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交响曲》经典观后感集
《狂人交响曲》是一部由德罗尔·扎哈维执导,戈兹·奥托 / 彼得·西蒙尼舍克 / Daniel Donskoy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人交响曲》观后感(一):交響狂人觀後感
本部片根據事實改編 但結局更加現實 以巴血海仇恨難解 何況要以巴音樂家合作演出 更是難上加難 來自以色列的榮恩有好的資源 可以從小培養 甚至有自己的樂團 來自巴勒斯坦的蕾拉在炮聲中練習小提琴 奧瑪則是從小跟父親學習單簧管 參加婚禮樂團四處演出 甄選位置在台拉維夫 榮恩可以輕鬆地前往蕾拉與奧瑪則被百般刁難才能通過檢查哨 期間的團員們衝突不斷 當一方訴說著親人被殺 另一方則是家園被搶 真的很無力無解 尤其面對家庭壓力與內心責任 放棄夢想或是放棄仇恨都是艱難決定 指揮家父母是德納粹集中營的醫生 戰敗後父母被殺 他則是被猶太人所救 自此後拼命想消解罪孽 指揮家想盡法子讓兩個分裂的團體融合 好不容易有演出機會
彩排的韋瓦第四季冬與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也都算是完美 後來被外界得知傳出奧瑪與另一以色列女孩戀愛私奔結果被反對者車子撞死 音樂會因外界壓力不了了之 最後兩方團員在機場隔著透明板 合作演出戰火浮生錄中波麗露
或許兩方團員此生無再見的可能 彼此仇恨無法完全消除 起碼在心中已種下和平的種子
電影中的無力感讓我跟家人都落淚 因為現實都會發生
查了一下以巴地圖變動 巴勒斯坦的領地越來越小 最後可能面臨無地之國 因為國際角力犧牲這也是悲歌
另外奧瑪的單簧管聲音真的好聽 可惜找不到曲目
《狂人交响曲》观后感(二):交響狂人(Crescendo,2019)
1、交響狂人(Crescendo,2019)中,雖然聯合國策畫的音樂會取消了,不過樂手們自發性的樂音卻和鳴了,而最後合奏的波麗露交響曲,同樣在在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1981)中作為和平之音呈現。
2、在莊子來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在老子來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非、對錯、此彼、死生、美惡、有無,凡種種矛盾、對立、衝突,都因不能超然的、整體的去觀照。這部電影談的不是政治或歷史,其實談的也不是音樂,這部電影把這些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帶到遠離塵囂與戰火的義大利的山區中,就是領我們到一個自然的,或說是超然的,或說是「道」的立場中去。
3、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最困難的在達於和諧。子曰:「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音樂要達於和諧,不是鐘鼓技法的問題而已。在電影裡,這一個所謂能解決問題的超然的立場,最終,其實又是回歸現實的立場裡,也就是孔子給予禮樂的內涵上——「仁」:同理、共情、愛。
4、其實以臺灣面對兩岸的割裂立場,或者臺灣在日本殖民下淪為次等人的對待史,如今很容易就能掌握電影故事的背景與感受,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的人民,也都存在這樣的困擾,以巴的衝突從來不遠,這樣的主題有普遍性。
《狂人交响曲》观后感(三):一个白左圣母婊引发的血案
巴以即将举行新一轮和谈,一个有钱的德国圣母婊想举办一场特别的和平音乐会为这次和谈助兴。这场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将在于,乐队成员将由分别来自巴以两国的年轻音乐家组成。为此圣母婊在法兰克福请到了一位德国音乐大师去以色列组建这只特别的乐队。大师身份也很特别,其父母曾是纳粹集中营医生,无数犹太人曾在他们手下死去....大师到了以色列开始挑选乐队成员了,发现巴勒斯坦年轻人音乐水平普遍不及犹太青年。大师坚持以艺选人,圣母婊则坚持乐队中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比例为1:1。最终大师勉强挑选出了一支符合圣母婊要求的乐队,但排练时两边年轻人民族情绪严重对立,排练无法进行。大师把乐队拉到风景如画的奥地利,希望换个环境能消减两边的对立情绪。经过大师一番苦口婆心的操弄(包括自爆家族的黑历史),乐队成员对抗情绪有所化解,排练得以顺利进行。其中一个犹太女孩还花痴上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巴勒斯坦男生。两人知道他们的结合将为各自的家庭和社会所不容,遂决定私奔去德国,路上遇到项目安保的阻拦,小鸳鸯逃跑途中男生意外被车撞死,因为男生的死,乐队成员又爆发严重冲突打成一团,音乐会被迫取消。心灰意冷的大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圣母婊却可以当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意气风发地奔向她的下一个博爱关怀对象:南苏丹的疟疾项目。
看到前一篇影评说“根据事实改编”,是想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吗?No!此片纯属虚构,影片4分42秒处的字幕已经说得很清楚,based on an idea by Stephen Glantz等三人。
有句滥大街的话说的是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无数影片涉及这一主题,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中音乐甚至帮助犹太男主赢得德国军官同情,得以在残酷的战争中幸存。对巴以两个负有血海深仇的民族,音乐是否能同样奏效?圣母婊的异想天开(片中的德国大师是这样认为的)最终被冷酷的现实打了脸。我很喜欢影片里对那个白人圣母婊的小讥讽,也喜欢乐队成员结束冲突后合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首对冲突两边都有特殊意味的曲子应该是编导的刻意选择,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煽情效果。除了音乐,自始至终存在的冲突让这部文艺片充满了紧张感,观赏性很不错。但坦率地说,我不太相信影片对犹太青年们反巴情绪的刻画。曾经去过约旦和巴以旅行,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觉以色列人要包容平和得多,阿拉伯人却始终有化解不去的戾气。以色列境内生活有近200万阿拉伯人,差不多占以色列人口的1/4,以色列议会中甚至有不少阿拉伯议员,两族人之间也有相互通婚的,但在巴国控制区内,相反的情况都不存在,足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