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去生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去生活

2018-08-02 08:17:54 作者:慈怀兹心 阅读:载入中…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去生活

  人间剧场

  原著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解读 | 适来释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素颜如水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人间是剧场》

  大家对佛教都有很多见闻,不管是武侠剧中的少林高僧,还是遍地的庙宇古刹,亦或是书店内售卖的各种佛学典籍,都与佛教的修行有关

  那么佛法会使人无聊吗?作为普通人,有没有必要了解佛教的基本要义,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呢?

  答案肯定的。因为佛教主张世人皆有佛性,每个人生活中遇到的痛苦烦闷,都可以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今天要读的这本《人间是剧场》,讲的正是与佛教有关的基本概念可喜的是,这本书的讲法合集,内容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复杂的,而是采用大众喜闻乐见形式通俗幽默语言

  该书作者是不丹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下面简称为仁波切)。他是一位享誉世界,且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有意思的是,他还是一位导演,他将电影视为现代的“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实际上是在彩色棉布上绘制进而装裱悬挂的卷轴画,其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以电影的虚拟情境巧妙描绘我们身处的大千世界

  在仁波切到世界各地讲法的历程中,弟子和信众们都希望他能够将讲稿编辑成册,但是他起先都没有同意。直到一些佛弟子自发排版、校对,然后请求资深弟子从中联系,仁波切才欣然同意出版这本书。

  自出版以来,该书不仅受到佛学界的热烈欢迎,更因为其对修行和人们心智的开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喜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随处可见

  对于佛法而言,绝不是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而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能遇见的。如果感到我们离佛法距离很远,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时常有一种错误成见,认为要当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的特定内容,比如我们要剃发、只穿黄色或者绛色的衣服、吃素、保持笑脸、念咒等等。

  我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我是个商人,我这辈子不能成为佛教徒;如果我是个货车司机,这一生都不会证悟佛性。

  我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高高在上,总是把自己和佛菩萨划分为不同境界,心里想着我们永远也成不了佛菩萨。

  仁波切认为要修行佛学,我们的生活无须做任何改变,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东西

  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接触到佛学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菩萨了,就具备了修行的品德,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在佛教中地位提高,而是代表我们有责任帮助别人获得心灵解脱和得到智慧

  我们对事物看法也是这样,有一些无明的情绪或者干扰因素,比如嫉妒偏执或者欲望都会使我们的心灵戴上枷锁、蒙上尘埃

  比如当你洗衣服时,你认为自己洗的是什么?一定不是这些衣服,这些衣服还是本来的存在,你洗去的是附着在衣服上的脏东西。

  那么修行呢?修行就是在去除执念和蒙昧,让心保持宁静和智慧。这样我们就知道要像洗衣服一样,通过不断的自我修持,不断的解脱自己的执念,增进自己的智慧。

  再比如我们行走在人流较多的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别人碰撞一下,我们一般会生气

  如果那个人向你道歉,简单的几句话就会使我们原谅他,即使这几句话并没有马上减轻我们身体被碰撞的痛苦。

  如果我们没有听到道歉,那我们就会心不舒服了,俗语就是憋着气了。

  可是,也许他道歉了因为声音小我们没听到,再或者他没有意识到碰撞伤害到了我们,还有可能他认为该道歉的是我们。

  所有的这件事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复杂,归根到底是我们太过于执着

  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慈悲的心来看,我们就会明白事情没有那么曲折麻烦。要是能淡然的看待事情本身,更好的控制情绪,我们的心灵就会平静更多。

  通过这些例子大家可以感到,万事万物皆有佛法。只有我们怀有慈悲心和智慧心,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就会明白佛法会让大家的心智、情绪得到控制和成熟

  这是佛法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迪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自我控制是世间利益追逐的休止符

  仁波切认为,我们目前居住的世界广泛地存在着不安全感。这很好解释,因为时代激荡着大家的情绪,使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烦躁不安状态

  可以说,佛法就是化解情绪涌动的一个良方。仁波切开玩笑地说,为了解救大家心灵的不安,他“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

  要帮助大家获得这种心灵的解脱,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思考体悟原理,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实践明白世间的道理

  下面我们主要从实践上谈谈如何获得心灵解脱。

  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阿底峡描述世间利益,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这八种事情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种陷阱

  这八件事即希望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总结起来,就是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任何人都容易掉入这八种陷阱。比如仁波切说他自己就经常掉入这些陷阱,总是想要得到赞美,不希望被人批评,不希望失去朋友,希望得到弟子,希望受到重视,不想被人冷落

  当然,这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一些肤浅无用、甚至可笑的赞美言辞会让我们喜笑颜开,而几句有失偏颇的、不够准确的批评之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伤害,甚至让我们怀恨在心。

  当然如果一旦掉入这些陷阱,我们就会受到它的奴役,总想要获取我们想要的,总想着达到别人眼中的自我设定

  可以看出,要满足自我需求,就与心灵解脱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训练

  所以我们要“修心”。这种方法核心是,经常问问自己是否落入某种陷阱?如果落入陷阱就进行修持。

  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动机是否正确?如果动机正确,那么就有运用佛法的可能性

  其次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这套方法体系包含:见地、禅修和行为

  获得见地的方法是研读,通过研读经典归结出见地,获得修行的信心。比如出离心就是一种见地。

  我们看一场电影,可能会感动落泪,但我们仍然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我们没有真正陷入其中,这就是我们获得了对电影的出离心。

  仁波切认为,了解生活徒劳无功一面,就是见地。通过不断检视见地,我们经由不同的观修获得福德。

  禅修就是习惯做某件事。比如喝酒,一开始我们不知所谓,然后通过许多次在不同场合尝试多种多样的酒,我们慢慢学会了喝酒,喜欢上了喝酒,甚至成了一名酒鬼

  这时就需要我们做停止的修持,这是修行的基础。比如我们很难想象如何立即发火,或者我们马上停止生气,或者马上发誓再也不喝酒。

  我们做不到,这是因为我们对心的控制能力弱。

  所以现在我们有两个目标:借由修止,建立起某种信心,或者说消除基本的不安全感;同时学习如何欣赏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智者竟成佛

  佛陀在过世之前,他的追随者问他:可以告诉世人的道理是什么?

  佛陀说了四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个是佛陀也是普通出身;第二个是作为普通人的佛陀成佛了;第三个是这个普通人教给了世人成佛的方法;第四个是这个普通人虽然成佛了,还是过世了。

  佛陀对世人最后的教导,归纳起来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但世人成佛与否与佛陀无直接关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佛陀没有超凡,他回到了自然规律的本身。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来,佛陀的智慧十分真实,同时毫不掩饰。这很容易让人单纯地把佛教归类为一种宗教,但实际上佛教还代表着一种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

  当然,只要是宗教,必然伦理道德有关,这就涉及到一些需要遵循的规则

  佛教圣人月称菩萨有个偈语:

  “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不善行果报是下地狱

  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善行,果报是上天堂

  只有聪明的人,超越过善行和不善行,得到解脱。”

  那么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慧呢?

  仁波切认为,佛教的重要理念都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智慧即超越对错,有绝对正常心。

  但是我们总会愤怒、嫉妒、欲望、傲慢等情绪,这导致我们的心被裹挟。

  佛法认为众生皆有智慧,只不过智慧被先天的无明蒙蔽住了。我们每个人的任务是,解开包裹覆盖智慧的包装纸。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开这个包装纸?

  佛教认为有很多种方法,大约是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但必须在使用方法过程中伴随着智慧。比如在东南亚,普遍的方法是落发出家,穿上黄色的衣服在寺庙念经。

  但在千千万万的方法中,有一个相当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叫做禅定。

  佛教认为,最好获取智慧的方法就是放下一切,什么也不做,甚至连白日梦也不做。

  这当然听起来很无聊,但是如果我们有规律地训练自己,我们进入禅定的时间会越来越久,然后获得的心灵解脱就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目的。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追求实相是一种福分和品德

  如果有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一个比较懒惰不爱读书,一个勤快非常喜欢读书,可是许多年过去了,那个懒惰的孩子却更加成功

  现实中有很多这种例子,调皮捣蛋的孩子反而取得更好的生活成绩。这在佛学看来就是福德使然。

  那么什么是福德。佛学认为所有使人趋近实相的行为和情境就是福德。这里的实相就是事实

  举例来说,当一名孩子靠近一块烧红的烙铁,正好有人告诉他烙铁不能靠近,它会烫伤他时,那么教导过程就体现了这个小孩的福德。

  再比如,生活中有许多无常的事情,特别是大家一说到死亡就感到很悲哀

  但佛教认为应该讨论死亡,这并不是让大家痛苦,而是通过明白死亡的真相,来规划未来的生活。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所谓福德就是要勇敢面对事实。且积聚福德是可以创造、可以增强的。那么如何加强福德的训练呢,书中提出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智慧的训练。

  我们自己照镜子,会在镜子中看到一张自己的脸。镜子里这张脸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你的脸反映在了镜子中。这不是幻想,是一种真实。

  那我们就知道了,任何事情都可能有空性和显性,对应的是不确定性确定性。看待事物的方法,是要思辨的认识事物,具有批判怀疑精神

  这才是进行智慧的训练,才能更加接近实相。

  第二种:三摩地禅定的训练。

  禅定可以使人接近实相,可不是每一种禅定都可以,必须是与智慧有关的禅定才可以。

  现在有个热词叫做“安住在当下”,可是你在说“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过去了。

  这些把关注点放在时间、地点、方式上的禅定不是真正的三摩地禅定。真正的三摩地禅定是做到“酿夏”,“酿”是平等,“夏”是顺其自然

  实质上来看,就是要懂得一切事物皆平等,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

  第三种:戒律的训练。

  当然戒律的训练也需与智慧有关。

  那么戒律是不是就是拿一个绳子,把人像粽子似的绑起来?当然不是。

  戒律可看做“誓言”。这里的誓言最好还能对别人有利

  比如我们现在都没有杀过人,那么是不是就累积福德了?答案是没有。

  如果你一开始就发誓不杀人,同时不断努力完成这个誓言,那么即使你睡觉什么也不做,也都在累积福德。

  当然发誓做得事不一定是大事或者重要的事,千万不要小瞧小事处理小事的细节过程,也会累积福德。

  最好的实现路径是你自己规范约束自己,当然你还是可以选择别人来给你戒律。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学习佛教的乐趣是获取基础的见地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教?

  仁波切认为佛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易得的、可以随身携带的乐趣。

  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见地层次中。我们现在一同来学习佛陀提出的四个基本见地。

  第一个见地: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如果你看着自己的手,你的认识会出现三个错误:你把手看做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你把今天的手看做了昨天的手;你把手看做独立个体,不依赖其他东西存在。

  第二个见地:一切源自于自我的情绪皆苦。

  我们一切的情绪,比如嫉妒、愤怒和爱恨等都来自于我们自己,这就是“我执”,这是我们不能怪罪别人的原因

  第三个见地:一切皆空。

  迦叶曾经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空性?文殊师利菩萨一直沉默不语。佛说:“很好,很好。” 

  仁波切认为空性就是你见到的或者事物显现出来的,都不是本来的样子。

  第四个见地:涅磐就是错觉的终止。

  《三摩地王经》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位女子很想生小孩,她在梦中梦到自己生了小孩,她非常高兴,后来小孩生病死了,她又感到非常悲伤。当她梦醒的时候,她从快乐和痛苦中获得了解脱。

  总之,佛法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学习和修持必须同步在路上。

  正如佛教萨迦派的一句名言:“如果不懂佛法理论,就去修行、禅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没有手。”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如果大家有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佛法,有几点具体的建议可以参考:

  一是有意识地学习佛法的经典,掌握一些佛教基本的理论。

  比如读《金刚经》,它讲的是“能斩断金刚的智慧”,也是一部非常深奥受欢迎的经书。

  二是明确自己想要修行的品德,然后找到自己学习佛法的老师。

  比如我们要修行智慧,那么文殊菩萨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跟随文殊菩萨明心见性,追求智慧,增长智慧。

  三是保持慈悲和虔诚的心境,不断修持自己的心灵。

  佛法是帮助我们心智成长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从中学会成长。

  四是找到学习佛法的乐趣,然后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

  佛教的见地对我们的启示是具体的,同时也可能是深奥难解的,这就要寻找学习和运用佛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运用佛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那么,请从现在起,多学习佛法、验证佛理、开悟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愿每一个人都能得证佛菩萨果位。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二百四十五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Myoe Win Aung 作品

  *文:适来释去,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向往以文艺照亮理性,以温暖写心。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慈怀每天一本书】

  你的心灵成长图书馆

  带你在碎片化时代

  高效地吸收好书精髓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参与内测版体验】

今日话题

  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慈悲的心来看,我们就会明白事情没有那么曲折麻烦。要是能淡然的看待事情本身,更好的控制情绪,我们的心灵就会平静更多。读完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阅读由第三方提供的海量电子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