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高分韩国综艺34种慢下来的体验,你能做到几项,做到越多越幸
最近有点焦虑,压力导致心态失和,哪怕秋天小确幸众多,感受能力也大大打折。
朋友推荐去看了一档韩国综艺《林中小屋》,整整十期看下来,绷着的那股子劲儿松驰了很多。关于如何在快节奏多欲望的现代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心里也隐约有了些答案。
《林中小屋》被称为“佛系综艺”。它没有通常综艺的花团锦簇与撕逼剧情,节奏缓慢,场景也单调,参与的嘉宾只有两个人。
实验者A:朴信惠。
实验者B,苏志燮。
实验课题是:如果离开繁忙的都市在森林中生活,是不是离幸福会更近些。
实验者A朴信惠的小屋
实验者B苏志燮的小屋
小木屋设施简陋,没有自来水管道,所有用水都桶装供应,3天只能用30L。也没有电路,所有的电源全靠两块太阳能板供应。房间里没有空调,取暖设备是个暖炉,需要自己劈柴生火。
各自的小屋内景
其他生活设施也都是极简配置。
节目开始录制是三月,济州岛完全是冬天,万木萧瑟,草坪枯黄,林中积雪未融。录制结束时已经是初夏,林木苍翠、百花齐放。
三个月时间,经历晴雨雾雪,从裹羽绒服到穿短袖T,相当于走过了一个四季的轮回。
两名实验者分不同时段来小木屋居住,每次住两三天,前后一共呆了13天。
节目拍的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34个任务:比如一顿饭只配一道菜、亲手制作需要的东西、吃一顿3小时的饭、6点以后关掉手机、聆听自然界的声音、制订以10分钟为单位的计划表……
这些任务,都关乎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快节奏、多选择、求便利、手机依赖度高、工作中追求高效、生活中却拖沓等等。
她第一次来小屋,只住三天两夜,却带了超多行李,光零食就有一大箱。结果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实验极简主义,把带来的物品清出一半。
我们差不多拥有一万种物品,实际经常使用到的只有20%,其余的80%皆可精减。
A刚开始无比纠结,觉得自己拿来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必须的,但是,清理了一大箱的食物和衣物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两周后,她再来录节目已是轻装上阵,食物只带了三天的量,衣服也只带了一套睡衣和一套换洗衣服。
为啥?洗脸方便啊,省水。
因为要节约用水,A做饭不再动用多样厨具,经常一锅到底。刷碗时,会先用咖啡渣去油,这样只需水冲一遍即可。又环保又节水。
原本她是手机重度依赖症患者,一天中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玩手机。被节目组要求在六点钟后关机时,她一开始感觉生无可恋,后来试着用空下来的时间试验做爆米花、看电影、做手工……竟然有了久违的平和感,入睡也变得容易。
节目组要求自己制作需要的东西。她就用树枝做衣帽架、毛巾架、鞋架、水果吊篮、鸟屋……
树枝做的衣帽架
树杈做的毛巾架
网绳编的水果吊篮
树枝搭的鸟屋
A野外生存能力也很强。虽然力气小劈柴比较费劲儿,但她会捡松果。此物有油脂,烧炉子时助燃能力一流。
她自嘲没有审美能力,却三两下把采来的车轴草编成戒指,或者扎成一束随手挂在小木屋门边。
甚至还在任务中尝试了一把即兴绘画创作。给木屋的窗框画上花海主题的手绘,居然也画得很有美感。
韩式美食信手拈来,泡菜饼、韩式凉面、洋葱辣鱿鱼......看得人直嚷嚷:这确定不是一档美食节目?
山里采来的艾草,她拿来粉蒸。找不到合适的蒸锅,找块棉布就给替了。
山里挖的野蒜,她给做成酱汁,煎好的豆腐蘸酱吃,让电脑边的我看得流口水。
一个人如果拥有上好的厨艺又有研究的热情,那么她的隐居生活就永不会无聊。更何况,她还很懂享受。平常不是泡花茶就是手冲咖啡,没有零嘴了拿南瓜切片锡纸裹了在暖炉上烤烤就是一道美味点心。
所以,刚来的第一晚,她还楞在小木屋里明显一脸不适应。到了节目最后,这间林中小屋已经是她的乐园。
朴信惠真的是个小仙女。
节目中,她的能力、实力、潜力和努力有目共睹。虽然从生活习惯上看,她是个妥妥的都市精致妹子,但相信把她投放到森林里,她肯定能够活下去,而且会活得很好。
反观被称为“佛系男神”的实验者B苏志燮,他压根儿就是个隐士嘛。
性格内向,不喜交际,生活简单。绝非手机党,听到节目组给关掉手机的任务,他老人家拿出手机一看,已然是关机状态。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还强调:因为没什么人打电话给我。
他也是极简生活践行者。来时全部行李只有一个双肩包,里面除了极少量的食物,四本书、两三样必须品外,连换洗内衣都没带。
最难以置信的是,万千水果他独宠香蕉,一支banana可以走遍天下。
不喝饮料,偶尔用绿茶粉泡点茶。很少听音乐,看的书也都是比较冷门的,比如死亡哲学什么的。
他还是一个“钉子户”,衣帽钩、毛巾架、厨房纸固定,都用一枚钉子解决。怎么方便怎么来。
注重环保,为了不污染环境,他用盐刷牙,生产的垃圾包装好自己带回。
他参与实验那些天,13天里有10天下雨,但他也没有陷入抓狂。下雨天会跑去溪边听雨,还说那是让他心情愉悦的声音。
雨太大出不了门,他就守在炉火边看书,看困了自然睡去,说这是他心目中最幸福的一件事。
太阳能的电板用完停电了,他就用手摇式手电筒照着看书。
节目中最难得的享受,就是用被子做个简易吊床,躺在户外享受阳光。
他的生活就像个苦行僧,还自封:吃肉的苏僧人。真的可以作个揖唱个喏:我不去隐居,谁去隐居。
去A家做客,带去的礼物是一箱劈好的柴火。要在城里,送这种礼物会被人打出来吧,但是在林中,A收到礼物,无比感激地说要供奉起来。这箱柴火对她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所以价值观这种东西,在这里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奢侈品包、名牌化妆品在森林中反而是最无用的,柴火用实力演绎了“礼轻意义重”。
那期节目,两人一边吃饭一边交流住在森林里感觉什么最好。
答案是:变得单纯了。
尤其是A,她说林中小屋给了她一段舒心、平静又渗透着幸福的生活。
繁星万点的夜空,登高看到的日出,在采艾草的时候突然遇上的暴风雪,都成为了她此生难以忘怀的回忆。
节目结束离开那天已是初夏天气,她把凉席铺在门廊下,边吃樱桃边看书,看困了就倒头睡去。这样的时间,在她眼里是蜜一样的时间。
对B来说也是如此。
他的体验时间里好天气难得,有一个黄昏他坐在门口看日落,看光线与晚霞在天空中变魔法,对于这寸很快就要消逝的时光,他第一次心生强烈的不舍。
寒冷的冬夜里,坐在暖炉前,看着跳跃的火苗,听着柴火的毕剥声,可以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彻底实现放空。也是极难得的体验。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人对生活的需求会自然减少,对拥有的会倍觉珍惜。所以,这就是单纯的幸福感的由来吧。
隐居自然是令人向往的。
谁不希望春天去采缤纷的野花和野菜,冬天守在炉火旁听北风呼啸,喝着小酒看雪花飘飞。
冬天哪怕手指头已冻僵,也得自己劈柴烧火。
大风天暖炉的烟会从烟道里倒灌,呛得人难受,只好熄掉炉火,被冻个半死。
雨季漫长,太阳能没电,所有需要电的娱乐项目都要喊停,晚上要在一片漆黑中度过。
现代人,要做到完全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去隐居,对很多人来讲是不现实的。
一个叫西尔万.泰松的家伙,曾经在贝加尔湖畔隐居过半年,还写了一本书,叫《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他在书里写:小木屋不是收复失地的根据地,而是一个落脚点。它是遁世的避风港,不是酝酿革命的平民街区。它是一扇出口的门,而非出发点。它是船上休息室,船长在那里喝下沉船前的最后一口朗姆酒。它是野兽包扎伤口时的坑洞,而非磨尖利爪时所在的巢穴。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剧照
《林中小屋》也是一样。
你不能指望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它只是一个港口,让你在风雨飘摇之际暂时停靠,修养生息,抛掉辎重,轻装再出发。
加里.斯奈德在《禅定荒野》中写:一个人若想寻获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去体悟最简朴、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他们列出的34个提升幸福度的实验,都切中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痛点。想象了一下,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也完全能做到,只不过体验没有在森林中那么纯粹而已。
这个节目的目的也不是号召你们都跑去森林隐居,而是希望你们通过嘉宾的体验,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
譬如我吧,看了节目后,已经扔掉了家中形同鸡肋的许多摆设,吃完了好几样每种只剩一点点的茶与食品,整理了一大袋好久没穿的衣服到小区旧衣箱,原本还想买个收纳箱,后来整出来一个空抽屉……
我也开始有心情买菜,照着节目里的菜谱认真给自己做饭,开始静得下心看艰深晦涩的书,尝试不带手机进卧室。
……
其实懂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关键看行动,不如马上就对照下面的表单实验起来吧!
*34个提升幸福度的实验
1.把东西减少到一半
2.刚做好的饭加一道菜
3.亲手制作需要的东西
4.与太阳一起睁眼吧
5.把自然的声音记录下来
6.做便当去野餐
7.一次只做一件事
9.读一小时书
10.吃3小时饭
11.说出5种小确幸
13.记录三种鸟儿的声音
14.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
15.吃让我变得幸福的回忆中的食物
16.做一桌时令饭
17.6点之后关掉手机
18.听喜欢歌手的整盘CD
20.用随机兴趣箱发现兴趣吧
22.和朋友一起吃饭
23.用喜欢的颜色给房子涂色
25.制定以10分钟为单位的计划表
28.吃辣的东西并消除压力
29.当地食物
30.用当地食材做菜
31.重新看人生电影
32.登山后在山顶看日出
33.把让我幸福的东西用照片记录下来
你能做到几项?
你有多久没有坚持一件事了
加入闺友坚持计划群
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