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过《道德经》,等于没读过书
文︱王永平
图︱network
我读《道德经》
这两年,伴随年龄增长,历史、传统文化这类书籍越来越喜爱。《道德经》看了几遍,非常震撼,叹老子的了不起,叹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奥。有点认识录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传播最久最广的无非是这三大学派:佛学、儒学、道学。之所以是学派,不称教派(宗教),我认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宗教是一种固化的、一定程度上不可改变的经论,信教的人必须无条件遵循,有的真信,也有盲从。学派就不一样,它自由,可以发展、可以延伸、可以抨击,你不认同,可以追随其他的,身心都不会受到批判。
佛、儒、道三家,有人总结说,佛是讲如何出世,儒是讲如何入世,道既可出世又可入世。
有一定道理,但我感觉也不至于那么分明。
佛学讲贪、嗔、痴三毒,有戒、定、慧三法,把人性总结得相当到位,即便你不修佛经,把这“三毒”、“三法”理解到位,执行到位,人生路上也会坦荡无碍,从这角度来讲,岂不也是入世学说?
儒学是影响最深的,也是我不太感冒的,“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说白了是“帝王之术”,对社会治理有作用,是统治者的最爱。
想想当年,孔子背着竹简向国君游说他的学说,是为民众、为国家、为国君,还是为有个好前程呢?
他总不得志,只得“讲诵弦歌不衰”聊以自慰。
直到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强权,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儒学才得以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儒家用“君子”这个理想化定义,使中国人习惯于“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伪君子”的出现,更彰示了儒学理想化的可悲呈现。金庸的武侠小说,间接地批评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伪君子”倒不如“真恶人”。
其实,《道德经》作为道学的本源,其涵盖万物之源、自然之律、为人之术、修身之道,可称中华文化宝典,是“千经之王”,是伟大的哲学名著。
汉初,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汲取秦朝暴政教训,沿用“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有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黄老之学,中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主旨。
我读《道德经》,初步有这十六个字的体会:善柔守弱,处下不争;知止知足,清静自然。一定要区分的话,前八个字讲的是入世的学问,后八个字讲的是修身的方法。
善柔守弱。
《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极推崇水,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攻坚克难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水可以供人饮用登上大雅之常,水可以冲刷马桶处于污浊之处,水柔顺到无所不在、无所不从,看似随遇而安、听之任之,但发起威来,水滴石穿,洪水滔天,其气势能力谁又能比得过。
同样,老子讲到,草木活着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牙齿尽管坚硬,却熬不过柔软的舌头等,都足以说明,始终处于善柔守弱状态,才最具生命活力,才能无往而不胜。
所以,为人处事,应向水学习,时刻保持柔弱、顺遂的态度,以柔克刚,用弱胜强,这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处下不争。
《道德经》有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对自然现象观察,千百条小河小谷汇流一处,成就了大江大海,是因为江海处于低下的地位。
“洼则盈”,越是低下的地方,经常是满满当当。所以,不局限自己所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夸耀自己,才会有成功;不自高自大,才能成为领导。
因为不与别人争高下,天下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他。真正的勇士不会动不动就逞凶,优秀的战士不会轻易发怒,能打胜仗的将帅不与强敌正面交锋,会用人的人反处在众人之下。
古人好斗鸡,形容斗鸡的四个阶段:跃跃欲试,盛气凌人,纹丝不动,呆若木鸡。最可怕的是“呆若木鸡”,“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争强好胜的姿态显露无遗,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很难大成,如果消除竞争的心理,经常保持讷言慎行、谦卑低下的态度,必能成大事,战胜竞争对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知止知足。
《道德经》有言,“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知止可以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同样,老子观察了太阳、月亮,尽管正中午的太阳热力四射,光芒无限,但接下来就会黯淡;尽管十五的月亮圆满光亮,下一步就会亏损。所以,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状态,不如就此罢手。
锤炼得很尖锐的东西,是不能保持长久的。家里堆满金玉,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并且骄傲,就会招来祸患。只有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才不会栽跟头。
人哪,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没有比欲望更大的过错了,因此只有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曾国藩堪称儒学大师,应该也没少读《道德经》,在他击败太平天国,统率湘军至鼎盛时期,却主动上报朝廷,裁撤湘军,这就是明白了知止不殆的道理呀。
清静自然。
《道德经》有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重为轻根,静为躁根。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如果人静不下来,急躁不已,尽管天气寒冷也觉不出;如果人宁体静,尽管天气很热也觉不出。所以,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轻率的人容易失去根基,浮躁必然丧失主动权。
他推崇道,但他认为,道,也要效法自然,自然而然,一切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最真最高明的道。这就是说,只有时刻保持内心清静,按自然规律处事处世,才是天下最正确的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躬耕南阳,表面上看归隐田园、淡泊无为,实则静心修为、蓄力待发,最终被刘备“三顾茅庐”,名满天下。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实则是不妄为、不乱为,是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与“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同出其妙,是辩证法思想,旨在告诉我们,用清静自然的心态,做有为之事。
《道德经》深奥莫测,我的体会,仅是皮毛而已。
要是从处世做事来讲,觉得,用出世的心境,做入世的事业;大事讲格局,小事要糊涂;凡事少算计,常怀利他心。那么,人生的路途一定会是顺顺当当、福报满满。
《道德经》里有深奥的哲学道理,冯友兰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所以说,推荐大家读读《道德经》,读点哲学类书籍,总是好的。
*作者︱王永平: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点击蓝字,感受王永平君往期精彩美文:高考梦
冲吧,儿子,向着灿烂的未来︱一封写给高三儿子的信
中国足球之风雨飘摇
分数与成就|一河南考生的2016高考作文试卷
道可道,非常道
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