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智探奇》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智探奇》读后感100字

2021-04-26 02:4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智探奇》读后感100字

  《心智探奇》是一本由[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9,页数:5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智探奇》读后感(一):纯粹意识流。。。

  是真的信息量大,还是作者思维混乱?

  本书堪称科普中的意识流小说:以观点大杂烩方式阐述,层层话语如洪水呼啸而至,缺乏中心议题,读者仿佛漂泊汪洋大海而出路难寻,适合“开拓思维”(或作胡思乱想),翻译不妙更变成猛兽。

  以为是心理学定论专著,结果是以进化论为支点的心智哲学探讨,而且经常绕不开语言学,也没什么新见解。论述如果精炼些、页码缩减2/3以上,也许是本不错的小册子。

  《心智探奇》读后感(二):人类的生理跟心理共同的进化史

  本书与其是一本讲人类心智进化的书,不如说它是讨论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之间,人类的生理跟心理共同的进化史。

  特别让我尤为敬佩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美国的平等平权运动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在那个的时候提出,人与人之间,男与女之间与生俱来就是不平等的这样一种科学假设,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这个甚至可以类比500年前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各方面的指责,作者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吧。

  就好像你不如否定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一样,漫长的进化之中总会有一些残酷的遗留存在。但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崇尚的自由和美好才是如此的弥足珍贵。能违背生理跟心理的本能,去追求一个更大更美好的理想,这或许是人得以为人,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的原因。"

  《心智探奇》读后感(三):进化

  这本书很棒,作者知识很渊博,而且旁征博引,能给出很多不一样的解释。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这本书不符合我的阅读风格,作者的论述过于发散,很大一段话,从很多侧面去论述一个问题,有些半随笔的感觉,并不会给出清晰的结构信息,对于快速阅读有点累,如果有时间仔细看下来会好一点。

  作者对心智计算的论述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本身就是从事互联网行业,作者试图用算法来表达人的心智计算过程。比如人如何区分一个平面、大脑如何处理左右眼的图像数据、大脑如何记忆,以及这些数据以各种形式存储。我想到了计算机的诸多算法,比如分代垃圾回收算法和遗忘规律很相似,ai训练收敛的过程,和人的心智模型建立相似。

  也许进化不是不可能,当你了解了心智算法,改进算法,改变算法不是不可能。比如记忆大师,改进的记忆存储算法。

  二次进化不是不可能。

  《心智探奇》读后感(四):人工智能能取代周杰伦吗?

  在今年1月湛庐文化举办的12+思想节上,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预言家约翰·马尔科夫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他给观众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内容是在机器人大赛中,各个机器人的表现。那个视频中的机器人看起来非常的蠢萌,观众看到它们的反应,就像是在网上看到外国人傻缺作死的搞笑视频,或者是看自己家的狗傻傻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跑一样。

  看起来人工智能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最近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和围棋世界高手李世乭的四次对战,前三次三连胜,似乎又使人工智能的前景画风大变。

  有时候,Siri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人工智能要占领地球的错觉。

  《心智探奇》读后感(五):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机会,近距离围观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脑是怎么思考的

  花了三个月吧,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平克的书真的是太厚太重了!

  不过,不要被一大厚本吓到,这本书其实讲的内容并不复杂,也并不新鲜,毕竟英文版是1997年出版的,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很多知识经过传播、科普,已经不那么”新知“了。它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件事,人类心智是由自然选择来解决我们祖先遇到的问题的系统,也就是把演化心理学对心智的研究的方方面面都说了个遍,非常详细。

  有点,有点像在读一本个人视角的教科书,感叹它包罗万象,偶尔诅咒它也太事无巨细了。

  可能是这本书我读得太久了,读到中段,突然莫名地很喜欢这个老爷爷,这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讲一个观点必须辅以各种证据,掰开了揉碎了尽可能地讲清楚,有点可爱(也有可能是虐虐成恋)。

  读书像是一个机会,去了解另一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考虑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他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开口说话、提笔写字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略去很多信息,大部分是觉得没必要,少部分是觉得与我的论述无关。

  平克老爷爷就细腻很多,他会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呈现,把各方观点各种证据都梳理出来,几乎可以窥见他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机会,近距离围观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脑是怎么思考的,我想,写作一定也会帮助平克老爷爷更好地理解。

  《心智探奇》读后感(六):《心智探奇》的结构

  《心智探奇》的结构

  本书的结构:两把钥匙、四种能力。

  一、 两把钥匙

  心智计算与自然选择, 是解开心智之谜的两把钥匙。

  二、 四种能力

  心智的4大能力,1、视觉感知。2、推理。3、情感。4、社会关系

  三、 心智在文学的应用

  1、 视觉感知,让文学作品要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尽管三维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为二维图像,但借助于运动、形状和阴影等线索,我们可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三维立体表征。因此,文学作品对于运动,色彩、形状、响声的描写是基础工作。

  2、对于变化,无所不在的推理。

  对于固定不变的,大脑往往忽略不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的环境。人们会自然的对变化的事物进行分类。然后心智根据类别进行推理。逻辑、算术和概率是3个最好的推理工具。

  文学作品,必须要对于变化进行说明。前因后果,互相的关系要有所交代,不然读者云里雾里。

  3、 情感是相通的。

  他们的欢喜、悲伤、恐惧、惊讶等情感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喜欢优美的环境,渴望浪漫的爱情。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公开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而已。

  4、 不同的社会关系,有不同的反映。

  心智有很多组成,还有爱、友谊、合作、公正和预测我们行为后果的能力。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朋友和敌人,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心智探奇》读后感(七):片刻的思考

  一, 机器没有心智没有自由意志, 机器也不可能超越心智。 但是机器在某些可编码表征层面上比大部分人厉害,在某种程度上全部层面碾压了心智很低的所有人。 第一,因为机器有的不是心智与情感,它是可编码的表征的模式识别,即便这种表征的模式识别再丰富,如《电影her》那样,能够产生与人的一些相一致的可编码性表征,但它仍然是确定的有限游戏。 第二,因为相对于一些心智很低心智未成年或者心智不健全的人来说,机器大部分可编码性的表征,包括语言思维与情感在内,都超越甚至碾压了这部分人。 二, 人有没有自由意志,我不知道,也不确定,其实也无关紧要。 但是我知道,人有片刻的思考,人有创造力,那是是心流、是盗火,人的心智虽然在某些层面确定,但也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也正是这份未知与不确定,勇气与爱才有了意义。 对自由意志下的最好的定义来自于嘉迪斯:人们对自由的幻想,在实践中便是自由本身。 自由是不受他人干扰的那部分注意力 人是自己思考和行动的结果,此外就什么都不是 以贡献感为指引,既幸福也自由。 幸福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我对幸福的定义便是如此: 以贡献感为指引,在行动中探索未知,并享受片刻的思考,便是最大的自由。 机器的悲剧在于不知道为什么做 而人的悲剧在于没有做,没有行动 —————————— 过去 一直不理解王国维所谓的人生三境界 现在我开始有些渐渐明白了 第一境界看山还是山,因为年少无知,没有境界,没有思考,没有人生的意义。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因为开始追求人生意义,充满向往,总是想,山的那边,是海。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因为走上了山顶才发现,脚下是山,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只是从此开始,加快了自己的步伐,因为听到了远方的鼓声,那是使命的召唤。

  《心智探奇》读后感(八):对心智的终极提问

  心智是什么?心智从哪里来?要进化到哪里去?这三个对心智的终极问题是这本将近600页的认知科学大部头试图要回答的。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验和论据,跨越多个学科来解释人的心智极其演化过程。比如用演化心理学解释人的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的进化,用神经科学解释视觉听觉输入和大脑活动的关联,用信息科学解释模块化的心智计算过程,用演化生物学解释利他、社群关系,用经济学博弈论解释社交,用心理学解释艺术和幽默,最后剩下那些幸福、道德、意义等无法解释的东西交给了哲学。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心智计算理论,即人类的心智是一台像计算机那样工作的信息处理系统。接受神经元信号输入,加上心智的模块化计算处理,触发情绪、决策和行为。这也造就了心智的视觉、推理、情感、社会关系四大功能。

  要问心智的形成,就得搬出自然选择的演化论。平克首先明确一点,“变聪明不是进化的必然。”,即心智的进化方向不是从低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过程,而是在原始环境里接受自然选择的幸存结果。当然人类的认知能力是远远高于动物的,其首要原因是人类强大的视觉系统,它进一步构建了人的色彩、空间、运动感知能力。视觉也是人类形成高级认知推理所“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主要来源。人类善用隐喻和类比来扩展概念的能力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及《表象与本质》里也提到过,它是人类心智的一个关键能力,另一个关键能力是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平克提到的大脑对事物做“分类”的倾向。

  了解了“从哪里来”,必然也想要追问“到哪里去”的问题。平克有两个观点,第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由于现代环境的变化使得人类免于生存危机,基本不会再进化。在文化意义上他认同道金斯的模因论,人类会作为模因的载体,心智会作为神经计算器,将模因一代代的传递下去。第二是人类的心智不会进化成超级智慧,因为认知功能演化是适应自然选择来解决生存问题的。虽然人类有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强大的认知,但是自由意志、道德、意义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永远伴随我们。

  《心智探奇》读后感(九):《How the Mind Works》摘记

  1、智能是遇到障碍仍能继续追寻目标。如果没有目标,智能的概念就毫无意义。情绪是给大脑确立最高级别目标的机制。一种情绪一旦在恰当的时刻被引发,就会引出大量的子目标和再下一级的子目标,我们将其称为思考和行动。每种情绪都会调动人的心智和身体,来应对认知生态中生存和繁衍的某个挑战。

  2、恐惧情绪,对应的是危险。

  3、当我们感到不幸福时,我们为这些会令我们幸福的东西而努力,这些奋力争取的目标有助于繁衍。幸福是驱动力。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就是能够被合理获得的呢?一个良好的信息来源就是看他人已经得到了什么。如果他们能得到,那么或许你也能得到。这是比较的来源。此外,改进就是幸福,丧失就是悲惨。第三,负面情绪(恐惧、悲伤、焦虑等)的数量通常是正面情绪的两倍,损失比相同程度的获得能被更敏锐地感觉到。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横向和纵向。

  4、延迟满足,对未来的折现率。来自于不确定性,一、流动性;二、违约;三、自身意外。确定性越高,折现率越低,越能够延迟满足。对环境的把控能力越大,确定性越高,折现率越低,生存策略越倾向于慢长少生,而非快长多生。短视折现,可能是因为心智的模块性。

  5、彼此争斗的雄性对于群体来说是一种浪费——确实,当雄性构成了种群的一半时,它们通常都是浪费,因为仅有少量的种马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无须吃掉一半的食物。性选择导致的雄性军备竞赛貌似非理性,实际上无关紧要,因为占种群半数的雄性本来就是过剩的。

  6、生物体并没有得到复制,唯一被复制的是基因。就基因而言,复制体就是复制体,而与它究竟位于哪个动物体中并无关系。

  7、乔治·奥威尔(Gecoge Orwell)在《1984》中这样说:“统治的秘密是将对自己绝无过失的信念和从过去错误中学习的能力结合起来。”

  8、成功的宗教和国家最终认识到,它们不得不与家庭共同存在,但它们竭尽所能控制家庭,特别是那些最有威胁性的家庭。禁止乱伦的法律的真正目标是禁止那些威胁到法律制定者利益的婚姻。法律禁止关系较远的亲戚,如(堂)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这是由等级社会的统治者制定颁布的,旨在阻止财富和权力聚集到家庭中,可能会伤害未来的对手。

  《心智探奇》读后感(十):用心理学联接基因与社会

  (本书评系转载,原作者唐骋,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当史蒂芬•平克创作这本著作的时候,IBM的人工智能“深蓝”刚刚以2-4落败于人类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而当这本书出版的那年,“深蓝”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卡斯帕罗夫。而就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不久,Google的人工智能Alpha 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乭,这标志着“人类智慧最后的堡垒”在AI的攻势下陷落。

  如果说这些棋艺精湛的人工智能还算不上有“心智”的话,那么Google开发的另一种人工智能,已经能够驾驶汽车,识别图像乃至从事科研活动的“神经网络”算不算有“心智”呢?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心理学纯粹只是形而上的问题,从柏拉图,墨子到笛卡尔,以及更近一些的冯特和佛洛依德等人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假说。不过在我这个正在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的人而言,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先贤自以为正确的假设之上,不过是用一种形而上学代替了另一种形而上学罢了。直到二十世纪后,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巨大进步,才让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成为可能。

  这正是平克教授的做法。恰如我在读这本书前所知的那样,平克教授非常善于用精巧的文字与恰当的比喻去阐述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他将演化和基因本体论作为切入点,从心理学最底层的理论架构开始讨论心理学的复杂原理。这种思路对像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因为较之格式塔学派或者行为主义学派那种将神经中枢视为“黑箱”的做法,神经学工作者更习惯于从单个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的运作机制入手去理解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平克的书将着眼于局部的神经科学和着眼于整体的心理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衔接。

  平克教授将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思维定势都归结于人类的演化结果,对学神经科学的我而言,这个结论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一旦接受了大脑在心理活动中的本源地位,那么这一切便顺理成章了,因为大脑本身就是演化的产物嘛。但是作为心理学家,平克显然不会止步于此,不然他就不是平克了。他更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连同其心智作为演化产物,对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他用了很大的篇幅与大量的举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状,诸如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家庭结构以及普世的道德规范等,都是因为现代人还用着“原始人的大脑”——那些被演化所保留下来的,帮助我们祖先在丛林和草原中得以存活的特性依然左右着现代人的生活,毕竟生物演化远远赶不上文明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要是再加上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的话,简直有几分阿西莫夫笔下“心理史学”的味道了。

  从平克的引导出发,不难想见诸如优生论、种族主义或者自然主义之类意识形态也来自于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些也同样是演化的产物。但是我们理解规律不是为了屈服于规律,而是更好地利用规律。因此平克好不掩饰的表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演化留给我们的既有有益的资源,也有必须警惕的陷阱,如何充分扬长避短也正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

  作为一本将近二十年前写的书,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中诚然也会有其局限的一面,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足以堪当心理学的启蒙读物。它对于读者最重要的馈赠,不仅仅在于其中的知识,也在于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态度,恰如其最后一章标题,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或许也是平克书写这本著作的初衷吧。

  作者:唐骋,神经科学博士,果壳网撰稿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