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墙头草
现在越来越觉得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人之为人,完整独立的人。这样的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这是我从王开东老师的一篇文章里得到的启示。
前一段有一篇文章在微信圈里特别火,这篇文章叫《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讲的是甘肃高考生魏祥,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一出生就瘫痪了,几岁的时候爸爸又去世了,只有妈妈一直陪着他到处求学。生活给了他十足的考验但他却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今年高考以648的高分为自己的中学学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让所有人都为他叫好。他有个梦想:带妈妈一起去清华读书。
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可清华大学听到他的故事,却破例同意,并立即回信:“魏祥同学已经报考我校。我校老师已经与他取得联系,为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助! 清华不会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这篇文章瞬间把清华大学推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我在读清华给魏祥的回信时瞬间泪奔,为魏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把自己活成了别人喜欢和尊敬的样子而感动,更为清华大学的情怀感动,第一学府不愧是第一学府,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我在第一时间为清华点了赞,毫不犹豫地把它转发到了朋友圈里。
过了两天,我在王开东老师的博客里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清华宣传很经典,但少了一点厚道》,就是针对这个事件发表的看法,在万众一边倒为清华叫好的时候,开东老师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针对这个事情 他有如下质疑:
第一,魏祥只是私下上交申请材料,并未公开致信清华大学。
第二,魏祥申请材料面对的是清华大学主体,谁有权利把这份申请材料变成宣传材料?
第三,魏祥并未同意申请材料上网,直接上网有没有尊重魏祥的隐私权?
第四,清华公众号迅速跟进,发表回复魏祥的公开信。此信醉翁之意不在魏祥,在于打动公众也。往年硝烟弥漫的招生大战,今年被营造得深情款款。
针对这些质疑,他得出的思考是:
“所以在我看来,这只是宣传的成功,营销的成功。绝不是学校理性精神的成功。百年清华有担当,有智慧;但缺少了一点厚道。 把一个残疾孩子的隐私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完成一次经典宣传。我还是感觉得不偿失。 这不是宣传的效果问题,而是教育的成本问题。哪怕所有公众心灵都得到启发,获得净化,这次宣传还是失败的。因为这是以损失一个孩子的隐私权和心灵创伤制造出来的。”
是呀,把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对这个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伤害,换位思考一下,谁愿意拿自己如此糟糕的身体状况示人呢?俗语说胖人怕说胖,瘦人怕说瘦,这种状况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肯定尤为敏感,清华大学的回信无疑赤裸裸地将这个孩子最隐私最不愿提及的软肋公告天下。可是面对这样一封公开信,我竟然没有丝毫的质疑,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总是习惯于不动脑子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脑子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基本的辨别力,那天读梅洪建老师的书《特立独行做教师》,有句话深得我心:“不要盲从任何人,要从自己的判断出发思考、实践,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做一个做证明题的人。”在中国墙头草太多、随声附和的声音太大,不做墙头草,从我做起,从我教的学生做起,引导孩子们做一枝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