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亭杂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啸亭杂录》是一本由昭梿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啸亭杂录》精选点评:
●很不错,是比较重要史料,值得一看
●厚颜
●不知道他写这书的时候有没有被夺爵……应该没有吧。写天理教之变时甚生动,若用口语会更好。
●康乾第一八卦合集
●按需。
●看八卦。故事可读性非常高
●大抵集本朝人物,典章制度,远照世说,近逮笔录,文辞平朴,议论精赅。或简要以一事一见,或详博如实录小说。月旦品评,成一家之私史;追幽诉同,称国事似回溯。阳光旧事,风物熟睹,名臣雅客,别志传奇,偶有剑侠马僧穿布其间,验方谶语留散中处,文人旧嗜,增助兴味。已而考证故实,甄别索隐,则鲜于闻说,盖书尽其用,不必求全。至于续录卷四卷五,多宋代事,或另计别划欤?不果欤?勿克成欤?待留后识。
●很喜欢博学而有生活的历史笔记。
●感谢昭梿这个大孩子,把它看得这么真切无尘。
●对于研究清朝前期的东西很有帮助,只是昭梿有他的局限性,生于封建王室,一切都是为王室的利益服务,特别对于乾隆的某些描述,不敢苟同。
《啸亭杂录》读后感(一):可供学习
本人高中生一枚,学习历史,此书中也有课本所提及知识点如“军机处”“南书房”“驻藏大臣”之类可作为延伸阅读,既是写本朝之事,自然免不了对大清一顿夸,更何况昭梿还是皇室宗亲呢。此书也可补《清史稿》《清史列传》不足,但仍不免纰漏出现,可见作者功力不够。虽然如此,却不影响阅读效果,许多历史事件记载详细,如第五卷“缅甸归诚本末”作者用一卷去描写清缅战争,可见记载详细,信息量巨大。
《啸亭杂录》读后感(二):短而精
每日看得不多,课余空闲偶尔翻翻,看的是学校图书馆借的八几年的老版,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复杂的繁体字让我既喜又忧。
昭涟对前清的纪录不多,顺康雍只是举了几个事例略证。大部分与史书一样,个别有些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故事,很是满足。
但是看着也会有点想笑,每个事最后一句大多是吾上英明..天资聪慧等等。这歌功颂德自古有之啊。
有兴趣的建议一览。
《啸亭杂录》读后感(三):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本书对于研究清朝前期的东西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皇室的很多事情书中都有细节性的记录,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四四对待胤礽的态度。这些都是因为昭梿的特殊身份可以知道的一些事情。
只是客观上来,也是因为昭梿的这种身份,让这部书也有它的局限性,昭梿既然是宗室,那么他的一切都是为王室的利益服务,特别对于乾隆的某些描述,实在是不敢苟同。有些话也明里暗里的在暗示康师傅传位给四四是因为脑残龙。不过对于这种事情也能理解,毕竟是脑残龙有恩于昭梿。
总的来说,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特别是康雍乾时期,这书还是很有帮助的。
《啸亭杂录》读后感(四):落魄王爷有遗篇
昭梿(1776-1829),号汲修主人,又号檀樽主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之后,嘉庆七年(1802)授散秩大臣,十年袭礼亲王爵。二十年(1812)因有人投匿名帖控告其凌辱大臣,对庄头滥施非刑,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第二年六月提前获释。此后一直未被重用,至道光二年(1822)才任以宗人府候补主事的闲职,郁郁不得志而卒。这样一份简历告诉我们,此人虽为皇室贵胄,亦曾有王爷之尊,但在清王室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昭梿为人所知,是因为他留下了一部笔记《啸亭杂录》。据有关资料,他爱诗文,嗜读史,政治上无所作为,却成了一名文学之士。与当朝名士颇多交游,与社会各界亦不乏接触。本书之外,尚有诗文二百余篇(已散轶),另撰有《礼府志》亦未刊印。有清一代满族王爷何止千百?其绝大多数虽生前显赫,死后却归于尘土,默默无闻,而昭梿因一书传世,经久不磨,人生之幸与不幸,岂易言哉!
《啸亭杂录》一书为昭梿的精心之作。作者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内容涉及道光初年以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逸闻轶事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宝贵史料。其中不少资料为本书所仅见。魏源著《圣武记》、李桓编《国朝耆献类征》以及后来民初编撰《清史稿》等多有取资,足见其文献价值。
此书凡十卷,又《续录》五卷,计三十余万言,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有何英芳点校本,列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予所阅为2010年9月第四次印本。
内容丰富,言多有据,文辞畅达,固是本书主要特色;而其论事多能详其本末,论人多能持论公允,尤为难得。
即便记述清廷之文治武功,亦不回避其残酷肆虐。如卷六《平定回部本末》中写清军在新疆被困时以民为食事:
惟拒守日久,粮日乏,仅瘦驼羸马亦将尽,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
这样的残酷实在超出人的想象。现在去鞭挞清兵的暴虐成性、草菅人命,或责备回民的不思反抗、听任宰割,已全无意义。此类记载的作用应该是让人知道和平的可贵,努力远离战争。
又如卷九记清军剿灭白莲教时,军纪混乱,扰民之状云:
川、楚教匪窃发,鹿挺兽骇,蔓延三省。一时诸大将,多拥兵自卫,任其奔突,惟知掳掠良民以供糈食,故当时呼官兵有“红莲教”之目。
兵匪虽非一家,其害民诚又过之。“红莲教”之称,岂浪得虚名哉!
作为清廷王室中人,记事能如此秉笔,不避嫌疑,不啻良史。书中于清开国至乾隆诸朝之大小战事,多有较详细记述。对当事将领功过是非,均有评判。而其于当红之人不讳其过,于败落之人不掩其长,为其他笔记杂著所不及。
对当朝人物,昭梿的记载有许多鲜见的材料,如卷二“尹文端公”条记尹继善事,有如下一段:
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宪皇帝尝告公曰:“汝知督抚中当学者乎?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是矣。”公应声曰:“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大局好,宜学处多,然臣不学其愎也。”其敏捷也若此。
可知这位尹继善对当朝名吏早有的评,但其应对敏捷,而且对雍正不肯一味顺从,别具风格。
又如《续录》卷三“王西庄之贪”记王鸣盛事:
王西庄未第时,尝馆富室家,每入宅时必双手作搂物状。人问之,曰:“欲将其财旺气搂入己怀也。”及仕宦后,秦诿楚谨多所乾没,人问之曰:“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公曰:“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犹自在也。”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
王鸣盛(1722-1797)为史学名家,著有《十七史商搉》百卷及《蛾术篇》百卷、诗文集40卷等,虽讹误不少,但足为一家之言。而其为人一直颇受讥弹。上引之事,今人黄曙辉在《十七史商搉整理弁言》(载上海书店2005年版《十七史商搉》校点本)即认为“《啸亭杂录》好货之讥,恐亦不为无因也。”如此自我标榜、言行不一,堪为后世学者之戒。
书中有记载时人之格言警句,亦可为修身之助。如卷二“吴春麓语”条:
吴春麓御史赓枚,桐城人。中嘉庆己未进士。性忠悫,颇以理学自命。与余交最笃,尝与余书曰:“奋与偾,盛衰之本。勤与惰,成败之原。贪与廉,得失之林。宽与虐,恩怨之府。静与躁,寿夭之征。忍与激,安危之券。谦与盈,祸福之门。敬与肆,存亡之界。”此数语真见道之言也。
又如卷七“孙文定公(嘉淦)”条,记孙嘉淦上乾隆疏云:
纯皇帝元年,擢左都御史。上《三习一弊疏》,大旨以为: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自是之根不拔,则机伏于微,而势成于不可返,黑白可以变色,东西可以易位。臣愿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引文王望道如未之见、孔子可以无大过为喻。上嘉纳之,一时传诵焉。
总体来看,作为一部史料笔记,本书具有较高价值。研究清代及以前历史文化(其中亦多有涉及宋、金、元、明诸代史事者),都有必要参阅此书。
2012年9月读毕, 10月24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