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又蠢又坏”的围观者……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又蠢又坏”的围观者
文 | 丁小村
“围观”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人类的历史的大剧中,“围观”堪称一个典型场景,这几乎跟闲极无聊说三道四一样,成为人类茶余饭后的一次加餐、一个精神盛宴。
基督被罗马总督判处酷刑,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时候,除了罗马的官员们和刽子手,剩下的成千上万的围观者,他们并不崇敬基督的这份勇毅和风险,他们和基督也并没有仇怨,有的可能还受过他的惠泽……他们只是感觉闲散而快乐,如同在看一场精彩的大戏。
这些围观者,堪称“又蠢又坏”。
在鲁迅的时代,人们爱用“麻木”一词来表达对这个群体的失望和憎恶。但“麻木”是心理状态,不是人性。
▼
人性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选择最保守安全的方式来对待任何事,比如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只要这种他人的痛苦不伤及自己。这种人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也不可以说破。
前者造成了“蠢”,后者造成了“坏”:于是任何地方都可能有这么一群——又蠢又坏的围观者。
1898年9月28日,有名的戊戌六君子被捉拿到菜市口砍头,沿途围观的群众朝他们扔菜叶子吐口水,当他们脑袋滚落在地上时,正如鲁迅所写,四周一片喝彩——这一幕让鲁迅终生难忘,他觉得这是一种“病”,却非药可以疗救,于是他弃医从文,他给文学赋予了启蒙的意义,而这个见识,早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卢梭等人早已发现了。
启蒙的意义是要改变“又蠢又坏”的围观者——在五四时代,德先生和赛先生被当做医治民族病的良药,德先生针对这个“坏”,赛先生则针对这个“蠢”。可叹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举步维艰,仿佛永远都有又蠢又坏的围观者产生出来,绵延不绝。
▼
人类永远会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专注地做事情,一部分闲散地围观。专注做事情是一种快乐,闲散围观也是快乐——但快乐的源泉是不同的,专注做事的人,他的快乐来源于成就感;闲散围观者的快乐,则来源于置身事外的轻松、看戏式的愉悦、茶余饭后的闲谈之乐……
围观的爱好,属于真正的人性——蚂蚁和青蛙,猴子和狼,都可能群居,但它们没有围观这种爱好。它们要么各行其是,要么群聚而动,但绝不会一部分在肉搏,一部分在围观。站在人类的角度看,它们虽然蠢,却不坏。
一群野牛在迁徙途中遭遇狮子的袭击,为了保命它们会弃同伴而不顾,四散奔逃,但它们绝对不会快乐地看着同伴被撕扯的血肉模糊——这种人类特有的快乐感,动物们没有,它们是真蠢,但它们还没坏到这个程度。它们也不会一边旁观一边讥讽和诋毁、嘲笑和取乐。在我们人类中间,又蠢又坏的同类真是太多,一不小心就聚成了一个围观群落。
很多人羡慕梭罗有一个瓦尔登湖,在这里他和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成为朋友,与昆虫和鸟类成为邻居,把每一棵草和一颗水珠都当成最美的风景。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份专注于自然,才使他心无旁骛,不会在意人间,而人间总是少不了又蠢又坏的围观者——他们自以为比一棵草聪明,却不知道任何一只鸟,都没有他们这么坏。
▼
世间有很多人,无暇旁顾,不在乎有许多又蠢又坏的围观者,这样,他们获得了许多乐趣。
那些仰望星空,日复一日追逐太空中某个星星的人,他们在一群星星中找到了可以想象的空间。那些在非洲原始丛林里跟踪大猩猩的人,他们终老荒野,并不在乎世间功利与评说,他们是在干一种事业,也是在享受人生。
我喜欢的一位作家,约翰·缪尔,他大半生行走在荒野,在冰川纪的山岭中与石头为伴,在阿拉斯加的大海上以冰山为家……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与世界有了距离——那些人世的诋毁、俗世的评说,于他毫无意义。另一位作家约翰·巴勒斯则像隐士一般,生活在粗朴的乡间,一个苹果一只蜜蜂,都成为他的珍爱,他跟随一个牧羊人,在山里居住一季,走出山林时,别人已经认不出他了——像个野人。
我时常为这些人怦然心动——他们选择了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间,远离人群,却与大自然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如果我们特别在意身边,那些又蠢又坏的围观者,我们是得不到快乐的,人生倏忽而过,没有人在乎你的成功与失败——只有围观者,当他们把你当成饭后茶余的佐餐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当然,你也得不到任何生而为人的快乐。
想到这些,我对那些特别在意别人评说的朋友说:离开了这些又蠢又坏的围观者,你才能真正享受到专注做事的快乐,也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The End-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就是将我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此刻,无限……
◆在美丽的汉中……
◆狗命……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言(微信号—dxcn916)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苹果用户想赞赏就按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