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大全
《金融的逻辑》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全书的三个核心论点
1、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时空上的交换
2、儒家文化没有契约基因导致中国金融被家庭所绊
3、国家调整财政收入的两种方式:税收VS借债,eg美国、英国的发展历程。税收对应专制,举债催生民主。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二):据说写总结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大部分章节是在北上沈阳找基友的途中读完的,回答了一些关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发展中疑惑的问题,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工大工科同胞。
。。。。。。。。。。。。。。。。。。控平台可我怕了见佛牌违法颇为恐怕
待续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三):Ⅵ.践行G(定量)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当年郎咸平说藏富于民 公司治理做企业公民 要有信托责任和契约精神 现在已是主流的价值观 为何家会伤人? 强制性经济交易的潜规则 没有了人情味和自由度 过好每一天 既要未雨绸缪 用时间来换空间 也要用资本赢得时间优势 人力资本就是一种金融杠杆 人生得意须尽欢 偷得浮生半日闲 亦不失为平衡取舍之道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四):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什么都去香港和国外融资?
这本书让我记印象较深之一的是,A股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似乎不大,还是以服务国企为主,银行对小微企业也是。而就业角度看,国企待遇和稳定性,以及劳动性价比,现在也是绝对压倒性的。所以藏富于民不是我们的现状和方向吧。二是关于政府负债和其权利制约间的关系,导致税收制约,即轻税富民以实现良性循环,刺激内需消费,个人是这么理解这个逻辑的。等菜鸟一枚,首次发贴,请多指正,最近在看这本书,欢迎指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五):洗脑
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看法具有颠覆性,改变和加强了自己关于所谓国学的认识,一切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个原则绝对符合政府的行为。
陈志武精彩语录:“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处境不好,那是别人强加于我的;如果我们成功,那完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于是,在中国经济处于崛起势头的时期,再次听到“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就不奇怪了。”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六):不值一读的书,也不知道是谁推荐的我,读完让我不适一天。。
美国人写个中国人的书。。读完我查了一下陈志武,老"公知"了。美国人角度提出中国金融市场中一些问题,可能看得比我们自己要多,这点是我给2分的原因。但是分析之后,皈依者狂热式的开出美国药方。完全忘记了金融第一要素风险,提都没提药不对症的后果。让我觉得不是他水平不行,就是本书就是一部意识形态作品。但是我看作者找问题角度还是新颖的,那就是不怀好意的鼓吹自由“漂亮"国。作者陷入皈依者狂热。入门的不推荐。他提出的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他给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狗p了。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七):什么是金融
每天都在接触金融,从新闻报道的投资到自己购买证券以及房贷等行为,无不是金融。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金融,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当然通过本书就能理解了?也非必然。但确实对金融的理解更深入了。
本书实际上讲述了:国家的发展必须靠金融,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也必须靠金融;金融是依托信贷、融资,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必须依托于行政、司法与法治三方面相互制约。中国在此方面还在发展中。
不过对个人而言,要及早体会金融尤其是信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合理利用信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如通过借贷,预支未来的收入,让自己提前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要量力而行。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是独立发表的文章似的,重复性很高。所以理解了理念就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八):笔记
金融的逻辑 笔记 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交易,而是价值的跨期支付。需要互信保证的金融契约。 儒家体系中的血缘关系是一种隐形的金融交易体系。(尊卑有序,三纲五常,养儿防老)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重视情感交流和精神世界。 上市公司的金融资本代表着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和未来收益的贴现值。 国家发行长期债券有利于度过危机。 金融机构越发达,借贷利率就越低。 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借贷消费(分期付款)把人们从存钱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而释放消费动力。 儒家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换,风险承担及资源共享主要在亲属关系网内进行。(人是金融载体;孝道,还人情) 人情社会也是契约社会,只是契约的形式不同,契约的执行方式也不同。(人情:隐形契约)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九):雄起吧
以经济的角度讲儒学批判到极致:中国人的传统孝道根本是子承父业,因而中国人家里都想要男孩子,家庭里掺杂极多利益成分缺乏互相关爱。且中国人以借钱为羞耻,以存钱为光荣,家里如果负债累累会被人看不起,家财万贯才是王道。然而清朝年间大存了大量银子,西欧大堆国家负债累累,实际上中国最终惨败。而且直到现在还有人想不通西欧是抢钱抢赢的,这点十分搞笑,银子都堆在国内不是坐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吗?中国金融业因而严重发展受限,知道今日一提金融大家首先想到还是银行,证券在中国等同赌博,衍生品几乎无人问津。中国人过多的相信道义,认为价格低就是道德,卖贵了就是不道德。当年因为价格放开造成通货膨胀,直接引起一场内乱,让世界以“人权”作为笑柄讥讽中国,实质上不是政府压制而是有些刁民人权还是太大了。当然,事情是在慢慢改观的,中国这些年发展有目共睹,即使说不美好的现象还存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在腾飞。我们应该共同希望自己的国家发展更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十):儒家文化、法制、金融与经济
这本书观点鲜明,其中几个结论也很有见地,虽然结构上有点反复、混乱,读起来略费劲。
1、 西欧各国、美国因为政府没钱、借债谋求发展、战争,所以需要契约、法律、民主作为依托,需约束政府或国王的权利,有了债务的约束,整体得到最大利益。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民弱,所以恣意夺取,最终败于社会制度、经济、科技的较量。
2、儒家的成功,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经济交易与情感交流依赖的家庭、宗族形成规范,简化交易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但带来的问题,人们只相信亲情、血缘,儒家抑商,排斥家之外的经济交易的社会哲学,家之外的外部市场难以发展,把商事、民事交给家庭、宗族去解决,法典侧重刑法和行政。 关于国学、儒家思想的讨论,要认清它的作用和局限性。儒家抑商,依靠三纲五常维系社会秩序,导致中国几千年的发展,缺少了商业力量、法律基础。同时,也抑制了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发展。 这是社会发展到现在要反思的问题。
3、美国次贷危机,用了几页纸,讲得通透、简洁。
4、 政府加税或发债,取决于政府的融资成本和民间投资回报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