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雅俗共赏
艺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萌生的一种文化,是我们通过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直接表现形式。我认为艺术的重中之重便是在情感二字,有了情感我们才会有想法去表达,去留存这份触不可及的感觉,艺术也正从这之中引申而来。
既然情感孕育了艺术,那么是否一切包含情感的事物都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内呢?只有明晰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继续向下讨论关于艺术的雅与俗。首先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时无指向性的情感宣泄造成的后果是负面的,那么此种情况下所得的产物也就与艺术相违逆了。换言之,胡乱发泄的情感所招致的产物,是不能够被称作是艺术的。汉武帝在击退匈奴之后,自诩无人能敌,那情境下所产生的落寞感让他陷入魔法诅咒的事业中,最终做出了灭自己三族的荒唐事。另一种情况下,抑郁症患者迫于生理,无法正确掌控自己的情感,做出的自焚,跳楼等等令人痛心的事件,这些若是称作是艺术,那么社会的安宁也许就会遭到影响了。因此艺术情感是一定需要具备指向性的。
除此之外,近些年出现的青春伤痛文学等,我认为也应该与艺术划清界限,在通篇的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过只是一些无病呻吟,无用的情感宣泄只会蔓延一种使真情实感变得廉价的悲伤罢了。受众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体会过这样虚假且破碎的遭遇,却要从这种不属于自己的虚假情感中演绎悲情,实在荒谬。艺术情感所具有的第二个特征便是真实,我们再从另一个情境里理解这句话,一些短视频平台中有一部分博主通过pk,发布视频等渠道,哗众取宠,以一种极不符合平日行为的方式展示给粉丝和路人,此时的情感有了一层利益的粉饰,脱离了本心所具有的情感。受众所反映的“浮夸”“土味”便是对这样的差异感最为直接的体现。如跳梁小丑般的拙劣,定是与真情实感冲突的,自然也就不属于艺术了。
是故艺术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宏观而言它仍然是自由,无边际的。表现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图像,音乐,语言等等,这些都是表达抽象情感的媒介。对艺术的感受者而言,所接触到的这媒介立即转为了一种直接的“感觉”,艺术的雅与俗正是从这种“感觉”中进行歧化的。我认为雅俗在艺术中并不是始终相对的,更多的情况下它们的定义在被创造或是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固定了,雅俗不会因为不同的受众群体而改变艺术创造产物的本质,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对两者之间进行分析并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别。
“俗”,我们对这个字的第一认识往往是贬义的,常常使我们联想到“低俗”“恶俗”的词语,然而这些不过是俗字中的沧海一粟。凡是称为低俗的是不能归于艺术范畴的,因而与高雅相对的是通俗,平俗。在我们的日常里逐渐融入了这样的艺术,它扎根于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写照,我们从这样的通俗的艺术里可以充分并且直接地感受到一种接纳感,认同感,诉求感。《炎凉》一书中曾写道:“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的姿态栖居在某个深深的巷底。”这样的艺术无关乎表现形式,有时它是一支情歌,有时它又是一张全家福。农田里日落而息的庄户在朋友圈,短视频里所表现出的那种土味,正是乡土的“土”,这样的艺术中包含的是一种“烟火气”和人情味。无论是普通还是优雅,平淡还是激情,孤独还是热闹,只要我们能从中真切地体会到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情感,那它就可以是通俗的艺术。
如此看来高雅一词似乎也要融入这样通俗的艺术中了,这其实也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向来对高雅的印象就是一种高级感,其实不然。高级感通常源自于我们对于一项事物的不了解,这与我们从中迅速捕捉到那与我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讯号并不冲突,这都可以是一种通俗的艺术。而高雅的艺术中,我们往往无法确切的捕捉,亦或是描述出那种对我们心灵的触动。这样的艺术由通俗的类别发展出来又在本质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我们表现情感的方式变得更为抽象,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我们的审美意象开始萌发并且不断升级,它包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情感概念,也就有了那特殊的展现形式,在我们的直接情感中加入了一种理性思维,致使情感抽象但也更加的透彻。正是有了高雅的艺术,我们才会不断发展出鉴别,创造艺术的能力,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它重新地赋予了艺术以价值,我们开始对艺术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也拥有了对艺术的雅俗进行评判的能力,这是通俗的艺术所完成不了的任务。
雅与俗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通俗的艺术我们只是单纯地用心去感受,是一种感性的体现,而雅中却更多是理性的。但言而总之,艺术只有雅俗之分,并没有高低之别,无论是何种艺术的形式,都是值得被接纳与欣赏的。若是在生活中单单只选取一种,长久以来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世代在田间耕作的人,接触到的都是那深入人心的乡土情怀,不通过对雅的艺术的汲取,很难发掘出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判断并且分析未知事物的能力,见识的浅薄会限制住广阔的蓝图。更进一步说,我们过多欣赏俗的艺术,会逐渐淡化我们对艺术价值评判,分析,鉴别的能力,由此我们也就创造不出更多艺术。社会的意识形态因为情感的阻塞将会停留在某个阶段,缺乏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借鲁迅先生的巧妙比喻,就好比一个人被关在一个毫无缝隙的铁屋子里,里面有满足生活的一切用品,还有自己的亲人,长此以往地沉溺其中,他不会认为自己被关着,也不会去思考这铁屋外的广阔世界了。
高雅的艺术同样也不是具有着绝对的优点,这源于情感却高于情感的展现方式使人去体会,或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奥秘就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除此之外,长期对于高雅艺术的欣赏也像通俗艺术一样会产生问题。由于是抽象的情感构造,我们或许会脱离情感本身去对其进行解释,其中就缺少了一种脚踏实地的厚重感,我们对于那种直接的感性的感知逐渐变淡。久而久之会出现像《死屋笔记》里所描述的那样:“一切都是颠倒的;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成无用,狂暴显示为了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命定了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更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高雅的艺术在一部分个体上也会出现特有的负面效果,这与前文所提到的“高级感”有些联系。这一部分个体正由于这高级感而自命不凡,从心底生出对俗艺术的抵触和厌恶,自负地并且是错误地定义出雅与俗之间的高低之分,扰乱我们应有的对艺术的正确和平等认识,产生矛盾。
综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艺术是需要雅俗共赏的,过度的偏向一方都会出现不可逆的后果。只有经过雅俗共赏,我们才能对艺术进行品味与理解,将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进行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