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快乐吗?
中秋节快乐吗?
首先声明,有些资料是来自网络哦。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然后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最终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
我好像老爸都不关心我,我都没有收到老爸的电话,也不关心我中秋节过的怎么样?
哎
老爸,我的家人,我妹妹们都会至少说一下,我爸我要是不给他打电话,他就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了。
看见家里在弄拜月娘的事情,可是我都没能回家,因为就放了2天假期而已。
好吧,可能有些地方有些人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拜月娘,那我就来解释下吧。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月圆中秋夜,天涯共此时,晴朗的天气让市民们纷纷来到室外赏月,在汕头市,一幕原汁原味的“拜月娘”习俗更是让人深深感受了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
当晚8时许,一轮明月就已经挂在了鮀城上空,皓月与灯火明亮的海滨城市相互映衬,别有一番趣味。月圆茶香,邻里风情。多年来,乌桥岛片区居民依然保留着中秋拜月祈福的传统习俗,在乌桥岛的厦岭街、二马路等街巷看到,住户们在吃完晚饭后就徐徐拉开了“拜月娘”的赏月习俗大幕。他们在家门前摆开桌子,置放上月饼、酥糖以及蜜柚、林檎、石榴等类时令水果。大街小巷里,各家各户前摆满了节庆礼品的供桌呈纵队状排列,十分壮观。大人们饮茶谈天说地,孩子们则在旁穿梭玩耍,场面热闹温馨,合家老小共度中秋之夜欢乐、祥和的美好时光。“原生态”的“拜月娘”习俗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在这狭窄巷道中穿梭,长枪短炮聚焦捕捉这富有烟火味和民俗气息的镜头。
邻里共赏月,同享老少乐,皓月当空,团圆美满。夜幕下,乌桥岛“拜月娘”片区处处欢声笑语,大家相聚一起赏月品茗,其乐融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良宵佳节。不少从外地返回家乡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的人士说,大都市生活节奏快,不少传统的过节习俗渐渐被淡化消失了,“拜月娘”成了“云赏月”,缺少一股亲友团聚的温馨味道,他们特地摄录了乌桥岛“拜月娘”习俗的视频资料进行转发,让外地的人们也一起分享汕头的“花好月圆”。
情满中秋 花好月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潮汕地区俗称“八月半”,也是潮汕时年八节之一。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不同地域的风俗也各异,而潮汕中秋习俗的乡土人文色彩浓厚,传统风俗活动有拜月娘、剥芋头、烧瓦塔等。
拜月娘
中秋节自古就有拜月(月神)的习俗,潮汕人称为“拜月娘”。而潮汕各地中秋拜月娘,主要以妇女和小孩为主,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拜月娘一般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娘,则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妇女们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设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娘圆满。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时物产和月饼、糕点、油饼等奉献给月娘。有孩子在上学的母亲也会将新买的文具和作业簿摆上供桌,祈盼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将来出人头地。
拜月娘,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待字闺中的女子拜月娘企盼能嫁得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就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地区华侨众多,昔日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多年难得一见,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有潮汕歌谣足见妇人思念之情切:“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拜月娘后,一家人闲聊笑谈于庭前,吃月饼,泡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
但是,我昨天是中秋嘛,然后没能回家,还下雨了,真的是小雨,朦胧的月。
呀呀呀,我的男票还割到手,真的是太辛苦了,中秋这天感觉也不是额,就是也不是很快乐吧,只能说是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