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谜语结缘
作者:靳明
我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年底县文化馆内举办灯谜会猜。我和小伙伴兴高采烈地涌进馆内,映入眼帘的第一条谜语谜面是:林字多一半 打一字。哈哈,太简单了,买张谜票,工整地写上答案:木。竟然错了,我转换思路,“林”字还要“多”它“一半”,底为:森。也不对,两次猜错遭到了小伙伴们善意的嘲笑。
一位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满脸慈祥、鼻子上架副眼镜的中年男人手持话筒站在高处提示:“小同学,猜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吆!注意,‘多一半’嗷!”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赶快去买谜票,谜底是“梦”字。第三次终于猜射正确。
中年人问了我的姓名和所上学校及年级后,喇叭中传出了他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有位名叫靳明的同学,目前上仓房巷小学四年级,刚才猜了三次终于猜对了一条谜语。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呢?”从此认识了这位中年人,正是因为他--我爱上了谜语。他打开我热爱谜语的“金钥匙”,他是我“谜路”上的领路人,他就是时任县文化馆馆长晁生武老师。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则谜语:十张口,一条心。要猜它,费脑筋。打一字。谜底是:思。谜面的前两句是说谜底的这个字是由“十”、“口”、“心”这几个字构成,后两句说明要猜到谜底须“思”考,属验根。由此谜我想到如果从小学就加强对小学生的谜语培训,增加其兴趣,陶冶其情操,那该多好啊!
越想越激动,竟急匆匆拿起笔给教育部写了一封情切切、意浓浓的航空挂号信--就差上面插三根鸡毛了,内容是要求对小学开设谜语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爱好。谁知信投之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多么挫伤一个狂热热爱谜语的小学生的心绪啊!
成人后在小学生的暑寒假作业上看到了谜语的一页,心情好激动,现在想来,我小时候想事情就比较长远!呵呵,是不是我当年冲动时写的鸡毛信起了作用?
后来订了《中国谜报》,买了许多灯谜书籍,参加了多次灯谜大赛和灯谜会猜活动,获得了不少奖励,结识了数不清的老少谜友。有时谜友见面,免不了步入谜局,开心论谜,乐不可支。
有时一条谜语猜出后竟令人捧腹。如:孕妇排成行 打一娱乐形式。谜底是:腰鼓队(释:腰里鼓出的人站成一队);又如:一家发奖金,一家发实物 打一商业用语一。底为:一分钱一分货(释:一家分钱,一家分货)。又一谜: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打一常用语。我还记得晁老师为了提示大家猜中此谜,背着手,弯着腰,一步一步犹如老者慢步向前,最后被一后生打虎射中,谜底公布:行行好(释:行一行,走一走对人健康有好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我越来越喜好谜语了,它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在谜语猜射过程中让思想尽情翱翔,一旦思路有误,便开辟另一条智慧通道,如此反复直到中的。其实生活亦如此,一条路走不通,没必要死钻牛角尖,可另辟蹊径,大步向前,最后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猜谜语是一个显露智商的活动,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每个谜语的创造都有它的故事和传说,有它的深刻内涵和特殊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同浩瀚的海洋,而谜语只是这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中华谜语是华夏文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株个性独特的文艺奇葩,它集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特别是每逢元宵佳节,各地都有猜灯谜的传统习俗。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谜语几乎成了小众爱好,特别是很多“00”后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有真正体验过猜灯谜的乐趣。
随着央视集文化、益智、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电视竞猜节目《中国谜语大会》一亮相,就吸引了广大谜语爱好者,带领人们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之旅。
我庆幸,我和谜语结缘。我爱故我在!
作者简介:靳明,礼泉县委宣传部干部,县作家协会理事。喜好文学,特别对谜语、散文与诗词情有独钟。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特别推荐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合集
听书《世界上下五千年》合集
名家《高中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合集
听书《世界经典童话》合集
听书《老人与海》合集
听书《悲惨世界》合集
听书《简爱》合集
听书《抉择》合集
听书《围城》合集
听书《活着》合集
听书《我们仨》合集
听书《推拿》合集
听书《狼图腾》合集
听书《人生》合集
听书《追风筝的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