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辈子的朋友,却没听过一辈子的同事。”
毕业以前,我都会把人和人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八百辈子不会和我有交集的陌生人,一种是能够互相分享故事的朋友。
直到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深刻感受到,有一种关系,介于两者之前。说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地在你生命里存在过。
这种关系,你没办法选择出现的是谁,没有明确的相处分界线,没有严格的交往方法论,它叫做同事。
毕竟,除了周末的短暂48小时,我们把大部分自己的样子都给了她们。
睡前刷到朋友圈,看到某个在大洋彼岸的男孩,看到某个精致干练的职场姐姐,看到某个又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有时候会打开她们的朋友圈尝试从中找到一丝关于现在公司的痕迹,翻了很久可都不会留下一个点赞。
我当时想,我们曾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公司遇见过。在深夜的烧烤摊前笑过,在打卡机前的那一秒钟争抢过,在凌晨的欢闹声里醉过,甚至见证彼此在例会上哭过。
那时的目标很简单,大家朝夕相伴,一起想做成一件事的念头都是真的。
1、
“你一定没听说过一辈子的同事吧。”
去年六月一日,我从成都实习了两个月的公司离职,拿着厚重的纸箱里面装满了文件袋、办公用品、以及毛毯衣服什么的。最后从办公室望了一眼蜀汉路的天空,窗外是一片诡异的宁静,只有阳光透过树叶罅隙的沙沙响声,天空淡淡的云彩没有颜色。
那时候社会经历基本为零,对于同事的不舍甚至大于了失去工作本身,不知道要怎么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分别。想着在工作上帮助了我很多的姐姐,心里涌起了不少感激。于是回到家之后给她发了一段话,现在想起来可能看起来挺客套的,但却是那时我想到的表达感谢的唯一以及最好的方式。
两天之后我才收到了回复。她说
“其实公司本来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地方,你听过一辈子的朋友,很少听过一辈子的同事吧。”
那是我从第一份工作中学到的东西,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不同,都决定了我们走的路,肯定不会相同。其实不用把所有感情都经营地那么用力的,该来的该散的,都是我们决定不了的事。
2、
“为了保护自己,
我身边那个从大四就来到北京,曾扬言要一辈子待在所属公司的朋友,最近辞职了。
因为工作能力强,对所处行业的极度热爱,再加上对老板的一些小仰慕,她是我们身边最热爱工作的人。常常通宵加班,没有周末,我们几个人为她那点儿微薄的工资打抱不平,她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大概认真考虑过自己未来的发展,她终于狠下心对自己的舒适圈说再见。
记得前几天晚上,她来到我们家,一见到我就抱着我哭了出来。我问她怎么了,她给我看了她老板发给她的最后那段话。
“在北京分分合合的人太多了,所以后来跟人相处一般不投入情感,所以真相信的人少,你这是扎心的,肯定不爽很久”
我无法想象一个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群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的。那些付出和离开的理由,那些有关梦想的选择或是略带幼稚的伤感。
讲真看完后我有些鼻酸,突然觉得她这么长时间为这家公司,为这个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或许她的老板和我们一样都是好人,只是比我们成熟多了。再善良的人,总还是要在社会的磨砺中给自己添置点儿保护伞。
3、
“工作就是如此,彼此成就。”
这句话是我身边一个刚跳了槽的朋友对我说的。
“彼此成就”,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仿佛把这四个字想通了,生活中大多数让你困惑的关系就都能迎刃而解。
仔细想来,我总是羡慕别人的工资越来越高,简直太肤浅。其实跳槽这件事,伴随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说话,甚至如何看待你的同事,其实并不是一件比找工作更容易的事。
都说人往高处走,和你的同事告别,其实就应该像小时候每天出门前与妈妈说再见一样简单啊。
男朋友劝我说“人得学会洒脱点儿,要务实,要不然这世界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我说“虽然大道理都懂,还是希望你常常给我泼泼冷水。”
有的事情,想通了,就算时间花得久一点儿,也值了。
最后
写到这里,算是松了口气。
突然想起去年年底,一个同事离职后,另一个同事在群里发的一句话;
“我们江湖再见”
在三月过半了的周六早上,北京竟然下雪了。
但却让我知道,人的变化有时就和天气一样,无论你期不期待,它们都会发生啊。
·END·
你可能还想看:
▼
爸爸,那些我没和你说过的事
二十多岁的我们眼里,生活还是挺难的你从上一份工作中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