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本由(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精选点评:
●以光明正大的语气做杀戮的事情,人类战争总是如此。军人阶级是不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的。这一群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反人道的、反理性的;是人类极权思维、兽性掠夺的具体体现。他们总有被消灭的那一天。愿和平长存。 就算去掉“意识形态分析”,大胆妈妈对畸形环境的依赖、无法摆脱的黑十字命运、两难抉择等等,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体会每个人都会有。是又一个阿Q,又一个《活着》。
●①布氏“思辨”与“间离”的独特色彩依旧;②三个孩子 三种死:性格—信仰—命运 最后卡特琳的死尤其凄美 无言的陨落 悲苦短暂一生中散发出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 ③挣扎的活着 最终抗不过世道 ④灾难来临 战火吞吐世界却尽显无情 普通黎民所谓信仰的无力 ⑤布莱希特涌荡在笔尖的悲悯情怀 没有坏人 也没有英雄
●战争下人性悲剧
●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还是看不出来布莱希特的高明之处。不知为何被奉为三大体系之一。他日再读一本布氏戏剧的研究专著吧。
●农妇祈求神的帮助,哑巴则甘愿一死在屋顶敲鼓。令人心碎的爱美的卡特玲啊……每章开头的情节提示企图间离,大篷车的意象非常丰富,战争与和平辩证思考的载体,“和平爆发啦!”,无处不在的讽刺,老实儿子施伐兹卡司在战争中死去,聪明儿子哀里夫在和平中死去,抢夺农民在战争中可被视为勇武,坐于将军右首,和平时则是愚蠢只能被击毙,国王为了自由发起战争侵占自由,激发人战斗的传教牧师在战争中脱去长袍劈柴苟活,和平时又重操旧业。“一方面这是一次战争,那就有奸淫烧杀,另一方面它跟其他战争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是宗教战争”。这出剧只看剧本有很直击人心的舞台感,这么多年竟然从来没去看过舞台版本。
●牧师真是神了,战时说战争是应该的,停战几天就开始谴责随军商贩发战争财。老实儿子在战争中死掉,聪明儿子在停战中死掉,果然这就是战争的逻辑。而艾里夫之死在大胆妈妈那来了个错位,这就是真正的不幸,让人甚至对不幸浑然不知。
●布莱希特“史诗剧”“境遇剧”。战争与和平的母题,特殊情境下情感的畸形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想,大量出现的抒情歌唱片段(可以整成音乐剧)大篷车的多义化的象征(我倒觉得它首先是大胆妈妈一家的生存载体,其次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外化。战争是大胆妈妈生存的必要环境,和平是她内心深处最希望的理想环境)借古讽今的对照手法,悖谬颠倒的悲剧性因素(哀里夫在战争中被认为是“功勋卓著的行为”在和平时期却是反人道的、卡特琳一直是无声的旁观者,在死之前却用鼓声惊醒世人,“石头会说话”;最老实的儿子在最后也做出了最不老实的事,在调换钱箱的时候遇害)结尾大胆妈妈孤身一人赶着历经磨难的大篷车,仍以为哀里夫还活着。悲剧的绝望之处,莫过于人物极度沉浸于茫然若失的理想世界。
●女儿是本剧中最伟大的人物了
●>> 谁要想靠战争过活, 就得向战争交出些什么。 >> 在一个有条有理的国家里用不着道德,大家可以变得很平庸,当个中等人,依我看来,甚至都是些懦夫也不要紧。 >> 人们对一个做买卖的人是不问信仰,只问价格的。新教徒的裤子不是也同样可以保暖吗? >> 在人间贿赂就像是上帝的慈悲。贿赂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自从有了它,罪可以判轻,甚至于清白的人也可以免受审判。 >> 凡是没有死去的, 赶紧开步打仗去! 大投降之歌和卡特琳敲鼓。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一):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
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
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
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
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布莱希特不用拆的这么碎出吧!!!直接把戏剧集重印了多好,拆这么碎坑爹了!!这也太会赚钱了吧!!!!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二):战争打败的究竟是什么
篷车是她的家,也是他的生意,战争是她谋求生路,赚取财路的地方,不断地战争给予她依靠。这个把生活寄希望于战争的女人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他只是想要他和家人们可以平安的在战争下活着,但是通过子女接连的死亡,最终导出战争的“荒谬”。
在有一幕中,上士对着母亲说,您自己喝口酒吧,当兵并不是坏事,你想要靠打仗吃饭,却想要自己的孩子置身事外,这本就是不对的。“谁想要靠战争过活,就必须要像战争交出些什么。”通过这段话才导致了大胆妈妈会将自己的儿子哀里夫送进了军队,男人想进军队是希望能够的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点付出,但是付出并不完全就是无畏的牺牲,文章说的是对的,假设你有一个英明的君主,那或许永远不会去思考被打的问题。
在这场战争中,有人付出很多得到却很少,大胆妈妈唱了投降之歌之后,也是他开始心灰意冷了,生活的热情逐渐被战争压垮熄灭,他赖以生存的小推车也要被军队去征用,自己二十五岁还依旧未婚的女儿因为安全,也开始跟上军队,卡特琳之后只有那个唯一在做纳员的儿子跟在自己的身边,在战场上,生活还没有酒钱贵,这就是战争的现状,布莱希特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去反抗二战期间发生的那些点滴。
大胆妈妈到了最后还是在为了那一亩二分地再争,战争之后,钱不在值钱,而为什么会叫他大胆妈妈全是因为,穷人除了穷,就只空剩一副皮囊和一身胆量了。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三):现代戏剧
一
招募员与上士对话。
招募员为凑军队苦恼,大家不愿意参军。
上士说“和平只会造成懒散,唯有战争才能建立起秩序来。”
“像一切好事情一样,发动战争在开头总是难的,但是要真进行起来,那就停不下来了;大家会害怕和平,就像赌钱的人害怕一场赌博干完了一样,因为一旦停下来,大家就得算一算到底输了多少。可是在开头的时候,因为还不习惯战争,他们就不免有点害怕战争。”
遇上了发战争财的大胆妈妈和俩个儿子哀里夫和施伐兹卡司,哑巴女儿卡特琳。
上士想抢走哀里夫当兵,妈妈不同意。
上士,“原来如此,你想让战争光啃骨头,留下肉。你让你的儿女靠着战争长肥,而你对战争却不纳税。”
哀里夫和招募员跑了。
“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战争交出些什么。”
二
哀里夫聪明,飞黄腾达。
“要是哪儿有了什么道德,就证明哪儿一定腐败。”
大胆妈妈与哀里夫相见,施在军团当出纳员。
三
大胆妈妈出借没希望收回的外套。
“在人间贿赂就像是上帝的慈悲。贿赂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自从有了它,罪可以判轻,甚至于清白的人也可以免受审判。”
大胆妈妈讲价,导致施死亡。
四
大胆妈妈锐气只是被社会磨平了。
七
小哑巴是因战争而哑,又因为保护货物受伤留疤。
八
随军牧师喜欢大胆,吃醋厨师。
大胆妈妈“对待和平的态度就像是用大拇指和二拇指夹着一条揩满了鼻涕的破毛巾那样”
哀里夫因为习惯战争时的生活方式,在短暂和平时犯纪被杀。
大胆妈妈和厨师(渣)在一起
九
厨师和大胆妈妈一起回去老家,要丢下卡,大胆妈妈不同意。
十
卡为了给城里的人报信(即将被攻击)而死
十一
大胆妈妈不知道哀里夫也死了,还要去找他。
“战争,它一直在延续。战争,它延续一百年,小人物哪能得到利益。”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四):在布莱希特的光芒之下
罗兰·巴尔特曾说,他受到了布莱希特的巨大影响,他的早期工作部分地是在布莱希特天才的作品的光辉之下完成的。现在我读完了布莱希特的这本小戏剧,并且试图在这本戏剧的基础上回顾罗兰·巴尔特的部分篇章。
这是豆瓣给这本书写的简介: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8–39/1941) ,副标题是“三十年战争纪事”, 时代背景就是17世纪德国三十年战争。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一个士兵望着她的货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大胆妈妈”称呼,来源于德国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尔豪森的流浪汉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库拉舍”(Courage)这个词在巴罗克时代的含义是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计”,在布莱希特笔下,则是小人物为了生存而必备的“勇气”。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在文学方面对于20世纪兴起的符号学传统进行了阐发,并使用了他称之为“文学符号学”的概念。
文艺批评文集8.8[法]罗兰·巴尔特 / 2010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继承自索绪尔所建立的语言学传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社会确立的一套规约,言语是个人对于这一套规约的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编码”和“游戏”。符号由“能指”(声音形象)和“所指”(概念)构成。罗兰·巴尔特的符号概念运用了索绪尔的二分,但通常已经不是初级的符号概念,而是把由一个声音形象与一个概念结合而成的初级符号当做一个新的能指再与另一个所指(新概念)结合而成的二级符号。他的代表性图示是:
我画的简陋图示在这一图示中,神话已是二级符号。作为二级符号产生过程与结果的则是意指,罗兰·巴尔特的意指概念更强调结合过程:“意指,也就是说:可以意味的东西和被意味的东西的结合体;也还可以说:既不是形式也不是内容,而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
文学符号学认为,文学符号是建立在直接指涉对象的初级符号(初级符号只产生“原级”意义)基础上的“二级”符号,文学作品是一种“二级”言语活动。
当一种言语活动不再与一种实践活动合一的时候,当这种言语活动开始讲述、开始背诵真实的时候,它由于变成了一种自为的言语活动,便会出现被重新注入的、瞬间的二级意义,最后则产生我们恰恰称其为文学的某种东西。而建构一件文学作品,则是建立起来如此这般的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丰富的、彼此之间有精巧关联的意指,这些“能指:
……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什么,而只意味着在作品马上就要意味着某种东西的时刻、在作品马上就要从问题变成答案的时刻将它停下来。应该将作品建构成一种完整的意指系统,不过这种意指却是落空的。此时,对于意义的一切描写技巧,则意味着一种指向,一种建筑性的努力,而不是直接的回答:
它意味着,作者在尽力增加意指,而无须填充这些意指,也不需要关闭它们。它意味着,他在使用言语活动,为的是构成一个具有夸张性意蕴的而最终却从来什么都不意味的世界。文学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既比风格之技巧更深刻,又不如思维的技巧那么直接。我们认为,文学同时是言语和思想,因为思想在词语层上被人寻觅,言语在其自身若有所思地看着。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事物的意义是为了什么?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界,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个答案。不同的文学形式拥有共同的技巧,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言语活动之中权力关系的探寻:
最为“真实的”文学,是意识到自己是最为非真实的文学;在文学意识到自己是言语活动的情况下,正是对处在事物与词语中间的一种状态的寻找、正是由词语所担负和所限制的一种意识的张力,借助于词语而具有一种既绝对又不确定的权力。在这里,现实主义并不可能是对事物的复制,而是对言语活动的认识,最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将不是“描绘”现实的作品,而是在将世界当做内容……的同时,尽可能深刻地发掘言语活动的非真实的现实的作品。不同的文学形式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言语活动进行认识,它们对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和建构技巧不同:
小说通过一些真实成分的侥幸结合来进行。诗歌通过准确而完整地开发一些潜在成分来进行。在文学符号学的意义上,戏剧则更为特殊和有趣:
任何演出都是一种极端密实的语义行为。编码与游戏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戏剧符号的(类比的、象征的或是约定的)本质,这些符号的意蕴变化、链接制约,讯息的外延与内涵,符号学的所有这些根本性问题都出现在戏剧之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戏剧构成一种被特别看重的符号学对象,因为它的系统相对(线性的)语言系统来说显然是怪异的(复调音乐的)。因为戏剧不是线性的。它在最现实的意义上构建起了一个戏剧空间,在这一戏剧空间中,言语活动本身就是二级符号,而不是plainly、面向读者的叙事。作为二级符号的文学作品由在戏剧空间中的言语活动本身组成,这一系统显然在符号学上更为复杂。
罗兰·巴尔特做过如此阐释:何谓“戏剧性”呢?
那就是减去文本之后的戏剧,就是依据所写出的剧情梗概而建立起的一定密度的符号和感觉,就是对引发色情的处理手段如姿态、声调、距离、实质、灯光的普遍感知,而这种感知以文本的全部外在言语活动来淹没文本。我想,一个解释是,“戏剧性”本身就是在戏剧空间中试图构造出来的对于言语活动作为二级符号的感知。它创造这个空间去表现二级符号的二层性,言语活动的能指,和the disagreements of它们在这个空间中对故事情节造成的实际后果的影响在不断地加强观众的这一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戏剧作者是文学符号学的表现者。
我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本书的理解的第一部分就将从这一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将是它对“战争”这一概念的表现。我大概率将在有机会重读一遍这本书的时候完善第二方面的评论(因为我现在还没想清楚=。=)。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剧本中的哑巴:卡特琳和农民之争,战争中的人和过着战争生活的人,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话语系统之中
战争,与作为战争间隙的和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