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该在何处安放,大城床还是小城房?
▼ ▼ ▼ ▼ ▼ ▼ ▼ ▼ ▼
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这是个问题。
《奇葩说》第一季里有一个辩题——你愿意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在这个什么都涨唯独工资涨得比乌龟爬还慢的年代,以北京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人均工资增长了81%,这个数据乍一看还是挺美的,可惜“比较出真知”,房价同期增长了242%!3倍的增长速度是不是意味着一人干三份活才能勉强赶上乘着火箭上天的房价?
虽然人人都明白买房的压力有多大,依旧有众多北漂一族宁可天天吃泡面也要供出大城市一套房的首付来,有房才有家,这才感觉有了归属感。然而,也有向往自由的小伙伴拒绝“被房套牢”沦为房奴,宁可回小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大城床”的支持者们说:大城市的资源优质,有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机会多,竞争相对公平,晋升靠实力,大城床让人有打拼的动力,大不了靠大城床打造出一套大城房呗,起点高,肯定也能走得远。
“小城房”的支持者们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二三四线城市的城镇化步伐越迈越大,以后大城市有的,小城市也可以有,小城市的生活节奏慢,机会不多但不会有太大竞争压力,小城房虽不如大城房值钱,却是温馨的港湾。
双方的说法中都提到了“机会”,什么是机会?机会暗含着选择,做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你选择了A的同时,意味着放弃了B,在经济学有一个词很精准的描述了这种选择,那就是“机会成本”。
在大城市,机会是多了,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在大城市拥有一张床的人,能掌握在手的机会、可把握的选择有多少呢?小城市虽然机会少,但是拥有一套房的人,是不是对更多机会有把控权?反而更有能力凭心意做选择?
▼ ▼ ▼ ▼ ▼ ▼ ▼ ▼ ▼
让我们更现实一点,来看看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处于4000美金—8000美金这个阶段的时候,普遍来说,房价每年会上涨5%—10%,国内大多数二线城市的人均GDP都处于这个阶段,所以说,房价还是有上涨空间的;然而,当人均GDP达到12000美金15000美金之后,涨幅相对趋缓乃至停止。
现如今,一线城市的炒房空间远远不如过去,在大城市投资一套房狂赚几十倍已成为历史,此时在一线城市买房自住须谨慎不说,投资就更得当心了。
从国情来看,住宅仍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柱,房产的发展在三四线城市会愈发得到重视,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重视,大的房地产商也重视,其结果就是三四线城市会推出更多高品质的商品房,反观这些城市的人均GDP,距离8000美金相当远,也就是说,房价上涨的空间并不小。
首先是人口。
人口换言之其实就是劳动力,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三四线城市肯定不是被“打工热潮”掏空的类型,有劳动力聚集意味着有就业岗位,有就业岗位意味着当地有企业在运转,那么这个城市是有发展潜力的,是有新鲜血液在供应,从而保证这座城市的心脏蓬勃跃动的。
平衡的销售比例是最好的,如果遇到新房销售量特别低,二手房交易量特别高的城市,你就得谨慎了。因为刚需购房者重视性价比,与其花高价购买一套好房子,不如退而求此次,争取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资源,所以对他们来说,二手房是首选;而投资客考虑的是通过这一套房,未来我能获得什么样的生活品质以及这套房子所带来的其他附加利益。
因此,既然当地已经有销售比例的前车之鉴可供参考,相信大家心里也有底了。
最后一点是政策。
把握政策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可以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关注度,一些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导致整个城市的发展发生重大变化,预期的改变会影响到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价格。
▼ ▼ ▼ ▼ ▼ ▼ ▼ ▼ ▼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能在三四线城市买到高品质、好位置、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升值潜力不容小觑。进一步说,如果你手头上的流动资产比较雄厚,你可以一线城市租房,并在三四线城市买个两三套房,再加上按揭贷款和杠杆,仍有余力的,再加一个商铺,做成住宅和商铺的投资组合,长期来看,它未来增值和成长的机会是不会少的。
需要补充的是,以上都是从经济学、投资的层面分析得到的结论,如果说,你心怀梦想,想要在大城市打拼出一套房,那也完全没问题,每个依靠自身努力做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