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浅说》读后感精选
《文言浅说》是一本由瞿蜕园 / 周紫宜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言浅说》读后感(一):浅说不浅
小而精,兼具系统性。回想当年高中学文言,总是强记而已;花了两三天读毕此书,相见恨晚,有醍醐灌顶之感。第一章讲古文演进脉络,已有较开阔格局。第二章讲常见虚词,全面详尽,且示例极多,信手拈来。第四章愚以为方法论上的意义超出学习文言一门。第五章,文白对照(即使彼时白话也没有那么白话),尽显文言之美。好书!
《文言浅说》读后感(二):过时的文明,只剩文艺的装饰作用
十分合我的胃口,不仅把以前搞得我晕头转向的常用虚词助词讲了一遍,还教人怎么写信。很多知识点让人受益,若少年时有此时的理解力,又或此时有儿时的记忆力,古文水平不止如今这皮毛窘况。而且教人写信的部分让我有些感动。一是因为现代人鲜有书信来往。二是书信中的礼仪规矩我几乎从未听说。忽觉得自己像个没有教养的蛮人,这次重新聆听教诲。只是这过时的文明,只剩文艺的装饰作用了吧。
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号 neverbacktalks 即可关注同步发布内容。
《文言浅说》读后感(三):实用的文言作文入门小书
实用的文言作文入门书。
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演变讲解文言文章的发展历程,其中的例子耳熟能详,有春秋、诗经、论语、左传、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等,读起来毫不费力。及时古文水平粗糙之人,亦能读懂。
后面还有古文的文法简解,最后是文言应用文举例,文白对照。
中文是十分精确的语言,很多东西,白话文表达不出来,或者达到文言文的艺术效果。
适合文言爱好者。也很适合中学生作为课外参考读物。
其余的小书,如三国史话,亦曾拜读,受益良多。
《文言浅说》读后感(四):一些摘抄
写在前面
学问要识门径,既得门径,要能博观约取,以高速度猎取知识,以敏锐眼光把住关键,即无往而不利矣。
三 古文的体裁与风格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总不能从头到尾毫无转换。大体上:“起、承、转、合”四个字是不能完全离开的。从什么地方说起,这就是起。开端以后,接下去说,这就是乘。要将意思说清楚,必须推开来,或从反面,或从侧面,或加一番描写,或加一番分析,这就是转。最后加以结束,点名这一篇的中心问题,或者回顾到开端的话,这就是合。
所谓“格律”,“格”是指一篇的布局,“律”是指的一句的措词。
古文之所以多用语助词,就是为的使读者容易领会其中的神情口吻,所以诵读起来,必须注意句首用的是什么助词,句尾用的是什么助词。
《文言浅说》读后感(五):古文入门基础及习惯的养成
小书篇幅不大,简单说了古文的发展历程,体裁风格之类。着重的笔墨用在对助词的诠释,尤其喜欢最后几篇文章范例。
说一下几点收获吧: 1.以前总说起承转合,早点看到这样浅显易懂说出来不更好。大体上“起、承、转、合”四个字是不能完全离开的。从什十么地方说起,这就是起。开端以后,接下去说,这就是承。要将意思说清楚,必须推开来,或从反面,或从侧面,或加一番描写,或加一番分析,这就是转。最后加以结束,点明这一篇的中心问题,或者回顾到开端的话,这就是合。
2.文言文学习要点
①选文章由近及远(先看近代作品,如清朝,离我们近所以文章风格、词语习惯比较接近)
②尤其注重虚字(语气表达曲折的意思)的学习,虚词的作用极大包括词与词之间的连接(没有不能成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没有表达不完整),反复阐明的联系(没有就不能尽情尽理,动人之听)。
③对文章结构要心中要刻意的提出这篇文章怎样提出一个中心的?怎样推论的?怎样结束的?
④对不熟悉古文辞藻的字眼、词藻、典故的如今,注重文言行文不能口语化。
最后就是多读书、多写日记,按作者看来,最好日记范本是陆游的《入蜀记》。
《文言浅说》读后感(六):古文今解
以篇幅论,《文言浅谈》是一本小书,但如果以内容论,文言肯定是一部“大书”。这本小书不俗,举重若轻谈这部“大书”,有清晰的逻辑,稳妥的文字,各种例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非常用心。读起来很是享受。与前几天看的《中国人文小史》比较,果然比老宿儒要高出好多好多。
如果挑挑毛病,最后一章好像有点问题。举例说明如何从白话到文言,这在书成之时(1960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还是用书信体,感觉很是生硬,似乎就是照着要“后”成的文言而“先”给出的白话文。
书中说,要了解文言介词“所”的用法,最好用《论语》中的三句话为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看其所接近的是什么人,看其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看其所爱好的是什么事。“所”总带有“一切”、“任何”、“凡”的意味。
我这里胡乱解一下:是否可以将这三句话作为某些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甚至学位论文的三部曲呢?视其所以,就是现状分析;观其所由,就是原因分析;察其所安,那就是效应分析啦!
书中说,学古文的第一步骤是诵读,要读出声来,读出节奏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两字一停,不必说,余下九个字,古城二字一停,多字拖长,慷慨悲歌四字连续到歌字吟咏不绝,之士二字每字都拖长,士字更特别长,有余音袅袅之势。十一个字有不少层次转折,将慷慨悲歌的意味烘托出来。
我在想,如果是初学一篇文字,诵读可能很有必要。即使在今天,如果一篇东西能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那肯定是一篇好文字。
书中说,我们现在说“走”,古文这只能说“行”字。而古文中的“走”,现在就要说“跑”,比如走马,就是现在说的跑马。但古文中还有许多与现在的“跑”对应的字,如驰、骋、骤、奔,不是一个“走”字可以包括的。我们现在说“快慢”,古文中绝不会这样说,有的该说“迟速”,有的该说“缓急”,分别得更为细密。
叹汉语言文字确实丰富,可供不同场景下的挑选,用于表达在程度、情绪、立场等不同方面的差别。只是很多人的语言能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书中说,古文家所谓义法,大约有几种禁令。比如俗语是不能写入文章的,一篇之中是不能没有照应的,多余的话多余的字是要避免的,要直率的话也是要避免的。
虽然说桐城派以此为绝对戒律显得有些刻板,但我觉得这些在现在语文写作/甚至专业写作中也是有意义的哇。
书中说,文言文中的助字很重要。句首的助字帮助起承转合,而句尾的助字帮助语气的抑扬顿挫。
现代语文中,这些助字都变成了各种介词,但功能依然如旧。
《文言浅说》读后感(七):《文言文知识》
《文言浅说》 周紫宜&瞿蜕园 当代中国出版社 知识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一本书,个人还是蛮喜欢的。 第一部分介绍古文的历史发展,从上古的文章讲到近现代的文章,包括一些变化之处和继承之处,算是古文发展之路的一个简单讲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古文文法的特点。包括古文中的字和词的用法,助字的用法概括,类似于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基础性知识。 第三部分介绍了古文的体裁与风格,不是非常详细,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能从整体上对古文做个框架式的了解,也是很不错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一些学习文言的要点。还是很值得借鉴的方法。比如提到的学习文言应注意的三大事项:一是虚字使用,二是整篇的结构,三是字眼、词藻、典故等。 还提到写文要有放有收,有反有正,恰如分寸,婉转动人。 个人比较赞同文中的这段话:作为一个初学的人,最好是训练自己快读的能力。一部书经过快读以后,即使吸收其中一部分,当然印象不会很深,不能巩固。这也是不足虑的。读到其他的书,又遇到同类的部分,自然会加一层巩固了。所谓精读熟读,就是这样积累而成的。 个人觉得这个读书方法适用于读任何书籍,而且还很有成效。 其实任何语言文体都是某种工具,都是为了更方便的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所以是会改变,保留着有用的部分,而一些今天看起来不大用的部分也得保留,因为那是我们了解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 种草了几本书,记录一下,有时间看看。 《昭明文选》——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体例是专收单独能成篇的文章。 《古文观止》——文章丰富。 《庄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水经注》,骆宾王《讨武曌檄》,王勃《滕王阁序》。 文中说:“今天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一是培养阅读胡书的能力,二是养成语言精炼、条理清楚的写作能力。” 我想不仅仅是上述的一些能力,还能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对自己的人格完善也很熏陶。 总之,这是一本文学性和工具性兼具的书,适宜阅读品味。
《文言浅说》读后感(八):“小书馆”记
刚出版的“小书馆”丛书放置于案头,内容轻松可读,装帧内敛清雅,这样的图书我是喜欢的,也不由得想写下一些话。
桃花流水窅然去,其中的大部分书是窅然去的,消逝久的。
像是一把秦火烧到桃源,花无言语,实不可见,核却侥幸被后人埋伏于此的(奇怪感觉——我见到书目最初的感觉即如此)。
或者像是桃树被伐,花不知落谁家。
而有的书随流水窅然去了,去的时候是桃花,回来梅花了。相见不相识,但也没人问你。
桃之夭夭的书在一时期纷纷逃之夭夭,现在又似乎结了义,执子之手,联袂而来。
我想起一件事。从尘封的书柜里碰巧看到俞剑华的《书法指南》,就带到客堂里去看,没看几页,被人揣跑——八仙桌上空空荡荡,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低垂梁下,黯淡的光顶着积满暗黑灰土的白色玻璃灯罩,摇晃。
见到“小书馆”第一辑中有俞剑华的《书法指南》,我一下想起这件事,我那时十一二岁吧,现在五十一二岁吧,中间之年月再没有与这本书相遇,此时仿佛似曾相识燕归来了。当然,也有从不曾相识的。范烟桥是我故乡前贤,“小书馆”拟出版他的《作诗门径》一书,我既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有这书,哈哈,同是长干人乎?
我很喜欢“小书馆”这丛书名。至于副标题“让思想去旅行”(……还是不旅行),这个主难作,因为让“让思想去定居”也没什么不好。而”小书馆”这丛书名真好,有人间味,有亲近感。它的方向也很明确: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荟萃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
我想,他们慢慢地出版,我们慢慢地收集,很多年下来,集全了,“小书馆”就成为我们的“小书库”“小书海”“小书城”。她在库里酷,他在海里嗨,我在城头跑马。
或者各有所需,环肥燕瘦,颜筋柳骨东坡肉,从中选择,几年下来,也能做出一个个性化的“小书房”“小书斋”什么的吧,不亦乐乎!
昔日有君学民学或官学民学之说,并认为民学兴则国家兴文化兴。民学简单说来,就是师傅传徒弟。传灯,传人,传身段,传神情,传口诀,传杯,传衣钵,传代,薪火相传。但不是每个徒弟都能找到师傅的,当然,也不是每个师傅都能找到徒弟,师傅找徒弟其实更难找。茫茫人海失之交臂的事不少。茫茫书海失之交臂的事就少了?全是机缘,能把一本对路的书请回家,就像徒弟找到师傅。这丛书里有几本是可以做你我师傅的。
“小书馆”,我见到这三字,真觉得有座小书馆似的,于是为记:
无形乎?有形乎?可随手也,可深藏也。得小书馆,有形无形,一隅一室,在屋在心。欲积书千册,当十以一;于闲暇之际,开卷有益。开始似水天相接,茫然不解;接下来如师徒相晤,忽有所悟;最后像朋友相加,联床夜话。青灯一盏空中传,翠竹万竿影底看——旧籍不能不传,时文不能不看。谈笑未必是鸿儒,往来肯定无白丁;书馆可能无大小,能品则精;层次或许有高低,会心便灵。有形乎?无形乎?可深藏也,可随手也。我们要养成随手读书的习惯,大千世界无非一小书馆而已。是为记。 文/车前子(作家)
《文言浅说》读后感(九):所谓古文,神理气味
惭愧惭愧,两个月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书评了,纵有千种理由,也不过借口罢了。故在此书评前留下这段文字,警醒鞭策自己。
回到书中,短小精悍,浅说不浅。小小一本书,短短一百三十二页,对于如何学习文言文却有很好的介绍和说明。从回顾文言文的历史,到文言文的词语用法,是让读者了解文言文;中间又加上了优秀古文推荐和古文学习心得,是为学习文言文指明方向;最后居然还有文言文的应用——如何用文言文写书信,这真是巨大的惊喜。薄薄的一本书,都可以作为文言文界的工具书使用,也算奇迹。
除了工具书的部分,我读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收获是解答了以前一个隐隐的疑惑。
回想起来,我也算半个文言文爱好者了吧,因为从初中开始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就不觉得吃力,除了《文心雕龙》这类极其变态的古文,其他的古文就算没有注释,多读两遍意思也差不多能理解。加之古文读起来确实舒服,就不自觉的偏爱文言文一点,于是自己默默的也背了不少名篇。但是,我这个人比较功利,既然在古文上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我就会考虑实际的回报有多大。仔细想想,似乎除了某些聚会偶尔背一两句显摆一下,也没啥实际的作用,性价比真的很低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学习了解文言文性价比其实很高。这个高体现在其真的有用,它的用途不仅仅是它表面的“之乎者也”,更体现在文字下面的精神。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同理,读一篇好的古文,就是和杰出的先辈交谈。你看,读很多古文,就是同很多杰出的人聊天,让你受益最多的肯定不是他说出的字句,而是他思考的方式和结论。
所谓古文,神理气味。
神就是精神,文中蕴含的精神气,是古文最重要的内核。正所谓“文以载道”,又所谓“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文章写得好,这个人一定是一级棒。我立刻想到了苏轼,这个既坚持富有责任感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人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的士大夫,一生中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他宏远旷达的情怀,而这些情怀,又集中反映在他的文章中。“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他入世的志向;“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是出世的洒脱。所以,读苏轼的文章,就是触探他的精神。
理自然就是讲道理。讲道理的作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韩愈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出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写《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是为了提出“必出入于仁义”的精神,还在《答李翊书》等文章中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的观点,都是他讲出的道理。当然,还有我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解释太到位了。
气味为一体,读古文能给人一种气质情的美感。气质不同,气味也不相同。有激越低沉如“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有慷慨曲折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更有正气凛然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气味,就是作者不同的气质和情感,读的时候是思绪的享受,读完后慢慢咀嚼,更是回味无穷,绕梁三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古人诚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