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失竊記读后感精选
《單車失竊記》是一本由吳明益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2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單車失竊記》精选点评:
●那个序吧,我觉得我再看多几年书都不大懂,唉…注定自己蠢蠢的:) 拿不准自己阅读时对二战日军描述的态度,大象那一部分挺好的
●中间部分情节叙述略拖沓琐碎,食之无味。长篇小说读起来的确会感到有些疲乏。个人还是偏向于吳明益老师所著的短片小说,短小精悍却气势磅礴带给我震撼!!!!
●力荐。一个在寻找与父亲一起失踪的单车的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他们讲述的故事。随着故事的讲述,台湾的单车发展史、日剧时代的台湾史、二战时的东亚格局逐渐展现在眼前。特别的是,以单车为切入点的视角带来的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视角,细腻而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将这幅故事长卷渲染得色彩纷呈。
●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些人,那些事》以及《皮囊》,是一个路子的小说,这本文笔更好,而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并不做作的狡黠。感觉是经验写作和知识写作中和的产物,细节考证用了心,不过年龄让我不得不给它减一星了。这学期结束就决定以后不看虚构类了,文学作品就看看诗集算了。
●一部融会了诸多边角史料的宏大作品,讲述了一个无话可说,“无法好好爱”的过去时代,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我们追忆旧日伤痕时的无力。没有人真的能穿越时空去感同身受,除非找回那辆失窃的单车,不停踩下去。
●愚人節,電影中心門外
●記憶裡沒有去過動物園的我還會去動物園看瑪小姐嗎?薩寶娜怎麼樣了呢?人、單車、大象、森林、蝴蝶⋯就這麼成了歷史、記憶。無關乎虛實,因為他們是如此真實。
●「情節疏鬆」「單車串接略顯勉強」……短評里說的都是真的(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模糊)。但本書的實際閱讀感受,就像乘著帆船在太平洋上飄飄蕩蕩,我根本已經不在乎情節和人物,細節和語言本身就帶來充沛的享受和回味。至於那些有關人物和情節的文學理論,被創造出來不就是等著有一天被顛覆嗎?埃柯說,小說就是由三根實的柱子和七根虛的柱子撐起來的宮殿。這本小說里,實的柱子地基扎實,虛的柱子華麗逼真,主題沉重而敘述輕盈。只能說「漂亮」,太漂亮了!
●4.4 得知被提名18年布克奖longlist(英语翻译版本的)就找来繁体原版读读看。 另一种obsession 对旧物、老脚踏车引起的交错多人历史的故事。无论是二战 台湾历史还是破碎家庭,甚至台湾蝴蝶 动物园全都牵在一起。 有部分台语/闽南话看不大懂 夹杂日语 心想如果我会按照标音来读的话 会再给多点分吧……总之 带有作者自己的偏执 有些语句逻辑我不认可 故事串成功不代表入人心。当中描写有动人之处 但还是缺了一点什么 对obsession引发的小说 可能我不会给到超高分吧 所以也已经不错了
●博物学恋物癖环保主义 有点村上的意思 个别地方味道不足句子奇怪或过分煽情 可能是语言不通
《單車失竊記》读后感(一):……
文字的掌控力和表达力很好,创作也有野心,比起战争,觉得写家人的那部分更打动人心。另外,作为战争中被侵入一方的后代,虽然觉得可以理解战争的双方都是受害者,尤其参战这件事对于那个地方的原住民是极其复杂的事,但是,但是,但是,怎么就完全不提一提,他们一方屠戮别人时的状况和心理呢?怎么他们得胜把别人打得落花流水杀尽烧光的时候,就一笔带过,怎么他们一处于劣势,就开始写多么凄惨呢?怎么能把侵略者写得这么像受害人,没有内心的纠结呢?也许是我这个被侵入一方的后代,有点想不开吧。
《單車失竊記》读后感(二):筆記
- 早前在臉書上流傳了吳明益在離開香港(應是來做訪問學人)前寫的文字,為他的真誠、對香港的鼓勵而感動。又不久前有前輩向我介紹吳的書,故也增加了關注。
- 最近他出了一本新書,但想來可能從老一點的書先看,看是否喜歡再看要不要看新書好了。在書店碰到這本《單車失竊記》,便找來讀讀。
- 這本書名讓人想起同名電影,雖然其實沒有看過。不過作者應該是有意做這種文本互涉吧。
- 從幸福牌單車出發,作者譜開了一個家族史與台灣的歷史,涉及日本的殖民歷史,原住民,台北的城市變遷,國民政府遷台,諸如此類。
- 讓人'驚喜'的是,吳的文筆十分好讀,節奏不慍不火,讓人讀起來十分舒服。比起駱以軍那種爆裂將自己推向懸涯式的書寫,或者另一些很文學很高深的文筆或推進節奏,吳的文筆就是個educated person的書寫。他的故事也有一定原整性,但又不是很老土的橋段,無怪乎這本書得到那麼高的評價。
- 日本的殖民歷史是這本書的重要部份。從爬梳腳踏車(孔明車;香港叫單車;大陸叫自行車)如何被日本人引入台灣開始,到原住部落與殖民者的關係,動物員拆射出的科學人員、有愛心的日本知識份子等。
- 當然讓我十分喜歡的是,作者展示出的日本帝國主義戰爭。他既寫了原住民及台灣人參與到日本皇軍的故事,同時也寫了國民軍在緬泰境內的苦戰。當中沒有國族主義式的情緒,而是從故事角色出發,展示出十分有說服力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多元視角。而這,正正是台灣所承載起的豐厚故事。
- 我也喜歡讀吳所描寫的台北市,老派商場,底層台灣人民的生活,城市的變遷,腳踏車與都市的發展等,乃至'現代'的咖啡店,都像在看那種淡淡的台灣電影一樣,氤氳繚繞。
- 聽說吳也寫很多'自然'相關的書寫,日後也許能多找來看。書中他寫與物(腳踏車)的關係,寫工夫/工藝(裁縫、修單車老師傅),寫人與動物(蝴蝶、大象)與大樹的關係,寫原住民(台灣的、泰緬的克倫族)與森林的關係等,都很好看。
- 吳呈現出來的台灣故事,不卑不亢,既有歷史深度又有超越人類的關懷;這樣呈現出來的主體,是詀人喜愛的,也充滿自省的。羨慕台灣有好的作者,努力的書寫著自己的故事呀。
《單車失竊記》读后感(三):这是一篇没有评论的用吴明益的风格写的读后感
我把《单车失窃记》好好地念完了。很想把它拍成电影。春季夜晚微弱的寒气从脚底爬上膝盖,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大腿上。我想摆脱这种冰冷,但却不想离开这里。猫在书桌旁的沙发上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想必是在梳理自己的毛发。
觉得不应该给它写一篇理性的阅后感言。
于是我在想,如何把它的形与神渗入自己的小说。
这本书在professor的书桌上躺了很久。professor不喜欢书本外面的软皮,在阅读的时候,会把它们拆掉,随手放在小书柜的某一层书籍的脊梁上面,把坚硬的封面平铺在书桌上站着阅读。但《单车失窃记》有些特别。软皮下面依然是软皮,似乎没有谁比谁更脆弱。书桌表面是原木的颜色,从宜家里买的,安装上电线以后可以随意升降。professor搬到我家附近时,用巨大的牛皮纸仔细地包住整张桌子。但桌子实在很大,几张牛皮纸显然不够。所以即便再仔细,仍然不小心把胶带粘到了桌子上。搬完家以后,professor一点一点地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把它们清洗干净。
“你看,可以再用这样的胶带来粘留在上面的胶带。”伊那时总是有很多透明的、宽大的胶带。
rofessor常常要在天快亮的时候才进卧室。有时我会迷迷糊糊听到吹头发的声音,有时我完全不知道。早晨醒来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还在熟睡。我转身可以看到平躺的侧脸,或者转过身去的裸背。每次我都会看一会儿再起身去书房。在professor起床之前,我都会一个人在书房待着。很平静。那些日子我常常看到书桌上的《单车失窃记》。王德威写得序和第一章都做了记号,后面干净的页面是还没有看。
“《单车失窃记》很适合你。”professor对我说过。所以我去翻阅了一下,只是翻阅,看到的文字并没有念进去。我有点怕如果真得念起来,professor就要借给我,那或许会拖累伊写论文的进度。我当时并不知道,professor看吴明益不是为了写论文。
从我认识professor开始,伊就在写论文。要发表的论文,要出版的书,要完成的终身教职。我们有很多没有完成的旅行,也有很多为了等professor一起看结果已经下档而看不到的电影。伊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和平息不了的焦虑。我卧室床边柜里的安眠药和抗焦虑药一直到我们决裂都还没有吃完。professor很少来我家过夜。我后来才知道,因为家太冷,床很硬,书桌不舒服。这些都是后来才告诉我的。于是后来我买了一模一样的书桌。
“我希望你还能来我家。”我发照片给professor。
“现在你有了文字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书桌了。”伊并没有回答我。
也没有再来我家。
有一天我收到了《单车失窃记》。里面的笔记还停留在第一章。《银轮之月》那一章被折了很大一角,我不知道这是否是professor留给我的讯息。
于是这本书到了我的手里,在那张一模一样的书桌上面躺了很久。在打开它之前,我看了三本完全没有关系的书。两本外国翻译小说,一本新闻纪实研究。有一天我突然想要看吴明益了,因为我想回到华语文学的语境里面沉溺一下。
或许也是因为,这本书之于我,就像是小说里失而复得的脚踏车之于“我”一样。
《單車失竊記》读后感(四):讲述和没有讲述的故事
一刷《单车失窃记》时觉得有两个阅读障碍:一方面人物、故事线索纷繁串杂,如果断断续续地阅读,很容易想不起来前因后果。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寻找父亲的单车,遇到一系列人物、听到一系列故事。可是“我”作为聆听者毕竟身处事外,对别人讲的故事不胜欷歔,无法进入其中。
但因为那些故事很动人,又二刷了一遍,越来越觉得这样的障碍可能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最蹊跷的莫过于“我”听了很多和父亲年龄类似、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的故事,却直到结尾也不知道父亲的过去和失踪后的最终去向。
阿巴斯的父亲、邹族猎人巴苏亚加入日军银轮战队,和加入中国军的穆班长都在充满恶意、雨季和干季无比漫长的缅北之森目睹太多破碎的世界。刺死受伤的同伴、避免他在虫蚁吞噬中更加痛苦地死去。吃掉误被认为是敌军中数十子弹而死的大象。也是在这个森林里高山族人向当地克伦族驯象师学习象的语言,共同逃亡。救援未到时死守渡口的营队生存在一棵大榕树上,靠树的生态系统为生。
巴苏亚运输队的象群被穆班长的中国军俘虏。牠们先被卷入“杀死森林地那场战争”,在掉落火球的丛林里充当运输工具,又作为战利品跋涉千里到中国,渡海去圆山动物园,十三头象只剩七头。牠们也一样懂得黑夜、雨季和伤心。
同时,在东京和台北,以避免动物在轰炸中受惊出逃为由,动物被分批处死,甚至包括温顺通人性、没有侵略性的红毛猩猩一郎。上野动物园的象很聪明,不吃下毒的食物,在上级的严苛命令下,工作人员最后只好任其饿死。台北动物园秘密将大象玛小姐运去一处河底地下工程,由动物管理人沼田先生照顾。秘密通道在空袭中坍塌,虽然玛小姐幸存,沼田先生却再没从通道中出来。
如果不是通过录音技术(两盘磁带)和晚年遇到的知己,巴苏亚和穆班长不愿开启自己的故事。象群要通过“灵薄狱”说出自己的故事(叙事者“我”坐了大象腿做成的矮凳,去了大象到过的地方)。沼田先生的故事通过当时还是孩子的静子以及她后来打听到的消息诉说,终究知道的只是故事的外观和结局。静子自己的父亲则在战后失踪,成为另一个谜团。
缅北之森以及动物园是当时生活在更安全的地方的人,或者后代的人,完全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同时也是他们无法经验的超越物种、超越种族的真正的联结。无论是阿巴斯试图进行的战地摄影,还是“我”试图和女友建立婚姻关系,都多少是因为无法触及更深层的生命体验而失败。
当事人不会忘记这些故事,包括大象林旺。但是,当它们被讲述时——可以在听者/读者中激起什么?如何才能不是一种净化作用(carthasis),对于现实产生不了任何改变,而且很快就被遗忘?
叙事者通过物的追踪把故事从遗忘中召唤出来,收藏老铁马的几个痴人从中穿针引线。此时台北商场、建在航空厂上的眷村、万华的市场都已经消失,上一辈人没来得及好好说再见就离开。“我”感叹道,看得见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坏掉、不见掉,看不见的故事也是,只剩少数一些人仍在苦苦把旧货和旧的故事留住。“我”想尽办法让终于找回的父亲的幸福牌单车变“全”,配以原厂配件,但那新换的车座毕竟不是被父亲骑过,受人的身体影响弧度发生变化的皮座。
真正发生过的,除了成为故事、成为被收藏的老物件、(成为被保护的老街区),还能成为什么?
“重点根本不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