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边的呼伦贝尔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天边的呼伦贝尔

2020-07-07 13:46:14 作者:次仁罗布 来源:人民政协报 阅读:载入中…

  呼伦贝尔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想象着那是天边的一块金色牧场,是牛羊满山坡、牧歌悠扬、湖水涌浪波的神奇之地。只要谁的嘴里说出呼伦贝尔这4个字,这些画面就会在我的头脑里闪现。我对呼伦贝尔有种久违的亲切感,这可能源于我生活在祖国最西南的青藏高原上,那块土地对于我意味着千山万水,远隔天边吧。即使相距如此遥远,我对呼伦贝尔的向往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渴望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去感受一下这种美景。

  

天边的呼伦贝尔

  多年以后,机会就这样忽然飘落在了我身上。去年,《民族文学》杂志社与呼伦贝尔市宣传部在陈巴尔虎旗举办“多民族作家走进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文学实践活动”。我接到通知自然高兴地应诺了,很多年的愿望不久就要变成现实。

  呼伦贝尔——呼伦贝尔———我对你充满了遐想:

  白色的蒙古毡房顶上,一缕袅袅的炊烟飘升,毛色油亮的骏马行在周边,碧绿的草坡上牛羊悠悠地移动,马头琴的旋律飘扬在蓝天白云之下,牧人古铜色的脸颊上溢着喜悦与满足;一匹狼孤独地逡巡在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眼神里满含落寞与凄楚,一声长长的嘶吼,被风裹挟到远方;河水弯弯地流淌,汩汩的彻响声中滋养着两岸星星点点的花朵;一头飘逸长发的牧人,骑着烈火一般的马儿,驰骋在青色的浪波上;夕阳落去,天边漂浮一抹彩霞,风儿夹着花和草的余香,安抚牲畜的心灵,让它们变得沉静、安宁;挂在天边的满月,洒下银灰色的光,里面飘荡着起伏的催眠歌谣,它哄着草原、高山沉沉地睡去……

  我坐上飞机赶到了北京,再转机赶往呼伦贝尔市达陈巴尔虎旗。由于夜色沉沉,从机场赶往酒店的路上,两边的景色模糊不清,汽车一路行驶在幽暗的公路上。好在司机师傅是个健谈的蒙古族兄弟,得知我来自西藏拉萨,好奇地打听着关于西藏的一些事情,言语中对青藏高原充满了向往。40多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刚踏入房间就接到好兄弟尹向东的电话,让我放下行李,马上到大厅去。在下楼梯的过程中,我为天黑没能见到草原而稍稍有些失落。

  

  那晚我们聚在一起,新认识了海勒根那、刘荣书、李明等朋友。从当地作家李明和海勒根那的言谈举止中,强烈感受到了草原人固有的那种博大、豪迈、纯洁的情感。一杯杯酒流进肚子里,那种相熟的程度分秒中在增进。海勒根那说,这次不仅要去看草原,还要到大兴安岭去。我为这句话而兴奋,心里充满了期待。陈巴尔虎旗的夜色,跟古城拉萨差别不大,只是这儿更加的寂静,更加的辽阔。夜色中我们穿行在街道中,回到了酒店。

  第二天中午,我们要驱车到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夏营地,中午饭就安排在了营地里。

  一路上是青青的辽阔草原,成群的牛羊斑斑点点撒落在上面,心里涌来一股暖意。这一带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偶尔车窗外也会闪过一顶蒙古毡房。看到这种场景,我自然地想到了西藏北方的羌塘草原,只是羌塘草原上看到的主要是牦牛和黑色的牛毛帐篷,以及风中猎猎飘荡的风马旗。拉萨人喜欢喊羌塘草原的牧民为“阿布霍尔”,霍尔从字面理解泛指蒙古人,藏文史书里把成吉思汗称为霍尔国王,藏族同蒙古族的渊源极深。莫日格勒夏营地里,坐落着几顶白色的毡房,踏入进去迎面扑来的是熟悉的气味,桌上摆满了牛羊肉和血肠,看到这些食物,仿佛自己不曾离开过藏地一样。后来,毡房里歌声飘扬了起来,洒脱的蒙古族青年用歌声欢迎各民族作家,他们的歌声浩荡空茫、奔放激越,就像毡房外的这片辽阔天地一般。来自祖国各地的民族作家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让这美景装扮自己,抑或自己去装饰这草原美景,一个个瞬间就被固定在了手机里。

  坐上大巴奔驰在无际的草原上,绿色像阵阵浪涛,奔涌到天的尽头。

  行驶许久后,远远看到一些树木,之后是成片的林海黑压压地漫压过来,才知道进入了大兴安岭。汽车穿梭在两旁茂密的树林中,仔细观察更多的是白桦树,而且树龄都不长。

  太阳落山前我们到达了根河市。根河市不大,9月初已经有了凉意,这时我切身感受到已经到了祖国的最东边。据介绍,根河生态功能区内有森林、湖泊、河流、沼泽,生活着鹿、棕熊、猞金雕、花尾棒鸡等珍稀野生动物。

  

  我们在根河市去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和驯鹿的地方。在那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另外一种文明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可能最适合于民族的生存和延续,我们无需用当下的标准去评判孰优孰劣,他们创造的这种狩猎文明,让人充满敬意与钦佩。白桦林中飘散的淡淡烟雾里,许多只鹿集中在那里供人观赏和亲近,有人拿苔藓喂,有人摆姿势与鹿合影,有人站在一旁默默地欣赏。此刻,我脑子里想起的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她用诗性的文字,凝固了鄂温克民族近100年的历史进程,其间的艰辛、奋争、坎坷,曾让我唏嘘,曾让我胸口疼痛。我从海勒根那处得知,迟子建笔下呈现的就是这个地方时,先前对这里抱有的那种浪漫幻景,瞬间噼里啪啦碎裂一地,脑海里升腾的是敬仰。这是片深沉的土地,养育出来的人也是坚毅果敢,一腔热血之人。小说中那位衰朽老人的言述在我耳际回荡:“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这几句话不就印证了鄂温克民族的风雨沧桑嘛,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锻造着民族的性格!我在这片土地上重新认识和感受鄂温克民族,用仰视端详这些与鹿结缘的民族。

  林区生态园和停伐纪念地、木栈道观景台等令人记忆深刻。当我站在那些伐木的劳动工具斧头、电锯、照明灯的前面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伐木工辛劳的工作场景。年轻的小伙少女在这茂密的树林中,满腔支援祖国建设的抱负,将青春流放在了这里。已经消失的小木屋里,曾留下了他们喜悦的笑声和伤悲的啜泣,如今一切烟消云散,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很少被人提及。但我感恩这些青春已经不再的人们,感恩这块土地滋养的森林,才使我们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岁月。如今看到封山育林后,满山茁壮的树,看到鸟兽回归,河流碧蓝透彻时,又对育林工作者心怀敬意。

  这次的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我对遥远的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和接触,它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丰沛,更加多姿多彩,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是一座座伟大的丰碑,让我景仰!

  天边的呼伦贝尔,我会从遥远的西南为你祝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天边的呼伦贝尔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