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锦集

2021-10-25 00:4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锦集

  《平原上的摩西》是一本由双雪涛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一):《我的朋友安德烈

  十五岁的我,一定和李默一样,看着安德烈,在升旗台下,笑弯了腰。 如今二十六岁的我,想要同他讲,想要听他讲:“井盖究竟为什么是圆的?安德烈。”

  假设大家的学生时代都有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安德烈”,那么,安德烈会是“我”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可“我"怎么才能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不会在疯人院看到“安德烈”的朋友?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二):我的五星评分好像打的有点早

  越往后看,越迷惑,从《长眠》开始就读不懂了, 《长眠》最后的诗不错 《无赖》看到结尾,这就完了? 《冷枪》这是什么无论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你作弊阴人放冷枪,自有兄弟教你做人的社会义气啊。

  《自由落体》是因为结尾外公跳楼才取这个标题的吗?可前面一直在写好像爱情又不像爱情的四人行故事,和自由落体属什么关系呀? 总结一下:嗯~写的挺好, 嗯~这是在写啥? 我太浅薄了,读不懂,看来要多读几遍,以及看看大神分析,这是在隐喻什么。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三):在平凡的故事中有浪漫

  我是先看了周冬雨的戏再看小说的,有先入为主李斐的代入感,但真心说写悬疑剧不如东野圭吾厉害,尤其是《信》,可以再披露人性多一点复杂性,我刚开始能投入,后来居然不由自主的跳着看了,终于把故事线理顺了,想着前半生清白的老李,若是真凶又有点像《白夜追凶》的味道了,但这是关于救赎的故事,是李斐心中有个念,她当时未完成的儿时心愿,让成年后还能促成一次相见。这次关于让山海劈开,从中而过。

  我觉得作者还有些事没交代清楚,傅东心和庄德增的人物故事没有讲明白,就任读者自己发挥想象了?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四):同辈的佼佼者

  双雪涛无疑在文字的驾驭和风格的确立上比邓安庆好,但双雪涛少了邓安庆的真诚。双雪涛说自己学村上,学余华。但村上不可学。村上本身也矫揉造作。村上并无多少风浪,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不喜欢写时代变迁,所以选择了这个风格。双雪涛里面几个故事,特别是里面的女孩儿,都带上了村上神经兮兮的烙印,实属不该。学余华可以,但双雪涛是少年老成,文字里掩饰不了的成熟,学余华小说里的天真和憨直,似乎像一个聪明人演傻子,往往过头了。

  无疑双雪涛如果走马亲王的路子,会好很多。但更无疑的是,双雪涛想的是成为严肃作家。只能努力再努力了。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五):书里的世界

  274页 165千字 短篇小说集,十个短篇小说。书里第一个短篇《平原上的摩西》炸裂好看。从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片段,最后所有的人与事走到一起,串联起一个紧张又伤感的故事。人物的切换和剧情进展,很有电影的感觉。 小说的背景大多在东北,工业萧条时期,背景复杂,但人的思想单纯,有力,或是炙热的爱情,或是对世界存在的迷茫,或是困与斗争,都在小说里碰撞着,也疲惫着,但都有了着落。正如长路漫漫风雨侵扰,没有尽头,终于最后发现了路的尽头仍是长路漫漫,可你不能说这一段路没有意义,虽然说不上这里的意义究竟落在哪里。 但我发现他们的故事,成为某种新奇的体验,让我不停地翻阅下去,直到我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握手再合上书,过往种种好像翻书,只为明天活得更有力。 我活成了我自己的信念,这大概就是阅读小说对我自己的意义吧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六):文字的美感缺失突变出来一种粗犷雄浑的力量在扣动扳机

  倒是简单粗暴,感觉文字的美感缺失突变出来一种粗犷雄浑的力量在扣动扳机,狠狠地向我的胸膛开了一枪。有时候,你的平淡不经意对别人的影响可能是生死攸关,但这是天的残酷,并非人的无情。世间的苦难分两种,一种叫天意弄人,一种叫自作自受。但是多半都是一半一半,这故事让我想起了飞蛾扑火,也许每一个人都有她无法抵挡的温暖诱惑吧,在某个时间点,如此不留余地。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七):。

  看完同名那篇决定先跑来打个五星。叙述很有意思,结构很巧,语言平得下去,不买弄聪明、不局促,而且很美,因而很吸引人。情真。看到前面穿插的那个年代普通人的苦痛,心便一点点沉下去,直到最后,所有线指向同一个点,所有悲剧汇合成为一个更大的悲剧,而它从初始便是错误,心才完完整整地坠了一次。太痛了。知道真相不一定是幸福。那个我不了解的时代,有多少粒灰,曾砸在普通人的肩上。 —————————————————————9.10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开学典礼时顶着太阳偷偷读,几乎被语句里的力量与哀戚掀翻在地。跋一开始便看过一次,读完再看又是新的感觉,同样的感动。今天是教师节。敬文学路上的跋涉者。敬点灯人。敬相信自己能写的人。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八):读书随感

  平原上的摩西,上来用角色名字单开一段,感觉像是又回头翻开了阿乙的短篇小说。 这种对话不用冒号引号用逗号,和没几个字就丢出一个句号的标点使用方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小时候看安妮宝贝这么用觉得很酷,现在年纪大了看双雪涛这么用觉得很傻逼。 庄树通过副驾血迹得出车上可能有第三人的推测,是个人就能想到吧,这都是什么刑警队。 那我还可以做另一种推测,当时蒋不凡车上副驾驶坐的就是凶手。当时只有两个人,他们停车后,蒋去路边小解,此时发生车祸,凶手受到撞击受伤后,意外发现车里的手枪,知道蒋是警察后,从车里爬出并击打蒋的头部后带着两把枪逃走。 “我爸去世以后又见过他两回”,然后见面都是见的他爸,这是精神分裂了吗 裤子里还能发现烟头,哈哈哈哈 老孙才是凶手?老孙还玩假死? 孙天博那段说他爸死后他又见了他爸两次,要么他疯了要么作者疯了要么他爸假死,还是选择假死吧。但是老孙假死的理由是什么? 还有一个大bug是老李为什么会为了烫伤脸的女孩杀人?难以理解。 最后的结尾,烟盒漂在水面上,应该是庄树被李斐枪击了吧。

  大师,7分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九):下墨与留白

  上一次读书鼻酸已经久远到想不起来了。然后,就陷入了莽茫。说过的,没说的,说透了,懵懂的,感知的,分析的,遗忘过,回忆起。

  短篇集以“平原上的摩西”最出众。双雪涛语言简利,却把下墨和留白运用得浑然天成,有种大道至简的气度深得我心。我欣赏他跋里用的一个词- 精神跋涉。每个作品都是一个到处埋伏功败垂成可能性的征途。我眼里作家都是勇士,必须有种孤勇坚定前行,才可能呈现感动人心的力量。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另一本“飞行家”是网红电影“刺杀小说家”的原著。这部电影,我没法评价,因为看了一会就实在看不下去,觉得在浪费我的生命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十):没有尽头的大路

  从初看的惊喜,中途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到最后的后记。双雪涛画出了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赤裸展现生存本相而没有结局。

  诚如其自身所言,小说有着余华式的简练,叙事结构清晰流畅,给读者以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有王小波的智慧,甚至带有一丝王朔的荒诞诙谐,但又是以村上春树式的态度写作。双雪涛作为当代东北文学的一员,将背景定在东北下岗潮前后,下岗潮仿佛第一声枪响,随之潮涌而来的是人们信仰的崩塌、价值的失衡、社会的失序。《平原》中用爱救赎,试图打破悲剧与偶然性;《大师》中与阿来《棋王》一脉相承的坚守;《长眠》中在现代化下宁愿痛苦,也不愿麻木的清醒长眠;由玩具熊构成的爱与信仰的《大路》;《走出格勒》黑暗中紧咬的钢笔……双雪涛在写作中确证自我的存在,对人物进行救赎,也对那个年代重新排序与自洁。

  双表达着自身对时代的理解,寻找着那个时代的某种永恒,试图构建其合理性与意义,在否定中深信,在探索中烙印。双或许无法建立那个时代的信仰丰碑,但依旧会坚定的走在“大路”上,带着自己的“玩具熊”,劈开四面的海水,成为自己“平原上的摩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