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的语句摘抄_关于弗兰克的语句
●一个人一旦突然解除其精神压力,精神健康也一定会面临考验。
在这个心理阶段当中,禀性较粗朴原始的人,必然逃不过营中残酷暴行的影响,他们一旦获释,就自以为可以随便且毫不容情地使用自由。在他们眼里,改观了的只有一件事:他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压迫者,而不再是被压迫者。如今,他们是强权和不公的煽动者,而非饱受凌辱的落水狗。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你要像你是死而复生一样地过你现在的生活。 而且你要像你曾经过重大过失而且现在还可能再 有过失一样去生活。 ----弗兰克尔
●一个人在他的信仰上站得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那些使之区分于其他信仰的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弗兰克。(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加油)
●我认为我们如果以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生物学上称为Homeostasis),是没有紧张的状态,那将是心理卫生上的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痛苦”并非总是神经官能症者的病理症状,“痛苦“有时可以是人性的伟业,尤其是因存在的挫折所产生的痛苦。我要断然否认,一个人寻找他的存在意义,或怀疑其存在意义,皆是源自某种疾病。”存在的挫折“既非病理学亦非病源学的名词。一个人的忧虑或失望超过他生命的价值感时,只能说是一种“灵性的灾难”,而不能是指为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一位医师奖灵性的灾难视为心理疾病,就会将其病人的“存在性失望”用大量的安神剂埋葬掉了。医师的真正工作是引导病人通过存在的危机而获得成长与发展。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有个听上去让人无奈的结论“对一个人的未来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的出身,其次是运气,个人努力相比之下则是最不重要的。” ----弗兰克·奈特
●其实,我们早就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必须慢慢再学习才行。获释俘虏的这一切反应,照心理学的说法,便是由于所谓的"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使然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命运是人的主宰,人不能企图改变它,只能任由它自然发展。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没有活儿,我就在码头和格林威治村的街道上游荡;到第四大道,一家书店接着一家书店地看书,梦想着自己能到这儿买走所有喜欢的书的那一天。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第一份工作中第七大道的一家帽子厂。厂主迈耶先生对我说那是一份很简单的工作,只需要拿起那些颜色灰暗的女士帽子,把羽毛浸到不同的染缸里,将羽毛晾干,以帽子为标准配色,将羽毛粘在帽子上。简单,是吧?是的,你就是这么想的,迈耶先生说,但波多黎各人认为生活就是复活节旅行,但它不是。搭配羽毛和帽子,你得有品味。品味,我的朋友。布鲁克林区的犹太小妇人们可不想在逾越节的时候戴上一顶复活节旅行戴的帽子。明白我的意思吗?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一旦看透了痛苦的奥秘,我们就不愿再以忽视、幻想或矫情的乐观态度来加纳请或缓和集中营内种种折磨所带来的痛苦,反而把痛苦看作是值得承担的负荷。我们不再退缩,只因为我们已了解痛苦暗含成就的机运。正是这种机运,使德国诗人里尔克写出:“有待了解的痛苦,何其多也!”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者、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我也许正穿着西服,看着《纽约时报》,找来羡慕的目光,但每天还是情不自禁要犯一桩大罪:忌妒。我看见大学生。他们手里拿的书皮上写着哥伦比亚大学、福德姆大学、纽约大学、城市学院。想到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我想走进一家书店,买些可以在地铁上炫耀的大学书皮,只是知道自己会被人发现,让人笑话。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我对她说,对于生活忙碌的人来说,袋泡茶就是方便。她说,没有人会忙得没有时间来泡一杯像样的茶。如果你那么忙,为了那么忙的生活,就不应该喝一杯像样的茶吗?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忙碌,还是为了喝杯好茶聊聊天呢?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我这样说,是希望强调: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地,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拼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试着将羽毛浸到不同的染缸里,从而变换色彩设计,以达到彩虹的效果。我把一根羽毛当作画笔,在其他羽毛上画上小圆点、条纹、落日、盈缺的月亮、波浪起伏的河流(鱼儿在里面来回游动)和栖息的鸟儿。女人们笑得都踩不了缝纫机了。我希望自己能和她们交谈,问问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希望自己可以对她们说,我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为了给帽子粘羽毛的,我是个字德国训过狗、在码头干过活儿的大学生。 ----弗兰克·迈考特《纽约,我来了!》
●人并非完全被制约及被决定的,而是他自己要决定向情境屈服还是与之对抗?换言之,人最后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他总是要决定他的存在到底应成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变成什么?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是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母爱是一种赐福,无论你浪迹何方,趁她健在好好珍惜,不然将是思念的惆怅。 ----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你的心就像降落伞,要是不打开,就没有用。
A mind is like a parachute. It doesn't work if it is not open.
——弗兰克?扎帕 Frank Vincent Zappa ,美国作曲家
●凡事起始之时,必细斟细酌,以保平衡之道准确无误。贝尼·杰瑟里特的每位姐妹都深知这一箴言戒律。既如此,如果你即将开始研究穆阿迪布的一生,请注意,你首先应正确地将他置于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出生于帕迪沙皇帝沙达姆四世在位的第57年。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你应正确地找到穆阿迪布活跃的地盘:厄拉科斯星。虽然他生于卡拉丹,且十五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那里,但千万不要被这事蒙蔽。厄拉科斯,这个人称沙丘的星球,才是他永远的舞台。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他没睡着,在偷听我们说话呢,”老太婆说,“狡猾的小捣蛋。”她吃吃地笑起来,“但皇族成员需要狡猾。而且,如果他是真正的魁萨茨?哈德拉克……啊……”
保罗躺在床铺的阴影中,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老太婆那两颗明亮如鹰眼的眼珠紧紧盯着他,此刻竟似乎在慢慢变大,非常耀眼。
“好好睡吧,狡猾的小捣蛋,”老太婆说,“明天,你就得全神贯注地应付我的戈姆刺了。”
说完,她便推着他的母亲出了门,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保罗躺在那儿,心里不禁琢磨:戈姆刺是什么玩意儿?
在这巨变时刻发生的所有混乱中,这老太婆的出现是保罗见过的最奇怪的事。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历史,倘若没有众多机构和个人的协助,我肯定无以在其间恣意徜徉。探究的过程漫长得似乎永无尽头,好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收藏供我参考,不少工作人员也乐于为我答疑。另外,还有浩如烟海的资料便于我查询:其一,要数它的人文社科图书分馆,尤其是其中的“亚洲及中东部分”;其二,则是且林士果广场图书分馆中的中国文化遗产藏品。除此以外,我也曾在尼克松总统图书馆、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国家档案馆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内的大学档案馆查阅过资料。 ----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
●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它,当它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儿。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于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至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环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他所受的痛苦。集中营中也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守住完全的内在自由,且获得痛苦所惠予的那些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也恰恰决定了你是否将因自愿放弃自由与尊严,而沦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虏。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爱常常会从平淡无奇的话语中涌现出来。
这二十年,在一封封来往的书信中,字里行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或是修饰,实则是他们关系的细腻转变。
而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爱,更像是朋友、知己之间的那种精神上的关爱。
这个故事虽以弗兰克的去世而遗憾终结,但是这么多年来,二人通过书信建立起来的精神依靠、友谊与信念却成为永不抹灭的美好回忆。
●因此,任何人就是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即使是置身于集中营,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这句话,在我结识营中那些烈士以后,时时萦绕在我心头。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由其目的。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