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的名人名言
●你因成功而内心充满喜悦的时候,就没有时间颓废。
——(美国)弗兰克·迈耶
●弗兰克向来多疑,生在这个年代的人,无论受到怎样的教育,被灌输了何种信念,当你真正开始了解世界和历史的时候就会明白,那些传统、信仰,根本是靠不住的。纯粹的暴力可以粉碎一切,就连宗教都被帝国给毁灭了,黑手党人们究竟还在拘泥于什么呢。 ----三天两觉《贩罪》
●我要大胆地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正如尼采充满智慧的名言:"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们也不在乎,她想怎么嚷就怎么嚷吧,反正我们到乡村和母牛、绵羊一起玩了个痛快,又回到楼上的意大利美美地烤了会儿火。”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是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你要像你是死而复生一样地过你现在的生活。 而且你要像你曾经过重大过失而且现在还可能再 有过失一样去生活。 ----弗兰克尔
●他收下拖钩,和我握了握手,说:好了,孩子,祝你好运,我们会把工资寄给你。埃迪只是一个平台领班,没有接受过教育,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上来,但他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我在想些什么。我走到霍勒斯面前,和他握了握手,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对他有种奇怪的爱意,这让我难以启齿。我希望他可以成为我的父亲。他也是什么话都没说,拍了拍我的肩膀,冲我点了点头。他知道有些时候,言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港口仓库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埃迪.林奇的那一声喊:干活儿去,你们这群松松垮垮的蠢货!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者、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没有活儿,我就在码头和格林威治村的街道上游荡;到第四大道,一家书店接着一家书店地看书,梦想着自己能到这儿买走所有喜欢的书的那一天。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它,当它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儿。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其实,我们早就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必须慢慢再学习才行。获释俘虏的这一切反应,照心理学的说法,便是由于所谓的"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使然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这种天真的质疑,是由于把人生看做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所致。我们早已彻悟,人生意义的涵盖面不止于此,它包括生存与死亡,临终与痛苦。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历史,倘若没有众多机构和个人的协助,我肯定无以在其间恣意徜徉。探究的过程漫长得似乎永无尽头,好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收藏供我参考,不少工作人员也乐于为我答疑。另外,还有浩如烟海的资料便于我查询:其一,要数它的人文社科图书分馆,尤其是其中的“亚洲及中东部分”;其二,则是且林士果广场图书分馆中的中国文化遗产藏品。除此以外,我也曾在尼克松总统图书馆、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国家档案馆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内的大学档案馆查阅过资料。 ----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
●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一个人在他的信仰上站得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那些使之区分于其他信仰的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弗兰克。(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加油)
●母爱是一种赐福,无论你浪迹何方,趁她健在好好珍惜,不然将是思念的惆怅。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确凿的实例促使我必须相信,你就是我的敌人。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你的心就像降落伞,要是不打开,就没有用。
A mind is like a parachute. It doesn't work if it is not open.
——弗兰克?扎帕 Frank Vincent Zappa ,美国作曲家
●一个人一旦突然解除其精神压力,精神健康也一定会面临考验。
在这个心理阶段当中,禀性较粗朴原始的人,必然逃不过营中残酷暴行的影响,他们一旦获释,就自以为可以随便且毫不容情地使用自由。在他们眼里,改观了的只有一件事:他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压迫者,而不再是被压迫者。如今,他们是强权和不公的煽动者,而非饱受凌辱的落水狗。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爱常常会从平淡无奇的话语中涌现出来。
这二十年,在一封封来往的书信中,字里行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或是修饰,实则是他们关系的细腻转变。
而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爱,更像是朋友、知己之间的那种精神上的关爱。
这个故事虽以弗兰克的去世而遗憾终结,但是这么多年来,二人通过书信建立起来的精神依靠、友谊与信念却成为永不抹灭的美好回忆。
●我们在物质上极端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他没睡着,在偷听我们说话呢,”老太婆说,“狡猾的小捣蛋。”她吃吃地笑起来,“但皇族成员需要狡猾。而且,如果他是真正的魁萨茨?哈德拉克……啊……”
保罗躺在床铺的阴影中,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老太婆那两颗明亮如鹰眼的眼珠紧紧盯着他,此刻竟似乎在慢慢变大,非常耀眼。
“好好睡吧,狡猾的小捣蛋,”老太婆说,“明天,你就得全神贯注地应付我的戈姆刺了。”
说完,她便推着他的母亲出了门,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保罗躺在那儿,心里不禁琢磨:戈姆刺是什么玩意儿?
在这巨变时刻发生的所有混乱中,这老太婆的出现是保罗见过的最奇怪的事。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我也许正穿着西服,看着《纽约时报》,找来羡慕的目光,但每天还是情不自禁要犯一桩大罪:忌妒。我看见大学生。他们手里拿的书皮上写着哥伦比亚大学、福德姆大学、纽约大学、城市学院。想到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我想走进一家书店,买些可以在地铁上炫耀的大学书皮,只是知道自己会被人发现,让人笑话。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人类在新近的发展阶段中,又经历到另一种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为他行为支柱的传统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冲动不告诉他应该作什么;传统也不告诉他必须作什么,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了,于是他愈来愈听从别人要他去作什么,于是他就愈来愈成为顺从主义的牺牲者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如果以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生物学上称为Homeostasis),是没有紧张的状态,那将是心理卫生上的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并非完全被制约及被决定的,而是他自己要决定向情境屈服还是与之对抗?换言之,人最后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他总是要决定他的存在到底应成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变成什么?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命运是人的主宰,人不能企图改变它,只能任由它自然发展。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因此,任何人就是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即使是置身于集中营,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这句话,在我结识营中那些烈士以后,时时萦绕在我心头。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由其目的。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终有一天,每位获释的俘虏在回顾集中营的种种经历之时,将不复了解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当获释的日子终于来临,每样事物在他看来都像是一场美梦。同样地,终有一天,一切集中营的经验在他看来,也将不过如一场噩梦。
而重归故里的人最重要的一个体验,便是历尽沧桑之后所享有的一个美妙感觉:从今以后,除了上苍,什么都用不着畏惧了。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啊,男孩们,男孩们,要立志,但是要先充实你的大脑。你们听见我说的了吗?要充实你们的大脑,这样你们就能光彩夺目地走在这个世界上。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