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1000字

2021-04-27 02:0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1000字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是一本由[美]罗伯特o费希尔(Robert Fish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一):一个骑士的自我救赎

  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写了一个心灵治愈的故事,一个骑士为了拯救他人,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善良的,经常抛妻弃子,外出出征。他甚至为了可以随时出征,不再脱掉盔甲,就连睡觉的时候也穿着,终于有一天,他的妻子再也忍受不了,于是他决定脱掉盔甲,却发现盔甲已经无法脱掉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家远行去寻找可以脱掉盔甲的办法。幸运的是,他真的找到了。骑士先脱掉而来头部的盔甲,然后是四肢上的,最后是胸部的。每脱掉一部分盔甲,就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新领悟。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生活正在负重前行,不妨读一读这本书,跟随这位骑士一起慢慢脱掉身上的盔甲,体会生命的轻松与快乐!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二):活出生命无需证明的强大,为自己出征

  昨晚睡前翻完了一本书,壹心理推荐的心理咨询师成长必看的书籍《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感触颇深。骑士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吗?因为害怕不被爱不被肯定,试图努力的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却慢慢的把自己装在了盔甲里断开了自己与自己的连接,断开了自己与他人的连接。直到厚厚盔甲把我们深深的囚禁起来,闻不到花香,感受不到爱人的亲吻,听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真正的改变是跌入了黑暗的深渊痛不欲生,穿越内在最寂寞孤独无助的恐惧,盔甲才开始慢慢卸下了。改变是需要动机的,这个动机可以是:我不想失去爱人孩子,改变的动机可以是我一直在为别人付出我累了,改变的动机可以是我可以停下来外面很安全,改变的动机可以是我是值得被爱的,我什么都不做我都是值得被无条件的爱的。。。。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要爱自己才能爱其他人,这是爱满自溢的过程。此生,要为自己出征,因为你值得被爱,值得被无条件的爱。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三):从真理之路到真理之巅

  真理之路。 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不要总是希望现实符合你的期待。“你绝不会听到一只兔子说,我希望今天早上阳光灿烂,这样我就能到湖边去玩了。如果太阳不出来那么兔子也不会因此就感到这一天被这个不如意给毁了。它会安心、快乐地继续当一只兔子。” 寂静之堡。 承认自己害怕孤独。要人陪伴,不停说话,都是逃避感受孤独的表现。去独处,感受自己。有人在身边时是看不到真实的自己的,你会总想着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知识之堡。 爱是给予,不是索取。需要不是爱。需要他人的爱,正是因为自己不爱自己。爱自己,爱己而后爱人。活着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也没必要证明什么。 “如果一个人没有雄心抱负,那么会是什么样子呢?快乐。”想要变得更好,比别人更好,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是因为贪婪。忙着成为期望中的自己时,是无法快乐地当好现在的自己的。 志勇之堡。 恐惧和疑虑会因为你的相信而成真。 真理之巅。 放弃对他人的责难。不要将过错和不幸归咎于他人。全然接受别人的影响,以及过去的一切。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四):该脱下铠甲的人不止骑士

  花了一个多小时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书不厚,道理却很深。 骑士是一个易怒易自怨自艾的人,他隔绝自己与外界的沟通,把别人的认可当做自己的人生肯定,别人的否定置之不理,妻子跟他摊牌后他打算脱下他穿了数月的铠甲却发现不能脱掉,于是踏上了寻找脱下铠甲的方法的道路,他遇上了小丑从小丑那里得知森林里的梅林法师可以让他脱掉铠甲,后来在梅林法师和伙伴的帮助下一路通过了,寂静之堡,知识之堡,最后在自己的定力与勇气下通过了志勇之堡,终是脱下了铠甲成为了自己。 文章让我思考了自己是否是一个害怕寂寞,自我封闭,不够爱自己的人。我发现在边读文章边思考的过程中,似乎开悟了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责任的想法。自己好像还不够对生活负责,对身边的人不够珍惜,没思考过什么是思想的雄心壮志什么是内心的雄心壮志。 最后,除了文章骑士最后成功做回自己的过程偏向简单,以及结尾我个人想看到的他孩子和他妻子的状况并没有出现,有点失落,总体来说这是一本简单易懂比较有趣的书。

  1.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2.思考内心中的雄心壮志

  3.自己究竟如何不需要向别人的证明

  4.真正的知识不需要分门别类,因为所有知识的根基都是真理

  5.自己是原因,而不是后果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五):谁的青春不迷茫

  去年暑期,公司招了一批暑假工,基本上都是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我喜欢跟年轻人聊天,一来二去,我们就熟络了。一天,一个女孩一脸茫然的对我说:“我每天都很烦,我爸时不时地会问我:‘以后毕业有什么打算、准备做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你说我怎么办?我是不是很没用。”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她,但她的问题让我想起了罗伯特.费希尔《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这本书,或许这本书能为她答疑解惑。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教我们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认清自我从而战胜自己、重建信心。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费希尔是美国著名的喜剧作家。他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这场探索生命本质之旅妙趣横生。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了33种文字、席卷了56个国家,全球销量破2500万册。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本书的魅力吧! 这本书开篇就讲一个从为盔甲陶醉、到被盔甲所困的骑士,想脱掉盔甲这个大麻烦。重点讲了在卸下盔甲的路上的所遇所想所做。最终骑士学会了与自己相处,重建了自信。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我读的时候内心却波涛汹涌。 随着骑士一步步接近自己内心,我也同骑士一同进了寂静之堡,回顾了自己的点点滴滴,我也像骑士一样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害怕,害怕被看穿、害怕被嘲笑、害怕不如别人、害怕孤独。所以我从小就给自己戴上了盔甲来伪装保护自己,从不敢对别人或自己敞开心扉,一直没有安全感。看了《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只有走过自己的“寂静之堡”、“知识之堡”、“志勇之堡”,才能战胜自己。就像书中所讲“人能自之,即可生良策”。 土豆老师说的好,有的人能活在点上,有些人一辈子不着边际。如果你也想找到自己的点,活到点上,就来随骑士一起为自己出征吧!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六):我在书里看到自己(略微剧透)

  这本书躺在电脑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打开过,忘了是谁推荐的了。

  开会无聊,随手打开,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一本奇书”的念头就一直在脑海里。

  从书的一开始,我就觉得武士就是自己。

  一模一样。

  因为害怕被嘲笑,害怕被看不起,给自己裹上了重重的壳——我是善解人意的,我是友好亲切的,我是努力上进的——在武士自问,我可不可以不善良,不友好的时候,我也在想,我可不可以不那么善解人意,不那么亲切友好,可不可以就大胆地承认:我就不是一个努力的孩子?

  这么问自己的时候,心里一阵畅快。

  之前断断续续做过很长时间的咨询,咨询师一直在说我的头脑很强大,太强大了,以至于我完全让头脑控制了我自己。辅助脏腑调理的时候,咨询师特地掰过我的头让我看自己(我完全没意识到我脖子后仰,眼睛往上看了),那一刻,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话:

  我一直痛苦于自己存在感低,总觉得别人看不到我,其实是因为,我看不见自己。

  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我看见自己。

  就像武士一样。

  继续往下,跟着武士一步步地脱下自己的铠甲。

  或许,这也是我看见自己的真理之道。

  在沉默之堡,武士发现自己害怕独处。看见这一段的时候,我回想自己独处的时候,我会自说自话,会刷朋友圈刷综艺,哪怕是看书我也要放着音乐——才意识到,我害怕一切安静。或许,我是在怕听见自己的声音?

  武士在知识之堡里明白,他不需要证明自己。

  这话在我做人类图测试的时候,也看过。投射者的我,不需要证明自己。——可我在证明自己如何如何的路上,已走了好多年。

  ……

  书不厚,一口气就看完了。

  隐隐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不断重温提醒自己的故事书。故事是虚构的,但却如此真实地映照出我自己。人类是用语言概念思考的动物,如果大脑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或许永远都无法想出来。

  这本书告诉你,你本存在,你本美好,你看看自己。这本书很薄,但你可以读得很厚很厚。

  推荐一读。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七):《盔甲骑士》|相由心生

  这是比《小王子》更简短,思路更清晰的一本小说,或是说童话故事,给成人的童话故事。 它文风自白毫无华丽可言,明明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的小说,我们或许依旧没有耐心将它翻完。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只看故事的话,这就单单只是一个以铠甲为隐喻,教我们做人生的减法回归自我烂大街的那一套。早就熬老了的心灵鸡汤。 我们只需要一瞥就能预言下一页会说什么: 啊,骑士要经过三个城堡(“沉默城堡” “知识城堡”“勇气城堡”)后到达真理之巅慢慢卸下一身的盔甲学会爱人找到自我,然后呢?呵呵…… 我们甚至开始怀疑它为什么会在美国被被翻译成许多国的文字远销海外然后落到你的手里,为什么会请的动各行各业的大佬们为其背书。为什么被人津津乐道。啊,你敢,你胆敢,你尽胆敢如此消遣我!? 其实我就是这样想的,第一遍是这样,第二遍也是,第三遍……没有的三遍。甚至第二遍也看不完。坦白讲,在形色的书丛中这就是个无趣的故事,如果我们不联系我们自身的话。 而一开始联系自我就会如书里面的骑士一样变的烦躁粗暴还有不以为然。不一样的是骑士有法师梅林开导他,而我们只有抓住这如风飘絮的一刻,努力认清自己。道理都是这样不是讲了听了就懂的。要回想领悟,然后才会慢慢看到这本书给你的益处。毕竟也不是应用书籍。 其实,它像是诗歌一样读一遍背一边没什么。毫无用处。甚至大脑有内存的话还会占据几k我们的内存。但是一旦有某些情景出现,让我们感同身受诗歌所描写的情感时,那突然飙出来的诗句,迸发的火花,还有那一刻思想的升华都会让我们大惊: 我艹!老子又升级了! (啪!写文章都不完打游戏给老子罚站去!) 不过,宁外要提的就是我的的疑问,骑士最后卸尽了盔甲负担站在真理之巅上拥抱午后的暖阳。说改变说美好。童话总是这样喜欢讲美好的结局。而相对的,人生不会有完美,这我们都知道。大概杨万里体会到这些才说:正如万山圈子里,一生放过一山拦吧。我们不可能到达真理之巅,或是说不可能长久的待在那里,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心态去接纳所有事物。总会有我们卸不下的防备。(比如挡住你裆的那块,关公帽了解一下?´・_・` ) 沉默会让我们忧郁,知识会让我们死板,勇气会让我们莽撞。真理也总是相对的没有永恒。 当我们在为自己出征时又有谁来告诉我们何时凯旋呢?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这一本童话故事,去学会呵护学会交流,我们可以降服恶龙,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都铠甲骑士是我们自己,我们将解救我们自己。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八):《盔甲骑士》:Be yourself,Know yourself.

  在看完《夜莺与玫瑰》之后,友人又推荐给我另外一本很短很简单的童话——《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可以洗洗被王尔德打击过的消沉的心;这本书很短很短,大概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平淡的文笔,简单的辞藻,但给人的感觉确是深远的、富于哲理的。

  如果说王尔德的童话是在阴沟里仰望星空,那么《盔甲骑士》则像是在登山的时候享受的微风。

  一个执迷于自我的“盔甲”的骑士,被自己最亲爱的人疏远;在大魔法师梅林的指引下,在squirrel和pigeon的陪伴下,经历寂静之堡、知识之堡和勇敢之堡后,最终踏上了真理之巅。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但当你开始读的时候,你却不可否认这场旅程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童话。

  “我必须得证明给世人看我是一个关爱他人又心地善良的好骑士啊。”

  ——“如果你确实是一个关爱他人又心地善良的好骑士,那么你为什么还要证明给别人看呢?”

  骑士一直保持“一个骑士”的身份或者说人设,忘了人是多面性的,一个人往往拥有很多面、很多角色;对于他的妻子,对于他的儿子,他应该放弃自己“骑士”的身份,尽自己的义务,从而享受他们的爱。

  让·皮亚杰将低等认知归结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对自己认知的最低层次,也是骑士正在挣扎的认知阶段。

  我们大部分人也多囿于此,自己喋喋不休得表达自己“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只不过是站在更远更高地方的人眼中的笑话。而自己局限于此,近乎于自满,喜欢自己保持的这种状态;因此,跳出来认清自己也是很难。

  你开始看到不同种类生命的差别,这是由于你开始看到自己内在的变化了。

  为什么万物除了人都不会说话?不,万物生灵,皆有其语;人不懂,以为这是生灵之间不可逾越的沟壑。当人希望读懂别的个体的语言,或许不应该祈求对方以你理解的方式表达。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内在的改变。

  “寂静城堡”则代表这一个人需要先认清自己,要想离开这里,就必须单独一人面对一切。而你为另外一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为她而哭泣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你变成了她的一部分。

  你在你的真情实感与自己之间设置了一层不可见的屏障。多年之后,他终于变成了永久的屏障,并显露出了他的形状。骑士穿盔甲穿久了,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脸面。

  而当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亲切、关爱、怜悯、智慧、无私,他想变成这样;如果骑士他想和镜子里的人一样,那是件很简单的事,因为他一直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人。

  而随之的旅程,骑士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时候的你忙着想要那个你期望中的自己,而无法快乐地当好那时的你自己呢?

  ··· ···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九):重读依然很感动

  近期看的书大多阅读任务,无所谓喜不喜欢,迅速读完,提炼观点,结合生活思考有什么感悟,似乎也没有哪本书让我想一读再读。在记忆里搜索良久,有一本书浮现出来,已经有点淡忘具体情节了,但我记得读它的时候,流过泪,读的时候,我是喜欢的。为了写这本书,中午用一个小时重读了一遍。 这本书是《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作者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费希尔。李嘉诚先生在香港大学演讲时,曾经向广大香港青年倾情推荐这本书。这本2016年出版的书在欧美被称为“成功的棒喝书”、“破译现代人格问题的圣经”、“发现自我价值的金色钥匙”,席卷全球33种语言,超过2500万册,全美热销超过800万册。豆瓣评分8.0.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是一本很薄的童话寓言书,讲述的是一个颇有深意又幽默睿智的故事。一位叫忘记了自己叫山姆的骑士,为了证明自己勇敢善良,关心他人,身披盔甲和敌人战斗,他杀恶龙,救少女。努力征战,到处都能看到闪闪发光的身影。但是他的妻儿也只能看到穿盔甲的他,骑士无法拥抱爱人,无法亲吻儿子,甚至日常生活都变得非常麻烦。 昔日带给自己荣耀,为自己提供保护盔甲变成了累赘,骑士决定想办法脱掉盔甲。于是他走上了寻找自我的觉醒之路。法师森林中,得到梅林的指点,在松鼠和鸽子的陪伴照顾下,骑士踏上“真理之路”,经过“寂静之堡”、“知识之堡”和“志勇之堡”之后,分别感受到“不停说话是因为害怕孤独”,“如果不爱自己,也无法爱别人”和“恐惧和疑惑都是幻觉,直面恐惧才能解决恐惧”。 领悟到这些后,骑士到达了“真理之巅”。这时候的骑士,已然脱胎换骨,对自己有了全新认识,找回了那个叫“山姆”的自己。并且学会跟自己相处。看见自己,也拥有“看见别人”的能力。骑士接受了自己对人生的责任,别人对他的影响,以及过去的一切。他不再把自己的不幸和过错归咎于他人了。 放弃了执念的骑士,觉得身轻如燕,他纵身一跃,不但没有坠落深渊,反而向上升起。最后一块盔甲脱落,带来融入天地和自然共鸣的感觉,骑士敏锐的感知一切,心中充满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爱,这种爱让他全身充满了力量,再也不用穿上盔甲,四处征战去证明自己了。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刚做妈妈,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时候。 本来没觉得跟家人相处有问题,帮忙照顾孩子的过程,各种观念碰撞,产生了诸多矛盾。委屈,疲惫叠加在一起,让我对新生儿期的女儿感觉很复杂,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我很害怕她。柔软的身体那么脆弱,洗澡,抱起都担心会伤到她,睡在身边担心一翻身压死她。看起来脆弱的小人又那么暴躁,动不动就嚎哭不止,我拿她毫无办法。公婆和爸妈轮流来帮忙,现在想来,他们是小心翼翼照顾我和女儿的。可是当时,随便问一句“是不是奶不够,没给她吃饱?”这种话都会让我暴怒大哭一场。感觉全世界都在跟我过不去,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怀里的这个小人儿。我却搞不定她。 这不对,本来不是该母爱泛滥吗?我不是应该微笑着,浑身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慈爱的养育女儿吗?可是我如此狼狈,像个疲于奔命的刺猬,时刻防御,把所有的交流都当做敌意,准备反击别人,却谁也战胜不了。 直到,有一个夜奶之后的不眠之夜,我看到了这本书。《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本来打算翻翻看是不是能读给女儿听,缓解她的焦躁易激惹。一口气读完,我跟着书里的骑士,哭了又哭。原来,是我自己太紧张,是我想做完美母亲,为自己竖起一道城墙,看不到别人的善意,也拒绝所有人的帮助。 越焦虑,越防御。每次受挫,都顾不上去仔细看看伤口,立马结痂,掩盖伤口,做出更强势冷硬的姿态。其实,疼痛还在,越疼痛,越害怕。看不见自己的恐惧,也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女儿的柔弱和暴躁,其实是反映我自己的状态。而我,对她的“反常”一直视而不见。 随着书中的骑士盔甲被他的眼泪浸湿生锈脱落,我的防御痂壳也被自己的眼泪浸润消融了。读完书,擦干眼泪,我睡着了,很难得女儿也一夜安稳。第二天醒来,感觉整个人放松而柔软,我逐渐学会了跟家人合作照顾孩子,孩子也越来越“好带”。 现在重读这本书,没有再哭,但是当年眼泪缓缓趟过心田的感觉依旧记得。愿我们能直面内心,接纳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不忘初心,无所畏惧。看得见自己才看得见别人,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十):《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干就完,奥利给!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读后感--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干就完,奥利给!

  这本书,实在太好了,为什么如此畅销,真的有其内在原因。里面很多东西故事情节,甚至可以完全用来做心理治疗,非常好。 “当你坦然接受命运的时候,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起来吗?” P28这句太好了,一下子,道出了正念、佛学、暴露的核心所在,只要你接受了,就不会难受;只要你允许自己难受,你就不会难受;只要不逃避,你就不会恐惧。太深刻的道理,太朴素的要义,太现象学的提法。人类的先辈,早就知道这些现象,甚至用这些现象来指导世人的生活,这些核心的原理价值,一直都没有过时。

  视而不见的现代人,非常奇怪。明明痛苦不堪,为了减轻一点点痛苦,而做出很多奇怪的动作行为,例如穿上盔甲,例如抽烟喝酒、piaochang、赌博,例如强迫自己视而不见·······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了,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不去接受,为什么不去允许这些难受、恐惧、嫉恨、愤恨的感觉存在呢?我们到底怕这种感受,还是怕引起这些感觉的某人某事?到最后,时间久了,大概早就忘记那些引起难受感觉的人或事。

  心理治疗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其实一直存在着,但是好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还是看不见,理解不了。现在真的,或许已经不一样了。科学慢慢占领这些曾经模糊的心理、哲学、神学、宗教所交叉重叠的领域。循证依据显示出,这些现象学下隐含的简洁原理就是某种程度形式的暴露、脱敏。

  冬泳怪鸽名言“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干就完,奥利给!”真的是太实在。允许难受感觉的存在,允许这个世界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允许这个世界有些难题是无法解决,允许这个世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允许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允许自己面对生死无常时候无能为力。这个太重要,香港中文大学陈乾元博士“人有2个世界,一个客观、一个主观。”客观世界是很痛苦的,想到自己某一天就死亡,想到武汉传染病中消逝而去的生命,继而想到人什么不是。太痛苦了,所以痛苦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完全拒绝痛苦,完全地将自己保护在虚无的主观世界中,问题就开始出现。当我们完全拒绝痛苦的时候,痛苦就来了。当我们总是去思考消除痛苦的时候,痛苦就产生了。

  人为什么不去接受痛苦呢?为什么不可以先苦后甜呢,为什么不可以面对恐惧时候大声呐喊“干就完,奥利给!”,为什么不可以有时候像个白痴什么都不想呢?为什么不可以一刹那像只狗不去思考昨日,明天呢?为什么我们要问这些多为什么呢?冗思,当思考开始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可能是问题解决方法,可能是冗思,冗思会带来冗思之苦(陈乾元博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笑人类的无知而不自知。

  对于病人而言,不去思考。对于普通人而言,设定时间不去思考,1小时?2小时?

  “你是在用问题回答我的问题。” P37这个实在是太朴素的回答,简简单单的陈述,说出了经典的苏格拉底提问、引导式提问的精髓。用问题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当来访者愿意接受这种提问的时候,思维的改变就自发地开始。

  唯有来访者自发是想法才是最有动力的想法。唯有来访者真正想改变的时候,才是最有可能改变的时候。这种引导式提问技术,最终引导出p49“那就为了你自己而脱下盔甲”为自己而改变自己,才是最有可能获得改变。才最有可能一顾无前地“干就完,奥利给”

  这本就是一本层层推进的心理治疗寓言,懂得人,自然会懂。

  梅林法师,就是治疗师的隐喻,只是梅林法师使用的是现象学的方法,而治疗师使用的是循证科学、可操作、可重复的方法。梅林法师总在关键的时候给予骑士指点迷津,鼓励、强化骑士的行为。给一些小松鼠、鸽子的小方法,从旁边协助骑士自己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最终需要操作的还是骑士他自己,经历各种困难,放下防御----疾病症状,方能得见自我-----做回真实的自己(山姆),而不是那个想当然为真实的自己。

  盔甲曾经很有用,但现在已经没有战争,现在已经不是童年无助的自己。

  这是一本寓言,看到可以领悟的人,自然领悟,领悟不了,那么可以找心理治疗师之流。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人通过书本领悟,成本较低,一些通过心理治疗领悟,成本比较高。所以世界本来残酷、不公平,所以痛苦、难受,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

  重要的是,要认知重构,痛苦、难受只是感觉,又怎么样子呢?通过心理治疗领悟,成本高,又如何呢?太阳还是会升起,爱你的人,还是会爱你。成本高,不意味什么,即便意味什么,又如何呢?

  骑士不该流泪,那肯定意味懦弱。但是即便骑士流泪,为了妻子,又如何呢?流泪就是流泪,感觉就是感觉,难受就是难受而已。。。。。所以小鸽子说得对“只不过是幻觉而已”p136

  “大树也好,动物也好,它们都没有自己的愿望,梅林法师的愿望很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每一个看起来都快乐、健康、都是以美丽的生命。” P124这里的愿望,是对于未来的冗思。当我们没有对于未来的冗思,没有对于过去的冗思,活在此时此地,顺其自然,那么我们就会活得很自在,仅此而已。

  当我们买下此书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此书,此书也选择了我们,所以此书变得有用。大概率的是选择此书的人都是有非常多的冗思,思考等等。而此书对于没有冗思之人而言,没有什么用。所以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大概不必也不需要去懂,必须要懂,去找治疗师之类的人。

  所以此书的寓言故事,对于天真、活在当下的小孩而言,没有用。无忧无虑的小孩,怎么会有成年人的杞人忧天的冗思呢?怎么会有值得悔恨的过去呢?怎么有考虑未来的深刻思考呢?所以此书不适合小孩和活在当下的人和物。

  治愈自己,活得自在的其中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摈弃过去未来的冗思,像只狗一样活在当下、此时此地此刻。

  很难?很难吗?估计还是设置一个特定时间段,把自己变成一只狗一样的存在。1h?2h?

  149 “骑士放下了恐惧,放下了所有,抛开了执念,他对未知的信念让他获得了自由”书中的骑士是通过放开双手、掉下深渊,才可以做到放下恐惧。一如暴露的原理,去面对恐惧,才可以放下恐惧。我们的恐惧是什么呢?婚姻不幸,还是工作不如他人好,儿子不够聪明,还是我其实不如其他人。怎么放下这些恐惧、担心?怎么去面对操作?这个要好好设计,

  某人恐惧孩子游戏上瘾,具体操作就是不断地让某人让孩子玩游戏。大方向如此,显然还不够,引自网络上,让人讨厌游戏的几次情况:包括把游戏当做任务,设定任务目标;在玩游戏的人的身旁指指点点·······

  结合起来的具体方案是:让孩子不断玩游戏,同时完成特定任务,同时家长在陪伴孩子身边指指点点他,同时如果没有完成设定任务将会受到何种惩罚?·······

  一句话放下恐惧,面对恐惧,还是太过于简单,但是我们又怎么可以去奢求一本薄薄的书可以做到全能呢?但是我们怎么可以压抑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得到一本全能的神书?但是我们又怎么可以不断地冗思下去?

  顺其自然就好,得到一本好书,很开心;得到一本不够好的书,也可以。放下恐惧,很好,放不下恐惧,也可以-------陈乾元博士

  感谢中国好同事马医生的推荐

  Dick_zhao

  佛山

  2020012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