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摘抄
《被颠覆的文明》是一本由边芹著作,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颠覆的文明》精选点评:
●观点犀利,发人深省,值得写书评
●总有西方贵族乱评分,没办法五星平衡一下
●这书的内容主旨振聋发聩。但是确实语言不够精炼,四分合理。打五分平衡一下跪族脑残的无脑一星
●好书
●触目惊心,可悲可叹。
●话语战场的不战而败,严重性远比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要深远而持久,这已不是一个国家打战败,而是一个文明的覆灭。
●噢,我读的是这一版。好书。打一星的大概不是汉奸就是无脑。
●
●二次。一年后再次被这本烂书恶心到了。都忘了看过了。二倍速。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一):我所有的赞誉都献给边芹。
如博尔赫斯所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对我而言,发现边芹(《被颠覆的文明》),也像是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是我的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每次看到她的文章都像是久别重逢,每次回顾她的文章都像是英雄惜英雄的情义。我所有的赞誉都献给边芹。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二):另一种思考的方式
打一星的大概是书中所说或者“自己构想的西方世界的人”吧?这本书字字珠玑,读起来得反复推敲。在西方生活了几年,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不能说完全同意或者理解本书,但作为一种思考切入点,为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还是有益的。值得大家一读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三):被颠覆,终会有人站出来反颠覆
对这句话,你如何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某记者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的对某国产电影的短评。
初看觉得作者有点小题大做,不都全球化了吗?而且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何不可?但细想一下,作者说的是对每每都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的、已经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外黄内白的那种程度的忧虑。或许真的是文化渗透太深,我们都以习焉不察。
另一方面对彰显自身优良文化的他国电影人进行遏制,使其相关作品难以在国际上发声,以此打压其所代表受众的文化优越感。
美中不足的是文笔方面,不得不说部分章节写得有点繁复,有些是整段的碎碎念,夹杂着稍显晦涩的比喻。论据较少说理较多,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看着着急。还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人性和自我意识的对比和剖析方面,有些论述让人颇为费解。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四):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到后来真正开始读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可能是第一次了解有关意识形态这一类型书籍的缘故,读的很慢,因为你时刻需要尝试以作者的视角去解读西方国家的不同行径。因此,我觉得读此类相关书籍(尤其是柏杨、方方类作家之文)最好建立在你有一个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不过单从这本书来说,如果是从事外宣传媒类的行业,或者国家公职人员,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由前言和四部分正文组成,结构上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读来或引人深思、或让人幡然醒悟。我就只挑其中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简单谈下自己看法。
书中很大一部分篇幅作者主要以他电影、文学的相关从业经历讲述了现代西方进行的文明入侵是如何从我国文艺界开始,进而使我们一步步丢失对文明的“审美权”、对历史的“解释权”,乃至对精神境界进行界定的“道义权”。书中提到,要征服一个能干的民族比刀枪更隐秘、也更有效的办法,就是篡变其历史观。因此,电影和文学作品便成为了最好的媒介。他们直接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但却又不易察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南山的部长们》这部韩国高分电影作品,尤其是剧中金对载圭形象的刻画,它让我明白,哪怕以历史为名头的电影只也不过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并不会像纪录片一样写实,完全可以根据导演的需要进行片面、甚至有悖于事实的演绎。
学过心理学的都会清楚,其实往往细节才是最能在不经意间轻松影响或打动一个人的,而绝大多数完全意识不到这种“操纵”的受众,这个细节将会作用到潜意识,只需要几代人,一种西方“集团”想让民众看到并形成的刻板印象便扎根于受众心中。或是因为发展的缘故,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能够获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永远是西方国家所举办的奖项,无论奥斯卡或是诺贝尔,所谓的关于解释作品的话语权已经被西方国家所牢牢掌握。因而在作者看来,任何不管是以正面或负面内容反映中国人精神品质和高贵一面的艺术作品,都会悄无声息地被排除在外,作者将背后掌握解释权的集团称之为“文艺国际”,他们对外号称独立,然而独立只是障眼术,最终目的依然是服务于 “集团”。作者还特意列举了《苏州河》当年之所以能从巴黎、鹿特丹到布鲁塞尔一路得奖背后的原因。国人的作品想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只能走这种“特殊的道路”,最终成为“文艺国际”的卒子。
回看苏联解体后在某些国家发生的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而进行“政权更迭”的颜色革命,我们不难意识到在意识形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战斗着的一份子,它已然和国家安全产生了分不开的联系。说到这里,其实挺想提一下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追,因为它总能带你一些新颖的观点,让你看到一件事情的更多维度。很喜欢里面的陈铭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你能感觉到他的真诚,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能呼唤爱。
按理来说,辩论因持方不同,所以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思维碰撞,但说来也很奇怪,有些辩论我听起来明明感觉有一定的道理却会让我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如果非要说哪里奇怪却又说不上来。后来才发现有些人的辩论他时常会告诉你现代社会应该是要包容的,有些事你没有做错,只是错在这个社会还不够包容,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而陈铭老师则会告诉你,你既然选择这样做了,你就要承受这样做的后果,他不会将这些过错归咎于身边的人,归咎于这个社会,他会确切的告诉你,下一步你应该怎么办。不要小看这个细微的差别,人都会有躲避问题的本能,虽然说我不清楚年轻人会更喜欢哪个答案,但这两种思维背后的高度却可见一斑。
当然,就在疫情期间《奇葩说》中几位辩手也因严重的政治问题而集体翻车,不想说过多嘲讽的话语,相比之下陈铭老师因双黄连发声获得了多数人的称赞,只想说:屁股决定脑袋。无论如何,面对一些思维和逻辑上的 “文明陷阱”,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
诚然,书中的确有很多不错的观点,比如“挨打真的是因为落后吗?”,“公德是美德还是规矩?”等,每一个中国人读后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但,或正是因为作者兼具知识分子的阅历和学识,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有些地方读起来还是让人感觉略显激进,譬如,作者以《功夫熊猫》为例,剧中熊猫这个可爱的主角是一个由继父养大的弃儿,它的养父是一只鸭子,而鸭子让人联想到唐老鸭这个西方迪士尼文化元素。又比如国内省会城市机场所投放的外国商品的广告,作者认为这些广告是“集团”旗下跨国公司用来精神控制的秘器,他们已经超过单纯推荐商品的功能,而重点在精神操纵。我查了下这本书最早一版的出版时间是在2013年,已经过去七年了,的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看来书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可能并不会太过在乎了,因为国外有的,我们一样有,甚至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但是作者这种理性看待西方文明的批判思维却值得我们学习。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五):2018读书清单之22 读边芹《被颠覆的文明》
2018读书清单之22 读边芹《被颠覆的文明》
第22本
2018.04.27
边芹的《被颠覆的文明》,有一个副标题“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2018年度第22本读物。东方出版社2016年7月版,2017年9月第7次印刷,30万字,273页。
东方出版社的这本书,印制精美、纸质很棒。边芹尚有另一部著作《谁在导演世界?》,为姊妹篇。
该书读来受益良多,而且多沉重之感。书评是必须要写,但下笔颇难。书中兜售的料太多,一时难以消化;同时内容过于沉重,让人不舒服。我还是喜欢明快的,毕竟人生苦短。本打算接着读《谁在导演世界》,但还是停了下来,消化一番再说吧,读这样的题材太辛苦了。
但如今能够给人受益良多的书籍太少了,给5星+。
一、事实上比没有那个所谓的集团更可怕。
表面看,与宋鸿兵《货币战争》一样,边芹也是西方阴谋论者。但宋鸿兵的书只能是消遣,而边芹书的根本是忧国忧民,其观点深刻,甚至耸人听闻,否则也不足以振聋发聩;只不过她真心认为西方文明的百年入侵是有那么一个“集团”的精心策划的阴谋。
边芹知道自己的书的命运,西方肯定不喜欢;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祖国也遭到冷遇和排斥。我倒是觉得,这本书注定不讨人喜欢,无论中西哪一方。书的打击面太大,中西两方都否定了。先是揭露西方的卑劣,继而嘲弄中方的无知。连人称学贯中西的胡适、钱钟书也彻底否了,认为他们对西方连门都没有摸着。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这本书,无论这本书中的观点对与错,本书无疑是边芹深入思考的思想结晶。如今难得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作品了。
边芹真诚的坚信西方有那么一个时刻在图谋颠覆我们文明的“集团”,这个精神战线集团的作用更甚于西方的船坚炮利。我认为没有这样一个所谓的集团。如果有这么一个庞大的集团,在百年时间里,集团内部必然会有利益分配、利益冲突,进而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西方人之所以如此的步调一致的入侵他民族的文明,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东方文明,根源在于,白种人作为上帝的骄子,骨子里有一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天然的优越感,由是他民族自然被白种人天然的认作劣等民族;故而在与他民族打交道时,自然取一种取笑、奚落、鄙视的心态。以《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遭遇,应该能体会西方人看待中华民族的心态。所以,如若真有那么一个阴谋集团倒也不可怕。现实的情况是可能没有那么一个集团,但出现了类似有这么一个集团领导策划的效果,这样的现实,可能比有集团更可怕。这说明西方人即便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部分,真的是如此高度一致的从骨子里鄙视、漠视、敌视我们这个民族。
同时,窥阴癖是人类共有的一大劣习,傲骄无比的白种人当然也不例外,由是表现国人陋习恶习的电影、文学作品,自然满足了他们的窥阴癖,也满足了他们的确高人一等而国人的确劣等卑贱的虚荣心。这也是巩俐、莫言之流在西方走红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王蒙、路遥、金庸等搞正面写作、宣传民族正能量的作家,怎么可能会入西方人的法眼?
二、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的沦丧
为什么说边芹深刻呢?
边芹发现,西方文明基因的本质是征服;对待他民族的态度历来是“照我说的去做,别照我做的去做”。边芹一方面深挖西方文明对华夏文明的卑劣,另一方面并不否认西方文明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只是警示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能丢失了自我。
边芹认为在精神战线上,先是我们丢失了文明的“审美权”,接着西方劫走了对历史的“解释权”、对精神境界进行界定的“道义权”,最终我们丢失了信仰。
文明的“审美权”:
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电影《泰囧》,在国内反响巨大,而在西方居然默默无闻,影评就自嘲自己水平不行,只能自娱自乐。而边芹说,《泰囧》在西方的遭遇,主要不在于电影本身,是因为政治不正确,影片里的中国人都是些正常人,没有西方认可的丑陋,没有体现国人的道德卑贱,必然不能获奖,不能认同。
边芹的书告诉我们,这是文明审美权的彻底丢失。问题是,这能全怪西方吗?我们的主流媒体、我们的权贵,不也是基本上认可西方吗?
审美权不是人家夺走的,是我们拱手相送的。
关于道义权:
精英们在祖国培养成才以后,纷纷远赴西方定居而以此为傲,他人纷纷艳羡不已。即便不是精英的女人也以外嫁为荣。走的人、走不了的人,均没有道德的愧疚感。
以前我可根本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历史的解释权:
遍地的为秦桧等人翻案的文章,遍地是质疑文天祥、岳飞是否爱国的文章;去年以不合时宜的理由,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撤除;今年以民族团结的理由,把卫青霍去病从中学课本删除。
可怕的不是这些事,而是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漠然的态度。
国人特别是媒体丢掉自我意识,这是无意识地亲自动手在世界背景上抹掉自己,抹掉自己的文明。的确如此,包括相当部分的高官、权贵都基本上丢掉了民族的自我意识而不觉。
三、西方文明的核心概念
边芹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即在公共场合的规矩,即公德,这与品德无关,不是无私而是学会划算的自利。
纽带文化:所谓纽带就是同一条战线上的人的利益。由界之意识滋生属性意识,然后自我意识,这是构建纽带文化的心理构建步骤。与之对应的是东方的“磨合文化”。
界内界外:
自我意识:
集体优越感:
内心无界的民主很难自生集体优越感。
虚荣心与优越感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前者出自本能,后者必须要人工培育;二者类似面子与风度,一个是欺骗自己,一个是撞骗他人;前者无所谓对立面,后者非对立面莫存。
精神集体主义:
在公共生活领域体现为一种人人顾及整体利益的自觉意识和有限分权,此为西方民主与自由的基石,而基石的基石建立在“界之意识”上的属性意识,属性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其能否意识到整体利益。精神集体主义是西方社会表面宽松、内核坚硬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因为在精神层面上,西方缺乏个人主义;为什么中国提倡集体主义?因为在精神层面上,中国自古至今都缺乏集体主义。
附录:被制造的认同与背弃
作者:边芹
一、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那般?
发现人的目光可以完全被锻造,并且目光被颠倒的人自身丝毫意识不到,是源于一桩小事。那年在巴黎凡尔赛门的一个展会上,我遇到来自德国的一位华商,浙江青田人,生意做得相当大,雇了好几个工,都是大陆过去的年轻人。其中一位金融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与我搭起话来。得悉小伙子的专业和文凭,见他做着高中文凭都不需要的活,我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毕业后想留在德国,但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将就这份活。说着背对老板,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以下是他的话:“中国人哪像德国人,德国人要雇我,都是按规定来的,雇了就会给我研究生的工资。”言下之意华裔德商没按金融专业硕士生的工资标准雇佣他,所以给他口饭吃,他也不满。
从雇不雇他和怎么雇他的角度,不带偏见地推理一番,华商何错之有?德国人又何德之有?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逻辑推理,我们这位天之娇子却得出反向结论呢?吃着碗里的骂着锅里的、以怨报德还理直气壮?他是坏人吗?不像。他是蠢货吗?也不像。那么为什么丧失了起码的逻辑推理能力,甚至可以说丧失了良心?
推演到这里,我们已把两个字挤到了墙角:偏见。他脑袋里被事先安置了一杆标尺,在这杆标尺的两边,有着固定概念的中国人和固定概念的西方人,两边互成正负,一边早已成为正角,一边死定是反角。正是这个思维杠杆决定了他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一个民族对他民族怀有偏见是常有的事,为什么中国人偏偏是反过来,对自己民族怀有偏见对他民族却怀有普遍的好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看不出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不好,甚至做出截然相反的推断?我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看到了被锻造的目光,以及它在中华民族体内炸弹般的毁灭作用。
二、跟我到国外享福去!!
我就近观察过一家子,父亲跳过几次槽,最后又拉出去单干,也许运气不佳,也许野心与能力不符,五十余岁发财梦破碎,失业在家,靠曾作国家干部的老人扶持一家生活,才维持在中产水平。这位父亲的口头禅,就是中国人素质差,好像不这么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其他人,活下去都难。 女儿在这样的教导下长大,脑袋里早早也植了一杆标尺。大学毕业前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回来人问怎么样,只得一句“中国人素质差”。就算人多、天热有不文明举动,若大一个园子,光中国馆就有看不尽的好东西,她却只有这句总结。
大学毕业本可靠苦读成果免试读本校研究生,对一个以二本成绩入校的人,换个正常思维的会赶紧抓住,一为学校培养器重,二为父母省钱,三为日后可能谋得执教的工作。可人家不屑一顾,说中国教育制度不好。她也不想想再不好对她这种并不聪颖只死记硬背能力强的孩子,也远远功大于过,要没有那帮赶着鸭子上架的老师,她可能连二本都考不上。 放弃了读研机会和可能的教书职业,大手一挥把招聘的公司全施以白眼,人家要奔远大前程。
一家老小一天洋没出过,却已决定移民,女儿为让父母慷慨解囊,已经夸下海口:跟我到外国享福去。让父母享福?这梦水份大了。只怕福没享到,养老积蓄已经先缩了一半水。这不父亲把老子留下的公房卖掉一套(有两套,一套住,一套租),筹了几十万将女儿送往澳大利亚。去了一年,人问那里如何,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多的地方素质就差。然而这一年中凡是澳人提供的服务都是她用钱买的,一分钱没要她的帮助都是同胞给的,从落地接机到过年的饺子。再说她还是不想想,想往地大人少的澳洲移民的有色人种大有人在,怎么澳人对“素质不佳”的中国人情有独钟?
这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异曲同工,都是骂给自己好处的人(国内大学四年才收她三万元),而赞美没给自己好处倒占了自己便宜的人(澳洲留学两年就拿走她三十万元)。人的大脑会因为预设的一杆标尺而出现如此倒错,发人深省。我在此不是探讨走与不走的问题,而是这种高举着道德理由的恩将仇报。这年代有本事就走,只是别靠诅咒后方给自己嫌贫爱富寻理,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三、女公务员的移民梦
认同一但被制造出来,人就像盲犬一样,信仰的力量不光让他们看不清周围世界,连自身处境都可以南北不分。我读到一个移民事例,至今没回过神来,一为选此例来赞美西方、诱惑国人的推手;二为迷信到看不见自己实际遭遇的当事人。
此女中文系毕业,想来至少是本科生;在一政府机关任职,想来至少是公务员;移民加拿大的目的是为儿子能接受西方教育,想来对自己学的、对自己干的、对自己所属的文明、国家和群体皆无好感;从所述走的理由看,并未受不安全或不公正的迫害,想必只是对平庸人生心存幻想。心存幻想,本是好事,它能让人下定改变现状的决心。为了移民她改学护士手艺,抵加后却找不到护士工作,只能再去上护理课。所谓护理在中国就叫护工,服侍没有自理能力的人,是最辛苦的保姆。读下证书果然一找就中,生活有了着落,住进廉租房,儿子总算可以就近受西方教育,她很幸福,所以对人讲述了她的“迁栖”。
至此我都不想多言,人各有志。吃糠咽菜,自己感觉好就行,只是别拉祖国垫背。可她偏偏要为自己的被迫选择辩解,特别强调加拿大人文明,对护工这种职业一视同仁,不像中国人视这个职业下贱。她不但分辨不出表面礼节与内心想法的差别,还用想像中的洋人优点贬一贬天平那边的中国人。加拿大人既然觉得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为什么空缺出那么多位子没人做,让外来移民做?如果说在对待这个职业的态度上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什么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人贱视此职还不加掩饰,西方人则能把真实想法收藏起来。我承认这也算是个优点。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女人为信仰一步步走过的路,十万八千里路改变和交换了什么:公务员换护工;分配或廉价的公房换私租的廉价房。就算原先是没什么前途的公职,就算公房面积小、建筑差,但跟交换来的比,无论如何不亏还赚。只不过这个结论出自无信仰的人之眼,她自己在信仰的支撑下可以视而不见。我知有人读到这里会给我甩出一大堆“民主人权”的“伟大信仰”,那些虚无飘渺的“理念”如果能让人再也看不见现实,那么信仰,信仰,我真是服了你了!
只有一点眼下还比不出亏赢,就是小孩的教育,因为教育的结果一时是看不出来的。由于她并未说明要儿子受西方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在此只能推测:其一,西国比中国富,接受西方教育便可捷足先登,进可到西国直接分享,退可回国内进外企分羹;其二,父母接受了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想让孩子受“宽松平等”的西方教育;其三,可能小孩因个性或因智商不适应中国严格的教学和考试,故送出去省心;其四,出于“西方一切都好”的迷信,以为西式教育一定比中国高明。
这四点究竟哪一点决定了她要让孩子受西方教育,是个未知数,但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就是以她移民后的经济地位和水平,小孩多半只能上公立学校。而在西方真正的精英子弟都读私校,那才是进入上层社会的直通车,而不似中国以高考作直通车。 有了金钱—血统—私校这辆直通车,你公立学校“宽松平等”好了,傻瓜才会赶着下层子弟往上爬。所以十数年以后,如果护工的小孩不是绝顶聪明,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她当年的如意算盘十之八九是打错了,她的牺牲颇不值当;如果小孩聪颖过人,也并不能肯定她的算盘就打对了,因为这样的小孩在国内照样成器,还少走了一大段弯路。
对于已陷入迷信的人,此文皆为白说。信仰早就锻造了目光。被锻造的目光与正常人所见往往背道而驰,且驷马难追。我只能将目睹到的现象在此摆一摆,环顾远远近近那些熟人或半熟人,有一条分明的线划出了孩子们的去向:精通外语尤其有在外长期经历的父母都未让子女移民西方(几乎无例外);不懂外语尤以只字不通、也无一日在外经历的父母则无不驱子西去(也几乎无例外)。这只是我个人亲疏所及,但其泾渭分明已足现世事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