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的逻辑 2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融的逻辑 2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4 03:3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的逻辑 2的读后感大全

  《金融的逻辑 2》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一):不是书评,是疑问

  对于经济学,我连门都没入。之前看多张五常的书,现在看到陈志武的这本,他们俩又一个观点意见相左。陈志武认为应该为工人提供起码的体面的保障,张五常认为应该废除作为对工人的最基本保障的《劳动合同法》,让市场来配置,让最底层的人也有工作机会。陈志武同样也提到了中国经济方面监管太多,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同样是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拥趸,对待保障方面的态度截然相反,我想知道他们的思维逻辑。这是我作为经济学初学者的一点疑问。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二):没有逻辑的逻辑2

  1. 作为逻辑1的续作,缺少前作的新鲜,反复翻炒几个观点,比如,负债的国家后来都发达了,要国企改革民营化,要抑制征税权,金融不自由抑制创新创业。

  2.缺乏逻辑,整本书不成系统也就算了毕竟是文章合集,连单独的章节篇章也难以逻辑缜密,从画思维导图都画不出逻辑就可以观察出来了。

  3.实在太唠叨了,又缺少丰富的论据,陈作为金融史的教授,只有列举金融史据时才看出水平。

  4.观点偏激,未能全面客观分析自由市场,一味简单的推断,有点洗脑的感觉。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三):这是对第一本的发展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四):感觉权力的可怕

  中国为何可以只通过30年实现西方近200年的发展?

  之所以如此,在于一个模仿已有的技术,利用其他国家通过多年打拼建立的国际秩序,而另一些国家是要自己从无到有创新,从丛林世界艰难转型到规则世办。

  行政干预了资源分配

  社会矛盾的恶化也源于体制改革落后,以及政府权力太大。

  从这方面讲,我是认同的。如果没有关系,你的工作机会可能都得不到。

  巴西政府一旦有钱,是想着怎么将钱分给人民,而中国正好相反……

  资源偏重国企

  偏重国企、偏重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对就业机会最大化非常不利。如奥运场馆的总投资约为4000亿元,奥运会之后,这4000亿投资也许只创建了2000个就业机会。平均一个就业机会差不多花掉2亿元人民币。

  权力与经济独立

  “富政府”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而“穷政府”使国家权力有求于老百姓,权力才可能让位于权利。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的民有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民主法治建设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有道理。

  为何造假如此盛行

  一句话:造假成本收益划算,超额利润太大,而即使造假被揭露,也不见得有处罚,造假的预期成本太低。

  引用阿里巴巴2016年的打假数据

  根据阿里方面公布的数据,阿里已经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但最终换来的只是33例刑事判决。

  面对此数据,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坐不住了”,她用一张图片向媒体们详细展示了2016年的打假数据:在4495条制假售假案件线索中,执法机关接收1184件,破案469件,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率仅为0.7%。而在法院判决的47人中,只有10人入监,另外37人皆被判缓刑。

  上面数据大概是送一个人进去平均花掉一亿元人民币,看着都心疼……

  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

  1、自由的金融逻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工具如何解放人的工具属性,变得更加自由的;

  2、民富的金融逻辑,描述国进民退现象,感觉抱怨太多,老生常谈;

  3、创新的金融逻辑,资本市场对创新的价值,中立的讲述金融工具的作用。但有点夸大优势、风险没有阐述。

  相比而言,反倒更喜欢作者与许知远在十三邀的访谈。这位从计算机转向金融、再到金融历史研究的学者,从社会的发展角度讲述现代人的金融困惑和出路,让人对金融的理解眼前一新。

  结合本书和访谈内容,概述下:

  1、中国文化人普遍不愿意谈钱,骨子里的清高看不起,但又没法离开它。虽然现在大家都全民赚钱鼓吹企业家,但骨子里的那些认知还仍没转变过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市场经济是目前社会上最有效的交易模式,保证参与者的完全自由。不用屈服于家族、政府、宗教等组织,发挥人的自由

  3、货币化的社会,将昔日的人情世界,转化成一字不差的数字,甚至包括情感。但伟大之处在于,当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货币化时,我就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可以去追求我最在乎的东西。

  4、金融是让人通往自由,还是被奴役?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金融只是工具,他本质是跨期的价值交换。

  5、财富自由不过是伪命题,现代人的财富都是数字。天下没有永恒的财富

  6、“赢者通吃”,并非仅仅是因为资本的“道德沦丧”,而是现代技术和规模化商业模式所致。互联网行业的经济模式,当边际成本为0时,必然会扩张甚至垄断。

  7、每次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导致财富的更加集中。

  8、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读书。

  9、研究经济学历史,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人更努力,每天早上爬起来充满动力?应该要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在在驱动力。如果回到二十几岁,我会更加去追求我的兴趣,不用管别人。那样我能在这方便做的更好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六):一部了无新意的续作

  这本书是1的延伸,和一比起来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更多是讲金融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建议市场化配置。然后从各方面找例证。但是陈教授可能在美国呆久了,并不知道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情况和国情。在传统文化和国企运作国情这方面写的很多有偏差。美国的金融发达是基于国际结算货币是美元,出了问题能通过美联储把危机转嫁到世界,08年次贷危机美国直接损失30万亿美元,间接损失不计其数,这不是靠金融就能避险的。完整的公平的市场的确能良好配置资源,但放开的市场会有大量持巨资者来投机,来做高做空。美国与中国国土面积基本一致,而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治理方法就不能像美国一样,而文章里的尊美论调有点诡异。简单提一些书中写的不同意的地方。

  10、关于中庸 关于无后为大 关于一些传统的解读,陈教授并没有理解对真正的意思。中庸是不激进不保守的实践主义,没有原则不出头叫乡愿 是儒家唾弃的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无后 指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义务,而非没孩子。关于家庭的避险原则可以换个角度看,但是金融取代不了血缘,中国人比美国人重家庭。传统社会与传统典籍的误读,作为学者,不应有这种失误。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七):任重而道远

  相比于金融危机后写就的金融的逻辑第一本,这第二册是陈老师新时期的作品。

  观点还是和之前的研究一脉相承,金融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金融市场的前提是自由交易。如果是第一部作者主要在讲金融的逻辑的话,那么这第二部主要是表达了对当下监管对金融形成的各种制约的不满。不知道银监会证监会的人读了会怎么想,思维方式不变,中国的资本市场很难真正健康发展,想建立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制度,任重而道远。

  ——基于行政权力的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是一种以合法暴力为后盾的秩序。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是基于暴力,只是其背后是政府独有的合法暴力,而不是非法野蛮暴力,但合法暴力毕竟也是暴力。因此,靠行政权力建立并维系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强制关系,而非基于自愿或自由选择,它往往以牺牲正义为前提。

  ——19世纪以来不断丰富和深化的金融革命与20世纪兴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消费分配与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出现分离,财富与收入可能会越来越往少数人手里集中,但消费分配照样能保持稳定,甚至变得更加平等。

  ——制度应该:第一,定位于人人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第二,为不幸者提供底线社会保障,确保每个人的体面生活。第三,给能者提供最大限度发挥潜力的正面激励。

  ——虽然选举政治会偏好给选民保证各类福利的候选人,并使政府开支不断膨胀,但这些民主政府一般都会有负债,需要经常在金融市场上发债融资,否则难以为继。这样一来,选民和政客可以使政府福利膨胀,但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抛售这些政府发行的公债,使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让这样的政府要么融不到所需的资金,要么就得支付很高的融资成本,这些都会给该国的经济和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这是金融市场对现代选举政治体制的补充,是现代政治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老师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怎样真正让人民成为所有者的制度,国民权益基金制度,现阶段看起来很难实现。作者提出私有化和民有化不同,希望这个民有化的观点能够被政府了解。

  许多东欧国家已经完成了改革,且生活水平距离西欧不远,只是我们不给予宣传报道而已。

  ——过去几十年的信息技术革命、股市监管政策和证券法治发展,已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公司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和了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红利不再是最核心的增加投资者信心的手段,股票因而从原来过多的“债性”中解放出来,获得本来就该有的更完整的“股性”,使股权资本成为更真实的“增长资本”。

  最后提出的阴谋论可休矣深以为然,近段时间娱乐圈内动辄就资本控制这那而上升到政治问题的事件真的是够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八):总体来说还不错吧!对于掌握知识还是不错的

  除了“家”作为养老交易体系外,人类社会还发展出了其他三种养老交易体系:其一是基于宗教的寺庙和教会,民间社邑等;其二是我们熟悉的非人格化金融市场,像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人寿年金;其三是近代出现的政府养老保障体系。

  基于市场安排所带来的是商业文明、契约法治文化,而基于政府权力的人际跨期价值配置体系培养的官本位文化,是抵制个人权利的权力文明。

  靠行政权力建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强制关系,而非基于自愿或自由选择,它往往以牺牲正义为前提。

  基于儒家的秩序的资源配置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

  几代中国学了的认识盲点是:如果不是基于货币价格的自愿交易,也不是基于儒家秩序配置资源,那么,社会必然要找其他非货币化的方式组建社会并配置方方面面的有限资源,比如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基于行政权力、行政级别的计划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导致腐败的原因,而是让腐败的收益变得更大,铤而走险的胆量也更大。

  对于人类来说,财富分配,甚至收入分配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分配,因为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幸福或说效用直接取决于消费,而不是倾向收入和财富本身。如果消费分配不很极端而是比较平衡,那么,即使财富分配过度集中,也不会那么糟糕。(人类的幸福与否,不在于收入了多少钱,与他人存在多少差距,而在于其消费分配;或者说人的幸福在消费的时候才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间)

  只要消费差距不失控,只要社会保障体系让低收入群体能体面生活,富有都所拥有的巨额金融财富,更多地是一些具有激励作用、让人感觉良好的数字而已。(这会动乱的根源在于此吧,我猜)

  国有资产股权化,全民所有才是实现“人民是国家主人”这用话的有效方式。

  为什么中国要保持至少8%的GDP增长率,才能保障就业率的不下降。那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太多,GDP的提升不全是全民性质的提升,而最多是国有企业的提升,所以需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不像美、欧等保持2%到3%的增长率,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就已经很高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九):很多东西说的一针见血

  金融的逻辑2。创投PE寄希望于未来,奖励未来,而银行和股票市场则是着眼于过去,奖励过去。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其实是偏袒富人、已经成功的企业。2.政府引导的,人造牛市是必定不了持续的。政府不干预的金融对大家都有利,而政府干预就会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3.一个腐败的低效的政府或者企业组织,短期内不一定会垮,它的崩溃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外部风险事件冲击,就可能在短时间能崩溃。但是这个风险事件也得接二连三地冲击,经历多次失败才行,一蹴而就不太可能。比如李自成,他曾经两次几乎被彻底消灭,但是最后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拿下了明朝,有太多外在因素在帮他。4.历史一直在重复,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你能一直记住教训,不去犯错,你就不可能不成功。5.追求多子女主要是为了规避年老后的经济风险,如果经济、养老能够自我确定,要那么多子女有什么用呢?6.没有钱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你不会有自主权。感情需要物质基础,这一点似乎也不需要怪别人。6中国的亲戚称谓之所以比西方要清晰的多,还是因为亲戚间潜藏着太多的利益关系。6市场化改革没有使腐败更容易,也没有引起腐败,而是让腐败得到的好处大大增加了,让权力更容易变现。7.赢者通吃,败者苟延残喘。7政府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入的方向,将来必定出现大面积违约。现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无限制地获得银行资金,将来必定无法偿还,只能往后展期,直接把银行也拖成僵尸。2013年以后出现的债务违约,对中小民营企业是个重大的打击,这直接导致民营经济的资金断流,这会在未来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短期内不会实现。8.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是有政府破产的传统的,希腊在最近208年里,一半时间都处于破产状态,一共破产了5次。而法国德国近代以来基本没有破产过。这对于甄别欧元区债务危机多么重要!懂得历史多么重要!9新闻媒体不仅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而且使社会对政策失去耐心,迫使政策周期越来越短。10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征税权没有受到有效制约,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会非常困难。11政府越有钱,人民就越没有权利。只有政府很穷,有求于人民,国家才会走向民主法制。12抑制民间的金融供给,不等于解决了金融问题,因为社会需求还在。禁止民间金融,会断绝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出路。存在既有其合理性。 13三类金融衍生品解放了银行。贷款证券化解决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利率期权和期货等利率衍生品解决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信用违约期权CDS帮助银行分散了各种信用风险。14期权的保险属性要大于投资属性。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粮食作物的抗虫能力,作物产出的不确定性就会下降,粮食供给也会更加安全 ,这其实起到的也是期权的效果。玉米和红薯在平常年份的产出很少,但是在干旱年份别的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它们就开始大显身手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避险作物,它们的传入让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3.5亿。15大家都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样关系相对单纯,如果不是,那背后有什么就不好说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十):你是否经济自由了?

  紧接着先前读到的陈先生的《财富的逻辑》,这次延伸读到了他的《金融的逻辑》经济学著作。

  先介绍一下陈志武生生,以表尊敬:

  简介

  陈志武,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现受聘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履历

  1979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 1983年,获中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1990-1995年,任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助理教授; 1995-1997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1997-1999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1999年,转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1年全美大学排名,耶鲁大学综合排名全美第三名,金融学排名全美第十四名。)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2010年11月18日,被中国交通银行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美国Value Engine 公司创办人,美国Zebra对冲基金公司三大股东之一及首席投资经理。 2014年,应聘入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陈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一些观点,令本人感觉新颖独到。诚然,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读来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像老师上课讲的一样,通俗易懂。书中所用的语言也是平民化,可见经济学也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像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理工男也可以读来有趣的很。

  陈先生心得:接触、研究、思考金融的时间越长,就越感觉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关于婚姻

  古代存在“婚姻避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只有等到金融市场把风险交易的功能从婚姻、从家庭关系中剥离出去之后,婚姻的避险功能负担才会被减轻,爱情在婚姻中的权重才能提升。金融就是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关于人情、自由

  物品被货币化的过程就是增加其主人的自由的过程,货币化使生产者跟他的产品实现人格脱钩,进而获得更多自由。昔日温情脉脉的人情世界,被今天冷冰冰、赤裸裸的金钱世界所取代,羞于谈钱的行为规范变成明码标价的新体系。

  可是,我们要承认:是货币化的过程推进了人类文明,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

  关于勤劳、创新

  中国从前和今天的工人收入都被压得很低,人人靠勤劳卖命,反而没有激励去技术创新,长此以往,让中国无法走出低劳动收入的恶性循环,这是“勤劳勤劳”的害处所在。

  这或许就是当下提倡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

  关于权力关系

  在中国,权力关系成为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也是越来越“赢者通吃”,只是决定“赢者”的第一要素是权力关系,而不是现代技术、全球化或者规模化商业模式。

  当政府权力不受制约时,在“政府与市场”中选择给政府更多权力,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收入差距不降反升。所以,扭转收入差距的最重要一步是进行实实在在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民营化。

  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