男人带来了福利,还是给世上的女人带来了福利?作者认为是后者。《北美客》作者走访了科罗拉多岛,玛丽莲·梦露《热情似火》拍摄地,以及她和肯尼迪的幽会的酒店,钻进了那段惊人的情爱事件,他认为“他们如果曾经欢愉过,那也很好了,”来评价那段红尘往事。

3如今的鲍勃·迪伦已经变成了堂吉诃德?叛逆的鲍勃·迪伦如今已经老去,英雄迟暮的他再也写不出那些年轻的歌词,于是,他拿起了画笔,一次次冲向了画布,这俨然变成了唐吉可德?《北美客》作者走访了鲍勃·迪伦出生地明尼苏达,探寻音乐家呼啸的青春岁月,探寻那座生锈的北方小镇,那段在雪地里紧紧偎依的爱情,那颗曾经叛逆而孤傲的心。

4 苹果手机和死亡哪一个是世界上最棒的发明?乔布斯认为是后者。你能想象吗?一个阿拉伯人的后裔,领导了美国的IT产业的发展,这个人就是乔布斯。《北美客》作者实地走访了乔布斯硅谷故居,解密乔布斯的“生与死”。乔布斯一辈子都没有原谅他的亲生父亲,那个在他一出生,就抛弃了他和妹妹的叙利亚男人,但是,事实上,他又非常像他,一样的工作狂,一样善于营销,一样的智力超群。乔布斯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苹果手机,而是死亡。他说,“没有人想死,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死亡简直是生活中最棒的发明。”每个人时间都有限,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内在心声。

5 华盛顿总统离奇死亡的21个小时!该书作者拜访的第一个地方,居然是一座坟墓,华盛顿的墓。华盛顿在他的农庄,从生病到死亡,只有21个小时。没错,一天都不到。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离奇的去世了。这是21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作者还进一步发掘了华盛顿的情感世界,他的寡妇情结,他钟爱抓鱼、腌鱼的农场生活情结,这导致了他“不爱江山爱农活”的性格,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走向和几代人的价值观。

该书有点美国版的《文化苦旅》的意思,可以看一看!

  《北美客》读后感(四):什么样的人,适合生活在美国?

  

我很喜欢读国人海外纪行类书籍和文章,大抵是因为自己比较宅的缘故,对他人种种“自体移植适配性”就特别好奇。有时真的会很羡慕那些常年四处跑、或者在国外定居的国人。放在我,是真不敢这么毫无挂碍地挪窝,感觉自己血液里仍然是“安土重迁”的成分更多一些,于是也就更欣赏他人递来万花筒中那些别致的风景。

《北美客》一书的角度,乍一看有点类似于“背包客看美国”,但又并不是如此简单。我最早倒是很担心这书会是另一部对《在路上》的致敬之作,但幸好作者并没有把书写成这样,反而保留了它独有的特色和视角。

作者刘群是个挺野的人,看他的个人经历,算是半个媒体人同行,还是职业规划没做好的那种——先是媒体从业者,然后搞房地产,后来放下一切重启人生,在美国找学校念书(虽然怎么听都不像是有正经文凭)。而《北美客》,则是他在美国期间,连续四年夏天租车自驾的万里游历之作。

读游记么,其实我不看重文笔,我更看重作者选择的观察方式,以及对于路上见闻的取舍。

首先,选择自驾的上路方式(很多人国内上高速都发怵,在国外开车万里就更不用说了),以及沿途爱彼迎的住宿模式(要接触陌生人,要交流),本身就说明作者是个对外界人事物开放度、接纳度比较高的人。再者,他一些沿途发生的事件、遇到的人物,产生的许多价值判断,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凝结出了一个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生活在美国?

八十年代末,有本老书,叫《百人海外亲历记》,封面还是冰心题的。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海外华人的故事,有苦有乐,有冷有热,有成功有落寞,有青云直上有奈何星落,成为了当时许多人了解海外生活的一扇窗口。这本书价值观上比较保守,大体类似于:看,外国的月亮并不怎么圆。而且对于出国者在海外的经历,多会筛选一些“在饭店洗盘子”、“被当地人歧视看不起”的故事——这当然是在国外生活的某一面,但只是一面,而非全面。

另一本书,则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于1992年,卖火了大江南北。作者周励其人,坊间褒贬不一,有说她是黄皮香蕉的,还有的说她干脆就是个吹牛大王。事实部分不知真假,但对于当时仍在小学就读的我而言,女主人公身上那种拼劲儿、狠劲儿、敢劲儿,以及满身的活力,确实给了我震撼。同时,也带给我一种对于未知他国世界的好奇。或者不如说,是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原来人,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面对未知和风险,居然还可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有里有面儿,有活力有精气神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现在彼时读者的眼中,可能会显得些许惊世骇俗:

“世界是一本书,一个人只居住在自己的国家里,那么他只看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两本书出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版热潮中,仅仅几年时间,就在纸媒的舆论评价中掀起了一系列“月亮哪里圆”的讨论。但实际上几十年过去,经过互联网时代洗礼的我们,似乎恍然发觉这不是一个哪里基建更好,哪里political system更合理的简单问题;它还包含了对“人”的适配,即,哪些类型的人更适合怎样的环境。

年少时读海外游记,我更关心的,恐怕都是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逸闻;稍微成长一些,着眼点则是制度、民族性之类有点宏观的东西;而今年近不惑,更关注的恐怕是“人”本身,感觉是自己在精神上开始了一场“文艺复兴”。所以,在读《北美客》时,我对作者嘉许哪类人的生活方式,有点过于留心了。

这种留心获得的观察资料是有趣的,作者总是无意识地把笔触,留给美国当地那些不被亲情绑架、老来可以做朋友的亲子关系,以及那些到了老年,仍然自食其力并且活得很潇洒的老头老太太。

要知道时间其实过得很快,就拿我自己来说,08年注册豆瓣,到今天,差不多13年了。从当年二十啷铛岁,到今天快四张儿的人,当衰老像水一样漫过脚面,像土一般渐渐埋到腰间,面对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自然而然,我不会再初生牛犊般地本能觉得那不关己事,甚至我觉得人的老境如何度过,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社会本质的东西。人迈入老年,他如何对待下一代,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这是一种能量的接续,甚至,是country作为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一般的存在。

当初学新闻人物通稿写作时,一位前辈就教我不要总去听采访录音,直接去写那些你能记住的事——记住了,说明你被触动,触动不了你的,大概率触动不了受众。《北美客》里就有几个这样的细节,即使放下书本,我也能记得很鲜明。

作者在造访克拉克盖博曾居住的村镇时,偶遇一对父子。父子俩像兄弟一样亲密,并且父亲的女朋友还是儿子介绍的,是儿子的同龄好友。

而在玛丽莲·梦露相关章节中,作者遇到一位餐厅服务员,攀谈之后得知这位小哥的父亲是大酒店的店长。“你父亲很有钱啊,”听完作者的慨叹,服务员小哥倒是觉得无所谓,说,那是父亲的钱,和他自己毫无关系。

乔布斯曾被生身父母遗弃,而他坚定地选择不原谅遗弃自己的人。其父后来知道了乔布斯是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去找他,而是担心人们说他贪图乔布斯的钱。两人唯一的联系,就是爹用爱疯4,给儿子发了个邮件,儿子回了一句:谢谢。

美国很多富翁会选择捐献家产,或者用大笔钱搞慈善和公益(比如比尔盖茨)。以吝啬著名的亿万富翁保罗·盖蒂,可以拒付孙子被绑架的赎金(别说中国人了,老美都看不下去),却花了十三亿为美国人盖了一座完全免费的艺术馆。而斯坦福大学,最初也是富翁斯坦福夫妇为了纪念早夭的独子小利兰·斯坦福,倾尽家族财富而兴办的;夫妻俩一句“以后所有加利福尼亚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硬生生将悲剧,活成了一种悲壮。

作者曾住在一位老太太玛丽·安家里。玛丽·安已年近八十,还遭遇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车祸,但她依然努力工作,不但大搞爱彼迎业务,还出去做设计心理学培训讲座。作者表达了敬佩,而老太太则笑着说:“我很幸运,我还可以工作呀!还可以身兼数职,对吗?”而在美国,这样的老头老太很多,每个都是打不死的“小强”,心态还倍儿乐观。

……………………………………

与此相比,国内就又是另一番情形。

很难想象亲子之间的相处不会有什么算计,如果父亲找了新女友,子女首先担心的便是自己的继承权,这就更别说父子之间会像朋友一样了。

也很难想象我们的社会成员,可以完全心无旁骛地去选择对父母的错误坚决不原谅。或者也想,但心理上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我们这里,亲子关系很多是一种权力性质的服从关系:我花钱把你养大,而你要对我服从,否则遗产就没有你的份。那么相对的,子女天然也就会把“孝顺”同遗产的获得挂钩,有钱就对父母好,没钱就远远逃开——亲子关系同社会上的金钱权力关系,有很大的类似性。很少有富翁会想着拿大额遗产回馈社会,他们还是会选择囤积起来留给子女,因为遗产本身,也正同金钱权力挂钩。

权力框架下的财产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人身关系,而当人身关系充满了铜臭与依附时,人自然不会有十足的力量去经营自己内在的潜力,更多的精力是花在“运营”同亲人的权力博弈关系上,关注他人是否服从的份额多,关注自己是否成长的份额就少。

社会在这种氛围下,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专注养老型社会”——人年纪轻轻地就开始焦虑如何搞钱,如何搞到钱结婚生子,如何用搞到的钱让子女服从,如何把控着巨额金钱让子女给自己养老、让自己不受欺……小到小家,大到“你懂”的家,不大都是如此么?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位熟人。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可以移民到美国。他在国内有着体面的职业(赴美签证相对好拿的职业),但他移民美国的愿望并不是在事业上追求成功。我倒是很好奇他的人生观,就问他移民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一个不用特别成功,就可以想干啥干啥的,普通人。”

这位哥们儿在国内,就属于世俗欲望范畴中定义的“很成功”的那类人。但他很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你们可以自己脑补。

他曾经短暂地在美国找到了心灵上的安宁。他说,那种安宁就是大学刚毕业、还没走上社会时,他独自徒步穿越两省的一场旅行时的自在——彼时,还不用想着给父母养老,心里还没有姑娘,未来会娶的那个姑娘肚子里也没有他的双胞胎孩子。

我说,那你就干脆去美国吧。他尴尬地耸耸肩,回答道:“现在不行啊,父母在,不远游。”嗯,你品,你细品。

什么样的人,适合生活在美国呢?

我自己的答案可能就是:喜欢探索未知,享受种种不确定性,尊重人与人的边界感,敢于为自己做决定,同样,也不畏惧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的人。

当然,每个人答案肯定是不同的。我想,对于码出这本书的作者,在他车辙下绵延无际的freeway,以及拿《在路上》如大卷筒纸般的流水账作为调侃,却不惮于也自己来这么一程,或许就是他自己的答案。

— END —

PS:这书里有个神翻译,说是某家当地的著名川菜馆子,把“夫妻肺片”翻译成“Mr. & Mrs. Smith”……是的,就是你们想到的那个《史密斯夫妇》。

又PS:美国高速公路常被称为“Freeway”,大部分是不收费的。国内自驾么,收费收死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北美客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