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拷问人心 更是见证担当
近年来,“扶不扶”倒地老人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成为一个全民大拷问,而“扶老被讹”带来的社会负效应,似乎仍在可怕蔓延当许多人依然沉浸在“扶不扶”的内心纠结时,厦门几位年轻人做出了响亮回答:坚守道德良知,听从内心呼唤,面对倒地老人,毅然选择了“扶起”。“人倒了不扶,人心就倒了;人心倒了,想扶都扶不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厦门小伙扶起了“倒地”的人心。诚如被扶老人的女儿所说:“我也非常感谢他们,厦门因他们而美丽,我妈被帮助,我也会帮助他人”。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扶”是内心的选择,“不扶”是现实的无奈。然而在我看来,“扶不扶”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道德担当的问题。因为在“扶”与“不扶”的一念之间,无不蕴含着是非的抉择、道德的判断。选择了“扶”,就意味着选择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有当我们的内心真正读懂了它,尊崇了它,就会像厦门这几位年轻人那样,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高地,担当起一个公民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扶不扶”,是高尚与低俗的差距,也是道德与丑陋的较量。现代社会的正常秩序,正是基于这样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每个人只有主动对公共秩序进行维护,对他人给予积极的帮助,社会才能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为那些敢于扶起倒地老人的人们点赞,更要弘扬他们那种自觉的公民意识和担当精神。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这个社会都始终需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人。
诚如一位德国学者说:“公民意识,在这个意义上的公民,并不问别人、尤其是国家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自己能为别人、尤其是国家做些什么。”我们期望更多的公民能够自觉呵护良知、坚守正义,担负起维护道德的责任,凝聚起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