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北大荒》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100字

2021-08-25 00:1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100字

  《青春北大荒》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一):北大荒的故事

  当年在北大仓还是北大荒的时候,有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不远万里,挥舞着红旗,高唱着战歌,离开学校,离开父母,来到北大荒,发誓要在北大荒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出来。他们与北大荒的故事就在热血与激情中开始了,只是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故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落下帷幕。时隔多年以后,著名作家肖复兴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当年在北大荒的那些人、那些事,以此来怀念自己的北大荒岁月。 《青春北大荒》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部中短篇小说故事集。在本书中收录了肖复兴有关于北大荒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共13篇,其中便包含了肖复兴的代表作《学院墙内外》。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知识青年来说,当初奔向北大荒时的情绪有多热烈多热血,他们离开北大荒重新回归城市时便有多落寞与惆怅。。。。。。 北大荒对于当年的那些知识青年来说,实在是有两幅面孔的。一个这里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将一毛不拔之地的北大荒,变成祖国粮仓的北大仓,都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奇迹的诞生与知识青年的热血与不计回报的献身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在《木牌儿》中,小月鹅的父亲驾驶着拖拉机被草甸子中的“大酱缸”所吞没,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小月鹅在成年之后,选择继承父亲的遗志,同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驰骋在北大荒广袤的土地上,继续耕种希望与梦想!这样子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在今天,其实很难被人想象与理解。但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们就是靠着这样的一股劲儿,硬生生的将荒芜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北大荒之于知识青年的另外一幅面孔,则要残酷的多。特殊年代里的特殊故事,总是伴随着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北大荒是不相信爱情,《学院墙内外》里的章明明与茅淑桂,《北大荒奇遇》中的沙景昌与詹丽娟,他们的爱情被北大荒所唾弃,他们的爱情没有祝福,只有“夺人夺魄”的运动与批斗。为个人活着,是渺小的,为家庭活着,是动物的自私。怀揣着伟大梦想的年轻人怎么配拥有爱情呢?北大荒从来也不曾远离各种漩涡,类似于批判、揭发、批斗,在北大荒也从来不会缺席。就像是北大荒中的老曹头,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老头儿啊,对于来到这里的知识青年们,他给予了多么无微不至的照顾啊,但是青年们又是如何回报的呢?只是因为恋爱失败,便迁怒于老人,凭空制造出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离开北大荒的前一夜,竟然还将陪伴;老人许多年的大黄狗端上了餐桌。。。。。。多么“可爱”的知识青年啊! 不论如何,北大荒都是当年那一代年轻人青春的见证,是他们的一座永不倒塌的青春纪念碑,这里见证他们的成长,也映射着他们曾经的迷茫!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二):留在北大荒的青春

  前几天读过了“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中梁晓声写北大荒题材的作品《年轮》。今天再读肖复兴的同样题材的作品《青春北大荒》,感觉完全不一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这段历史是一段特殊的、难忘的历史。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值花一样的年纪,凭着一腔热情,来到这块条件艰苦甚至危险的蛮荒之地。有人在这里丢掉了许多,又有人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在梁晓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段历史给知青们带来的苦难和终生影响,而在肖复兴这里,北大荒虽然是粗粝的,甚至危险的,但却是知青们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记忆,他们在这里收获了友情、爱情和许许多多的故事。

  这部作品是肖复兴的中短篇作品集,其主题均是与那段特殊时期相关。在这些故事里有发生在北大荒的或甜蜜或心酸的爱情,也有知青返城后发生的故事。我认为肖复兴的小说作品中做好的一点就是冲突非常鲜明。因为有冲突,所以故事的可读性大大提高,而且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

  比如《北大荒奇遇》这个故事,本来其中有看似两对儿十分恩爱的情侣:常玮和蓉蓉、严力和徐静。前半段儿让人感觉这是非常甜蜜的北大荒爱情故事,一切顺利。但是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位神秘老人,使整个事情发生了转折。然后冲突集中爆发,人性的恶劣以及爱情的脆弱都暴露了出来,可悲可叹。

  此外《抹不掉的声音》这个故事也非常有意思。它是一个不寻常的知青故事。写的是北大荒与北京、下乡与返城,两种生活之间的反差。按照一般人思维,返回北京后的生活应该就像是上天一样,至少也应该是回家的舒适感。但是在肖复兴的这个作品里,返城的知青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就是从热血青春的青年时代一下子过渡到了柴米油盐的成年人生活。他眷恋那些北大荒人,那些河和树,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逛不完的商场,买不完的东西……最令他感到失望的是,曾经一起下乡的妻子完全遗忘了曾经的生活,变得非常现实。

  肖复兴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这样说:“……那些不是我们的走麦城,是我们的骄傲!为了北大荒这块土地,我们贡献了青春,寄托了理想!”我喜欢这样的精神。人生就是体验。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我们的经验。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三):用文字祭奠逝去的青春与爱情

  肖复兴,作家,1947年出生,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即北大荒农垦插队。作为一名老三届,肖复兴亲身经历了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为东北那片黑土地出过力流过汗,在二十多岁这个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里,北大荒的生活塑造了他,改变了他,甚至如他本人所说的,是他的精神家园。

  一群年轻男女离开学校的紧张学习生活,投入到北大荒的开荒、生产和建设中,革命友谊在这片土地萌芽生长,懵懂爱情在这片北疆恣意滋长,有的开出了美丽绚烂的花朵,但更多的则被扼杀,被错过,被耽误,从而生发出无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

  北大荒的经历给了肖复兴启发,为他后来的写作积累了最原始的素材。新华先锋在建党百年之际出版了他的小说集《青春北大荒》,收录了他14篇中短篇小说,讲述了经历北大荒的一代青年的青春、爱情与人生。

  人类的情感往往是丰富而细腻的,而且随时有可能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肖复兴擅长用文字将这种细致入微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小说《学院墙内外》里,两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通过双线并进的方式娓娓道来。地位高低的调转,力量强弱的起伏,人生命运的逆转,道德高尚与否的心理较量,在章明明与雷蒙两人身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所以人类生物的本能往往会促使人类个体做出利己的选择,就像章明明在茅淑桂和方菲之间选择了后者。一个是无权无势但是一直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自己支持的患难女友,一个是有权有势的领导女儿,章明明的选择可以说是兼具了陈世美与凤凰男的特质,可是善良的茅淑桂却默默接受了,自己一个人吞下了苦果。

  但是,人类并不仅仅具备生物的本性,还具有高级动物所特有的思想,所以,个体还会做出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行为,比如雷蒙的壮烈牺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水土也可能养出截然不同的人。孰对孰错,孰是孰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杆秤。雷蒙无怨无悔地牺牲了,换来了大家的认可与尊敬;章明明带着内疚活着,继续自己的人生。

  严格来说,这篇小说是披着北大荒题材的外皮、讲述人性与人生内核的小说。文学作品,总是少不了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只取其一,或者兼而有之。描写北大荒题材的,往往选择友情和爱情。人与人之间通过事建立联系,生发出情,再演变出无数故事。在故事中彰显人性,在文字中祭奠青春。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四):青春和生命的赞歌

  最近一段时间,连续看了几本有关北大荒的小说,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它是一段特殊的记忆,有的人通过文字或影像去表达和记录,有的人把它默默藏在心底;对于不曾经历过那些的我们,它是历史发展的印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段历史,真实还原先辈们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之路。

  《青春北大荒》的作者是知名作家肖复兴,他以个人真实的“北大荒”知青经历为底本,写就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诗篇,并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关怀,情感真挚,文笔细腻。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书中内容为作者的小说选集,精心收录以“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为背景的11篇短篇小说和2篇中篇小说。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们以一腔热血和不计回报的献身精神投身于边疆建设,成为拓荒者,用勤劳的双手将千里沃野变良田。而知识青年们在返城后,面对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的变化,对青春逝去不可避免地怅惘,精神世界也因现实的剧变而发生动荡。“北大荒”成为他们那段激情岁月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却又不只是一座静止的青春纪念碑,更成为支撑他们驱散迷茫、继续前行的精神灯塔,理想不灭,热血永存。

  作者的代表作《学院墙内外》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章明明和雷蒙是高中时的一对好友,两人共同入团,同时也成为了“文化大**”学校第一批的老H卫兵。在那个gm精神高于一切的年代,雷蒙为了通过组织的考验,动手打了出身不好的同班女同学淑桂。随后三人机缘巧合下一同到达了北大荒,抱着把青春以致生命都献给它的决心,三人开始了在这里的艰苦生活。后来因章明明和淑桂的恋爱,三人逐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借用书中的的一段话“人不是改造环境,就是被环境所改造”。在那个时代背景环境下,更多的知识青年应该都是后者,基于各种因素带上面具成为另一个自己。有人越学越坏,有人越学越好,有人先好后坏,有人先坏后好。但每个人终会因自己的行为,而付出应有的代价。

  北大荒已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人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书写了历史的赞歌。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五):血与泪的青春,虽彷徨亦无悔

  都说生活是一面最神奇的照妖镜,能将人内心隐藏的弱点都毫无感情的曝光于日下,给自己和观者都留下刺眼的痛,现代生活如此,北大荒的岁月亦然。

  肖复兴的文字有写物描景的美,细腻生动,意境悠远,那些景色是那样动人,风的自由,湖的清澈,荒原的坦荡,生物的蓬勃……就如那些怀揣着青春与自由,为了神圣的梦想与信念奔赴北大荒的少年一样,纯粹美好,朝气蓬勃。

  然生活并不会因为你的热爱就一定馈以甘霖,那个年代有这复杂而无奈的政治背景,有着资源贫困精神怠后的自然背景,单靠满腔热血是行不通的。在残酷的现实磨练和血的教训之下,有多少颗炙热的心逐渐失温,留下万般无奈后离开。北大荒,七星河,天鹅湖那曾经承载着青春成长的记忆在岁月的洗礼下还有多少印记。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无奈,不同的心境却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这本书虽然以多个短篇的形式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讲述北大荒知青的经历,但通篇读过之后,会发现这些看似独立的短篇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人或物,或情或景。在读了作者的后记之后,这些疑问也就逐渐释然了,不同篇章中的主人公虽姓名不同,但可能源于同一个原型人物的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亦或是性格的多个角度的全方位塑造,让这个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北大荒的知青经历就好像“变形记”一般,可以让平凡的小人物变得高大伟岸,也可以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原形毕露。

  无论是对于作者而言,还是对于每一个曾经在北大荒挥洒过青春的人来说,北大荒的那段生活都在生命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北大荒从一片荒凉到生机盎然都离不开他们的功劳,知青为北大荒带来了知识和希望,北大荒也给了知青留下的历练,青春难免彷徨,梦想也曾折翼,在这边寒冷的荒凉的天地中,也有伯牙与子期的美好,“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那些舍身忘己,在寒风中送来温暖,给予能量点燃希望的知音弥足珍贵。

  文字,是无言的挚友;书,给予人无尽的力量。肖复兴作为一个北大荒上山下乡的亲历者,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沉静优美的景色下青涩复杂的情绪。每一篇小故事中都有比较直接的人物对立,书,信,文字是故事中多次出现的矛盾冲突点,也是串联这些故事情节的纽带,更是北大荒上山下乡运动的灵魂,表面上的北大荒是山林土地的荒,实则是精神文化的荒,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青春热血的知识青年去开荒的原因。

  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带着累累伤痕离开的,但是这人生一课,强烈的文化冲突的经历给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的教训和无尽的思考……血与泪铸就的青春,虽彷徨亦无悔!

  终点亦是起点,长路漫漫,不怕开始,不畏结束……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六):《青春北大荒》:那些年的人和事

  我想很多人从小学课本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话本身太形象生动了,总之对我来说,二十年过去了, 这句话我从未忘怀过,印象中的北大荒一直是这样的,物产是这样的丰富,又迷人。

  阅读本书之前,我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当年的那句话去的,看看当年的北大荒,是否真的像小学课本里描绘的一样。

  然而翻阅完全书,我看到的却是......

  当然了作为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不能指望书中描绘的都是北大荒美丽又美丽的风景。小说本质上还是写人和情节,并突出主题。肖复兴的这本关于北大荒的小说集,其实也不例外,北大荒只是所有故事的一个背景而已。

  应该说作者在小说中写的自己身边的故事,其实作品后记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因为讲故事的缘故,改成了小说题材。但我基本上相信每个故事都是有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本书基本上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知 青(包括作者自己)开拓北大荒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真实生活画卷和社 会风貌。

  据我之前所知,北大荒的建设是波澜壮阔的, 里面的建设者也是干劲十足,但是本书主要聚焦于一个个知 青的个人生活,个人人生的冷暖。或许本书的主题也在于此。

  至于“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美好景象,我翻遍全篇都没有看到,颇为有点失望。

  也许肖复兴笔下的北大荒是真实地北大荒,如果确实如此,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仔细翻阅的。

  作品中故事大多比较悲情,全书始终笼罩着一份悲凉的色调,让人感觉有点压抑。展现那个年代,一些到北大荒开垦的青年,那些说不出的苦和无奈。

  故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几乎没有看到,然而谈情说爱的内容比较多。其实我对此是比较困惑的,难道这就是真实的北大荒?

  书中甚至描写了很多及时行乐的情节,醉酒醉一天,为情打架斗殴等等。

  更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时候在北大荒,也有未婚先 孕事情,而且在农机驾驶室里发生。真让人感觉比较诧异,我觉得故事这么写,是因为记录那个时代的事件。因为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那个年代。

  总之本书不是写北大荒的美景和建 设的,而是展现大时 代背 景下的个 体关怀的。

  作品文风正如肖复兴一贯的风格情感真挚,文笔细腻,把小说写得像真人真事似的。不追求谋篇布局,不追求情节铺垫,大多数故事写得像散文和回忆录一般。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七):北大荒的青春记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于无数知识青年来说,那应该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一场上山下乡运动让北大荒成为他们此后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地方。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也是专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时至今日,人们在谈论起北大荒时,谈论的并不是它的丰饶与荒芜、广阔与寒冷,他们谈论的是那一段美妙绝伦的青春······

  肖复兴,中国著名作家,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等职位。是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已出版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其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众多文学奖项。

  《青春北大荒》是作家肖复兴先生的小说选集,入选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策划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本书精心收录了以“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为背景的11篇短篇小说和2篇中篇小说,以作者本人真实的“北大荒”知青经历为基础,描述了知识青年由前往北大荒开垦拓荒的激情岁月,到之后返城后对于生活环境、社会身份的怅惘与新思考。

  “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对于肖复兴先生而言,这个地方就是北大荒。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大批的知识青年以一腔热血投身于北大荒建设,他们不计回报,在那片黑色的土地上一起开垦拓荒、建功立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将那片千里沃野变成一片片良田。

  对于他们来说,北大荒也许就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他们的整个青春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是他们那段激情岁月的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知识青年在返城后,面对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所发生的变化产生迷茫,以及他们在北大荒逝去的青春感到怅惘,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巨变也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他们轰轰烈烈的涌向北大荒,又像退潮一样纷纷离开。原本在他们宝贵的青春里,也有着天真的理想,但为了一起给国家出力,他们选择将宝贵的青春投身于北大荒,在那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书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这也成了他们这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通过自己的真实的“北大荒”经历,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结合起来,描绘出了专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没有北大荒波澜壮阔的美景与建设,有的只是那些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的满腔热血,以及背后说不出的苦楚、无奈与怅惘,北大荒精神更是成为支撑他们驱散迷茫、继续前行的精神灯塔。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关怀,同时也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北大荒真挚的感情。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八):青春北大荒:当青春遇上北大荒,你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青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词汇,它朝气蓬勃、向阳而生,它是初升的太阳,熠熠发光,它也是皎洁的月光,明净透亮,它时而勇敢张扬,时而安静羞赧。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美好的词汇,都不及“青春”二字带给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当青春遇上北大荒,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碰撞?作家肖复兴笔下的小说《青春北大荒》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副画面。他笔下的人和事,以北大荒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以一腔热血投身于边疆建设的故事。

  《青春北大荒》收录了11篇短篇小说和2篇中篇小说,从故事中,我们也跟着作者肖复兴一起体验了北大荒生活的心路历程。从踏上北大荒的列车的那一刻起,他们这一生的命运便于北大荒紧紧绑在了一起。

  《学院墙内外》讲述的是章明明从考上大学之后发生的变化,坚定、执着的章明明与淑桂在经历了北大荒风雨的洗礼后,二人一同走出北大荒,章明明在自己的努力下考入了大学却在毕业时放开了淑桂的手。而他们曾经愤恨的雷蒙却在北大荒的动荡起伏中,被推上了权利的巅峰,继而又莫名其妙坠入了人生的低谷。

  故事跌宕起伏,曾经我以为章明明与雷蒙的见面该是一个峰回路转的场面。章明明的得意与雷蒙的落魄,初时,给人的是“天道好轮回”的畅快。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看到雷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被推上权利的巅峰是他不能左右的。他出卖朋友是他所不想的,甚至于他对于朋友发难也是他所不愿的。

  三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命运推向了两个方向。但即便这样,在章明明充满恨意的目光中,雷蒙还是在淑桂还乡时偷偷施以援手,章明明却带着对雷蒙的恨回到北京。

  在他们岁月静好的日子里,雷蒙也回到了北京做了环卫工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的围墙外。彼时,二人鲜明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章明明复仇般的笑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瓦解。

  如果他们的人生走向就到这里,也该是一个彼此和解的故事。然而,让人意外的竟是,章明明在人生的岔路口走了不同的路。他在面对工作的分配,就业的选择中,与淑桂斩断情谊,选择了出身更好的方菲。

  故事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更高的升华,无论在北大荒,还是在北京,雷蒙、章明明、淑桂三人,真正变的是章明明而不是雷蒙。

  有时候变与不变,只在一瞬间的选择。在北大荒艰苦的环境中,章明明一直深爱着淑桂,而雷蒙也一直把章明明当朋友,在北京更好的环境中,章明明却选择了放弃淑桂,走向了对自身更有利的方菲。

  命运的天平从这一刻开始倾斜。最终雷蒙在与抢劫犯搏斗中牺牲。他自始至终遵从于内心,不向市侩,不向世俗低头。

  除《学院墙内外》,《青春北大荒》里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变与不变”的主题展开,人这一生,有过很多追求,也有过很多梦想。但青春却只有一次,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那些知识青年的青春也仅有一次。

  北大荒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印迹,北大荒的岁月浇灌了一代知识青年的青春。那些他们曾经耕犁过的土地早已经长出无边的麦浪,那些他们曾经立下的信仰早已深深扎根于北大荒。

  也正是这份精神,才有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奇迹,也正是这份青春,才值得世人敬仰。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九):那一辈的光与热

  属于年轻人的青春是五彩而多变的。或是埋头与书本拼搏,或是在爱的死去活来里浮浮沉沉,亦或者是成为网游大军中的一员在虚幻的世界里打生打死。风华正茂的玉面小飞龙郑微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期待与青梅竹马展开憧憬的未来画卷,而等待她的是物是人非的结局。此时她遇上了其它三位与众不同的室友,美丽大方的校花阮莞,尖刻的黎维娟、大而化之的朱小北。从此属于她们的故事就在这荷尔蒙肆意的校园生活里展开。这样的青春无疑是动人的,却也是寻常而普通的,然而有这样一群青年,将自己美好的岁月燃烧在了一片特殊的土地上,这就是经历过ssxx这样独特时期的人们。属于她们的故事孕育成了这本《青春北大荒》。

  由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知名作家的肖复兴撰写的短篇小说集结合自身在北大荒工作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以北大荒独有的烈酒、水泡子、小天鹅等当地元素为切面,结合zqssxx又面临返城的不同时代背景变迁来展现给予这片土地的变化,讴歌了将青春浇灌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代开拓者时所秉持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性在时间的磋磨下发生的变化。 【北大荒的酒和水泡子】

  为短篇小说集来说,这十多个故事各具特色。最喜欢的是《北大荒的酒》和《抹不掉的声音》。酒是有形的物质,而声音是无形的物质,作者透过这不同的物质同样表达了对北大荒这片土地的怀念,对过往青春的追忆,对北大荒人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对青春不再往复的怅然。 从北大荒的这个绰号来看就能明白这个荒字背后的含义。为了相应GJ的号召,为了支援当地的建设,他们义无反顾满腔热血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将青春化为汗水浇灌这片被荒废的土地,只为了ZG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在倾情投入的时候,他们经历了北大荒的洗礼,与北大荒土地交融在一起,成为了北大荒人。 在此过程中,酒是抵挡寒冷的武器,也是排遣生活同时增进友谊的小船,因为酒而结下的缘分,却在若干年后因为一次回归又重新被想起。

  在这个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以酒作为切入点的故事里,身份的变化,酒品牌的变化场景的变化所造成人物心理的变化被融入在情节里,极为巧妙的进行了对比,感受到物是人非充满遗憾的情绪,让读者能够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感受到对于那片黑土地的人和事所充斥的复杂多变的情感。 而《抹不掉的声音》也在整体架构上要比《北大荒酒》层次更多面一些。从文章的名字与结局的对比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的冲突上来看,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而磁带与记忆有着如此多的相似性,他们可以反复温习,磁带会被清洗点普通记忆会遗忘。这些特点都备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在故事的情节里,给予了读者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结局。 这样安排的结局又比被遗忘在岁月显得温情一些。然而一天翻过一天的拖延也预示着最终必然的结局,哪些声音终究还是成为了记忆里的声音,美好却永远封存。

  一如书中提到的水泡子。下雨便显出了身形,而一旦无雨终究还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青春不再来,而曾经封存在北大荒的青春应该会被这黑土地滋养,生出丰茂的枝叶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将之传承和延续。

  《青春北大荒》读后感(十):青春留在北大荒,肖复兴的文字还乡

  作家张承志曾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作家由于历史的安排,都有过一段深入而艰辛的底层体验。由于这一点造成的我们的人民意识和自由意识,也许是我们建立对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判断的重要基础。”这一段特殊的“上山下乡”,走向边疆底层的生活经历对知青作家如韩少功、张承志、梁晓声等人具有双重意义,尤其是奔赴北大荒的作家肖复兴,在《青春北大荒》这部知青文学里,充满了对那片坦荡无垠的沃野和田园牧歌情调的眷念,也藏着深深的知识分子的伤痕反思。

  肖复兴1968年离开北京和当时的青年学生们一起一腔热血、一片纯情奔赴到遥远的北大荒农垦插队,在北大荒的日子里,他写诗,阅读,队上的老铁匠和大胖子无私帮助了这个年轻人,为他提供了书库和北大荒特有的温暖,肖复兴的文学是在北大荒起步的。作者在代后记里写道:当我握起笔,想起那一幕幕难忘的生活时,我的心里五味俱全。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写。但我一定要写。北大荒那段艰苦却并非全无意义的生活,已经成为我生命年轮的一部分。

  《青春北大荒》都是以“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为背景的,13篇中短篇小说带有作者个人真实的知青经历,那种年轻人奔赴边疆的澎湃激情,知青生活的迷惑与惆怅,归城后的人生抉择与反思,这种对知识青年的个体关怀无处不在。

  比如第一篇《学院墙内外》,就讲述了三位年轻人的人生抉择。章明明、淑桂、雷蒙是同一批报名去北大荒的青年,他们怀抱着美好的愿望来到了七星河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造建设这个美丽的地方。雷蒙成为青年开荒突击队队长、政治部副主任,而章明明和淑桂因为谈恋爱被批判进入完达山伐木最终返京,章明明三十岁考入大学放弃了在身边照顾牺牲自己前途的淑桂,反而去追求院长的女儿,而雷蒙成为了扫马路的,两人在大学墙外偶遇。

  青春时代的刀痕永远没有消失,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拐点都在回头试图看清楚走了多少曲折的路线,挽救还是伤害,崇高的理想与自私的想法间每个人也走上了不同的路,而北大荒的苹果还是那么甜。

  北大荒大兴岛的春天,清澈的七星河里游鱼自由来去,七星林里茂密的白桦林讲述着这北大荒的传奇,这是肖复兴魂牵梦萦的地方。书中充满了作者流畅自然如诗一般清丽的文字,“星星,一颗颗落进河水里游着泳。水面上流银荡玉。河岸是一片片郁郁沉沉的树影。晚风吹过,摇响一片哗哗响的林涛声。”在文字还乡的深情中,作者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上淳朴善良的人们。护林老人沙景昌、守在原地继承父亲理想的美丽姑娘蓉蓉、豪爽好客的老曹头,这些至真的北大荒人用明镜般的心照出人心的善恶美丑,也曾经多少次抚慰过受伤年轻人的心灵。这些外来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了来自民间和北大荒广阔天地的人生启蒙。

  肖复兴的《青春北大荒》是一次文学的精神还乡,这部小说集中所显示出的厚重的历史感也表明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而广袤的北大荒的青春岁月不断鞭策作者磨练自己手中的笔,不回避问题,也没有视而不见那青春的伤口,直面过去,将那段美好残酷的青春展现出来,令人不得不回顾风雨兼程的不平凡历程,这样的追忆逝水年华,这样的青春手卷,不仅是个人的,时代的,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回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