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故能于没&写小说》的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句 >

《编故能于没&写小说》的句子

2020-12-24 09:40: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故能于没&写小说》的句子

  编者按:故能于没写能于没,小说写人。

  1、有一种创意叫“点开全文”。 ----邹飞老师

  2、(写剧本)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无故事这句话是讲得对的。比如练武术,练到高层次的时候,就不是搞那些套路,那些花花架子,而是简单得不得了的八卦掌,是杜心五的自然门。但杜心五也是从基本套路开始的。只有把故事套路玩熟,才能向高层次攀越!
我现在已经是个编剧老麻雀,我已经开始“不要故事”。(莫言的特点就是专搞故事,他是故事大王。) 我琢磨和练习编故事我搞了将近四十年。 ----曾少祥

  3、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顾漫

  4、向来缘浅,奈何情深,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顾漫

  5、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汪国真

  6、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宋玉

  7、我们承认讲故事是在自慰,但是当没有听众的是时候,讲故事还有自慰的作用? ----王安忆

  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9、在刘庆邦的天性里头,似乎有些与短篇小说投合的东西,这是一种谦虚和淳朴的东西。它们忠实于的所感所需思,在承认有限之中,近全新权力的发展完善。比较刚才说的灵感与锻炼,这种天性是短篇小说更为本质的东西,可以说是短篇小说的”心“。 ----王安忆

  10、昨天,特别的想你,想你把我拥在怀里,可是,你在哪里?怀里的她是柔情似水,热情似火还是娇羞似我?

  11、二 一个中国人的《论故事》和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一九八一年,湖南省办了一个编剧进修班,为期半年。这班上出了一个一流人才:盛和煜。还出了一个二流人才,我曾某。我在八一年十一月六号写了一篇文章:《论故事》。我说:编剧本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 编造故事!——我说,你什么也不要管,你就管着编故事,你的剧本之路就走对啦!——当时很多朋友对我这狂言很反感。

几十年之后,大概是06年,我在北京,在一位朋友那儿看到一本书,就是美国人罗百特·麦基写的《故事》一书。我眼睛一亮:这个美国人的方向非常正确,你什么理论都不要管,你就抓住“故事”二字!

也抓对了!但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问题:1他力求学理化,他把一 ----曾少祥

  12、书面语和口语有着各自的文学危险,在它们身边潜伏着各自的陷阱,稍不留神就会失足坠入。前者是拘谨,不免会失于刻板,染上漠然的表情。叙述过于疏远对象,便缺乏了痛痒相关的同情;后者则极易流于俚熟,与对象走的太近,失去了批评的距离。反之,如若两者融合得好,取长补短,笑过去是神奇的。在诗里,我觉得冯梦龙整理的《挂枝儿》、《山歌》就是极好的范例。俗情俗字嵌在了文雅的格律里,产生的韵致岂是一个“俏”字了得!在小说,当推《红楼梦》为上上品,书面语和口语之间自如的进出和过渡,浑然天成。烟火人气熏然,一片世间景象,却又有仙道氤氲。是从天上看人间,歌哭逼真,几有贴肤之感,但不是身在此山不见真相。 ----王安忆

  13、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财富,特别是我们这些也要去创造一些的人们,怎么可能不叹服自然的创造力? ----王安忆

  14、三 故事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本质,就是两个字:过程。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
列宁说:真理即过程。 ----曾少祥

  15、他(刘庆邦)的短篇不企图告诉什么道理,用它来说明“语言不是短篇”是再好不过了。他的短篇开头的部分甚至有些散淡,你会担心它收不拢尾,可是到了末了,你却惊异它的完整。他们从来不是有头无尾,也不是故弄玄虚,它们老实本分,不耍滑头,恪尽职守。这里其实是需有自信和能力的。如今,半拉拉的故事特别多,有故意不收场的,但至少有一半是收不了场的。刘庆邦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是规矩,也是有办法。 ----王安忆

  16、记住为了延续,忘记便于迎新。

  17、好短篇对于很多人都带有偶然性,而对刘庆邦却不是统摄全局的眼光,他只关心局部。但这不是说他胸襟狭小,或许正是相反,因为它是对全局有所了解,便有了敬畏之心,自知不得超越有限,见目光放平了。而未有特别温柔丰富的心灵,才能赋予局部以完整而活泼的情感过程。在他的短篇小说里,我们感到一个个情感世界,起承转合,各得其所。 ----王安忆

  18、这短篇小说的小世界,是独立的,却一定不是孤立的。这也是小说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那就是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一定与我们的人生有关。这是小说的“入世”性质,它不是虚无的产物,这是因它的现实材料所决定的。无论你如何予它翻唱的面目,他始终是人间的心。要说小说是艺术中最俗的一门,所以,他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其独立性的一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穷我们一生去了解与发现的。而在这里,在短篇小说里,大约是更加显得尖锐和极端,因为短篇小说的体积会使它具有较大的封闭性,就好像一些笔记小说,或预言式小说,写一点雅趣的哲理,说是提炼出来的,提炼出的也是金丹,没有骨血和骨气。好短篇却是有渊源的活水。这又取决于写作者的看世界,就是前面说过的那 ----王安忆

  19、我不怕下地狱.............我怕的是地狱里....没有你 ----易人北

  20、刘庆邦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惊喜与热情,他是以另一种特别动人的温存态度表达出来的。而且,几乎所有的真正好作者笔下,都会有这种很柔软的情绪流露。这种情感注入在作品里,是他们的边缘曾显出一种接受而不是拒绝的形态,似乎可以随时融入进那恢宏的背景,却始终没融入,而是一个闪亮的斑点。它们就像一种有生命的、全身都张开呼吸毛孔的活物,那样有弹性,活泼泼,有力量。在刘庆邦的小说里,你会有这样浑然一体的感受,它们每一片都很好,你可以不朝窗外看,但有窗口和没有窗口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刘庆邦的世界。短篇对于他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是最好的体现刘庆邦世界的方式。 ----王安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