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黑洞”》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和“黑洞”》是一本由[奥地利] 里奥罗拉·莱特尔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2021-6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一):披着超人外衣的妈妈也会累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唠叨着疼爱孩子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也会累,也会疼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快一点啊,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 而孩子呢,对妈妈的话置之不理,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不耐烦,甚至生气,妈妈也不例外。于是,一个生气的无可奈何,另一个只能无助地大哭。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如果这样的场景不幸被路人看到,被邻居听到,很多人指责:说她们没有耐心、没有包容心,对孩子也不够温柔,他还只是个孩子呀,他懂什么呢? 可是,他们忘了,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不是超人。现代妈妈与以往不同,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也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Romulus-Candea-Preis)。 别让妈妈孤军奋战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等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慢慢被情绪的黑洞吞没,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狂躁易怒。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二):别让妈妈们孤军奋战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唠叨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不是脾气差,只是太累了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快一点啊,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 而孩子呢,对妈妈的话置之不理,惹得妈妈怒气冲天对着我们发脾气。孩子被妈妈的样子吓到不敢说话,只能无助地大哭。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如果这样的场景不幸被路人看到,被邻居听到,都会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指责这个妈妈:说她们没有耐心、没有包容心,对孩子也不够温柔,他还只是个孩子呀,他懂什么呢? 可是,他们忘了,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不是超人。现代妈妈与以往不同,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也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 (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 (Romulus-Candea-Preis)。 别让妈妈孤军奋战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等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慢慢被情绪的黑洞吞没,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狂躁易怒。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三):披着超人外衣的妈妈也会累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任劳任怨,嘘寒问暖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因为爱,承担了太多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呦”“抓紧时间啦,我们不能再磨蹭啦”…… 而孩子呢,本身心智就不成熟,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对他们说话的语气稍有不慎,无意间就会触发孩子那根敏感的神经,结果就是上演一出家长无奈,孩子无助的哭戏。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这个世界上,相信很多妈妈都是最爱自己孩子的人,她们希望能在照顾好孩子和家庭的同时,还能做好自己的事业。她们也希望能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
可是,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不是超人。尤其是现代的妈妈们,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还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Romulus-Candea-Preis)。 别让妈妈孤军奋战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等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慢慢被情绪的黑洞吞没,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狂躁易怒。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四):披着超人外衣的妈妈也会累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任劳任怨,嘘寒问暖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因为爱,承担了太多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呦”“抓紧时间啦,我们不能再磨蹭啦”…… 而孩子呢,本身心智就不成熟,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对他们说话的语气稍有不慎,无意间就会触发孩子那根敏感的神经,结果就是上演一出家长无奈,孩子无助的哭戏。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这个世界上,相信很多妈妈都是最爱自己孩子的人,她们希望能在照顾好孩子和家庭的同时,还能做好自己的事业。她们也希望能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
可是,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不是超人。尤其是现代的妈妈们,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还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Romulus-Candea-Preis)。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别让妈妈一个人硬撑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等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慢慢被情绪的黑洞吞没,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狂躁易怒。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五):妈妈和“黑洞”:她是妈妈,更是她自己!
人们常说:“为母则刚”。而事实上并非是成为了母亲就刚强起来,而是女性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主动承担了起一些风雨。因尔为母则刚这句话渐渐流传了下来。 事实上妈妈也确实是每一个家庭的重心,但总有一些突发情况扰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昨天在短视频上看到一位单亲妈妈晒出的孩子为她做饭的视频感动了很多人。而这本《妈妈和“黑洞”》则正是聚焦于单亲妈妈视角,将工作,家庭,生活的种种现状以及被孩子搞的焦头烂额压力倍增的画面呈现了出来,充满治愈又兼具童趣。
综合来讲绘本为我们讲述了女儿洛蒂,妈妈阿黛尔,外婆米奇三代同性同住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妈妈阿黛尔每天除了工作以外下班后还要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还要在间隙辅导洛蒂的作业。经常妈妈在收拾完一切后就累的在沙发上睡着了,更本无暇顾及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 日子就再这样日复一日中度过着,而原本平静无比的生活却也在一次做饭的过程中被打破。妈妈在一次做饭的过程中头发突然间燃烧了起来,而后屋子里就出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洞,妈妈也慢慢消失在了这个洞中。
惊慌失措的洛蒂慌忙叫醒了正在午睡的外婆想着可以寻求一个解决方法把妈妈救出来,而她们也没能想出破解之法就寻求了马戏团费尔南多的帮助,他观察之后立刻给出了建议说她的妈妈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我们要做的是点燃妈妈的灯芯,妈妈自然便会回来。而后经过不断的努力,阿黛尔慢慢睁开了眼睛,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是啊,一次黑洞的经历其实不就是正在折射当下女性的一个社会地位吗?我们借由黑洞妈妈看到了当下诸多女性在婚姻中丧偶式育儿的无可奈何,更看到了社会对于单身女性的包容度和关爱是何等的后退。 当下,单身妈妈已然变成了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但是在关注这类群体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看看自己的伴侣,问问自己是不是也给伴侣增添了诸多压力。
文中所有图片来源:Gritwing
综合来讲,这本绘本借由插画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关心妈妈,帮助妈妈,要积极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妈妈的压力。 而后绘本也有黑洞的这个诙谐幽默的玩笑启迪每一读者和社会大众我们理应关爱女性,更应该关注单身妈妈女性群体,给予她们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 她们是妈妈! 但她们也是她自己!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六):给妈妈一点时间与空间
各国的语言千差万别,唯独有一个词,在所有的语言体系中,它的发音都近乎一样,这个词就是“妈妈”。
在我们眼中,妈妈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她为我们撑起了雨中的花伞,帮我们背上新买的小书包,给我们做最爱吃的菜,替我们擦去或委屈,或难过的泪花。
我们总是事无巨细地围绕着妈妈喊:
“妈妈,我的袜子找不到了!”
“妈妈,我肚子饿了,给我做点好吃的吧!”
“妈妈,我走不动了,抱抱!”
“妈妈……”
妈妈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我们以一声妈妈为报酬向她索要一切,而妈妈以这声“妈妈”为枷锁,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付出一切。虽然妈妈在我们眼中是个超级英雄,可她的的确确不是超人。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每天要工作挣钱,要做饭洗衣干家务,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妈妈长年累月绕不开繁忙的工作、无穷无尽的家务、还有淘气的孩子,如果无法及时排解压抑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心理上的阴郁。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讲的就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 (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 (Romulus-Candea-Preis)。
手拉手肩并肩,为妈妈分忧解难
绘本中的洛蒂,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一直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要面临做不完的家务,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她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灯暂时烧坏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跟阿黛尔一样,被工作、家庭琐事、照顾孩子累得给她们一个枕头就能秒睡。因为她们承担了太多太多,耗尽了能量,情绪无处释放,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们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避免她们太过劳累。如此,与妈妈手拉手肩并肩,为她分忧解难,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家庭生活也会处处充满爱、洋溢着温暖。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作者还通过一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我们每个人要先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去协同家人。家人之间也要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关爱,多一些谅解、多一些支持,才能够克服那些精神层面的困扰。
同时,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入门归家时的那一声“妈妈”,向妈妈诉说着我们最缱绻的依恋,妈妈也用最温柔的爱意回应我们。所以,我们更要理解妈妈、支持妈妈、爱妈妈。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吧!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七):披着超人外衣的妈妈也会累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唠叨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快一点啊,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 而孩子呢,因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常常不能完全遵从家长的指示。一般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生气,妈妈也是活生生的人呀,当然也不例外。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如果这样的场景不幸被路人看到,被邻居听到,大多数人都会议论纷纷: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呀,他懂什么呢?我们应该对他们有耐心,要温柔。 可是,有几个人又做到了这两点呢?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她不是超人。尤其是现代妈妈,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也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 (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 (Romulus-Candea-Preis)。 别让妈妈一个人硬撑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灯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性情大变。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极具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八):别让妈妈们孤军奋战
妈妈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却又相似。因为,唠叨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妈妈不是脾气差,只是太累了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常常萦绕着这些话:“再不起床要迟到啦”“先写作业再出去玩”“快一点啊,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
而孩子呢,对妈妈的话置之不理,惹得妈妈怒气冲天对着我们发脾气。孩子被妈妈的样子吓到不敢说话,只能无助地大哭。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会上演。
如果这样的场景不幸被路人看到,被邻居听到,大多数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这个妈妈:说她们没有耐心、没有包容心,对孩子也不够温柔,他还只是个孩子呀,他懂什么呢?
可是,他们忘了,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妈妈不是超人。现代妈妈与以往不同,她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和教育外,也要外出工作,承担养家的责任。
久而久之,妈妈们被繁忙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来气,于是陷入情绪的“黑洞”,她们究竟有多么劳累,她们是如何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她们怎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奥地利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创作的名为《妈妈和“黑洞”》的绘本,正好涉足现代女性面临的这一问题。奥罗拉·莱特尔在奥地利林茨攻读平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曾荣获多项大奖。
《妈妈和“黑洞”》这本书,在2013年获维也纳青少年文学研究所迪克斯儿童文学奖 (DIXI),2014年获罗穆卢斯坎迪亚奖 (Romulus-Candea-Preis)。
别让妈妈孤军奋战
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蒂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阿黛尔生活。阿黛尔每天都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辅导洛蒂做作业。
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工作的压力、繁琐的家务、抚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有一天,阿黛尔一边做饭一边与客户交涉,突然,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头上开始冒烟,从头到脚烧了起来。
洛蒂不知道妈妈怎么了,她叫醒了外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灭火,但试过的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洛蒂只好去找马戏团的吞火人帮忙。
吞火人告诉她们,拯救妈妈的办法不是“扑灭”头上的火,而是要“点燃”它。“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现在她的等暂时烧坏了”。
生活中的很多妈妈们跟阿黛尔一样,每天累得也许在泡脚、看电视、间歇休息的时候就睡着了。“她们一个人撑得太久,一个人承担得太多”,耗尽了能量,慢慢被情绪的黑洞吞没,开始沉默寡言、哭泣流泪,或者狂躁易怒。
因此,只有修好她们心中的那盏灯,作为家人要分担妈妈肩上的千斤担,让她有空喘口气休息一下,不要让妈妈太过劳累,妈妈依然还会是那个温柔可人的妈妈,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爱。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故事从头到尾,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孩子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单亲母亲的辛劳。
“黑洞”意味着妈妈精神的崩溃;洛蒂和外婆的尝试意味着家人间的自救;吞火人的帮助象征着专业人士的援助。
通过这些暗喻,让孩子、家人、社会直面妈妈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辛劳,学会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在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同时,还能重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让社会理解并支持现代妈妈的工作和家庭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作者还运用铅笔的笔触、拼贴的手法,犹如一部“纸上的话剧”,现场感十足,带给孩子丰富的阅读体验。
金牌阅读推广人李峥嵘老师在为此绘本撰写的导读中说:“无论是从自我唤醒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讲,这本书都几句启发性,值得家庭共读和向社会推广。”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也会疼,我们爱妈妈就从理解她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承担自己该承担,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共赴美好生活!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九):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和付出
妈妈,这是一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并且是最美丽的词语。妈妈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抚育子女、任劳任怨,所有的母爱都奉献给了孩子,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家庭,妈妈的形象是一种伟大的形象,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妈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整个社会的压力都随之剧增,家庭的重担也是如此,尤其对于单亲妈妈来说。由奥地利著名自由插画家、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著作并绘制的《妈妈和“黑洞”》是一部聚焦于单亲妈妈因为工作、家庭、孩子的种种遭遇搞得焦头烂额、精神崩溃的情感、治愈性绘本。
绘本讲述了三代女性共同居住的家庭环境,女儿洛蒂,妈妈阿黛尔,外婆米奇。为什么是这种家庭结构呢?因为洛蒂的爸爸和妈妈在几年前离婚了,只留下了一张爸爸的照片在墙上。妈妈每天辛苦的上班工作,忙个不停,下了班还要洗衣、煮饭,辅导洛蒂功课,最关键的就是洛蒂让妈妈感到特别疲惫,因为她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通常情况下,妈妈收拾完一切家务之后,身心俱疲,以至于她常常在电视新闻还没播完前就睡着了。
某天,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头发开始冒烟,突然,整个人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刺”的一声从头向脚开始烧了起来,更糟的是,妈妈消失在了一个黑洞中。洛蒂和外婆想尽办法都无法扑灭火焰,救出妈妈,只好去找马戏团的费尔南多。费尔南多立刻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要做的是在此点燃她,而不是扑灭!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光亮——就像一盏灯。洛蒂,你的妈妈也是这样,只是现在她的‘灯’暂时烧坏了。”费尔南多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修复阿黛尔心中的那盏灯,他的方法奏效了,阿黛尔慢慢睁开眼睛,抬起头,甚至又有了微笑。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单身妈妈已经从少有变为常见的一个群体,婚姻的问题导致了离婚率的激增,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单亲妈妈的家庭。妈妈们每天不只是要上班工作,还要买菜、做饭,照顾家庭和孩子,辅导作业,收拾家务,一刻都不得闲。久而久之,身心压抑的妈妈就会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
绘本所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日积月累的生活让妈妈不堪重负,作者用黑洞来承载超负荷的妈妈,这本身就体现了单身妈妈的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黑洞中的妈妈完全就是自我封闭般的表现形式,她太累了。另外,离婚之后的爸爸对家庭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挂念,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予以最严重的妥协。
马戏团的费尔南多非常明白事情的真相,他知道妈妈心中的那盏生命之灯濒临熄灭的边缘,他的办法就是用火再次点燃她,重新修复并点亮阿黛尔心中的那盏灯。长时间高负荷的生活节奏令人崩溃,变换一下生活节奏非常必要。洛蒂也明白了妈妈身上发生的故事,她紧紧的抱住妈妈,我想洛蒂一定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学习,爱护妈妈,一定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妈妈分担家庭的重担。
绘本《妈妈和“黑洞”》非常有创意的利用几张精美并富有张力的插图表达了对社会上单身妈妈这个女性群体的关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个懂事的孩子会让妈妈倍感欣慰,而妈妈们也需要坚强起来,不要封闭自我,虽然生活很难,但也要跟整个家庭一起努力奋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和付出,并懂得如何帮助妈妈,体谅妈妈,不惹妈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妈妈和“黑洞”》读后感(十):40岁2胎妈妈产后抑郁,比高龄生子更痛苦的是产后抑郁
灵儿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坚强乐观的妈妈会得产后抑郁症, 这个消息让她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
13岁的灵儿刚初二,妈妈40岁了,意外怀孕,这可让一直渴望有弟弟或者妹妹的灵儿欣喜若狂。当妈妈小心翼翼地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简直乐坏了,要知道她一直都很羡慕同学们有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只是,她知道妈妈并没有打算给她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因为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照顾自己和年老的外婆已经很辛苦了。
不过,这次,妈妈居然准备生下肚子里的孩子,让灵儿兴奋得不行,也暗自发誓要好好照顾妈妈,不让妈妈因为自己而生气、难过。
弟弟顺利出生,全家人都很开心,灵儿也特别高兴,只是,当她在弟弟4个多月的时候得知妈妈居然得了产后抑郁症,心里难受极了。
据统计,大约 10 个产妇里面就有一个会得产后抑郁症(10%~15%),而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产后抑郁的情绪(50%~80%)。
产后抑郁症和产后抑郁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产后抑郁症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是病,得治;而产后抑郁是一种情绪,一种状态,需要预防其进展。
在欧美国家,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在国内,妇产科医生和产妇首先关注的是产后的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也忽略了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国内重视度不够,造成了发现得少,“看上去”发病率低。
是什么导致那么多的产妇出现抑郁情绪呢?绘本《妈妈和“黑洞”》用图画的形式较为生动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职场妈妈阿黛尔看起来无所不能,不但能够轻松地应对工作,繁琐的家务,还能独自扛起养育孩子洛蒂的责任。但其实,妈妈的压力十分大,只是并没有在孩子洛蒂的面前表现出来,终于,有一天,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消失在了一个“黑洞”里……
这本书是奥地利自由插画家、作家里奥罗拉·莱特尔的作品,她多次在奥地利林茨攻读片面与传播设计,多年来在儿童读物插画方面进行了 大量工作,曾获得多项大奖。
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职场妈妈“丧偶式育儿”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生活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感同身受。因为妈妈都不是超人,却不得不成为超人。只是,当生活的希望和热情被熄灭后,还能再次被点燃吗?
一直以来,妈妈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生活家》里的邱晓霞就是一位单身妈妈,但她天性乐观,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总是能够勇敢面对。她为了生活做过很多的工作,却不愿意女儿和自己一起吃生活的苦。于是,把想去游乐场玩的女儿带到垃圾场,运用生活的智慧和对女儿的爱营造出了一样快乐的童年记忆;她独自面对生活的苦,仍然把乐观坚强教给了女儿。
绘本中的阿黛尔面对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找到适合的释放方式,而是选择了独自承受。所以,当某一天,她一边做饭一边接听工作电话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生活的压力,消失在了“黑洞”里。
“黑洞”是什么?作者莱特尔用充满象征意义的手法,引导着孩子和其他家人走进“妈妈”的日常生活。帮助读者认识到妈妈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她也需要来自家人的爱和关心,更需要我们分担生活的苦和忧。
当妈妈生气或者发脾气的时候,记得多体谅妈妈的不容易。天底下没有那个妈妈是愿意把情绪带回家或者说带给孩子的,她们也需要宣泄情感的出口。与其和妈妈争执吵闹,不如静下来心,思考一下是什么让妈妈大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和妈妈之间的亲密感,更能够让妈妈感到欣慰和感动,也更愿意承担起生活的苦和累。
同样是妈妈,在电视剧《小舍得》里,为了孩子而倾尽所有的田雨岚却并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当他情绪爆发,大吼着:“我希望跟你们走!”听得田雨岚泪如雨下,自己不顾生活艰辛而养育的儿子,在婚姻发生危机时,原本应该选择自己的儿子,却选择了平时付出甚少的父亲。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记无法承受的重击,也在那个时候,她才明白对孩子,只有付出是不够的,还需要他能够接受的付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妈妈也会累,也会疼,也会遭遇“黑洞”……我们爱妈妈,直到发现自己愿意并且能够帮助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长大了。
和爸爸想必,我们总是和妈妈的关系更亲近一些,原因就是妈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倾注的爱和关注更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最好的诠释。
只是,妈妈真的太辛苦了,特别是职场妈妈。
不但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教育孩子的责任。而爸爸则更多的只是忙着赚钱,至于有没有养家,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还是有的。可是,个别爸爸不但工作收入并不高,还把工作的压力和情绪带回家。这就给妈妈们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和压力,特别是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妈妈的数量也在增加,就让妈妈们面对的生活更加复杂和艰难。
阿黛尔就是一位单亲妈妈,她不但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且洛蒂的学习也是一件让她操心的事情。
面对这种种压力,阿黛尔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逐渐磨灭,最终不堪重负,“消失”在了生活的“黑洞”里。
都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被生活“黑洞”吞噬的妈妈们如何培养出“推动世界的手”呢?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为此,我们就需要更加关爱妈妈,更加关爱她们的情绪,让她们在生活的忙碌里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像电视剧《陪孩子一起长大》中的奚望妈妈和新月妈妈、思远妈妈一样,当被老公、孩子气得内心难以平静时,就聚在一起喝喝酒、吐槽吐槽烦心事。情绪得到了宣泄,才有满满的元气面对生活的苦难。
关爱妈妈的情绪,就是关爱全家的精神健康。
全书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揭示出了生活最残酷的一面。所幸,消失在“黑洞”中的阿黛尔还有洛蒂和外婆的关心,他们找来了马戏团的吞火人费尔南多。这个精通火的年轻人帮助洛蒂和外婆把消失在“黑洞”中的妈妈找了回来,重新点燃了阿黛尔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但肯定是要有的,这样才不会被生活的压力打垮,才不会被生活的“黑洞”吞噬。
爱妈妈,就从关心妈妈的情绪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