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观后感摘抄
《呼朋引伴》是一部由迈克·米尔斯执导,华金·菲尼克斯 / 盖比·霍夫曼 / Elaine Kag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朋引伴》观后感(一):值得一看
导演迈克.米尔斯,是拍摄MV起家的,所以整部影片流畅,音乐使用也恰到好处,流淌着温暖的氛围。影片的主题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与父母,亲人,社会乃至对世界的认识。整剧两条主线,一条是舅舅照顾外甥,另一条是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舅舅在三个城市采访孩子们的过程,两条主线相辅相成,都为说明了同一个主题。
《呼朋引伴》观后感(二):不错啊,黑白片
这是我自己唯一、唯一、唯一的一次,完整把最后出字幕看完的电影,因为,最后缓慢的黑底百字的字幕配的是采访的画外音。是的,采访孩子们的录音。作为成年人,我一直在感慨,难道我们身边的孩子也有这些堪称精彩的、有哲思的见解吗? 推荐愿意认真对待家里小朋友的成年人看一看。未成年之前,有些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和思考者,能够一语道破成年人生活中的问题,面对他们,是不是会让我们这些无法面对自我的成年人尴尬难过。 绝对的好片子,A24公司最近频发佳作啊。
《呼朋引伴》观后感(三):如果有时间,安静的时候可以好好感悟
《呼朋引伴》 喜欢: 1.消色的黑白画面和生动的角色形象能快速把人带入故事。 2.故事真实可信,贴近生活 。 不喜欢: 1.受众有限,年轻没有孩子的观众可能对此故事不太有共鸣,有共鸣的会感同身受,没有共鸣的也许会不知所云。 2.太过贴近生活有时会显得剧情过于拖沓。 感受: 一个令人可信和感动的故事,通过叔叔带着侄子一起工作和生活,不但治愈了侄子,也治愈了自己,能让有类似生活的观众从角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影片中感受最大的是,美国的孩子相比国内的孩子,更会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 故事:6 情感:8 结构:5 节奏:4 得分:6
《呼朋引伴》观后感(四):Star child
要访问地球,你必须以人类儿童的身份出生,首先你必须学会使用你的新身体,移动你的胳膊和腿,使自己站立起来,你将学会走路和跑步,学会用手发声和说话。慢慢地你会学会照顾自己,在这里一切都是平静的,但在那里颜色、感觉和声音会不断冲刷你,你会看到很多生物植物和动物,超乎想象,在这里一切都是一样的,但在那里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变化,你将被投入时间之河,你会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好多东西你要去感受快乐和恐惧,幸福和失望悲伤和惊奇。在你的混乱和欢乐中,你会忘记你从哪里来,你会成长、旅行、工作也许你会有孩子甚至孙辈,多年来你会努力去理解,你所处的快乐、悲伤、充实、空虚和不断变化的生活,当回到你的星球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和那个奇异美丽的世界说再见。
《呼朋引伴》观后感(五):新人类的声音
电影 其实是成年人的世界 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儿童电影 都不会例外
这一部电影是例外
好像是第一部 安静地 完全地 倾听儿童声音的电影 倾听 往往是理解的第一步 而理解是爱的众多表达和品质之一
很感激制作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的所有人 它第一次以电影的方式贴近了新人类的心 让我们能够听到需要听到但一直被受忽略的声音
那是代表新地球的声音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呼朋引伴》观后感(六):孩子与世界
这是一部不期而遇的温暖片,登上了本周全球影片关注的第一名。导演迈克.米尔斯,是拍摄MV起家的,所以整部影片流畅,音乐使用也恰到好处,流淌着温暖的氛围。影片的主题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与父母,亲人,社会乃至对世界的认识。整剧两条主线,一条是舅舅照顾外甥,另一条是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舅舅在三个城市采访孩子们的过程,两条主线相辅相成,都为说明了同一个主题。 影片的摄影是黑白色的,刚开始看时候会有点不适,以为这是一部视角古板而沉闷的纪录片,然而并非如此。采用黑白色调,可能是为了增加一点怀旧、忧郁的情感,同时,也让人们更多地注意角色之间的对话。 小主角演员伍迪·诺曼,表演出色,流畅自然,小鬼精灵,完全本色出演,与周围大人们的对手戏,适到好处。 推荐指数80/100,可以一看。
《呼朋引伴》观后感(七):心无大小
就像小时候那些奇怪的念头一样,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答案,渴望另一个执着于此的伙伴…… 这部电影不需要依赖色彩,因为它的重点更多是展现在话语上,当你跟随着男主呼吸起伏时,灰白竟然显得如此轻松惬意。 思维活跃的年纪,有多少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看似稚嫩的外表,有着无数眼睛里的观察。当设备开启,你会发现他们关心的绝不仅是自己。 对未来的假想,不管是充满期待还是满怀悲伤,都是现实经历下的一种映射。当你走进他们身边,试着聆听他们的声音,也许彼此都能释放,因为已经开始影响现状。 足够的话语权就能让一个孤寂的心灵吐露新芳,这看起来简单,但是站在权威制高点上的大人,总会太过自我,只想着按自己的方式灌输,却不曾怀疑交流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就只能成为孩子躲避的对象。 我想导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献给大人一封信,信上有着他们的回应。
《呼朋引伴》观后感(八):當下和未來
這部電影好慢好慢,可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又意猶未盡。想要Jesse再和大叔再有一些未來,不甘就這樣結束。
影片以採訪為線,但是也聚焦於教育。在Jesse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實小朋友什麼都懂,甚至他們看的東西比我們更清晰。
抑制情緒。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是採訪其中一個小男孩時候,他說媽媽不讓他哭,要堅強。可是他認為我們有權利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周圍的人笑,不笑的話,就會被問為什麼。如果難過的話,我們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哭,因為我們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嗎?因為別人會看不起嗎?
以及在要分別的時候,Jesse說i am fine,i am fine。但是他一點都不好,直到最後兩人一起怒吼。
未來會怎樣,現在又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呼朋引伴》观后感(九):三座城市
舅舅和外甥一起待过的三座城市,也对应了两个人关系的三个阶段。
洛杉矶是外甥的主场,是外甥的生活所在。舅舅要接送他上下学,但是舅舅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在洛杉矶的时候,舅舅以为自己只是带两天孩子,处处都迁就着他。带他去海边玩,让他用自己的设备,甚至是周六一大早外甥大声放音乐,舅舅也只能请他把声音调低一点。
纽约是舅舅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到了纽约,舅舅自己的生活与外甥的生活就开始有了碰撞。舅舅要一边处理工作上的事,一边照顾外甥的起居,而外甥依然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所以纽约也是两个人起冲突的地方。外甥第二次走丢的桥段正是表现了这一点:舅舅在打工作电话,没空听外甥讲话;而外甥因此不高兴,自己一个人跑掉了,事后还责怪说是舅舅搞丢了自己。而当舅舅发现自己无法与外甥相处的时候,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外甥送回洛杉矶,送回外甥的地盘。
新奥尔良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地方。在新奥尔良,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外甥开始关心舅舅,甚至主动参与了舅舅的采访(在洛杉矶与纽约他都拒绝了)。舅舅也开始耐下性子教外甥如何面对、表达自己的感情。
《呼朋引伴》观后感(十):"虚构"的电影,"真实"的人生
这篇可能有剧透 might have spoiler! alert!
对话体很好,元素很鲜明的电影,其中包括了对:
1.隔着玻璃窗世界的特写镜头:电梯攀升,从外看奥克兰的家
2.镜子里的人物的左右冲突
3. 移动的人物的视角,包括纽约大巴和教室走廊
4. 人物情绪化强烈的背景:名画兔子,家里布置,和大树
5. 纽约街景的特色:地下出来的气,湿漉漉的唐人街,冬天的中央公园,降落jfk机场俯瞰着的纽约市,开车去机场的过的桥 ~这些街景太真实,有一种我也能拍出来的感觉(我在纽约)。
谈谈配乐,导演/剪辑师是在跟观众开玩笑吧,进来的点节奏都快或者慢一点点,都是转换场景的作用,但是不是渲染太过,要不就是太平淡,感觉音乐是不太完美的地方……
总体打分8/10 ,感觉什么也没说感觉什么都说了“blablabla” (电影某个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