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随缘,随性
佛曰:执着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人世间走一遭,我们或为即将到来的而执,或为正拥有的而执,或为已失去的而执,最后才发现,为执着所累,反而失了初心,丢了始终。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 与自己相处随心
有这样一句台词:这世上有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古有东晋陶渊明,因不喜官场繁文缛节,所以辞官归隐田园,他在庐山脚下开辟荒野,替豆苗松土除草,在家门前植五柳,替惬意生活吟诗作赋,在各处饮酒会友,笑看红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草盛豆苗稀又何妨?
有人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拘无束,也有人更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真诚待己,取舍有法。
作家渡边纯一说过,要想人到晚年能够坦然接纳度过一生的自己,还是遵从内心地去活比较好。
与自己相处的最佳状态,说到底不过一句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二 与他人相处随缘
周国平先生曾说: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
元祐六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恰是初春,阔别三年的好友钱穆父恰途径此处,老友相逢,至兴至欢,自是把盏长叙,但钱穆父不能长留,他此次行程的终点,是偏僻的瀛洲城,当时杭州虽烟花三月,北方却仍寒风凛冽似严冬。
相聚不过两三日,钱穆父便在一个淡月微云夜,一叶孤帆离开了杭州,好友境遇凄凉,两人刚刚相聚又不得不分离,其间多少离愁苦,但苏轼在送别好友时却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分别里没有离愁,没有哀怨,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路上的匆匆过客。
过客擦肩,友人分道,知交零落,离别实是人生的常态,看淡了,便不会患得患失。
三毛曾说: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知心朋友,偶尔清淡一次,没有要求,没有厉害,没有得失,没有是非口舌,相聚只为随缘,如同柳絮春风,偶尔漫天飞舞,偶尔寒日飘零。
与友人相处的最佳状态,最好不过惜缘即可,不必攀缘,随缘即可,无需强求。
三 与世界相处随性
苏轼有诗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是他与好友在返家途中而作,当时突遇倾盆大雨,结道而行的朋友们皆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不卑不亢,以竹杖芒鞋,笑迎一蓑烟雨。
世界纷纭多变,自然不会事事如意,我们能做的,是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与世界相处,不必计较得失,人生不就是,有来便有往,有得亦有失。
与世界相处,不必争强好胜,人生不就是,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与世界相处,也不必太过拘谨,人生不就是,荣枯有定,变幻无常。
我始终相信,你取几分欢喜,世界便予你几分欢喜。
与世界相处的最佳状态,莫过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四
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遇见人不稀奇,遇见万事万物不稀奇,遇见众生也不稀奇,重要的是,在几十载有得有失的旅程中,与自己的内心重逢。
修行百年,遇人不可执,遇事不可执,遇见自己,亦不必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