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当成一场玩耍
如果说信佛就是要放弃生活中的一切,遁入空门。这是错的。这不是伟大的人生教育。
1
经常遇到一些信佛的人,把信佛这个事想得无比神圣。
甚至在我一些文章发出来后,也遇到过一些人板着脸孔说:“你这观点毒害众生。”字里行间透露出以佛家信条泰山压顶之势。
好像信了佛,就具备了一种智慧和道德上的优越感,可以评判他人。
前几天有个人用佛家信条对我的观点批驳了半天,第二天显然看了我的另一篇文章,突然又留言说:“原来你对佛教也有这许多研究啊,罪过罪过,班门弄斧了。”
对佛家还真不敢说有什么研究,只是喜欢看杂书,爱思考,自觉我的思想体系里,的确受到佛家许多理念的影响。
2
佛法在中国的炸裂式推进,是在中国的唐朝。由一个叫惠能的和尚所带来。
惠能是个大字不识的樵夫,他从广东千里迢迢来到湖北黄冈,我的家乡,在黄梅县一座寺庙修行佛法。
他成了寺里的打杂僧,天天在伙房劈柴、烧饭,不像别的僧人,把当和尚做成了一份职业,天天念经打坐。
有一天,师父弘忍要选拔自己的衣钵传人,命每位弟子作一首佛谒。大弟子神秀被公认会成为师父的传人,他作的佛谒是: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哪知宣布结果的当天,弘忍突然将扫地僧惠能也叫了过来,问,你有没有佛谒呀?
惠能想了想,也作了首佛谒念了出来,巧的是,他只是在神秀的佛谒上改动了几个字,意境全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神秀大弟子一世修行,作出的佛谒却那么普通平常,简直像个刚入佛门的新弟子所作。让人怀疑他金刚经是怎么念的,老师讲的法是怎么听的,打坐是怎么打的。
他的出场简直就像一位小丑,只是给了惠能一个肉靶子,为了烘托惠能的智慧。
佛学法门三千,经书万卷,累坏了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取经团队四人。而要论精髓中的精髓,还就是一部《金刚经》。
而据说最接近佛祖本人原著的《金刚经》(近座弟子记录,千年广泛流传),其精髓中的精髓,最具指导性的“经眼”,可以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
“应无所住”,不要让你的心“住”在任何的事情上。
神秀的佛谒,只是表达了一个普通人的智慧,把身比作菩提树,把心比作明镜台。要勤奋地做好保洁工作,保持身心的清洁。
而惠能,一个扫地僧,则真正悟到了“空”的本质。没有什么是确实存在的,何必自寻烦恼呢?
如此浅显形象地将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传承了其核心思想。所以说,这是佛法在中国的炸裂式推进的一刻。
自此之后,禅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原佛教里影响力最强、传播最广、信众最多的一支。
4
然而,这四句诗仍然是玄乎其玄,令人无法捉磨。
它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在哪里?看“空”一切又是怎么看空?
怎么才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5
正因为佛法深奥,所以自古至今,修道的千千万,悟道的最终又有几人?
苦行,打坐,皓首穷经,远离各种欲望诱惑之源,仍然是大多数佛法宗派所倡导的修行办法。
说白了这些人是否悟道、拥有极乐,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我得说,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
但佛祖提出佛法之初,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进寺庙修行几十年,来寻求悟道。
他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在红尘中打滚的每一个人,都能超脱尘世疾苦,脱离人生的炼狱,获得心灵的解脱。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悟道,摆脱烦恼,拥有极乐,这才是佛祖弘法的目的。
只有进入寺庙的极少数人悟道,那绝不是佛祖的初衷。
6
那么,普通人如何摆脱烦恼,进入极乐之道呢?
并不是要你放弃生活中的一切,遁入空门。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世界要完蛋。人们都活不下去,最后统统不再轮回。那自然全体解脱了。但这是没有意义的答案。
主动抵制欲望,也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途。欲望这个东西,只会越抵制,越压抑,反而越强烈。
就像有部泰国的电影《色戒》,里面有个闭关三年苦修的和尚,走出山洞,经历尘世生活的磨炼,结果竟然还是无法抵制美色的诱惑,爱慕女性,沉沦欲海。
一边沉沦,一边产生内心的纠结。因为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这是有违佛法修行的。
越纠结,越沉沦。不仅和尘世中的妻子干柴烈火,尝尽性爱狂欢,而且趁妻子外出之际,又和家中女佣纠缠在一起,享受堕落的快感和悔恨的交缠。直到被妻子发现,无颜继续留下,便产生回山里修行的念头。
在走向深山之际,妻子前来相送或者是挽留,本已打算进山的他,站在十字路口,看着美丽的妻子,再次内心动摇,不知是该继续向前走,还是返回,与原谅了他的妻子回家……
这个电影透露出的信号是,苦修并不能铲除身体里的欲望,放弃尘世里的欢乐再次打算回归佛门时,却未必能够做到六根清净。
相反,作为红尘欲身的修行者的妻子,真实勾引了僧人,后来与僧人发生了不伦之恋,偷尝禁果,再后来结婚,生子,被出轨,乃至最后,丈夫离去……生活的足迹一步步向前,她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无悔的,都是充分投入生活的。
跟她那苦修多年的丈夫相比,她这位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女子,反倒更像一位修行者!
《色戒》剧照
7
这部电影反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佛理:抵制欲望,与欲望作斗争,纠结着,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而顺应欲望,欲望来时,来,欲望走时,不留,如水一般,不拘泥于固定的形状,却又能成为任何的形状,这反而是修行!
8
精研印度佛教、密宗、以及中国老庄哲学的印度哲人奥修,提出了一个辩证法的思想,欲望是压抑不住的。越是压抑欲望,欲望来得越是凶猛!欲望会反扑。
所以,他的思想是,顺应欲望。
想性时,性;想食时,食。
不要在想性时又痛恨自己的脆弱。然后在性时又陷入无穷的纠结,减损快乐。
但不能把性搞成简单的纵欲。
要在性在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欲望。观察欲望的来,观察欲望的去。
你既是欲身,也是欲身的观察者。
沉浸在欲中,并保持觉知。
那份觉知,会是力量。慢慢地会让你有欲,到无欲。
奥修
9
宗萨仁波切,不丹的著名佛教导师,他讲过不少法,他讲法的记录汇聚成册,有不少在中国变成畅销书,有一本书的名称叫做《人间是剧场》。
这个名称就很有意思。你所生活的人间,只不过是剧场。
你不过是一名演员。
他有一次在讲到小孩子应该怎么受教育时,说了三点:“第一条,玩耍,第二条,玩耍,第三条,还是玩耍。”
这个观点给我很深的印象。
所以,佛法思想,如果要通俗化为可以指导世俗生活的理论,如果只讲一条最重要最有启发性的,应该就是:把人间当成剧场,把生命当成一场玩耍。
宗萨仁波切
10
这绝不是要你放弃人生该有的责任。
也不是要你放弃使命感。
人生不过百年,其实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世界本质上是荒谬的,人生终究是一场梦,每个蓬勃鲜活的生命终将老去、死亡,并最终在世间抹去所有存在过的痕迹。
这也是佛法“空”所指。
但这样我们就要哀叹此生无意义,并坐着等死吗?
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以玩耍的姿态,好好地拥有此生。
很好地活着,与不好地活着,都是一生。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好好地呢?
这便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含义吧。
不要产生执著的心,不要执著于一切事物,然后,可以生出玩耍的心,阅历万物而获得自在。
11
对于那些一心执著于搞房子、搞车子、搞票子的人来说,“玩耍之心”,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许多人为了成功,把自己搞得很累。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享受这个过程,只是在忍受着它。并且不知何时是终点。最后只有死亡和病痛的折磨,让他明白此生荒诞。
以玩耍的态度去面对成功这件事,便好玩多了。
比如同样是创业,英国有个企业家叫做理查德·布兰森,他自16岁创办学生杂志时起,到现在创业长达50年,一生在几百个行业里创办有自己的公司,并且在每个行业里,他都要挑战行业老大,力争成为老二,或者超越原有的老大。他用更好玩的方法、更有挑战性的服务,撬动更多市场资源,去对抗行业里的老大。
布兰森把每创办一个公司,都变成一个游戏,他深深地享受游戏的快乐。甚至他自己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我把工作当作玩,把玩当作工作。”
理查德·布兰森
12
如果你在生活和你的工作中没有体会到玩耍的快感,也许该思考一下了。
相关文章:
快乐人生的秘诀:把生活当游戏
由报大人牵头的读书、写作、画画、自我探索及个人成长线上社区——“豹读会”——正在内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精彩都能被看见,每个爱读书、爱写作、爱画画、热衷自我探索的人,都能找到同伴。内测阶段报名费仅99元(管一年)。有意加入者滑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