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交响曲》经典观后感集
《丹麦交响曲》是一部由Sune Lund-Sørensen执导,摄影:Peter Roos Ronald C. Goodman / 剪辑:Sune Lund-So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交响曲》精选点评:
●剪辑的鬼斧神工,哈哈,太棒了,还是雷淑平老师在编辑课上播放的
●丹麦旅游宣传片 素材很全面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涵盖到了 即使年代久远 也依旧看得到很多的闪光点。配乐与剪辑太赞了。剪辑 有些诙谐俏皮的地方 很不错。
●剪片儿不难接片儿难,说清楚不难说巧妙难
●北电屡用不爽的剪辑教科书
●你们的国旗长这样,就别往脸上涂了好吧。¯(°_o)/¯
●打气筒→礼花,枝桠拍打镜头→树木倒地→木材→地板→芭蕾舞,小人偶→士兵→仪式。。。富有想象力的快速剪辑,航拍,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现在看电影老看剪辑,都出戏了。。。
●视听语言课。纯粹的视听剪辑艺术,抽象的交响乐节奏,不连贯的剪辑,通过一定规律的镜头排列组接,造成断裂的诗意美感。
●这个影片给人的感觉非常自然真实和谐,不会像某些宣传片故意安排众多的人与美景,画面是美。但实在离真实生活太远,而且其剪辑说得难听些,就是把一堆美丽的画面配着音乐堆砌起来。像《丹麦交响曲》这样的宣传片,或许画面并不直接让你觉得美丽,但画面与画面之间顺畅甚至奇妙的联系,有时是在不知不觉
●三星半。意识流剪辑。
●好有趣 节奏好喜欢
《丹麦交响曲》观后感(一):读解
一棵伐倒的大树向前倒下去,当它正要挨着地面发出声响时,镜头切到木材加工厂的木料裁割机,一根大树杆落入槽中发出一声巨响,观众即感到期待的意外,又赞赏创作者构思的窍妙,接着按一定的节拍出现各种切,割,刨的加工工序。然而机器声消失,只看见一根根木板条在拼接(近景),以及木条碰撞的轻柔的哒哒声。镜头一拉开,音乐起,七八个儿童在芭蕾舞排练厅的地板上练舞。在短短的15秒钟内,用11个镜头,把一棵树从砍伐,加工直到成为地板的过程全表现了出来,空间跳跃十分大。
《丹麦交响曲》观后感(二):相似性经典案例
未经书本提点的情况下,我能发现两三出专场特别巧妙,看过解析你才能知道它巧妙在哪,远远不止是按照音乐剪辑那么简单。
比如你会发现该宣传片,除背景音乐外,声音元素非常多,环境声无处不在,贴近的画面,贴近的声音,这都是剪辑师的武器,让该作品显得无比流畅,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你还能说什么呢?
树枝触碰镜头的声音~树木倒下的声音,木材流水线~舞者的地板镜头相似,话剧舞蹈雷声~街道雷声声音相似,将相似性用来完成转场运用到极致,让无关的画面完美结合。学习剪辑相似性的绝对教材。
《丹麦交响曲》观后感(三):高明剪辑真的是不落痕迹
有句行话说:
“能明确的看出技术手段的技术都是低级的。”
还有人说:
“本片完全把自己的节奏贴伏在音乐的节奏上,算不上什么剪辑。”
其实剪辑这事要两说,无痕迹剪辑是对应类型片的叙事。概念式剪辑对应的是音画艺术创作,是气氛和情绪的表现。
就像画画,不能说写实画风就一定是王道。抽象派在艺术表达上也很重要。
艺术手法探索的重点在于是否影响类型片的应用。这个和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差不多。昆汀的手法肯定不是类型片,但是也同样高明的。
本片的剪辑不是狭意的视觉无缝,而是更广阔的叙事无缝。从混乱的社会素材中用趣味蒙太奇手法交代了整个丹麦的风土人情。感觉安徒生的雕像正穿过历史,凝望着这片蓬勃的大地。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