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锦集
《放学后的小巷》是一本由钟声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一):不重视读者的出版社
书的内容不讨论,为什么不讨论呢?因为出版社举办了签售活动,说是报名30个人结果去了以后根本就不用报名随便进。最后一共去了大概四十多人,等到签售的环节了,大概有一半人没买到书没办法签名,为什么呢?因为主办方一共就带了20多本书。我想知道你是想宣传呢?还是不想宣传呢?反正我是第一次参加因为主办方没带够书而导致在场读者无法签名的情况,敢问主办方,你们这样对待读者真的好吗?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二):设定很接地气,但人物塑造非常缺乏真实感
作者糟糕的文笔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描写使得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不仅没有引发共鸣,连塑造一个有真实感的人物都未能做到。
如果说这都是为了最后的大梗做铺垫,那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即使读完最后一个字后,主角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本作当成推理小说来看,最后的大梗还有些趣味。但这也是建立在之前的糟糕阅读体验上的。
另外,封面真的不好看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三):放学后小巷
不加香菜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推理层面来说中规中矩,但导向的真相——颜良的状况促使的行为让我共鸣,结局也很感动。唯一让我纠结的地方是主角是小姨照顾,为何文中却写主角让父母给799买自行车? 蓝莲花就如原文说到——不再逃避、不言放弃,终究会迎来新生。这篇友人b的塑造让我意外。 万柳常年轻,童谣、民俗元素推理,也只有日常推理才能作这种天马行空式的解答。 商业街秘闻,概率问题算是配菜,票数整合与分裂的诡计十分巧妙。 碎镜,从他们的对话中伊猴应该是第一次和主角去时代书店,他怎么知道老板会把主角认成伊猴的?老板把伊猴认成阿礼,但不一定会把阿礼认成伊猴吧,如果前提都不确定,那推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暴雪枪与魔法这篇推理的部分印象不深,主要为之后收拾服务。 堕落之源,作者尝试的缜密逻辑推理,但有一处地不是无解吗?,解答里也说到高中生如果用右手开门,左手拿手柄那不就可以做到不沾任何东西,所以无法排除不是嘛?但之后结果我很喜欢,可乐的比喻十分恰当,流星的用意让我感触很深。 夜月夜谈中前两个伪解答都很明显,但能想这两种方向也很不错了,第三个解答稍微难以转过弯去理解。最后真解答很棒,不是说逻辑上很棒而是用意很棒,这所谓不完美的青春才是青春,我很赞同 终章,夜月的叙述把前面的所有伏线回收,真相还蛮意外的 但最后万万没想到后记还能这样写。。。 最后再说一句,文笔我觉得很棒,那些说文笔糟糕的是nt吧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四):霸都推理冲冲冲!
作为一个热爱童谣杀人模式、无人生还模式和暴风雪山庄迷失的推理小说读者,我其实是不太爱看日常之谜的(毕竟不会死人),小市民系列看了一年多还没看完。
但是这本书让我很新奇的点在于比起推理小说更像一本青春回忆录,像我小学和中学时对身边小事进行的“推理”、“探险”。
看第一篇的时候我就觉得作者描述的氛围十分熟悉,对于“糁汤”的介绍更是直击灵魂——这不就是我最爱的家乡早餐sa汤吗!接着看,庐城,三国时期的历史传说,这这这不会就是写的合肥吧!后来在豆瓣遇到了作者,明晃晃的坐标显示和我确是同城,通过给其留言也确证了庐城就是合肥这一点。接着看下去,嗯,万柳井是百花井吧,宿周小学可能是宿州路小学?还有《碎镜》中老师的口头禅“你在搞什么东西”,一看脑子里就自动播放用合普念出来的语音了!
于是特别激动来写这篇书评,感觉目前国推的中心还是在上海,自己特别喜欢的几个故事背景也都是上海,有名的作者也是“魔都三巨头”。期末考那段时间为了逃避学习,还在构思自己也要写写“霸都推理”、“雾都推理”,等上岸也要写“魔都推理”,没想到暑假就看到了这么好的霸都推理。
霸都推理冲!希望国推越来越好除了上海能在国推中看到更多城市的身影!以及立下flag,明年有空了我也要写推理故事!!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五):堕落巷与他们的二重解
国推短篇连作集,读起来心情也是跌宕起伏。 最开始读前两个故事的时候,感到作者确实厉害,不愧是得奖作品。短短两个日常小故事,情节也能千回百转,都是结局反转的二重推理。 而读到中期便感觉审美疲劳,大部分的故事都带有一层反转,有几篇的伪解似乎又有一丝牵强附会。主角的形象也有一层疏离感,配角也如走马观花。人物语言有一丝成熟现代,甚至是当今的网络语。而一些情节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学生间发生的,但真正的学生读起来又差一点真实感。像现在的人对10年前学生生活的一种假想。倍感这篇得奖作品作品不过如此,难怪大多数人最喜欢的短篇还是第一个小故事。 接下来作者便要开始超神了,最后3章,三重套娃。 (剧透警告) 第10章,作者开始整活,玩起了叙述性诡计。3-9章7个小故事成为了男主给女主的礼物作品,成为作中作,真实事件和文学描写由此模糊了。作者跳出框架:女主指出男主性格浮动是年代跨度大,到后面大部分故事男主其实已经是老师了;巷子其实是环形,巷首即巷尾;之前故事的二重推理,事实上只推出了第一层,第二层是主角回首逝去青春,对往事真相的最终领悟。 第11章,把穿插在故事里的关于女主隐线讲了出来——钢笔,枪,发卡,之前戛然而止的几个故事加入了女主b-side补充。 第12章,作者又跳出一层,把人物性格和语言的问题又整了第二重解——其实成书的作者本就不是一人,男主早已去世,大家一起把故事完成就是为了对主角的缅怀,过程中的双重解是大家反推男主当年的思考过程。 读到这里,之前故事的粗糙之处,不知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最后的亡羊补牢,便也能容忍了。 日常向的脑洞推理便是这样,不需要逻辑严丝合缝,只要言之有理,就能一层层往外套娃。无论是短篇还是最后终局的二重解,大概都是作者思考过程中多种方向的可能性吧。 翻回第一章“献给钟声礼与他的堕落巷——”哈,这只有一句的怪异的第一章,原来作者早已布局完成。 那么,现实中真正的作者到底是男主,还是女主呢? 非常推荐。给国推+1星,5星。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六):窥见青春的一角
两年前,首届QED推理小说奖发出征稿启事,由诸多国内推理大佬担当评委,获奖作品则可以直接出版。作为推理小说迷的我,当时确实有些心痒痒,但我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遂只是一直关注着QED推理小说奖的动态。去年,QED推理小说奖征稿截止,最终的获奖作品,就是这本《放学后的小巷》(原名《堕落巷不堕落》)。
本书是以“短篇连作集”形式写成的长篇小说,听起来有些拗口,其实就是几篇发生在相同背景下的短篇小说,既可以分开来看,也可以连起来看,看到最后会发现这几篇小说竟然组成了一个长篇小说。这类小说看似很容易写,其实并不简单,既要每篇都能自圆其说,还得留下伏笔等待最后的收束,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而《放学后的小巷》不仅挑战了这一难题,还挑了一个非常“不讨好”的题材——日常推理。
顾名思义,日常推理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上的推理。一般来说,日常推理小说通常不会有杀人案件发生,侦探们需要破解的谜题,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拿《放学后的小巷》举例就是,一个人从无香菜不欢到主动不要香菜的转变原因,也可以被拿来推理一番。除此之外,《放学后的小巷》里面的谜题基本都是这种形式:同学的游戏记忆卡丢失之谜、黑板画被神秘人擦掉之谜、老师每天都拖堂之谜,等等。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一直都在破解这种看似无聊的谜团,读起来真的有意思吗?要我说,这一点还是见仁见智。日常推理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凶案的发生,经常被人诟病平淡无聊,而且犯人的动机也往往很中二。所以,这也是为何相较于调查凶案的常规推理小说,日常推理会略为小众的原因了。
但尽管如此,我认为这本《放学后的小巷》仍然值得一看。一来是书中的那些小谜团确实有趣,二来则是能在书中窥见青春的一角,让我等中年人忆起学生时代的趣事,经常看到一段话后会心一笑,仿佛书中人物就活在我的世界里。此外,本书的后记并不是普通的“后记”,作者钟声礼将它也变成了小说的一部分,直到最后还在反转、回收伏线。不得不说,这种写法真的既新颖又令人意想不到!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七):儿时的小巷
能把青春回忆和本格推理结合起来也是挺有才的。看惯了推理小说,总觉得推理必有命案,所以钻进这本书后,总是憋着股劲,想着什么时候才出命案呀,熬过两个小标题故事后,悟出小礼这厮,只是想在回忆青春的同时,上演几场异于常人的推理秀罢了。弃读的心思油然而生。好在我也类似的青春,顺带回忆下自己儿时的玩伴,儿时犯下小错,经历过的小挫折,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故而忍着不去管推理,就当做青春小说看。可是越到后面越感觉奇怪了,怎么又变成夜月在讲述,难道这几个小故事还有特别的联系?再往后就明朗了,原来之前所有的表述都是为诡计做铺垫呢,被擦掉的黑板报,摔坏的手枪模型,翻乱的书架,丢失的游戏光盘等等,要是跟着描述者的思路去推理事故发生的真相,你就会彻底上当,他/她说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话说最后的真相交代还真不能缺,因为像我这样笨的人,不一定能逻辑清晰地把几个实践联系起来。唯一让我起疑的就是,文中不时提到夜月的父亲,书店的老板,记不清猴子和小礼,着实奇怪,怀疑过他得了什么病,但是得病怎么还开店?其实细想下来,书中前文情节不合情理的地方很多,比如为什么一直揪着黑板报的凶手不放,为了爱国的爷爷而迫切想参加升旗仪式,情节未免牵强了;提到学校先是要改成老年大学,一会儿又提巷子里店家们的网上排名投票,一会儿又是要被其它学校合并,看得我晕晕乎乎,店家们投票是为了啥?模型枪那个摔了,老板竟然一点也没听到动静,然后老板还一个劲的推理,小礼就因为一颗螺丝就坦白,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强的人怎么看不出这颗螺丝不是模型枪上的呢?是我没有去细想,因为我并没有把它当做纯推理小说看待,这是不是也算是作者给我设的一个诡计呢?这样的青春小说确实有点意思,一直提堕落巷,巷中的人和巷中的事,都被小礼带着鲜活了起来,夜月对小礼的感恩,最后甚至可以说是净化了一群人的心灵。
最后我还是想说,推理小说还是要有命案才有意思呀,不牺牲掉几个人的性命,仿佛就失掉了推理的动力。夜月犯下的过错,在命案面前,真的是不算什么,去游戏厅玩游戏,这些所造就的堕落巷,我们小时就有无数条这样的巷子,我家的那条,就是我儿时的恐怖巷,幽深,没有店家,穿过就是火车轨道,再过去就是小学,嗯,我有点写小说的冲动了。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八):第一章试读分析
在豆瓣试读看了《放学后的小巷》第一节不加香菜,简单谈谈一点看法,涉及泄底。
个人评价推理作品主要是以逻辑分析为主,小说整体优劣有着大把的人叙说。
看了下关于自行车这段,七档的车比六档的要好,但是小偷把新的七档变速器扔了,在报废厂被另一个同学捡到了。这里提到,报废车二道贩子大概只能弄到低端的六档车。但是他现在卖出去的车,也就是被偷的车正是七档,所以说拿到七档车的概率,本身就被证明不是0,更何况是新的变速器怎么会随便扔了。不过这段属于客观描述,只探讨到这里就可以了。 其次,如果这位颜良同学家里很穷,从小就没有自行车,应该也就不可能有机会练习骑车,他从前也没有自行车的吧,不然也不会借别人的车骑。那个年代应该没有共享单车,也不会天天扫码骑吧。他把车抬到自己家的楼上,很可能是因为他就不会骑车。如果一开始就准备把自行车卖了,那肯定就会留下自己从前的自行车,现实情况是没有「从前的车」,也就是说他应该没有车也不会骑。这种情况下,却借了自行车来骑有点奇怪,没错确实不能排除没有车的人也会想办法练习骑车,但那样就不属于推理的范畴,而是拓展联想。 这里提到,颜良打算重新攒钱买一辆车,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单纯推理到他的家里穷,他把车卖掉,自然这个钱是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如果他想重新买一辆车,让其他人察觉不到他失去了自行车,防止自己丢了面子,那就一定会购买一辆与之前相似的七档车。如果是有别于之前的,那么很快就会被同学发现,他的奖品车变成了低档车,所以这段推理缺失了一环,他的家里在那段时间需要有人急用钱,或者他想帮某个朋友的忙,所以先卖了这辆车去应急。而且我们都知道,即使是新车当做二手车卖都会贬值,再买回来反而很不容易。 当天晚上颜良打包带走的豆脑,没有带香菜,其实我们吃过豆脑的人都知道,香菜是放表面上,不是搅拌一起的,也就是说。假如我带了一碗豆脑,回家以后可以分成一碗有香菜的与一碗无香菜的。通过经验可以想见,穷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是不会拒绝赠品的,即使自己暂时用不到,以后也有可能会想用而留下。香菜本身是放在表面的,他假如真是没有香菜不欢的人,那么得到香菜回去拨出去一样可以配其他菜吃,就不需要自己额外买香菜了。
一点粗浅的小看法,随便谈谈,后续内容有机会阅读再补充吧。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九):日常推理与青春的情愫
顶着首届QED首奖的名声,这本书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一直被人无端诟病的国产推理到底会涌现怎样的新人?带着这些疑问仔细地读完了全书,给我留下的无尽的回味,确实少有的体验。
日常推理的书读得可能并不多,但日常推理却始终贯穿在我们生活当中,看到蜻蜓低飞就会推理今天有雨进而带伞出门。看到同事脸色不佳,也会在心中暗自揣测是什么原因。但日常推理也经常没有正确答案,你可以推理或者是猜测自己的铅笔被谁拿走了,却不一定有机会去印证这个答案。这也是日常推理困难的两大地方,怎么把日常写出新意,怎么揭开答案。
可以说这本书的开篇是平淡甚至是沉闷的,原本以为是巷子里蕴含着怎样的罪恶,没想到只是简单的日常推理的舞台。坦率地讲,如若不是首奖作品,很难有继续往下阅读的动力。好在到第三第四个短篇的时候,有点渐入佳境的意味。心里想的是,最后的结尾该有多大的震撼才能把此书推到首奖的高度。同时开始留意书中的细节与不和谐之处,似乎还真的留有结尾反转的空间。自己也暗自揣测了一种结局,但似乎和已有的线索对不上,只能无奈作罢。
第五第六个短篇似乎又回到了相对沉闷的节奏,但对结局有所期待,也更加关注这两个短篇给出的新信息,并且尝试再次做出解答。不过以我的水平,还是看不出作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七个短篇是寻找小偷的故事,密闭的空间、固定的嫌疑人登场,是我们熟悉推理小说的样子。这一篇的逻辑推理还是十分足够的,只是中间不相关的描写似乎还是有点多余,尽管它再结尾处有合理的解释。
最后结尾的三篇应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将前文全部的伏线暗线回收之余,一次性给出了五种解答。这么多的解答还是我第一次见,而且每个伪答看起来都挺有道理,反驳伪答更是有理有据。我不禁为之前,只猜测到一种伪答和反驳感到自惭形秽。
尽管有五种解答十分震撼,但是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的青春情愫和淡淡的忧伤。尽管这并不是夸奖一本推理小说常见的理由,但是那种青春独有的中二气息和难以避免的遗憾,让人久久回味。读完此书,很多年前求学时期的往事虽未能一一浮现,但又好似重走了一遍求学之旅。好的故事让人思考、引起共鸣、值得回味。即使你可以苛责这本书的日常推理不够硬核、不够刺激,但掩卷细思,或许能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夜里或许还能梦见许久不见的某个人。这种回味,我愿意为它鼓掌叫好。
《放学后的小巷》读后感(十):瑕已掩瑜
第一次写长书评,一是觉得今年六月份开始入坑到现在读了快三十本推理小说了觉得想写点什么,二是对国产推理还是应该抱有希望的。
这篇小说首先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文笔,前面部分的文笔让我想起了我小学五六年级写的作文,已经不满足于好好叙事,总想整点散文显得有逼格,结果成品就是不伦不类,读起来非常不顺畅。但是在后面的一个伪解答里,告诉我这是一个学生的青春日记时,我突然觉得文笔的稀烂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可惜作者用最后的解答反转了真相,同时也舍弃了对自己文笔稀烂开脱的最后机会。
如果说文笔的稀烂还能说是设计(起码后面三章我觉得读起来顺了很多),啰嗦这点有些篇章真的是有点过了,一些细节描写我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勾起大家童年的回忆,引起共鸣,但是有些地方真的怀疑作者在水字数。比如《堕落之源》有一半都是在写与剧情无关的游戏足球赛,可能有人会觉得有意思吧,但我觉得很无聊。
基本上前九章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导致的根本结果就是我第一次第一章都没看完就放弃了,后来还是听看完的人讲最后有两次大反转,甚至后记都有反转,来了兴趣才又读完。这让我想起之前看某说唱节目,一个选手参加60s比赛选了首有二三十秒前奏的歌来表演,还没听到精彩的地方就被评委分分灭灯。这篇小说也是一样,很多人可能根本看不到精彩的部分就弃了。
最后总结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好看的推理小说最基本的三要素,惊人的诡计,合理的反转,精彩的推理,这本书占了一个合理的反转。推理只能说中规中矩,不过根本原因是日常推理的能有什么让人影响深刻的诡计,自然也就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推理,说实话最后反转提到前面的一些推理,有些我真是好好想了一下,那一章讲了什么内容。不过凭着最后收尾我还是认为这本书是可看的。
本来由于国内司法体系的原因,我就觉得国产推理很难写,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新作家的首部长篇作品还是要予以支持的,毕竟我刚刚看完的奎因首部作品《罗马帽子之谜》,觉得可能还不一定有这本好看,未来还是可期的。
没有完美的作品,是作品就会有瑕疵,这次的瑕很遗憾掩盖了瑜,希望作者未来能够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