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荒纪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荒纪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11-12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荒纪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大荒纪事》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荒纪事》读后感(一):滚滚烟尘中的小人物

  “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佛家以“芥子”比喻微小;须弥山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比喻极巨大。与这个道理相同的是,历史中的小人物可能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又承载大部分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辉煌历史中,对于大事件、大人物,一直有着非常完备记录,王侯将相、名家大儒的风采神韵,我们都能从史书中看见。而那些寻常百姓,他们的日常生活人生大事、喜怒哀乐,却很少出现在史书中,顶多是“流民数万、饿殍遍地”一类的词汇,他们永远是个群像,像是历史更替兴亡中毫不重要、毫不起眼存在,其实他们的生死,他们的苦乐,才真正承载着历史。他们也许无足轻重,也许从来不知道事件自己关系,他们只是边远地区安于天命的小民,没太多欲求,没太大目标日复一日平凡一生。他们的种种故事,都不过是滚滚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水滴尘埃草芥一般低微普通无人问津,仿佛不曾存在过。 其实,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生活,小人物的思想,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壮志,也没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才气,更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王朝更替也好,流民山匪也罢,对他们而言,幸福就是有饭吃有衣穿,老婆孩子炕头。他们也许一生都没有离开生长的田间地头,也许从未见识过大世面,也不懂大道理简单淳朴,又温暖真诚家长里短是他们唯一的话题,一亩三分地是他们唯一的牵挂,他们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世界,只关心眼前。但他们有自己律法,自己的信条,有恩必还,有仇必报。顺民是他们,刁民也是他们,义军是他们,流寇还是他们。小人物是他们,大历史也是他们。他们是创造者,也是终结者

  《大荒纪事》读后感(二):历史不是人人装扮小姑娘

  《山海经》里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大荒”,是指最荒远之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迹罕至

  在这样一片蛮荒之地上,在那样一个年代,有怎样的一群人,以怎样的方式生存过?这就是我读《大荒纪事》的起点

  《大荒纪事》是人大教授张鸣根据自己在北大荒的经历写出的短篇小说集。易中天赞它“好看!乐而不淫,哀而不怨,忧而不伤”,十年砍柴说它“传神。寥寥几笔,状态全出”,于我则更多的是窥探,让文字带着我跨越时间藩篱,去窥探北大荒田间地头那点事,窥探男女之间那点秘密

  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现役军人和从全国各地的城市知青参与到建设中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北大荒有农场100多个,3000多万亩耕地,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年轻人时代浪潮裹挟着参与其中,扎根茫茫荒原,一腔热血满身力气,却也四顾茫然,心有戚戚。几十年后的人再看那段历史,可能会有不同感想,不同的看法

  胡适曾经《新青年》发表文章称:“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狠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他想强调的是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各人的兴趣侧重点不同(不是各人主观故意篡改),因此,从同一个事物中获取感受也是不同的。

  现在人看当时的历史会觉得一切都像是发生在镜中的幻景。在现场时,事情似乎是可信的,甚至觉得是好事,但局外人又怎能真正懂得局中人的事?历史是让人惊醒的噩梦,还是让人回味无穷美梦,大约各人有各人的感触吧。

  《大荒纪事》读后感(三):故事里的历史,历史中的故事

  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世界观。有人生于盛世,于是难理解忧患;有人生于苦难,于是心中总有伤痕

  《大荒纪事》中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勇敢,或善良,或机智,或世故,或可怜,或无奈,或狡黠,或热情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看似相互没什么关系的故事,由作者亲历串起来,宛如珍珠项链一般诱人。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个故事,不添油加醋,不故意煽情,也不大肆渲染娓娓道来,好像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也许是越真实动人,越真实越冷酷,越真实越感人,越真实也越无奈。

  艰苦恶劣自然环境复杂特殊的历史阶段挣扎着生存的普通人,透过一个个或严肃幽默的故事,仿佛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我看得到他们脏污的头发破旧衣衫不甘失望眼神,也听得到他们嬉笑打闹的言语故作轻松俏皮

  我辈幸运,生存的环境一片祥和安定,再不复当年。东北之于我,是白山黑水间的难掩的热情,是朴实农村炊烟袅袅,是风吹稻花香四野,是棒打狍子瓢舀鱼,是霜花满窗锣鼓响,是猫冬的热炕热闹的笑,是过年的爆竹满地红,是冒烟的大雪白毛风,是逐渐老去父母的蹒跚脚步,是一去不回头的青春过往

  我也会好奇父辈曾经怎样爬冰卧雪地辛苦,会想了解几十年前一片荒芜大地怎样变成了今天的万亩良田,也想知道他们经历过怎样如火的青春,又有哪些有趣的逸闻趣事

  劳伦斯·斯通说“史家总是在说故事”,也许就是这一个个故事,才承载了那么厚重的历史。让后世人读到故事,便懂得了那时那境,那情那景。历史是由每个人书写的。回忆也不是为了追究某一具体事件的是非曲直,而是对过往岁月审视反思

  作者说“离开那片土地,已经有几十年了,剩下的,都是些片段痕迹”,于我也是这样。合上书,手扶在这宛如草纸一样疙瘩瘩,有着历史沧桑感的封面上,我满满闭上了眼睛

  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想起了家乡的老老少少,想起了曾经撒欢打闹的田埂,也想起了下雨漏雨的老屋,屋前的大槐树,槐树底下拴着的小山羊,趴在树荫底下机警的大黑狗,还有领小鸡啄食的老母鸡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但是已然回不去了。但唯有经历过昨天,才知道接下来应该去的地方

  《大荒纪事》读后感(四):记忆的深处

  记忆的深处 读《大荒纪事》 ——听雪7801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地方的,荒芜的,荒凉的,荒无人烟的,慌蛮的,纪事,就是有人了,这样这个慌蛮之地的人的故事,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建国初期,各行各业有待复兴,吃饱肚子肯定是首位的,多打粮食才能有更多的人吃饱饭。开荒,生产,于是一代人,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红红火火恍惚惚的开始了,那也是一代惨痛的记忆吧?不管怎样那也是一代人的使命,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是使命不同而已。另一个称呼叫知青,没有错吧?任何时代都是农业基础,吃饱饭了才能干更多的事情,百废待兴民族复兴,这是大话,吃饱饭才是人们首选。 北大荒经过一代或者几代人的改造,早就是北大仓了,我们虽然不是一代人,没有经历过,看看,了解一下也好,我们的幸福生活也有这代人的功劳,虽然看到他们的生活有点不可思议,以军队形式组成团队建设农村,就是村的存在形式,只是叫法不一样,组成的人地域不一样,天南海北的人都有,知青很多都是想回到城市去的,所以做事还是有点收敛的,最起码对男女之事,要收敛很多。 学校的故事,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是思春的,结果就没有人知道了,虽然那个时代的人都不怎么学习,排出那些例外的人,生活不会停止它的脚步,人也会成熟的,总有一天会看到自己当初的荒唐行径。农村的故事可以想像的出,在只有几个样板戏,抗战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多么的匮乏,人们的欲望得不到发泄,于是性的游戏在农村普遍存在,很多人都有情人,这是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事儿,作者对此印象深刻如此,要么是作者好这口,要么就是真的普遍现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多个场景都有男女偷情的描写,我也分深入人心了。 虽然当时的娱乐基本靠性,人们的日子还是过得开心的,虽然物质贫乏,虽然有些人也挨了不少批斗,那也是时代的产物,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那个贫困年代的人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回忆里难免有心酸唏嘘。看看北大荒人的生活方式,权当对那个时代人们的致敬,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珍惜现在,投入到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去吧!

  《大荒纪事》读后感(五):大荒,大仓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这是在小学时候就学过的一篇关于北大荒的课文,那时候的我对北大荒充满了幻想。 时过近千已经把这些淡忘了,今天读过这本《大荒纪事》又把多年的记忆勾勒了起来。 北大荒之所以叫北大荒是北边荒无人烟的地方。之所以能成为一块宝地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后,目光高远的国家领导人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从1958年开始,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本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的精神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并衍生出了“北大荒文化”。 本书的作者张鸣先生是彻头彻尾的北大荒人,长于北大荒,曾经在北大荒做过兽医当过农民,正是通过回忆自己的平生经历而完成本书。 其实在那个年代中国处于困难时期,不管在哪里都是比较艰苦的。 但是人们比较团结,做什么事都很有干劲。 那时候的我们信奉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生产力。每家四五个还有都很正常。多的十来个也不意外。 《大荒记事》这本书里面"十三子"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记得我们村也有一户人家有十三个孩子。 可悲的是他们家有两个没有长大,都饿死了。 那个年代人们只知道在地里头埋头苦干,别的什么都不想。 读书,有什么用? 这是在那个年代普遍的想法。 如果“十三子”故事里面那个十三子没有自己的努力,没有作者的支持。或许,他现在还在地头里干活,没有后来的教授。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那时候的孩子特别的好带。女人就好像生育机器一样,头天还在地头干活,肚子疼的不行了,回家生孩子,生完孩子,给孩子吃口奶,上班去了。 剩下的就是大的带小的,姐姐弟弟。 包括衣服,大的穿完了给小的穿。过年也不一定有一身新衣服。 十三子对于读书有一种痴迷态度,竟然为了几本书,拿家里的一桶油来换。 如果以今天的想法来看一点也不亏,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但是以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讲,没打死他真的很幸运了。 《大荒记事》读完感触很多,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 今天的美好,都来自昨天的努力。 我们的幸福,都来自先辈的开垦。 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全中国人民的努力。 珍惜现在,缅怀过去。

  《大荒纪事》读后感(六):那个年代,人们不止有热忱。。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北大荒”,出来的解释是这样的:在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而《大荒纪事》描绘的就是那个年代,那片土地,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和事儿,但书中却不是描绘欣欣向荣的热血景象,而是扒开了外衣给你看里子。

  从各地或因上山下乡或因逃荒的人们,在“北大荒”农场齐聚,作者张鸣幼时也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中国的“北极”北大荒,他以自己的同学、农场的职工、职工家属以及农场附近的农民为对象,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记录了他们微小而传奇的人生,集结成此书。

  当然除了当时风貌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绕不开男女那点事儿,尤其是在那片荒漠的大地,那个年代,人们可不止有热忱,欲望也在疯狂滋长着。当然这种事,两情相悦有,被逼迫无奈也有,历史书上当然不能把这种事光明正大拿出来讲,但不能否认,在那片原始的北大荒土地上,人的原始情感也在风土催化之下爆发

  但最让我唏嘘的一个故事就是“小琪的婚事”,田小琪是村里最美的姑娘,可出身地主,在那个时代,出身高于一切,虽然村里的小伙子都乐意娶小琪,但父母多半不肯,而父母肯的,小琪也不乐意。后来村里来了一个帅气小伙子,一来二去,小琪和帅小伙好上了,可是帅小伙的出身更不好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可比地主还要大。小琪的亲戚在得知后,轮番劝说小琪不要犯傻。后来,父母也在劝说下开始反对这桩姻缘,更后来,全村老老少少都开始反对,就这样俩人散了。再后来,小琪嫁给了团里修配厂一个瞎了一只眼的人。因为“这个人,根正苗红,三代贫农”。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写的——

  “独眼娶了这样如花似玉的媳妇,满心欢喜,一只假眼都满是笑意。小琪的俩酒窝儿却消失了,从此不会笑了,即使在大喜的日子,也一点儿笑模样都没有。那个小伙子,生了一场大病,头发都快掉光了。”

  这样悲伤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一定不少,有些人明明不相爱却胡搞乱搞,而真正相爱的人却不得善终,多么讽刺与荒诞。就像之前看的严歌苓写的《天浴》,知青女孩为了回城市最后葬送了自己的一辈子,那个年代不是只有上下一条心的拼搏奋斗,更有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红颜枯骨。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很真实,真实到烫手烫眼烫心。

  《大荒纪事》读后感(七):听听在北大荒发生的故事

  手中正在阅读的是张鸣写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大荒纪事》。白山黑水那片土地我虽然未曾涉足,但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也曾窥见它物产丰富的一面,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反差极大的它的另一面。介绍中说作者是一位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作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开始正式阅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的侧重点在“纪”,像纪传体那样详尽的记录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人的过往经历,意外的是这份叙述中多了三、四分雅俗共赏。根据以往的阅读体验,“俗”的这一部分是很难忍受的,作者笔下这份“俗”有了些许变化,可能有些粗俗,但并不低俗。这份粗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真实性,帮助作者塑造了一个充满野性的北大荒,让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尘埃,更加贴近那时那地人们的生活。

  安木匠和他的儿子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这么说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木匠父子之间性格的反差,安木匠是一位木讷到在陌生人眼中有几分凶的人物,他的反革命罪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性格原因导致,小安的性格和父亲完全不同,嘴比蜜甜,而且非常乖巧。即使性格很好,但出身不好成为了小安的罪过,所以他会被欺负,被逼扇自己耳光,面对这种情况,安木匠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他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看似简单、直接,但又非常有效。第二个原因是父子面对平反截然不同的态度,安木匠没有吱声,小安却火了,当时的父子俩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活动呢,不得而知,却又让人非常好奇。第三个原因是安木匠木匠这一身份。我爷爷也是木匠,我对他的印象是经常生病、给我爸留下了一堆木匠工具、给我姑陪嫁了一套手工橱柜。安木匠将狠狠地一眼送给向他借工具的小伙子,我的家人面对这一情况又会怎样处理呢?

  在白嫂这一故事中作者说白嫂力气很大,一次去买猪崽,白嫂将丈夫和猪崽放在两个筐子里用扁担挑了回来,对于这一段我有点不敢相信,另外我还想起了外婆说他们那时候去集市上卖东西的趣事。外婆说他们那时候去卖东西,东西没卖出去,人又有事需要出去,在地上画个圈就好,这样大家就明白这个东西是有主人的。约定俗成的事情,现在看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又很有趣。

  在大黄和小黄这一故事中,对于作者曾经做过兽医这件事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想来那时候的技术应该是不发达的,所以得了网胃炎的小黄只能被判死刑,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还是为它可以死里逃生高兴。文中我们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作者描述他和一些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一面感觉有趣和新奇,另一方面又会感叹万物有灵。想来还是有些羡慕这种生活的,感觉生命丰盈了很多。

  总的来说,《大荒纪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阅读这本书我渐渐感觉作者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将自己的见闻以独特的口吻说出,我们可以了解很多陌生但又新奇的故事,过程中即使经历苦难也不仅仅是伤痛,其中包含了一些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的东西。阅读,感受,听听在北大荒发生的故事。

  《大荒纪事》读后感(八):北大荒的男女那些事儿

  生活在21世纪的我,真的无法想像北大荒的生活。于电视上偶有看过,却也是一群知青去到那北大荒种树,一起建设北大荒。在本书中虽也有提及,但是都是一笔带过。他和我们讲的更多是一些关于男女之间的故事。 知道北大荒生活艰辛,却不知道北大荒的人这么开放。我仿佛回到社会的最初时期,回到了母系社会,这男男女女的关系简直是让我大开眼见,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和我对封建社会的印象来了个南辕北辙。我一直以为国人思想都比较保守,对待男女之事,也是希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可这什么拉帮套,什么副夫什么的,偷情哪是偷情啊!这真真是隔了几千里的地,隔了一段时光,仿佛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我总觉得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男女关系,应该是那满纸的荒唐言,是不可当真,是不切实际的。可是作者说这些都曾真实的出现在他的生活,这真是让我的三观有了很大的改观。真真是这世上无奇不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个世界没有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以前不知道,可能就是书看的太少,经历的太少了。作者的这本书打开了一个奇异的大门,让我走进真实的北大荒。不仅仅是一番欣欣向荣的北大荒,在建设中的北大荒,而是当地人民自身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它虽然在现今看来是有些惊世骇俗的,不过任何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我们要怀着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一事物,作者只是用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北大荒。或许就像作者说的:“没有男女,没有社会,就没有北大荒。” 除开男女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他们有一个观念到是很符合那句:“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在婚姻看来又是如此的保守派,可以换男人,换女人,可是就是不能毁掉一桩婚姻。毕竟,婚姻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毕竟,十年休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以前不懂得在外彩旗飘飘,希望家里红旗不倒的人,还一副情根深种的人,人心怎么能够这么恶心。不过看了这本书之后,似乎又有所明悟,但是当时之社会,绝对不适合现在之社会。这也是社会进化到一定程度,摒弃自身之糟粕,发扬自身之精华。保留良好的品质,履行当初婚姻时神圣的诺言。而有些故事,它只适合人们用来记录当时生活,了解当时之文化,了解就好,切不可以身试法,企图于现今之社会,寻找这看似的极乐世界。 作者笔下北大荒的众多男人和女人,在作者进入北大荒的这些岁月里,纪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甚至连一些的动物都有其故事。北大荒因为其地区的偏远,教育的不普及,和当时社会普遍的民风习俗。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在现如今看来滔天罪行,在那个时候到看来是不值一提了。从这个角度思考这本书,真不知道现在的人们思想开放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上升,还是在逐渐削薄。可以说的是,无论怎么样都带着一种莫名讽刺的感觉。现在的人自以为开放,却又带着世俗的眼光看待问题。过去的人太过开放,却又带着点无知的豪放。

  《大荒纪事》读后感(九):原来的北大荒,现今的北大仓

  说起北大荒,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它是这样描述的: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象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

  没错,这就是北大荒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由于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北大荒这里人迹少见。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才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这本《大荒纪事》是由张鸣教授所著,他虽说是浙江人,然而,浙江却只是他父母的故乡,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北大荒人,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教育也没有离开北大荒。由于现在的他离开北大荒已近几十年,回忆脑海中的片段已不再合适,于是他便用小说的手法再现了曾经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北大荒。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的小故事构成的,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各种描写,来反映它们各自具有的外貌特征;通过对每个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的仔细刻画,来表达他对每个人经历的独特感受,一字一句皆表达出他对北大荒的深厚感情。

  我虽说没有去过北大荒,但也学习过那里的地理位置特征以及人文情怀。

  北大荒是指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这里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都是对这里形象的比喻。夏季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环境恶劣。

  但“秀色必蕴于险峰之顶,瑰宝必藏于艰险之地”,原来的北大荒终于通过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北大仓!

  《大荒纪事》读后感(十):人们的生活反映着当下的时代

  quot;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荒在我眼里就是人迹罕至,到处都是荒山野岭。但是在《大荒纪事》中,我却没有感受到荒山野岭,也没感受到荒无人烟!我感受到的是,在“北大荒”里各色各样的人,各有各自的故事。

  “北大荒”不荒还要得益于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并衍生出了“北大荒文化”。本书中,作者是彻头彻尾的北大荒人,长于北大荒,通过回忆北大荒的日子才有了此书。

  此书中讲述的是各色各样的人,透过他们的经历,可以了解当时的“北大荒文化”!书中几本每一篇是每一个人的故事,唯独有两篇的主角是猪!书中的人物有木匠,挤奶工,马夫,兽医,铁匠,老师,指导员,知青,绣娘等。在当时的“北大荒”里都有这样职务的人!但是,让我有所思的是。在“北大荒文化”里,随处可见的男女之事。然而行事的却是在玉米地,牛号,猪号里,即使当时都是有家室的人了,还不时在外偷。全村人的知道了,却不以为耻,甚至被村里人宣扬。即使偷情之后,被家里的另一半知道了,也拿不出办法来。在这种文化下,没办法,只能随大流吧!不论怎么闹,两夫妻之间也不允许打八刀(也就是所谓的离婚),生怕一离婚就被套上资产阶级的帽子!只要你有离婚的念头,就会被亲戚,甚至村里的人来劝你,一波又一波!不过,也不乏有不想随大流的人。你不随大流,别人也拿你没办法。只不过,谈起时,调侃你一下罢了!

  在现在,法律严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民主和自由了。现在的人们都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婚。不像以前,北大荒的人们哪知道自由恋爱,就算知道,也不敢呀。因为在当时那是资产阶级思想,万万不可冒出来,不然就是反革命!当是结婚,只不过是解决个人事情,有的要嫁人,总得由父母来安排,不可违抗! 现在,两个人,即使结婚了,合不来,离婚的人大有人在。说明现在社会思想越来越开明了,抛弃了以前封建的陋习!不过,从这里,我有一些问题要问的是,既然合不来,为何要结婚呢?所以,我觉得结婚之前,必定得先好好谈恋爱,如果不合趁早分了,以免耽误两个人!

  《大荒纪事》读了以后,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然后跟现在的比较。当然现在社会越来越好了,不过还是因为有前辈们的努力,所以我们只好维持下去并加以改进和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