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见俊辅传读后感100字
《鹤见俊辅传》是一本由[日]黑川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一):从“回想的维度”出发
《鹤见俊辅传》的中文版序里,孙歌写道:鹤见的一个关键词是“日常”。鹤见将日常与八卦都放进了哲学的研究中。“他的著作往往从八卦中打捞出日常生活的素材,把它转化为哲学”。而黑川作为鹤见的“亲近后辈”,似乎却是努力的摒弃“八卦”信号,最后这在本传记里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脉胳”。整个哲学家的成长历程条理清晰的展现出来,作为哲学家的鹤见俊辅反而是面貌有些模糊。
跟朋友们讨论过这本书是否好读的话题,我说如果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来读,此书确实不算有趣。但是作为传记,他又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细节”。因为鹤见俊辅的特殊身份(加上长寿),他见证并参与了许多日本近现代史上大小事件。透过杂志《思想的科学》的创办停刊再刊,也能看出战后日本在思想领域的变动。
鹤见俊辅引用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话说:“八卦”和哲学是从同一个日常生活的素材中产生的,它们之间的不同只在于,处理相同的素材时视野的深浅程度不同(引自中文版序)。毫无疑问,在这本传记中,黑川创选择了最为“正确”的方式,所有的八卦都一笔带过。甚至连鹤见显赫的家世,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没有过多诠述。仅仅是一条简单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知道他经历过年幼的叛逆,和“艰难的”哈佛求学之路,而且这条路线图还需要读者仔细去厘清。之后就是日本迎来战后重建,那些略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们,都或多或少的在书中出现。黑川大概很在意的是鹤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将他同时期的许多大事件或是人物,都一一记述下来作为背景。如果对日本史不够清楚,稍不留神,出场事件与人物就容易将读者带入混乱之中。
想起鹤见曾说过那句,“由朝鲜审视日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令人厌恶的一面;从中国看日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浅薄的一面。”所以当中文版的《鹤见俊辅传》出版,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里去看日本,看日本人如何谈论到战争,以及亲历这些战争时不同个体的想法与选择。创办《思想的科学》,还有为“安保斗争、越平联”等活动奔波,传记中鹤见很少以哲学家或者贵族子弟的身份出现,整本书营造出很正统的悼词式生平履历氛围。当然传主的成长经历,以及思想内核都被清晰的保留下来。反战的思想,哲学家不停的思考,大概是鹤见最想留给后人的印象。
如果代入那场战争去思考每位个体命运时,我们也可以想起鹤见的这段话:“在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共同的事态:交战的国家时常不约而同地通过国家特质,显现一种心电感应般的方式,默契十足地持续瞒骗自己的国民。”
黑川创说“无论如何,因为有了他,有了其他无法替代的每一个人,现在我们的世界才总算成为这样。我们只能从这里出发,并对此进行追问。”或许这就是我们读传记的目的,无论现在我们的世界是更让人充满希望还是更绝望,都是因为无法被替代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从这里出发,读懂他们的故事,并进行思索与追问,也许永远没有答案,然而这必定是意义之一。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二):曾是个交白卷的问题少年(简单介绍鹤见俊辅的生平)
没有看过这本传记,是想读的。
去年在听孙歌《日本思想史》的时候对鹤见俊辅很感兴趣,写了下面这篇东西。
希望可以给“想读”的豆友一点人物背景。
————————
日本著名哲学家鹤见俊辅曾经是一名典型的问题少年。
鹤见俊辅小学开始逃学、交白卷,传闻被学校开除3次,而且多次试图自杀。
他14岁时,父亲见实在无法管教,对他说:“要不我给你买块地,盖间房子,你养养蜂什么的。你可能需要一个姑娘一起过日子,如果你找得到的话。”
但是鹤见俊辅也没干成这事,于是他父亲像现代很多家长的做法一样,直接将他送去美国了。
还记得鹤见俊辅交白卷的事吗?他交的就是英语白卷,并且以此为荣。
所以在美国,他必须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
三个月后,他就大致能够听懂旁人的对话了,但是在上课和学习上,还是很困难。
听上去简直是个天才,3个月就完成了基本的听说。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鹤见俊辅可能只是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鹤见俊辅确实是问题少年,但是这是他在日本体制的教育下的问题。
私底下,鹤见俊辅从6岁就开始独自阅读,并且钟爱哲理类的著作。
所以我猜,他私底下的这套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学习方法的体系。
鹤见俊辅在美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英语依旧很差,但是他又想报考哈佛大学。
这时,另一个日本留学生——都留重人,对他说:“英语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学问,手段还是今早掌握为好,你明年就参加大学考试吧。”
第二年,不满17岁的鹤见俊辅报考了哈佛大学。
最终他被哈佛录取了。
但是英语依旧很差劲,何以见得呢?
第一,哈佛要求交6篇论文,内容覆盖英美文学、历史等等。鹤见俊辅实在写不出,最后交了5篇。数量不足还能被录取,我想是他从小的大量阅读帮助了他。
第二,鹤见俊辅第一学期,英语挂科了。他妈妈甚至冲到教授的办公室吵闹,“你怎么可以让他不及格,你知道他为了学英语多努力吗?”
鹤见俊辅回忆说,这件事在日本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个日本女性竟然敢冲到学校为儿子报不平。
毕竟当了那么多年问题少年,这可能是他妈妈第一次如此冲动。
而我们也可以从他妈妈的行为看出他的努力程度。
不论如何,鹤见俊辅的利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哈佛哲学专业。
这里有个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我们的问题少年,是在监狱中完成毕业论文的。
不过,这是因为鹤见俊辅在美国发表了无政府主义的言论。
鹤见俊辅的故事,去掉他的名字,大概就是一个问题少年改过自新的故事。
但是,鹤见俊辅最终能够走进日本的哲学史,是他虽然是教育制度内的差生,却是自主学习的优秀学员;他在明白了英语是他当时的必须品时,也能够激发内在东西去重新学习英语。
持续学习,能够重新学习。
这两个品质,也是鹤见俊辅之所以能够成为鹤见俊辅的武器。
限制人生的,不过是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三):《鹤见俊辅传》:一个思想者耽于思考的一生,痛苦而执着
阅读一本人物传记,就是走进另一个人的人生。在我们只能活一辈子的情况下,别人的人生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经历。而打开日本思想家鹤见俊辅的这一本人生传记《鹤见俊辅传》,就打开了一个我们不了解、也可能很少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思考者的一生。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见,思考是不容易的,而深度的思考一定是会看透世事甚至于会把整个个人的一生陷入无限的纠结之中。而鹤见俊辅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他自己就曾说过:“思考这些事情,什么意义都没有吗?我不觉得如此。将存在整体回顾成什么样子的事物,决定了我一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思考到意义本身,他很可能陷入无限的虚无。也许在某个思考的时间点,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但在更多的时间里就是无限的虚无,但鹤见俊辅一生耽于思考,痛苦而执着。 其实我们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端倪,越是喜欢思考的人,越是可以看清世界的思考,越是去试图寻找意义,越容易陷入那种非理性的生活状态,也许还会违反世俗良俗。郁达夫在小说《沉沦》如此,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如此,而我们阅读鹤见俊辅的人生同样是如此。 鹤见俊辅家族显赫,父母双方的家族都是政治世家。这样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在蜜罐里长大,但十几岁的鹤见俊辅就已经成了混混的状态,成了违反一切规则的“坏小子”。没人在乎这时候的鹤见俊辅在想些什么?他自己也好像没有提及过,但他的种种表现,一定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水准的,就是一种极为反叛的形象。当然也是一种危险的形象,我想这时候的他一定有着自己内心的思考,要么后来他去了哈佛,为什么会选择哲学专业,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思考的学科,他一定是在试图寻求内心的答案。
而鹤见俊辅的一生也一直在寻求着各种人生的答案,关于个人人生的答案,关于国家未来的答案。他在思考时,他可能还有着世俗的逃离的冲动,但在他陷入现实生活中,他却无法从那种悲观之中抽离出来,他一生都陷入抑郁症之中,数次想到自杀。但也许正是这种思考,还让他可以逃离自杀。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他必须继续自己的思考,继续自己的研究,致力于去给这个世界开出切实可行的药方。 幸福的童年,躁动不安的少年,在哈佛学习、寻找人生答案的青少年,参加海军、进入战场的青年,创办《思想的科学》的整个壮年,进行系统思考、发表自己学术观点的成年,写作《老聩贴》、回顾自己一生的老年,鹤见俊辅完成了自己的一生的探寻,寻找答案的人生。2015年7月20日晚10:56,鹤见俊辅完成了它思考的一生,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日本学者黑川创用一本最权威的传记《鹤见俊辅传》,细致还原了鹤见俊辅一生,在这本书中,黑川创详细的记录了鹤见俊辅家族以及他本人人生中的各种细枝末节,详实而仔细。鹤见俊辅一生的优点、缺点,成就、失败,任由去别人去评说。也许读者可以从他的一生中稍微有些许思考,能够得到一点点不一样的答案,也就不枉鹤见俊辅思考的一生了。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四):阅读传记,就是在与作者对话,黑川创讲述思想家鹤见俊辅的一生
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除非自己真正走过才知道。换句话说,所有的选择在当时的处境下都是具有偶然性的。与此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因为每个选择都会受性格、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阅读名人传记,就是在与作者对话。在日本学者黑川创的著作《鹤见俊辅传》中,就通过讲述日本战败后思想家鹤见俊辅的一生,让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那段时期日本的整体社会状态,也能看到人性中的弱点和坚守。
由于本书的作者黑川创在鹤见俊辅创办的杂志《思想的科学》中担任编辑工作,与其相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且读过鹤见俊辅的全部著作和文献。因此,这部传记的内容不仅有很多细节化的生活描写,还有对其思想的深度解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22年6月25日,鹤见俊辅在一个外交家庭出生了。他的外祖父后藤新平曾担任内务大臣,父亲鹤见祐辅也一直为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奔波劳碌。所以,小时候的鹤见俊辅风光无限,是妥妥地官二代。然而,正是因为成长在这样的大家庭,导致鹤见俊辅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退学、偷东西、嫖妓,简直就是典型的不良少年。
很快,一个转机出现了,鹤见俊辅在父亲鹤见祐辅的安排下,前往美国读书,并在适应一年后,进入哈佛大学研读哲学系。或许是摆脱了了国内紧张的氛围,鹤见俊辅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刻苦和努力,在两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还通过勤工俭学来继续完成学业。
最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鹤见俊辅乘交换船回国,成为一名海军文职人员。没想到的是,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位同事被选中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有时候,他不禁想:“在战争中,如果自己接到了杀害俘虏的命运,我能始终抗拒执行吗?”正是这样的疑问,致使鹤见俊辅在之后的人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当时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决心为改变战败后的日本民众思想做出努力。
长达半个世纪的杂志《思想的科学》,就是在这样失序的社会下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平台的建立为当时的日本民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得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和鹤见俊辅一样成为新思想的传播者,而他们的言行足以证明哲学本身就是具有日常性的。
鹤见俊辅活了93岁,算得上是高寿了。这可能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他是一个豁达的人,但事实上这位看似了不起的人物一直被抑郁症困扰着。幸运的是,即使他不断地进行自我怀疑,也始终能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出路。若问他的人生秘诀是什么,我觉得是:先反思,再重建。反思的是自己的过去,重建的是全新的现在。
《鹤见俊辅传》是一部很有深度的传记。从细微处讲述鹤见俊辅的人生,用其言行举止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可读性很强。这样的著作,无论是对了解日本的历史,还是面对自己的人生,都有很好的启示。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五):鹤见俊辅,作为哲学家展现的最好的一生
传记的写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解剖,像法医般冷静而超然地叙述;另一种是肖像,依赖于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共鸣。对于一位注重行动的思想家来说,作者能否理解其行动背后的思想及关键处的转变更显得尤为重要。
《鹤见俊辅传》这本书有着日本人不厌其烦甚至絮叨的叙述风格,作者黑川创尤能可贵的是,在这种事无巨细的表面下依然做到了足够凝练而又剪裁得当。
然而如此着笔仅仅是表述了鹤见一生所作所为,于其作为“稀世哲学家”的思想展演却少之又少,此点不同于别的哲学家传记。作为“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的黑川创”,以及鹤见的追随者、越平联组织者之一北泽恒彦之子的黑川创,为何选择如此写作呢?
越平联是一个以反对美国对越战争为主旨的组织,他们态度坚决并且付诸实际行动,除了定期游行之外,亦曾保护、转移和数名因内心的正义而不愿去越南参战的士兵。即使此举比游行的风险大了几十倍,他们也是坚定地做了下来。
而贯穿鹤见俊辅一生的,便是这种对原则的坚持。但这种原则并非是如大多数人般接受的世俗社会的道德与规训而来的,而是通过沉痛的人生体验与自小的阅读以及留学美国研习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经典、亲聆哲学大师教训并且自主独立思考而来的。
鹤见长于政治家庭,但对于日本人,他从小就认定“那就是杀人的、干坏事的人”。之后,战争的残酷使他开始思考何为正义,什么是正直、以及死亡、善恶这样的问题,但这些思考并没停留在思考层面,实证主义使他的哲学落实到了地面上。
爪哇岛的参军经历,对特殊情况下该不该杀人的思考渗透了他的一生。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对战后思想与价值转向现象的研究,并且开启了持续一生的《思想的科学》这一面向大众的的计划。尽管杂志停停复复,资金动辄捉襟见肘,但鹤见俊辅凭借勤俭的作风与顽强的意志使其坚持了下去,并且保持了一贯的开放性,撬动了战后整个日本的思想。
两千年的哲学思考一直在高处,这是为数不多的哲学终于落到地面上,进入大众生活,使每一个接触到的人都有可能检视自己的生活与行动。
鹤见俊辅身体力行的事亦有终身不踏上美国的土地。这不是因为美国对日本的空袭和投放原子弹等行为而生的仇恨,而出于对战胜国在何种正义上可以审判战败国这一人类恒久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美国在红色恐怖时代所作所为的抵抗。对美国的抵抗在以后也将多次出现。
但同时,他亦抵抗自己的国家。战前他反对战争,憎恶一个去强迫自己的国民去杀人的祖国。战后,因抵抗《日美新安保条约》而毅然辞去京都大学教职,参与组织“无声之声会”,即使四五十岁的时候,依然因为静坐而被警察拖走。之后,又因反对警察殴打学生而离开同志社大学,即使多年后也不愿走进同志社大学一步。
在个人关怀层面上,他曾组织“家之会”,探讨“家”对人的影响和意义等。关怀每一个身边的人的故事与生活境况,鼓励他们写自己的故事,使许多人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关怀麻风病人的境遇,出版他们的诗作等。即使在老年,依然关注着“正直”,思考在普通人的日常中,“正直感”如何生发,思考自由主义所不能及的地方。
黑川创之所以如此写法,便是因为他自身亦参与鹤见俊辅的行动。在很小的时候,便由父亲带领着上街参加越平联反战游行。小学到大学,一直在鹤见俊辅的鼓励与指导下在《思想的科学》上发表作品。到了鹤见俊辅老年时候,他一直照顾着他,鹤见死后,他也是负责其后事的主要人员。
因此,他深刻地理解了鹤见的行动,看见了这些行动展现出思想的力量。这些行动不是由摇摆的游离不定的冲动导致的行为,而是哲学家贯穿始终的思考所引发的实践。惟其恒一,鹤见俊辅才如此具有吸引力,受人尊敬,即使是在身遭污名时不辨不争,身边人亦选择相信与跟随他。
这便是一个哲学人所能展现的最好的人生了吧。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六):一本书带你看懂,衔着金汤匙出生的“问题少年”不同寻常的成长之路
2015年7月20日,93岁的日本哲学家、战后思想家鹤见俊辅与世长辞。有相关学者认为,他的离世标志着战后日本思想与言论牛耳的“战前派”与“战中派”(战争前与战争期间形成完整人格的两代人)知识分子时代落幕。
曾在鹤见俊辅身边工作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黑川创,将出身名门的鹤见俊辅及其全家的毕生经历,严格秉承时间顺序,从其外祖父开始写起,然后是父母亲,直到他本人和姐姐和子的一生,点点滴滴都收录在了这本《鹤见俊辅传》,内容详实有料、简单易懂。传记集中展现了鹤见俊辅的原生家庭对他的深刻影响,以及他在战后日本社会实现巨大变革特殊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1922年出生的鹤见俊辅,其外祖父后藤新平曾任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东京市长,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殖民地经营家,满铁的实际开创者;其父鹤见佑辅是大正年间的畅销书作家,自由主义者,政治家,其母爱子颇有语言天赋与学识,从小对他的教养以严厉著称;比他大四岁的姐姐和子也是一位很有学识与个人修养的追求进步的女性知识分子。
贫寒武家出身、医术精湛的后藤新平,尽管早年间便已在医学界身居高位,却也有过鲜为人知的入狱经历。然而,无论后藤本人还是其长女爱子,都对这段特殊经历引以为傲。后藤家也并没有由于跻身日本顶层社会而一改往日清苦的生活,其家人一直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这种良好的家风也由爱子带到了鹤见家族。她全心支持丈夫的事业,对四个孩子,尤其长子俊辅虽严厉,但显然倾注了满满的希望与母爱,她不希望他日后成为父亲与丈夫一样的政治家,尽管这是她的丈夫所期望的。
少年时的俊辅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他不仅考试交白卷,中学时代就曾因母亲严格控制零花钱而与同校的不良少年组团偷东西,还曾一度眠花宿柳,与比他年长许多的女性保持着不可描述的关系。(书中讲道,俊辅的父亲是个顾家且洁身自好的政治家,很注重自身声誉,但他的祖父与外祖父俱都在男女之事上并不清白)他逃课,母亲就代他上课,晚上在和式房间疯狂给他补课,但他却直接退了学。
在俊辅成年后,曾多次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自杀未遂而被送到精神病院。这时的俊辅一改少年时的荒诞不经,宛如修行者般禁欲、自律。直到与志同道合,比他小九岁的酿酒之家长女——横山贞子新婚不久,都在饱受第三次重度抑郁症的困扰,甚至一度与夫人两处分居。
晚年间的鹤见俊辅
同时,他离家日久,没有收受家中任何接济,结婚时的房子是租的,后来买下房子的钱是贷款来的。对此,或许我们很难以置信,一个从小被寄予厚望的名门子弟,一个地方富豪家庭的长女会安于如此清贫的生活,或许这就是高尚之人的高贵情操吧!
对日本史稍有研究的读者对战后初期的日本历史不会陌生。那时的日本不仅是一片巨大的废墟,在道德上同样是焦土一片。一场不义之战的败北,彼时尚未从巨大的物质损失和民众心理创伤中恢复,日本主流社会便在占领军的主导下走上了社会改革之路。
然而,这对前一刻还奉行着绝对主义体制对抗“鬼畜美英”的日本民众而言,无疑意味着需要跨越一道巨大的认识和心理鸿沟。于是,自废墟之上直起腰身的丸山真男、竹内好、鹤见俊辅等有为知识分子不得不担负起时代所要求他们承担的任务,从审视战争出发,确认前路的方向,以此重新确立社会共识,凝聚人心。因此,很大程度上,丸山、竹内、鹤见等人的思想形塑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观。
少年时的鹤见俊辅与父亲和姐姐合影
因鹤见曾在哈佛大学留学的经历,战后他积极奔走于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引介与研究。此后又转向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从庶民的生活感受之中到达全人类共通的普遍原则。在黑川创看来,这种对普遍性的追求既与其民众志向相通,又并不与民族主义相矛盾。
这是因为,在鹤见的哲学观念里,国家机构层次之下存在着古来的民族文化,而民族层次之下又有着更加基础的无法被命名的自己,如果能在这个层次出发重新建构,就可能到达新的世界结合方式,这就是通过民族主义到达国际主义的道路。而这一观点,在本质上又与丸山和竹内一脉相承。
纵观鹤见俊辅不同寻常的一生,其青少年时代的荒诞不经与成年后对日本战后社会的贡献,两相对此之下简直判若两人。有学者说,鹤见俊辅的存在犹如富士山的积雪,是日本完整意义上的一道奢侈的风景。如果你对日本战后社会的思想重塑,对鹤见俊辅这个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有些许了解的兴趣,或许这本细致到微末的《鹤见俊辅传》将是您的不二选择!
《鹤见俊辅传》读后感(七):抛掉书本上街去
其中有些事件的解释和交待让我觉得有点扯,似乎所谓的原因并不能导致结果,鹤见俊辅一个陌生的名字,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据说是引领zhan后日本思潮的人。
网图,侵删,众人举着象征着氢弹蘑菇云的模型
书的封面和厚度是那种你一看就特别想拿在手里翻阅的状态,而且可以180°摊开,用手指尖随意滑动折叠享受一场完美的视觉和触觉大餐,鹤见俊辅的故事也就自然流淌而出了,之所以精彩可能和很多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有关,出身名门的背景,糟糕的青年时代,不知道为什么就逆袭成了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思想家哲学家,就算省吃俭用也要办杂志让国人qimeng,当然,富家子的冒险永远都是安全的,就算落魄到极点,也总是丰衣足食,按书里话
看见没有。人家所谓的落魄阶段和咱们常人所以为的落魄不是同一种标准。
你完全可以把鹤见俊辅的整个前半生联想成贾宝玉或者金燕西,隔三岔五得个隔膜炎之类的肺病,然后病病殃殃的就去参加《印第安纳琼斯》大冒险去了,披荆斩棘之后回来仍是纨绔少年,实在累了就进“轻井泽”他爹给他准备的大别墅里一待,疗养生息,然后写写小说之类的,等差不多满血复活了,再上街头,接着干!
游xing,示wei,jing坐,剃光头,收留美国逃兵,办杂志,搞社交,样样都来,但是还jin欲,人总有欲望,欲念得不到发泄的时候往往就从其他出口去发泄,他的发泄方式就是搞社会实践,身体例行的去干,不服就干,然后进局子什么的也无所谓,还说出什么:“如果有人害怕那就躲在美国人的监狱里别出来就好了。。”按北京话来说,这人给人感觉,挺“生”的,特别硬,身体上的孱弱,精神上还经常有重度抑郁症,结果社会活动一项不带落下的,该上就上,从不含糊,要是一般人,家里有钱有地位身体不好,可能就乖乖呆在大别墅里找几个漂亮姑娘安逸避世快活去了,但是这哥们儿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特别生,挺牛B的吧,只能这么说,所以这书,读的有意思,哥们儿总是意想不到的有自己想法,从他年轻时候的目光,你就能看出他内心的狠劲儿,要不能上街头当混混呢,目光中透露出一丝丝“你瞅啥、瞅你咋地”的狂妄,按北京话讲,真TM难揍。
像这样一个奇葩的人生经历,还去美国拜过好多哲学家名师,科班出身学哲学,又身体力行的去做社会实践,出版哲学杂志,从他角度看世界角度很刁钻,这本鹤见俊辅传,读起来也就更有意思,因为这种人生不是你我轻易可以经历的确实挺不一般的。看看人家为什么成为哲学家,跟大冒险一样刺激。
不过就像开头我说的,有些地方我认为有点牵强,比如他十多岁沉迷于跟年长女性肉体的关系,以及年轻时候抑郁症想轻生,归结于看了阿部定事件,受了刺激,我觉得明显有点避重就轻找借口的嫌疑,我深深怀疑这就是借口,试想一下,这事开始跟他压根儿就没关系,他也不是目击者,就是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新闻,自己就吓得睡不觉觉就抑郁了么,咱们天天看各种新闻,各种夸张的案例都有,有句俗话“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报纸上写个夸张的sha人案件你就不活了?有点扯吧,有点牵强,当然后来他本人接受采访也解释了这个事,书里都写了,反正我看完还是无法认同,还是觉得就是借口。
再多唠叨两句,读过整本书,觉得日本后来很多的文学电影素材,很可能就源于这位少爷的成长经历,比如《挪威的森林》主人公的发小和女友都因为那个什么总是不能成功于是抑郁症了自sha、主人公最后跟年长的女士打pao才走出了阴影,你说这剧情不是照抄鹤见俊辅呢么?!其实你再看太宰治,跟他的情况也很像。。。然后你再看寺山修司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的剧情介绍:
是不是感觉都有那么点点类似?很有意思,zhan后的日本人确实可能精神压力很大,有人gameover了,有人成为废人,有人成为导演,一条细细的路,被鹤见俊辅走成了哲学家,真不容易,有意思,可以看看这本哈。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