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下一句是什么
Feb
21
夜听好书(微信号:C9889C)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直言贾祸。
文丨兮兮·上方绿标收听主播齐默朗读音频
看到“祸从口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病从口入”,但这只是它的上一句,
晋朝·傅玄《口铭》中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所以,它的下一句到底是什么呢?
“祸从口出”,意为灾祸从嘴里产生出来,泛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自古以来,因为嘴巴没把门,说话口无遮拦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比如古时的陈国之乱。
酒喝得差不多了,灵公指着徵舒对一位大夫说:“徵舒像你。”那位大夫回道:“也像你。”
酒后徵舒就从马厩里暗箭把灵公射死了。
再比如三国时的杨修之死。
杨修在曹操的门下担任主簿。
有次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但被马超拒守,想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军耻笑,所有心中烦闷,犹豫不决,恰巧厨师端了碗鸡汤进来,一名将军又进来请示夜间口号,曹操有感而发,随口答道:“鸡肋,鸡肋!”
于是这位将军就传令下去,都称“鸡肋”。
将军很是吃惊便传话杨修,杨修说:
“从号令上看来,魏王不久就要退兵。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就好比进兵不能胜利,退兵又让人笑话。但在这里没有好处,不如早些回去。到时候魏王肯定是要班师回朝的,还不如早做准备。”
于是,军营里的将领也跟着收拾东西,准备回朝。
曹操知道后,大怒质问杨修:“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
然后就把杨修杀了,头颅还挂在辕门外用来威慑他人。
灵公之所以被射杀,杨修之所以被砍头,都在于他们图一时嘴快,说错了话。
施罚者不会因为你喝醉了酒就当作是胡言乱语而不计较,也不会因为你说出了TA的心里话而觉得找到了知己,相反,只会让施罚者心生怨恨或猜疑。
说的正是“祸从口出”的下一句:言多必失,直言贾祸。
但是,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谨记“祸从口出”,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他同事,因为工作认真,人也上进,业务水平也不错,所以深得领导的器重。
领导还多次表示过对他同事的欣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同事被提干是指日可待的。
机会很快到来,一次例行的设备技改任务,领导有意无意的安排他同事带头,平时的领头人都成了副手。
然而,工作中途出了点问题,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再加上个别小领导的干预,他同事心里不爽,辛苦做好的预案又都被否掉了,更加剧了心里的不平衡。
所以,在某次现场指挥时,和工程师发生了矛盾,工程师很明白的提醒他同事,施行的方案是总工提出并经过讨论一致同意签字过的。
但是,他同事突然很恼怒地大喊一声:“领导全是吃屎的,他们懂个屁。”
正巧,喊的时候还按着对讲机的通话键,而此时对讲机正开着他们单位的领导频道。
也就是说,他同事这一声,整个在场的领导都听到了。
所以,四五年过去了,比他同事资历少,各方面能力也相对差的人都提干了,就他同事还在原地踏步,至今还是一普通工人。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因为一时气愤不满,随口嚷嚷,确实能抒发心里的不快,却也因此得罪人,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直言贾祸。
只有管好自己的嘴巴,才能避免惹祸上身。
其实,“祸从口出”,它本身是没有下半句的,之所有现在又有了,是因为人们吃过“祸从口出”的大亏以后,为了警醒自己以及后人,才添上一笔,让大家防微杜渐。
现在,如果让你们在“祸从口出”后面加上一句话,并且它有可能成为名言,警醒世人,你想说什么呢?
-END-
▼
兮兮,夜听好书原创专栏作者。
一个行走在无辣不欢美食路上笑点极低的假吃货。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你的点赞转发是对小夜最大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