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优美句子
编者按:关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优美句子,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1、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的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惟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罗伯特·M·波西格
2、有些东西你忽略是因为它们非常细微,但是有些却是因为它们过于庞大。 ----罗伯特·M·波西格
3、他曾经推演良质与心、物之间的关系,而确认良质是心、物的根源。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解说,这种发现就会像哥白尼的发现一样,完全扭转了别人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定,听起来似乎有些神秘,但是他并不希望如此。他的意思只是,在认知一项物体之前,必然有一种非理智的意识,他称之为良质的意识。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我们常认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情形完全不是如此 ----罗伯特·M·波西格
4、往往我们对别人指责最严苛之处,就是我们最害怕自己的地方。 ----罗伯特·M·波西格
5、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所以在近代古典和浪漫的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个世界逐渐分离,互相仇视,所有的人都在怀疑是否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事实上没有人希望如此——不论他的敌手如何想。 ----罗伯特·M·波西格
6、对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罗伯特·M·波西格
7、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找不到一个特定的形容词,所以想借用日文的“无”这个字。“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非”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如果答案不适合这个问题,就是“无”的现象。有人问禅宗的修行者,狗是否具有佛性。他的回答就是无。意思就是,回答有或是没有,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佛性超越了有或没有的问题。 ----罗伯特·M·波西格
8、如果有的人工作很枯燥——或者手中的工作迟早都会变得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得愉快些,他会开始选择良质,然后悄悄地为自身着想而追寻这个目标,因此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而对他周围的人来说,他也不再是物体,因为他选择了良质。不只他自己和工作受到影响,在他周围的人也会逐渐改变,因为良质会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他手中的工作具有良质,于是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的人会觉得这种感受不错,就可能会把它传播给别人,这样一来良质就会不断繁衍开来。 ----罗伯特·M·波西格
9、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
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罗伯特·M·波西格
10、当一个牧羊人杀了一匹狼,然后带着牧羊犬去看狼的尸体时,他必须小心谨慎,避免犯任何错误,因为这只牧羊犬和狼之间仍然有某种血源,这是牧羊人不该忘记的。 ----罗伯特·M·波西格
11、习惯于二元思想的人会认为,“无”的状态是一种被掩藏的、与我们无关的现象,但是在所有科学研究中都会遇到这种现象。而自然不会欺骗人。自然的答案也永远都会与人相关。所以把自然给出的“无”的答案掩盖起来,是不诚实的行为,也是一种错误。能够认识和重新评估这种答案,才能够帮助理论更接近实验的结果。每一位实验室里的科学家都知道,一旦他实验的结果超越了单纯的是与否,就意味着他的实验设计不良。然而,他更应该这样想,这样的结果倒能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罗伯特·M·波西格
12、你会花这么多时间,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有趣,而是因为它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放心不下。 ----罗伯特·M·波西格
13、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14、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煌火了; 然后又碰到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 之后,行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媳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
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 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罗伯特·M·波西格
15、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得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这个词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它贯穿了希腊人整个的生活。”这就是良质的定义,早在辩证学者运用文字陷阱之前的一千年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有人还不了解它的意义,那么他要么是在撒谎,要么是对人类的命运从来就漠不关心。我们不值得为这种人进行任何解释。 ----罗伯特·M·波西格
16、在阅读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过程中,斐德洛自始至终都十分震惊。如果不是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死去,他很可能会痛快地把他给宰了。因为他发现亚里士多德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在历史上有数以百万计的无知而自满的老师,他们运用这种愚笨的分析模式,这种盲目而机械的命名,无情地把学生的创造力给抹煞了。现在进入任何一间教室,你都会听到老师不断地分析又分析和解释其间的关系,然后树立许多的原则,研究各种方法。你听到的只不过是亚里士多德数千年前的鬼魂在说话——那是一种缺乏生命力、赞成二元论思想的声音。 ----罗伯特·M·波西格
17、我所谓的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在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许多等级,而宁静也有许多等级,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度。事实上,很多成就都是只从某一种角度发现了良质,发现过程中必须有这种自然的态度,否则这些成就就相对没有意义,也很难达到;而自然和忸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来自于内心的宁静。 ----罗伯特·M·波西格
18、良质!卓越!印度的惟一存在!这正是希腊智者所教导的!并不是相对主义的伦理,也不是原始的道德,而是卓越。早在理性教会之前,早在本体出现之前,早在形式之前,早在心物之前,早在辩证法之前,良质就一直是绝对的存在。 ----罗伯特·M·波西格
19、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惟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的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真实 ----罗伯特·M·波西格
20、心的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虽然也有许多等级,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印度神秘的修行者就曾经埋在地下好几天仍然活着。精神上的宁静,也就是消除个人的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至于价值方面的宁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这一点似乎是最难的。 ----罗伯特·M·波西格
21、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罗伯特·M·波西格
22、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有完全的信心,你绝不会对此满腔热忱。没有人会为了太阳明天升起而大惊小怪,因为这完全在意料之中。 ----罗伯特·M·波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