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美女,才知87年《红楼梦》为何难超越
“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
这些美誉对于87版《红楼梦》来说,
无一不是实至名归。
耗时3年,前后投资680万,
走遍全国10省41个地区219个景点,
无论从幕后团队、角色挑选,
还是造型、服饰、音乐、影响力,
都称得上是一座高峰。
1983年,剧组成立时才3个人,
导演王扶林历经一年时间,
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演员153名,
全部是草根演员。
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培训班,
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琴棋书画,
提升每个演员的艺术修养。
当时给这些演员培训的人,
不少都是国宝级的红学大师。
学习古琴
导演说戏
有历史学家、民俗专家、红学家、
戏曲理论家,建筑学家,文学大咖。
有写下《红楼梦探源》的吴世昌,
也有写下《日出》《雷雨》的曹禺,
有一代书画大家启功老人,
更有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
周汝昌、吴祖光则是标配。
简直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强顾问团。
为了拍好这部剧,
央视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行探讨,
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
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
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结局。
红学家给演员们开会
时光荏苒,世事沉浮,
转眼过去30个年头。
当初那些参演红楼的演员
跳出曹公笔下的设定,
也各自有了归宿,
回看当时那些美人:
陈晓旭&林黛玉
▼
《红楼梦》里给人留下,
最深印象的非陈晓旭莫属。
陈晓旭其实算不得,
标准意义上的绝世美人。
当初剧组恐怕是想,
让颜值最高的人来扮演林黛玉,
所以张蕾才是第一人选。
但张蕾于风情上更显成熟,
最后便让她扮演了秦可卿。
陈晓旭本就是个文艺女青年,
写诗不说,还总自顾伤怀,
一封自荐信给剧组,顺利拿下了角色。
陈晓旭身上的那种单薄、
眉黛间的那份哀愁,
拿她自荐时的话来说:“我天生就是来演林黛玉的。”
站在镜头前的她,如画一般。
在演完林黛玉后,
无论演什么都像黛玉。
饰演《家春秋》中的梅表姐,
还是脱不了黛玉的影子。
最终选择了下海经商,
生意风生水起。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2007年2月23日,
她在兴隆寺剃度出家,落发为尼,
不久便去世,年仅41岁。
张蕾&秦可卿
▼
张蕾的眉目之间,
虽然也有一点柔弱与哀愁,
但整体五官较之陈晓旭,
显得要饱满一些。
愁虽愁,但不够怨
张蕾的鹅蛋脸别有一番古典美。
不知是否化妆的缘故,
剧中的秦可卿透着人妻的成熟。
其实褪下妆容来,
看上去倒像个十来岁的高中生。
娇杏、秦可卿、史湘云
演完红楼梦后,
张蕾去美国留学定居,
并没有进入娱乐圈。
张莉&薛宝钗
▼
试镜时,薛宝钗本
是让演元春的成梅来演,
张莉试镜的是紫鹃。
结果张莉扮上宝钗后,
那份聪敏、美艳让导演推翻了所有人。
回看剧中的张莉,
五官之间有一种通晓世故的圆润。
成梅&元春
▼
成梅的面庞颇为大气,
因为年龄的缘故,
她演了元春,戏份不多,
场面却极大,且是重头戏。
为了这场戏,
成梅准备了足足一年时间。
那时的女演员们,
一千张面孔,一千种个性,
盯着角色看上那么几秒,
会觉得演员的脸和角色之间,
神与形都是贴合的。
后来成梅出演宋庆龄,
身材消瘦,大气沉稳,
与元春判若两人。
金莉莉&迎春
▼
扮演迎春的人有两个,
一个名叫金莉莉,
因考上了中戏便离开剧组。
金莉莉和巩俐等人成了同学,
与伍宇娟、陈炜、史可、巩俐,
并称中戏五朵金花。
在《红楼梦》中,
只是匆匆一瞥,
但也是美得巧笑倩兮。
东方闻樱&探春
▼
三姑娘探春精明能干,
颇有些男子气概。
东方闻樱的眉目间,
有的正是这份持重和坚毅。
探春远嫁,
一身装扮配合东方闻樱的演技,
把人生的悲欣交集,
演得入骨三分。
后来东方闻樱继续演艺道路,
成了一个能干的制片人。
红楼剧组20年再聚首时
的东方闻樱
胡泽红&惜春
▼
能演正册的女孩子,
首先都得长得漂亮才行。
胡泽红一开始就被
定为黛玉或者宝钗的候选人。
她的五官颇为精致。
在红楼剧组里,
胡泽红是特别活泼的那一个,
实在和黛玉、宝钗的个性相去甚远,
甚至一开始想演丫鬟紫鹃。
张明明&尤二姐
▼
张明明这样精致的面孔,
难怪要让她来演,
让无数男人垂涎三尺的尤二姐。
这一击侧颜杀,
真的算是极尽妍艳了。
整个眼眸里的妩媚,
藏都藏不住。
《红楼梦》结束后,
张明明选择了出国,
创办自己的公司,
周月&尤三姐
▼
刚进剧组时,
周月本来是要演王熙凤的,
后又被安排演李纨。
经过一系列变动,
周月饰演刚烈的尤三姐。
这张二尤合照,顾盼生姿。
周月美得特别热辣
沈琳&平儿
▼
平儿的扮演者沈琳,
在训练班时,
原本是试镜妙玉的,
最后却演了俏平儿。
作为王熙凤房里的丫鬟,
平儿的聪敏、机智和得体,
被她演得活灵活现。
这也得益于剧组的打磨,
姬玉&妙玉
▼
姬玉进剧组时才17岁,
原是北京皮鞋厂的临时工。
参演红楼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剧组时,她和陈晓旭关系最好。
在拍戏的过程中,
她和陈晓旭成了好闺蜜。
陈晓旭出家,
姬玉也是常伴左右。
陈晓旭离开人世后,
她一直过着素茶淡饭的生活。
装点红楼梦
▼
《红楼梦》虽然幻构架空了朝代,
却是实打实的世情小说。
再是无朝代可依,如幻梦一场,
但内核都是人间的烟火气,
而这些实在,都是人生的底子。
就像街市的声音,
是非常贴近生活滋味的,
无论对白、服装还是造型,
都应该如此。
87版《红楼梦》之所以难以超越,
就在于这些精雕细琢之处。
当时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女士,
给每一个人物都设计了,
与性格、心性相吻合的服装。
例如林黛玉,多为白色、淡绿、淡蓝,
大多都是清冷的色调,
配上梅兰竹这样的图案。
薛宝钗给人的感觉是贵族小姐,
头上有金钗,脖子上有金锁,
但她又有点外冷内热,
虽然大富大贵,但品味极高,
所以不能用太过艳俗的颜色,
一般都是淡黄、暖色、蜜色,
显得温文尔雅、富有内涵。
除去服装,发型也极为重要。
剧组的发型师杨树云,
给陈晓旭做一个头型,
至少要花三个小时。
和林黛玉见第一面时,
宝玉的头发要在头上转一圈短发,
再总得盘成一根大辫子,
杨树云研究了一个上午才盘出来。
和宝玉梳着一样辫子的芳官
王熙凤的眉眼很特别,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这样的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杨树云化了几个,但是总觉得不够味。
最后他忽然想到,沈从文跟他说过一幅画:
《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第七妃,
“此人很像王熙凤,
你看她的眉毛上挑,面相精明厉害。”
电影《乌鸦与麻雀》里,
侯太太的一双弧度很大的眉形也给了他灵感。
就这样,杨树云才化出伶牙俐齿的王熙凤。
杨树云不单是化妆师,
也是敦煌文化专家,
对古典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
为了给《红楼梦》的设计适合角色的妆容,
借鉴、考据了大量史料,
从古书和画里面找灵感。
《红楼梦》开机头几天,
导演觉得女孩们形态服装都不错,
但是最不像的就是眼神。
现代的女孩眼神多大胆、外露、张扬,
没有过去女孩的含蓄、害羞和内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杨树云为演员们在耳朵上方编两个小辫子,
拉向脑后固定住,这样眉眼就被吊起来了,
因为头发扯着,演员只有低头颔首,
抬眼看人了,感觉就出来了。
为了演出这种感觉,演员们也吃尽了苦头,
这样吊的时间长了头皮会发炎红肿,
甚至皮下出血。
为了让这部戏精益求精,
当时的一切道具都十分考究,
手绢、团扇都是上百种,
衣服多达两千多种,
仅秦可卿出殡时的服装就多达七百种,
绝大部分还是一次性的。
更不用说披风、遮眉勒、帽子、昭君套、宝石等,
那些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
全都是剧组主创反复推敲试炼的心血。
后来《红楼梦》引爆荧屏,
导演王扶林也不过只拿了400元奖金。
可他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为最初拍摄《红楼梦》,
正是因为听说高校里的大学生,
居然都不再读这本书了。
王扶林之所以耗时5年精心打磨,
是想让国人的注意力再一次,
汇集到这本经典名著上来。
王扶林给宝玉、黛玉说戏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
二恨鲥鱼多刺,
三恨红楼梦未完。
87版《红楼梦》这样的梦,
大家都不希望完……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
内容、图片:网络本平台致力于推广普及《红楼梦》
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