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1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是一本由龙应台、安德烈 合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一):亲爱的安德烈
因为大家广泛提及书中关于学习工作的一段话,所以非要来读读不可。精华已经被提炼,没什么可再说的了。我的宝贝也是男孩,所以可以未来有所借鉴。讨论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龙姐还是有些墨水的,还是把小朋友摆平了。小朋友也不是省油的,也让龙姐一愣一愣的。这就是家长和小孩的共同成长。但愿未来的我也会有这样的智慧和耐心来应对渐渐长大的宝贝。让我和宝贝在各自的成长经历中不会有太多的冲突和伤害。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二):一切都还来得及
面对成年的孩子,父母该怎样有分寸的去亲近,有效的去沟通呢?父母自己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当初也嫌弃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可为什么后来自己也变成了当初讨厌的样子呢?
自以为是,放不下身段,站在不公平的角度看待孩子,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吧。
书中的书信在往来间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刻,可以看出母子都是有在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试图去寻找答案,在这些身边琐事、社会话题、政治话题间,母子也一点点的走近,给了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
我也从书中找到了很多的共鸣,比如工作的意义,母子的缘分,成长的孤独等等,庆幸自己在初为人母时读到这本书,一切都还来得及。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三):评《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
这是龙先生三部曲里,个人觉得最棒的一部。龙先生终于用了我而不是第三人称,让我感受到更加真切的“她”。作为母亲的角色,我们从未被培训,从未通过资格认证,大多凭着本能和前人的经验在不断摸索,学着做个母亲,学着做个好母亲。这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难,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同样的孩子。孩子幼时,我们学着放弃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我,承担起照顾和教育的监护人责任,孩子长成了又得学着放弃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监护人责任,退回一个朋友和观察者的身份,找回丢失了很多年的自我。这无疑是一门太难的功课。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投入的不只是时间,精力和金钱,更多的是爱。爱孩子从0到100,还得逐渐退回到50。爱自己从100到0还得逐渐爱回50。
我爱你,孩子,所以放弃了很多的自己;
我爱你,孩子,所以要重新找回自己。
我爱你。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四):《亲爱的安德烈》
在社交网络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沟通变得越来越即时,年轻的我们这一代很少用书信(邮件)来交流了。我一直认为书信这一古老而浪漫的交流方式,可以将情感拉得更加绵长与深刻。读研的时候,闺蜜臻和我会写信,手写邮寄的那种。读信写信,交流间倾入了更多思考。
《亲爱的安德烈》是安德烈和他妈妈龙应台的家书,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儿子和一位冷静智慧母亲的对话,谈论了文化、政治、道德、成长、烦恼······两代人之间,最根本的矛盾莫过于风筝与线的关系。龙妈妈和安德烈的交流方式,对我与父母以及将来与自己子女的沟通带来很大启发,理解是建立在彼此敞开心扉的前提下的。
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18岁到21岁的他有如此成熟的表现,应该和欧洲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有关吧。相同年龄下,欧洲的青少年似乎确实比我们更加成熟。龙妈妈,我钦佩于她的智慧、她的教育方式,写给安德烈的信,值得所有这个年龄的青少年读。而我已经25了,是不是一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呢?
2015.12.09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五):一些摘抄而已
149
我很想告诉你,安德烈,珍惜每一分钟你能和你母亲对话的时光。我和母亲已经在一种冰冻中,而我又知道,她自己的时光并不多,这给我带来很深的痛苦,然而,我又无法勉强自己去过她要我过的人生,只是为了取悦她。
195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逸是跟自己比。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206
Kitsch 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课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使Kitsch 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六):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中年的女人,龙应台与她成年的儿子,安德烈之间三年里写的,共三十六封信而组成的一本书。这本书,尤其是封底上写的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十八岁那天,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几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出生于台湾,可是出生后马上搬到了德国。龙应台在安德烈小时候工作很忙,在中国做文化局局长,大学访问教授,等等,根本就陪不了小儿子。 两个人之间关系渐渐变远。母子之间本来就相差三十年,同时也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所以等到母亲回到自己宝宝身边时,那可爱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两人之间有了一层隐形的墙,儿子用冷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母亲。但作者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并决定自己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他们就开始用写信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从他们俩的对话,我可以看出龙应台真的很爱她的儿子。三年坚持写信后结果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东西文化差异,还更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的爱。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想过我跟父母交流的时间其实多么的短,尤其是爸爸,因为他要去工作,我从学校回来时不在家,说不了什么话。我们为议会交流的是吃晚饭时或去问数学题时或看电视的时候。所以为了沟通我的妈妈做了一个家人的微信圈。 我们身边其实应该也有许多人缺乏跟父母的交流的机会,所以虽然他们是一个家庭但互相不太认识对方。我希望那些人可以读读看这本书,也成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七):台湾启示录——评《亲爱的安德烈》
钟链碧玉香殒时,眷村古柳拔新枝。
龙诞瑞子趁野火,上邪舔眷又一春。
话说1969年台湾南部的一个渔村,她是大陆撤退过来的第二代,这女孩在我看来才是这个大故事的主角。那一年她正准备高考,也将是改变她阶层属性的前夜。
终于这女孩学有所成。1985年执《野火集》崭露头角,随后诞生了本书中的安德烈同学,一个她与西德外交官的孩子,安德烈周岁前移居西欧。
这段历史搁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她有身在台湾的便利,比内地朋友早走一步,在咱们改开前先婚了,生了,送出去了,后火了,离了,不差钱了。可这女孩仍在寻求某种身份认同,身在德国的安德烈也在寻根溯源。
安德烈跟父亲住,父亲是金发,再婚了一个大概是雅利安女人,天主教徒,十字军后裔。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归属,完成了身份认同,到家了。父亲乐得享受着德国古典的音乐、油画、足球、雕塑,住富裕德国小镇,开宝马7系,饮德国啤,这个feel就对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嘉句广为流传佐证了阶级资源大调整的普大喜奔是多么千载难逢,只可能身逢动荡时期机会才较为公平。
而恰好世界在这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了不下七八次大的政权结构重组,更有近乎180度的政经转向。当下时代其实未变,恰是回归正常了,接下来的社会越稳定,阶层固化就越明显。
彼时,从大陆败退的政权逐步恢复原有的社会阶层固化,1970年前后宝岛在美国经济援助多年后阶层固化基本完成,经济开始起飞,无论这女孩出身自那个社会阶层,只要肯发奋努力都会搭上最后一班车。
事实上,即使阶层完成固化,上层建筑精英招募名额已满,最高决策层仍然会保留部分进入上层的通道,用以吸收更多新鲜血液补充替换掉那些堕落败坏的顶层废物(比如蒋姓第三代等类),同时警示社会上层各派别正视危机感(也包括登辉、阿扁之流),总之,这女孩努力同时也是幸运的。
那么,《亲爱的安德烈》是部怎样的书呢?
无他,36封家书。
有儒,有道,无佛,无基督,能通理服人。怕,只因不能了生死。
佛说:世间事生死事大,其余均是小事儿。
内容涵盖了东西文化组合家庭里,母子间全部大问题。睿智、练达、合理、正能量。
运用东方智慧和宝岛那个时代趟过来的心,隐约透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底色。
循循善诱的仔细论证当下所谓顿顿吃肉,足球和啤酒,其实是阶层上升之错觉。在没有长城的西方世界里“性-嗑药-摇滚”周而复始,毁人不倦。
竭力温暖并呵护那欧洲老城堡脚下最老实的人。她是那样的小心翼翼,敏锐机灵,时时提防这种浪漫的英雄主义,对这种英雄主义在现实中不堪一击的残酷记忆犹新,才有了之后坚拒马政府文教局长就职邀约之举,从一而终的基因里不变的属性是那辆单车与极简主义。
孤单需要与爱。当代的傅雷家书。
典型的西方阶级提升路线图:第一代把孩子送进大学,学习工科、商科,学医或法律,第二代参与规则和血缘联姻正式进入上层社会,最后一代学艺术并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从此终结一个轮回。
其实,阶层固化又怎样,思想由自己决定才不要固化,勤奋和努力永远是最正确的钥匙。
末了,就有了安德烈自如地引用那条名句,跟妈咪的血脉贯通到传神。哼哼。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八):为人父母必读——《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先读的是《孩子你慢慢来》,然后读《目送》,留着这《亲爱的安德烈》最后读。
刚打开书,就被龙的文笔打动,“那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这段话给我感触很深。
也许一千年前,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没有那么深,一个出生在公元960年的人和他公元986年出生的孩子所面对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区别,交通都是基本靠舟马,通讯基本都是靠书信,皇帝一样姓赵,下一位也姓赵,大家对此毫无疑义。对一个宋朝年轻人来讲,最大的抱负无非是通过科举,兼善天下。而他的老父亲,一般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然而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世界日新月异。你的老父亲喜欢就着小酒看抗日神剧,而你要看的《权力的游戏》《生活大爆炸》对他来说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以为,代沟的形成,除了世界变化太快而已,两代人长时间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一大原因。
生于1985年的安德烈比我大点月份,他的母亲比我父母都大。很羡慕他能从小生活在一个平等、自由的空间(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也许对于一个德国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稀奇的地方。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讲,这却太稀罕了。
人在台湾的龙应台,关心自己身在欧洲的儿子的成长,于是和儿子约定坚持用信件交流。三年,三十六封信,内容涉及性、爱、政治、民主、自由、独立、文化、信仰......
从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对人生、自我、家国、社会都有超出我们当年同龄人的看法;而龙应台更是一名睿智的母亲。她关心自己的孩子,但从不用命令式的言语,她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对自己的不理解,不会横加指责,更不会干涉其私生活。中国的许多父母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孩子并不属于你,你无权按你的意志规划他的一切。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你一定要让他“离开”,他才能展开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说得俗气一点,做父母,要懂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单就这一段文字来说,龙应台对儿子的教育期望就超越了许多人。我们很多人的父母,以及我们中的很多人做了父母,对儿女的期望都是要“比别人好”。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渐渐的也会失去自我。他所有的幸福快乐都是从比较当中得来的,怎么能够培养内心的满足、幸福和快乐?
安德烈现在34岁了,没有成为大作家、大导演、大老板、大官员。也许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并不“成功”。但那又怎样,世人可笑我不成功,我亦可笑这世人不懂得什么叫做优秀的普通人。
强烈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看看这本书,一共才267页,还有许多插图,读起来花不了多少时间。书里面还有许多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讨论,囿于大家都懂的原因,我就不展开讲了。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九):《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清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36封家书的合集。
每对父母都会遇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彼此会感到越来越陌生。龙应台通过书信的方式架起了母子沟通的桥梁,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
如果要我留下几本书给我的孩子的话,这是其中一本,我想让龙应台告诉她为什么要用功读书,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品味会有差异等等。如果要我推荐一本书给家长,他们正不知道如何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我会推荐这本书,或许安德烈和回信的青年会告诉他们他的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父母与子女是什么样的关系;二是生命繁衍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父母与孩子是渐行渐远的关系。
孩子就像一只风筝,父母就是拉着那根线的人,渐渐长大的孩子想要飞往更广阔的天空,父母却迟迟不愿放手,他们想通过那根线,把控风筝飘荡的方向。
可不管父母撒开双手给孩子自由,还是一直拉紧那根线,孩子与父母都将渐行渐远。当孩子渐渐开始独立时,他的思想也就独立了,他有他的想法,他的认知,他的价值观,他将不再只是谁的孩子,他是独立的个人,是“别人”。中国人的父母太爱孩子了,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儿, 即便他们的孩子已经成年,甚至步入了中年。书中的安德烈和青年人,告诉大家,她们想要自由,想要被尊重,想要被当成成年人那样对待,我想这是每个青年人的心声。每个人都是从青春走来,但当了父母就忘了这个心声。他们只想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他们怕孩子跌倒,怕走弯路。当父母要求孩子更多的按照他们的想法生活时,孩子往往就失去了自我。
父母与孩子最终还是要飘萍离散,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然后看着孩子一次一次地离开,一点一点地走远,默默挥手,张望那越来越小的背影。
我姥爷撒开了手中的那根线,放任了我舅舅的漂泊,现在,两个舅舅都在远方做生意,家也安在了那边,我能看出他对孩子的思念,每年差不多只有过年的时候,舅舅才会带着一家人回来。 “呆不了几天又要走了,”姥爷每次说到这句话,我都能听出他的不舍和无奈。但他从不要求舅舅们留下来陪他,他说他们有他们的事。他只会默默地张望他们的身影。舅舅曾想接姥姥姥爷过去住,姥爷拒绝了,他说人老了,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待在自己的老窝里。其实,姥爷不去,一来确实是因为恋家,二来他觉得人老了不受人待见,他不想去给子女添麻烦。
我爷爷当初没有撒开手中的线,所以我爸爸和叔叔们,相较于我的舅舅来说,都曾长时间的陪伴过他,但现在,每个人也都是带着一家人各自飘零。有时,我觉得,家人更像是一桌被打散了的台球,东一个,西一个,遥遥相望,一家团聚的时间总是很少。
舍与不舍,孩子都将远去。我曾经是那个慢慢离开父母的孩子,将来我的孩子也会离开我。每个人不仅将要承受对渐行渐远的孩子的思念,还要面对自己的老去。
每次读到老,我都会心痛,痛得想哭,痛的像是要窒息。人已经不容易了,为何到老了还要受尽折磨?年轻时,或许还有招架的能力,年老了,丧失了各种能力,人就没有了还手之力,只能默默承受。原来,人来到世间就是受苦受难的。从十几岁的年纪,人就开始独自走在了风雪里,迎着风,一点一点地走向老去,而风不止,它就像一把刀,一点一点地去雕刻着行人,不会因为这个人行将老朽,就手下留情地放过谁。这样看来,人要比唐僧苦多了。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有众徒弟帮他降妖除魔,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他就成佛了。佛,应该不用再担心“老”这个问题了吧。而众生,一路上不仅要单打独斗,承受疼痛,到老了,还要受尽“老”的折磨。老得哆哆嗦嗦、浑浑沌沌,老得口水横流、大小便失禁,老得看不清来人听不见声音,老得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老”的一切,都只能自己忍受,别人谁也替代不了。
生命的一端正在枯萎,生命的另一端继续向远方延伸。一对父母一辈子可能养了好几个儿女,当浮萍散开,各人有了各自的牵绊,而父母年老时,能真正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没有几个。人走到最后,剩下的也只是自己。
那生命繁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想,最初的人也许是不甘的,既然来到世间受尽了苦难,临走了总想留下点什么。历史上有人留下了战绩,有人留下了骂名,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大众,没有谁会记住他们。好在每个人都可以留下点儿血脉。现在的人更像是先人们把他们的血一点一点的掺在一起浇筑起来的。我不过是先人们留下来的一点点东西罢了,或许里面还掺着他们对未来的一点期待。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十):孩子十八岁了,却发现跟他没有了话语怎么办?
现在的人大多都喜欢手机、电话、微信、短信,甚少人来写信了吧?我唯独爱写信,写的时候,笔尖轻触,写下当时的心情,感悟,或是自己的近况。想象着对方收到信件时的开心,自己也提前体会下。
还记得上学时,给妈妈打电话总有聊不完的话,但是挂断了电话,就不记得讲了什么了。而跟妈妈写信,则会在很久很久以后也可以翻出来看。看看当时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是否还会有那时、那地的感受。
而今天,我却在别人的书信中体会到了亲情的流动。这就是著名的龙应台作家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家,永远是所有人最温暖的港湾。不管你开心了、难过了、成功了还是落难了,你都会回到那个让你感觉到安全的家。因为那里有爱你的家人。
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合出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是适合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共读的书。
龙应台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
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父母慢慢的变老,这个世界慢慢的是在年轻人的手中,而父母则会一点点的和这个世界脱节。
当龙应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好像一下子就有了距离,十八岁的孩子,已经是她不认识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特别是距离遥远,相隔两地。不能碰触到对方,更无法知道对方,怎么办?这时候作者想到一个方式,想跟儿子共同写一个专栏,安德烈同意了,这才成为我看的这本书。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第一封信 十八岁的那一年
妈妈写给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当她只能从电话中得知儿子的事情,儿子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想问问妈妈的十八岁。接下来妈妈给孩子讲了很多她十八岁时候所经历过事情。
在妈妈讲她的经历时,会把儿子小时候的经历过的事情带入,一个妈妈,别的事情也许记不住,但是有关孩子的事情,都会记得清清楚楚。
而讲的过程中没有落下她的儿子安德烈,不时的称呼对方,还会在讲过去的时候,提到现代所拥有的一切现代化设备。龙应台提到了那个她曾经待过的小渔村。而三十年后的她,明白了她和那个渔村的关系。
那个曾经可能是“愚昧无知”的渔村,没有给她知识,但是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龙应台在日后面对权利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可以穿透并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对比妈妈的十八岁,生活在现代的安德烈似乎是优越的,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但是也恰恰是这些资源让人没有了方向。那么,结尾给了安德烈一个问题,让他去寻找他的“定锚”价值是什么?终极关怀是什么?有问,之后才会有答。期待着孩子的回信。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大一部分是认为自己长大后,就可以独挡一面了,不需要把样样事情都跟自己的父母说。但是亲情的羁绊,恰恰又是我们中国人最基础的文化。
我们有“父母在,不远游”,我们有“父母呼,应勿缓”,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当你对于他长大的匆匆不适时,我希望你能看到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我想你一定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