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江村经济》读书笔记4

  二十年后

  1957年,费孝通重返开弦弓村。建国短短几年,亩产量就增加了差不多60%,实在是难以想象。然而,农民的大部分副业都被窒息了,失去了这笔重要收入,与二十年前相比,农民的收入增加微乎其微,甚至有“今不如昔”之叹(258-260页)。

  收入基本持平,支出却大大地膨胀了(278-280页)。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农民变得不会过日子了呢?为了鼓舞大家的干劲,干部开出种种空头支票,盲目的乐观弥漫着整个村子,一切困难都不值得认真考虑未雨绸缪了,“反正有毛主席,饿不死人”(283页)。农民丧失了自主权,他们的积极性也就随之消失了,既然什么事情都有上头管着,这个也做不得,那个也不准做,那么出了问题自然也应该由上头来解决(283页)。

  政府统制的恶果业已开始显现。与“看不见的手”相比,“看得见的手”实在是拙劣而低能,外地的桑苗大量积压,本地急需桑苗却拿不到指标(261 页)。经济的地区分工被打破,各地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62页)。农业社只准搞农业,加工性质生产活动必须交由城镇进行,农民甚至不得自行砻谷、烘茧(264页)。农民有船却不得从事贸易,政府垄断贸易却无船运输(266页)。我们今天知道,所有这些都只是发端,指令经济正反馈过程的开始。

  与年轻时的学术著作相比,1957年的费孝通谨小慎微,说起话来吞吞吐吐婆婆妈妈,但凡有批评或建言,必先花费大量笔墨肯定正面成绩同时反复地剖白自己的心迹。如果这样有用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右派了。我们只能看到两章未完成的、充满缺憾的《重访江村》。

  http://spaces.msn.com/richardfang/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想起了我那的小镇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从生产经济到婚丧嫁娶,都结合了背后原因现象进行分析。这本书即使一本重要的史料,又是一本对社会发展的科普作。在农村城市分割如此巨大的今天,真的值得一读。现在时代不同,农民生可能发生变化,但大体上农民骨子里的东西,对土地眷恋,或眷恋的原因都还存留着。这对于城里人对农村了解有这巨大作用

  看着开玄弓村未免想到自己的小镇。美名其曰“镇”,其实它也没那么大,两条主要的生活街,300米。我们那镇是靠海的,不像开玄弓村以农业为主,很多人以海为生,种田的都在山上种,我们那没有平原。书里提到闲置的劳动力,激起我的万般共鸣。镇里人口越来越多,没地种田,捕鱼人太多,养鱼成本风险高,越来越多人找不到工作,很多人赌博。这些“闲置的、过剩的”劳动力,没地方赚钱,生活很难过,当然也有一些人通过开店提供服务,生活过得也挺滋润。不得不说,小城镇经济体系单一,找个工作都难。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我们小镇的认识,即使是一个小城镇,背后也有复杂因果关系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江村經濟》看婦女的地位與經濟關係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1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研究的是開弦弓村,位於長江三角洲,在蘇州吳江附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地區因就近蘇州自古以來算是比較富裕,加上享有長江和大運河的水利交通的便利,更非山區內陸閉塞之地可比。尽管如此,村里婦女的地位仍十分低下,村里的男女比例失調,是因大量的溺嬰的事件發生。

  溺斃女嬰,是因為生女兒不合算,女兒是賠錢貨。最能體現女兒是賠錢貨的地方有两個:一、婚嫁;二、繼承。

  婚嫁:一個女嬰誕生,如果不遭溺斃,倖存下來,長到6岁,她家里便開始為她物色婆家。她父母收下的聘禮將全部作為陪嫁還給男方,此外還得再以聘禮相同價值的嫁妝添在內,一併送給男方。嫁妝的豐厚與否影響到女兒將來在婆家的地位與待遇,演變到极至就像印度,有許多新娘子因為嫁妝少而被打死了。

  女兒养到這么大不光白白送人,還貼錢送人,貼的錢少女兒會遭虐待,十足十的賠錢貨!

  繼承:女人沒有繼承權。如果一家三口,父母和女兒,父親不幸去世,剩下35岁的母親和12岁的女兒的話,她們很有可能流落街頭,被父親的男姓侄子赶出去。因為無論妻子還是女兒,均無繼承死者留下的房屋田地的權利,而男方的男性親戚才有,哪怕那是很遠很疏的親,也絶對有權赶那對母女出去。

  這樣的繼承法令我惊愕。而這種繼承法並非中國獨有,《傲慢與偏見》中班特納家生了五名女兒,五名女兒沒有資格繼承,房產要給班特納先生的遠房侄子柯林斯先生繼承。柯林斯向伊麗沙白求婚,大有施恩的意味,婚後她可以繼續享有父親的遺產。 

  農村女人沒有謀生的能力,將來的生存全憑嫁給別的男人,替他繁殖後代兼任家里工人,混得一口飯吃,一張屋簷栖身。費孝通說:傳統的婚姻制度女性极不公平,她不是和男方另組一個小家庭,而是進入男方的大家庭。男方的家庭本就存在,對新郎來說沒什么不方便,而新媳婦卻得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圈子

  我倒從沒想過這方面也體現出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

  2

  蘇州的一些江北人家庭,重男輕女得很厉害,比如女性是不能上桌吃飯的。而蘇州、上海一帶又往往家里女人為老大,男人在厨房燒,女人在客廳高談濶論是常見的景象江南人和江北人做朋友,一起在家里聚餐,那就非常有趣。江北人家庭里的女子往往再三推讓不肯上席,江南人家里的女眷早已上坐,叫自己男人拿這做那。

  香港的潮州人也是非常傳統的,女人在家庭中沒有地位。有個前同事是潮州人,大家一起出去吃飯,她往往會感嘆,真好啊,可以男男女女一起同桌吃飯,自由自在發表意見。她在家里是不被允許上桌的。這是在現今的香港發生的真事!

  3

  女人出嫁後一直要小心翼翼,誠如黛玉初進賈府,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而她的丈夫不能對她有親近之意,要對她冷冷淡淡才是大體,免人閑話。這不知是出於什么規矩和考慮?中國人特別會裝逼,特別道貌岸然不知是否源於這種风俗?新婚夫妻不能感情外露,晚上關了門脫了褲子干啥都行,白天就不能表示出一丁點親熱依戀之情。中國的絶大部分人是農民,農民有這種风俗,那么,中國人的裝逼樣子出自這里也許可以成因。

  女人的地位在夫家得以確立唯有生子之後,不是生女,是生子。生女,上面已說了,要么溺斃,要么养大了賠錢。傳統的潮州人家庭里,女人在夫家沒有過生日之說,只有她的長子結婚了,她才有資格過生日,她才算真正意思上的一個人?我也弄不太懂這里面的玄機。如果一個女人沒有生育,或生了但沒有生兒子,或生了兒子但兒子沒有結婚,她都沒有生日過。要遇到特別愛吃蛋糕的女子,可真是太悲慘了!

  《三國演義》里猎戶劉安為討好劉備,將自己老婆杀了取了臂肉給劉備吃。而同樣是《三國演義》,曹操為了追求徐庶,將他母親接去作誘誀,徐庶為之也離開劉備歸曹操。這里很明顯,劉安的老婆沒有生兒子,所以還沒算作一個人,徐庶的母親因為生了徐庶,所以成了舉足輕重的人。

  4

  媳婦無權提出離婚,但男家可以休妻,以生活作风、不育或家務做得不好等等原因休妻,真實的原因往往是心理變態的婆婆受不了比自己年輕的女性出現家中,將兒子的感情吸引走了,而閙著要休掉媳婦。長詩《孔雀東南飛》以及最愛寫詩卻寫來寫去都是爛詩的陸游家就是這類例子

  5

  上面所寫的,對我來說,有點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婦女受歧視的事情,在《江村經濟》中也有轉機:一、開弦弓村的婦女從來不下田,農忙的時候也不會下去幫忙;二、開設了合作工廠,許多婦女進廠工作,得到較高的工資後,甚至有女工因她的丈夫沒給送傘而當眾向他發火。

  婦女不下地干活,因為這村的婦女都要养蚕,蚕絲收入占了家庭的幾乎一半收入。所以她們得到不必下地干活的特權。進廠工作,她們的收入更高,高過男方的收入後,她們地位也開始改變。既便曾遭休妻的媳婦,不願回娘家丟人現眼,而是逃去城里幫佣,有了收益,有的會和夫家的關係修好。多么現實?!

  婦女受歧視,婦女地位低下,歸根究底,就是一個“錢”字,經濟結構決定上層建築。卡夫卡的《變型記》里那種赤裸裸的經濟主導家庭親人之間的關係的描寫,並不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有,在中國的農村社會同樣存在。《紅樓夢》里同樣投奔親戚,林黛玉就什么都沒有,真是只身投靠,而薛宝钗一箱子一箱子的抬進府去,在賈府所享的重視和歡迎度完全高於黛玉,最後得到拜堂入室的待遇。論親疏,黛玉其實是比宝钗更親賈府的,但相比及錢,什么親也親不過孔方兄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說:這是风俗,這是傳統,這是規矩,要女人怎樣怎樣的低聲下氣,還不如說:這根本是一個經濟的問題。

  《江村经济》读后感(四):读江村经济

  读江村经济

  暑假在电脑上看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算来这应该是我在电脑上看完了的第一本书。以往在电脑上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眼花头痛,即使是看yellow小说也难以坚持着看完(绝对只是很偶尔地瞄一下)。因此我自己也疑惑:为什么这本人类学著作竟然能让我甘之如饴?我总结了三点,第一:这本书部头较小,较易读完。第二:这本书虽然是费先生当年的博士论文,但语言非常通俗,全书几乎没有一个人类学方面的专门术语,基本上只要识字的人读起来都不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读此书对于被斯密的《国富论》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彻底虐待后的我来说不失为明智选择。第三:这本书描述的乡村社会在某些方面让我感到惊人的熟悉,让我有强大好奇心一直读下去,而费先生翔实的数据,清泉出涧般的语言,鞭辟入里的见地无疑如磁铁一般深深吸引着我。尽管中途也感到过无聊,但大体上还是愉快地完成了这趟江村经济之旅。

  这本书的风格在学术类书籍中是绝对罕见的。学术文章和书籍,往往喜用高深的概念,繁杂的数学公式(经济学),广泛的引经据典来显示其专业水平,从而与草根之间拉起一道厚厚的帷幕,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精英面孔。而本书恰恰相反,是费先生历时两个月在吴江市开弦弓村实地调查成果汇报,其写作依据并非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费先生的亲身见闻。这种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本来与理论研究同属于社会科学的两大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只是不知为何,现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似乎少有实地调查,搞个问卷调查就俨然跻身于实证研究之列,而更多的则是言法必称孟德斯鸠,言正义必称罗尔斯云云。但浅出未必不深入,费先生在江村经济中至少有以下几个令我印象深刻,击节赞叹之处:

  第一:对农村社会的生动翔实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本书可读性,而且无形中增强了说服力。比如第二章第五节“村里的人”,费先生为了说明外来人在村里不被真正接纳和认可,列出了江村外来人口的职业: 理发匠 2镇江(江苏)

  磨工兼鞋匠 1丹阳(江苏)

  杂货商 1横*[土+扇](同区—村庄)

  纺织工 1吴家村(同区—村庄)

  和 尚 1震泽

  水泵操作者 1宁波(浙江)

  银 匠 1绍兴(浙江)

  篾 匠 1金华(浙江)

  药 商 1邬镇(浙江)

  接着本书写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移民;(2)从事某种特殊职业”,从这些特殊职业我们可以看到,基本都是一些和农业手工业不同的职业。那么,在一个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中,这些人当然是不太容易融入农村社会的。而这些移民之所以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土地,进而我们知道土地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这种精确到个位的统计数据本身就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再加上费先生娓娓道来冷静分析,读者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他的观点。又如第十二章蚕丝业,讲到缫丝的生产及其成本“一家养蚕的总数取决于房屋大小和劳力多少。蚕是养在约1.5×1米大小的长方形匾里。匾放在支架的搁杆上。每一个支架可放八个匾。每间房间可放五个支架。一张蚕种(标准大小)孵出来的蚕,到最后阶段需占一个支架的地方。一个人可管理两或三架。每架可收蚕茧34磅,可缫生丝48两(或3.4磅)。在改革条件下,一户一般可生产蚕茧约200磅,每100磅可卖60至70元”,这哪像一篇人类学博士论文,简直就像政府的经济状况调查。难怪学界有人认为《江村经济》中的很多建议可以直接作为政策来实行,而且七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过时,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实地调查,如何能提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真知灼见呢?

  第二:紧承第一点,有了细致的调查和睿智的思考,接下来自然是提出卓越的见解。费先生提出的发展农村乡土工业的观点,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在西方的高度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路子之外提出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可能性的发展方式。长久以来,我们似乎都认为西方那种高度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必然。城市各方面资源比较集中故而能先农村实现之,而农村由于资源分散等原因短期不能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但无疑应当向着这一方向发展,争取早日赶上城市;如果实在赶不上怎么办,由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端,至今中国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城市化运动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既然农村不能搞先进的大工业生产,那就让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到城市去,去为城市的大工业生产做贡献。仿佛农村本身除了大工业生产的泡沫一般的幻想就只剩下落后,愚昧似的。但费先生提出的发展农村乡土工业的思想犹如灿烂的塔光,照亮了茫茫暗夜。费先生研究了江村村民的收入支出状况,发现一个普通家庭平均每月得支出将近两百块钱,农业收入却只有七十块钱左右,这样算一个家庭每月要亏空一百三十块钱,怎么维持得下去呢?答案在蚕丝业,养羊与贩卖等副业上。仅蚕丝业,一个普通家庭平均从中月入两百五十多块钱,从而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可以想象,如果乡土经济崩溃,农村将遭受怎样的灾难;而如果乡土经济蓬勃发展,又将是怎样一番美好景象。历史证明了费老的洞见。江村经济写于1938年,当时现代制丝业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传入日本,我国蚕丝业遭受重大打击,日益衰落,一蹶不振,导致农村民生凋敝;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村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土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虽然现在还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但是发展乡土经济的道路,无疑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

  费老的江村经济虽然是他的人类学博士论文,却毫不晦涩,在明白酣畅的语言中讲述着深刻的道理,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社会科学著作。

  《江村经济》读后感(五):西方概念进入农村前的传统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第六章 户与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职业分化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会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开弦弓村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为我们展示生产关系除了较高的生产力以外,还需要一定的传统社会影响力,而生产力则在展示蚕丝业中介绍了外来技术以及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介绍粮食和养羊的过程中,突出了土地、草两个生产原料要素有限带来的规模受限。

  这本书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农村的一些客观情况,也有改革开放新技术、新思想带来变革前夜的萌动,同时也客观描述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值得一看,特别是对现代城市成长的孩子,应该完全没有了解过农村的运行吧。当然,这本书主要展示的还是传统农村,现在的农村东西部、贫富区也大有不同吧。见多识广、开卷有益。

  《江村经济》读后感(六):《江村经济》 我的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一书,我前前后后读了近一个多月,而真正阅读的时间则是3天。这里面主要是我一贯讨厌研究性或学术性书籍的严肃和古板。一大堆文字和数字堆积起来,读起来很辛苦,如同嚼蜡。如果不读而是直接从网上摘抄他人的心得感想,那也就太对不起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了。挣扎良久,还是决定认认真真读下去。由于有了前面的先入为主,我战战兢兢地用了两个多星期读完了前三部分。

  直到第三章开始切入主题,我才开始认真深入阅读起来,而且是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读下去。现在在这里我就浅谈我的一些心得和感想: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全面地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民普遍的生活状态,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面面俱到。调查之广泛,从细小的物品所有权到贸易方式和资金流通,研究之深刻,由“香火”绵续到中国的土地问题,且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当时同类著作中实属难得,在此也不得不佩服费老的学术造诣和学术精神。此外,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描写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而是通过描写和思考,挖掘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对当时农村各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关键的中国土地问题。所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斐然的,对于从事社会学或者任何想对中国农村进行了解的人更是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的文字也比较通俗易懂,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避免了学术书籍阅读的苦涩,就算是一般的普通群众也能读的明白。同时,逻辑性强。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而且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加之描述较为生动。所以,很能吸引人不断阅读下去。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很好地将剩下的任务完成了。

  在本书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三章对于农村婚姻问题的分析。我家在农村,在这方面的体会也比较深刻。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封建落后思想都已经发生改变了,但费老在这问题上描述的现象不少至今仍保留着。

  现在在农村,代之以前指腹为婚的是相亲的形式。通常都是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介绍的形式认识对方,然后由媒人的安排下进行初次见面,假如男女双方对对方有好感或者有意思,可以通过私下约会见面的方式,对对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很多时候,在数次见面以后,双方感觉对方可以以后一起生活,各自的父母就会要对方子女的时辰八字到一些算命先生或者问米婆那里通过双方的五行属性,生肖属性等来推断,男女双方是否适合结婚。一些比较守旧的家长就会可能因为算命先生或者问米婆的否定态度而拒绝这头婚事,但一般家长都是将推断的结果作为一个参考。最后能不能成事,还是看男女双方的态度。

  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也只进行几次见面谈话,对对方各方面的情况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所以,究竟双方到底合不合得来,就只能在婚后的生活才知道。这里多多少少有点赌博的性质。正如费老在书中所说“没有一个女孩子是完美无缺的,但每户都想找到最好的。因此很容易出错。如果婚姻不美满,也就只能怪命运。”现在在农村,离婚的现象还是比较少。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离婚是一件丑事,因此很坚决反对子女离婚。当子女的婚姻生活出现问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往往通过劝说或者教导的方式来进行劝解,安慰和教育,以此来帮助子女挽救婚姻。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离婚采取反对,压制的态度,我曾多次听过,有妇女因为婚姻生活出现问题但由于父母反对她离婚,而采取极端的方式——喝农药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结婚之后,自然而然面临另一个问题——生育。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比较深刻,重男轻女的情况在现在农村还是比较严重:儿子可以继承父业,以后撑起着头家,继续传宗接代;女儿终归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很多家长都希望儿媳妇能生下一个肥肥白白的孙子,最好是儿孙满堂,为家开枝散叶。我就见到过一户人,本来第一胎已经生了一个男孩子,但孩子的父母希望能再生一个,两兄弟能一起作伴。但最后连续生了六个女儿还是没有生下一个男孩子。这样,家里的环境变得更加困苦。

  假如一个妇女没有为家里添上一个男孩子继承香火,她的公公婆婆就可能对她有意见。如果本来这名妇女就受家人冷落的话,情况就会更加严重。相反,假如该妇女生育了一个男孩子,她家里人对她会更加爱护。即使她家人对她态度冷漠,也会因为男孩子的存在而使双方的关系缓和甚至和好。我就见过一对父母,男方的父母由于女方的家庭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就反对他们结婚。到了结婚之后,男方父母的对女方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淡,男方的母亲更曾私下对他人数落女方的不是。自从两年后,女方生育一个男孩子。男方父母对女方的态度好了很多。可以想象,假如女方生的是一个女孩子,她得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待遇。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都充满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关切,关心和关爱。忧国忧民,可以说是书中费老的最好写照。尽管是195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费老还是敢于写出当时中国经济,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中暴露出的种种不合理因素以及农民们的现实生活情况,希望以此来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帮助千万的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三访江村,与其说是三次学术研究,不如说是费老对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我们社会工作者也应该拥有这样济世救人的心,坚持专业价值理念,助人自助,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服务社群,回馈社会。这样才无愧“社会工作”专业,无愧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江村经济》读后感(七):以此书为原点,可体会到中国的进步

  这本书描绘了1935年浙江一个普通村庄的社会面貌。文中的几个数字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个年代,平均每个家庭只有1.3个孩子。土地资源不够,人多了,地是有限的,养活不了啊!溺婴、弃婴成了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无奈却有普遍的做法。绝大多数村民读不完小学。农民遇到灾荒无人接济,只能借高利贷,可往往还不上。封建的农村经济制度把90%的农民变成了佃农。他们要将田里40%的收成交给地主,否则冬天就会被关进县监狱。封建思想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在农民看来,交租是天经地义的。浙江自然条件极好,江村又是蚕丝业中心,可以说已经是全国最富庶的农村之一了。其他地区的农村状况可想而知。

  四十多年后,到了我父母那一代,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平凡的世界》就生动的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故事。农村家庭生养四个孩子已司空见惯。虽然这并不符合计划生育的原则,但养得活就说明了生产力已经获得了成倍提高。溺婴、弃婴虽不能说杜绝,但已是极端行为。我爸妈那代人虽然很少有大学生,但中等农村家庭供孩子上完初中还是可以的。就像《平凡的世界》里描绘的,孙少平高中毕业,孙兰香甚至是个大学生。不仅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佃农”早已成了历史名词。地主阶级被打倒了,寄生虫被消灭了。中国曾经是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我们自然不能跟欧洲美国去做横向对比,但纵向来看,进步还是明显的。

  高利贷是把自耕农转化为佃户的关键。农民们对高利贷者恨之入骨,称他们为“X剥皮”。

  《江村经济》读后感(八):《江村经济》读后

  昨晚花了两个小时,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的最后两章。在书中,作者费孝通用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并截取了世代居住在开弦弓村的村民在 1936 年前后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这个村庄居民的土地、桑蚕、航船、嫁娶和宗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记录和分析,展示了农村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经济原因。在书中作者用生存的观点,以对经济状况的影响为基础,重新阐示了村民的习俗,道德,生活安排和新出现的问题。

  《江村经济》用一个村庄为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人做为一个群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时是怎样做出应对的。它还详细阐释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如何通过亲戚关系,风俗习惯等在村内引起反应。它还进一步剖析了村民日常生活行为背后的经济因素。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做为群体成员的人,个人的行为对群体的影响有限,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契合了群体成员应对变化的环境的愿望时,才会引起整个村庄的集体行为,只有当外界的环境威胁到当前的生活方式时,改变才会发生。

  这本书解答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书里用人类学者的视角描述了我的爷爷辈和爸爸辈所生活的时代,让我更能理解他们的所思所为,理解一些在他们看来很重要的行为的原因,也更能接纳他们的人生观点。

  不同的时代面临的是不同的生产行为,外部环境。用经济生活的观点能更清晰的理解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任务。我们所面临的正是我们的祖辈一代代不断经历的人生问题。虽然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变了,但经济关系依然是并将一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并将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农村的特权阶级,让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为每个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禁止土地买卖避免了弱势者失去土地这生存的最后依靠。全民土地所有制让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让他们生产的能力转化为具体的产品。

  在社会条件的剧变面前,一个人的努力是渺小的,三十年代江村最富有的人也不如九十年代的普通村民活的好。

  2016.1.21

  于上海

  《江村经济》读后感(九):人类学对三农问题的意义重大

  终于在真正意义上读完第一本人类学著作——《江村经济》,虽然它被放在农业经济的书架上,但我只能说,这是分类者的无知。这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经典的人类学著作之一,在外国,它甚至被作为学校教材。

  依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它倡导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应该从“野蛮人”转向文明社会。好像也因此引起了西方一阵研究东方的风潮。而费孝通本人则很好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方法。

  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一个意义。它全面地考察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以人类学家细致独特的视角展开了农业、副业、贸易、亲属关系、习俗等的讨论。这对研究中国农村问题,非常有帮助。现在的人们,起码在我高中学政治的时候,教科书、老师们大多从经济或者政治角度去研究“三农”问题,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二元制”户口问题,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等等等等。他们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稳定土地政策”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事实上,人们大多忽视,文化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我说的并不是,用文化的手段去“感化”农民积极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改变小农意识,这实在是大大的曲解!中国的农村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代代传承的文化深深地渗入人们的意识中。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更不要说经济行为了。例如财产的传承和“分家”现象,就导致了一块大土地被分割为很多块然后被无数小家庭占有,这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会想着去买拖拉机,去买抽水机吗?农业的机械化根本不可能实现。还有,所谓的城里人经常嗤笑农民们的种种做法,嗤笑他们无知,说农民们是愈穷愈穷,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人,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作出那样的行为的。

  再者,我越来越觉得高中政治对所谓封建迷信批判的荒诞可笑。民间信仰是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不论它是否科学,但它是在人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中产生的。是有其充分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以功能主义的说法来看,它是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功能的。这就是文化。

  这样一本结合了农村农业农民、经济、人类学这三种元素的书,对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要知道当初我选人大的第二专业是“农业经济管理”。可惜啊,像费孝通这样对中国有深切感情以及对农村问题有深切忧患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大家都搞“国经贸”去了。

  我说不出太多学术的话出来了。我非常菜鸟我承认。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承受着思维的痛苦以及快感,有时你甚至要在看完整一版以后才回明白它要说明的意思。但我看完以后真的对高中政治失望痛恨至极了。我想起那些冠冕堂皇的一条一条的理由、做法。与其替我们每个人的脑袋塞进几条做法,不如坐下来仔仔细细地学术地共同分析一下农村问题。那我曾经很崇敬的政治老师,你是意识到了却身不由己,还是根本就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中国的教育,你这样做,是想让我们对中国农村知道多少?更不要说对农民产生理解和关怀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学在“三农”问题上所能发挥的巨大的潜力,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可能去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如果多让几个人类学家加入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中,该会是很好的。

  《江村经济》读后感(十):还行。

  有这么好么?如你们所说 如宣传所讲。

  我看完了 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

  最大的感受是:他一五一十如实地写下了江村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就像一面镜子。不将不迎,映照出了全部。

  就像一部报告文学。除非你是生在帝王家,从小与尘世苦土隔绝,在灾荒年能问出“为什么他们不吃肉”这种问题的人——即对中国农民生活、农民社会没有基础性的了解;否则,这本书里的内容对你来说毫无新意。我承认他在有些生活细碎的事情上追溯调研得很细致,讲了来龙去脉,这对我们已有的农村社会知识来说 是一个补充和延展,但大体上来说 书中所涉内容已是我们所知晓的。也许正如这本书的产生一样,平淡无奇 非运量已久、批阅十载的大作——仅仅是因坐船无聊,两个月的时间 打发时间而写。但作者的功蕴之深也是从中显现的。

  如我所说,书中所写绝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白描式的,但在少数的地方 作者有一两句不太长的总结的话。或者说是作者的感受。这部分感受在书中所现很少,但几乎句句精道,有些话说得更是颇具智慧性和前瞻性。正是这一两句随意不起眼的简言中 体现出作者的积蕴。厚积薄发,乃是形容此也。

  再者,作者的态度是不偏不倚,客观踏实的。从书中所记可反映出作者做学问的踏实和认真劲。这一点 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即:要看纯内容的话,无尚新意;但若反观作者的学识学养,倒是颇有学习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