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阿兰的名句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阿兰的名句摘抄

2018-07-16 21:1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阿兰的名句摘抄

  ●这天地苍茫浩大,他从没有亲人,阿兰若也不再有亲人,即便所有人对他们都是算计那又如何,他们仅有彼此,有彼此,就足够了。 ----《三生三世 枕上书》

  ●自恋者有时候也是魅力无穷的。他一开始便下定决心成为自恋者,因为他知道这是收获好评——至少表面收获好评的最佳道路。他明显的自信心似乎是可以传染的。只有当我们揭开面纱,发现他在乎的只有他自己时,幻觉才开始破灭。阿兰·本奈特c 这样精确描述了他笔下的某角色:
我们无须投身于女权运动的最前线便可知道贝蒂选择嫁给格雷厄姆的决定是何等悲哀。她并不完全昏头昏脑,虽然她喜欢他的模样,但他也喜欢她的模样,这就让她又清醒了几分。 ----西蒙·布莱克本《你就要很独特》

  ●爱,并不是两个自恋者的合同,比那要多得多,爱是一种迫使参与者超越自恋的结构。 ----阿兰·巴迪乌

  ●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站在那里观看自己的行动。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马克·奥莱尔(罗马皇帝和哲学家)每天早晨都说:“我今天会碰到一个虚荣的人、一个撒谎的人、一个不公正的人和一个讨厌的夸夸其谈的人;他们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无知。“ ----阿兰(法国作家)《雨下》

  ●然而,对于偏见或许我们应该大度一些。就其纯粹状态而言,偏见不过是人类社会的运作与繁荣的一种观点,并由此为出发点对各个事件予以逻辑一致的评估。偏见就像掠过事实的一枚镜片,旨在将眼前的事物看得更清楚。偏见致力于解释事实的真相,并引入一套用来评判想法和事件的价值观,因此,对偏见采取避之不及的方法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去寻得方法,以便采用其中较为可靠和有益的部分。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从某种角度而言,生活就是由突发事件组成,但是表面上我们还必须努力维持风平浪静。任内心焦虑如何扰动,我们必须以微笑示人。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阿兰若倾身替他添茶:“沉晔有他瞧上的姻缘,他瞧不上我并非一种过错,你想我因此就变成个因妒生恨的小人吗?”又道:“这世上有一半的仇恨,都是自生仇念罢了,我却并不觉得这个有仇恨的必要,大约这夜是未曾得到过的好处。今次不过给予他的姻缘一个方便,举手之劳,又何谈大度不大度。” ----蜀客《三生三世 枕上书》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本人而无害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爱情一旦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让理智良心来决定我们的价值,并不是无条件地期待他人的爱。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爱情灭亡的受害者无法再用原来的办法复活爱情。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编辑和我们一样带有偏见、错误和软肋,而拣选对象则是每天发生在人类身上、数以万计的事件。
可惜的是,许多新闻机构都存在着一种打消受众的偏见,认为最能成就新闻声望的,乃是以冷静中立的方式陈述“事实“。问题是,当今时代已经不缺少可靠的事实。重点不在于提供更多事实,而是如何处置手头的事实。事实的对立面是偏见。在严肃新闻单元,偏见的名声极恶,与恶意构陷、谎言欺骗、剥夺手中独立思考自由的集权行为相当。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不询问他人的爱情标准是一种良好的风度。理想的爱情是,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无关财产和身份地地位的本体的人。爱情如同财富一样,忌讳人们探询是如何获得并保持感情/财产的。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他瞧见她懵懂地看着那白衣男子,断续道:“阿……兰……若?”白衣男子笑道:“念得很好,阿兰若,我是苏陌叶,西海的苏陌叶。”

我是沉晔。是你的表哥。你是阿兰若。相里阿兰若。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枕上书》

  ●生气的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须语言就可以得到理解。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基督教在尼采看来是一门伪善的信条,因为基督教否认了人们真正想要但是往往因为过于软弱而争取不来的东西,同时又歌颂人们不想要但恰好拥有的东西。于是软弱就成了善良,卑贱成为了谦恭,屈服成为了恭敬,无力复仇则成为了宽容。 ----阿兰·德波顿

  ●“吸引者开始行动,希望找到爱情之钩,把心上人钩入觳中–一个微笑、一个观点,或拿餐叉的一类方式……不幸的是,尽管人人都有爱情之钩,但如果在吸引对方时碰巧奏效,更多的也是出于偶然,而非通过算计。”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令人吃惊的是,爱情的拒绝通常是形成在道德的语言中,对与错的语言中,善与恶的语言中。似乎拒绝或不拒绝,爱或不爱,是自然而然地属于伦理学的分支。
爱的结束是两种从根本上说都是自私的力量的冲突。
康德理论的实质在于,道德只存在于行为实施的动机中。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自尊取决于我们的现状与我们所认为的潜力的比例。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牢中的阿兰若突然出声,语带嘶哑道:“母亲对我,谈何怜悯?”

一阵咳嗽后,又道:“母亲可还记得那年陌师父将我从蛇阵里救起,我第一次见你,他们说你是我的母亲,我真是高兴,你那么美丽。我看你向我走来,便急急地朝你跑过去,想要求你一个拥抱,却不小心摔倒。你从我身边走过,像没有看到我,像我是一株花、一棵草,或是一枚石头。长裙擦过我的脸、我磕伤的手臂,你目不斜视从我身边走过去,绫罗拽地的声音,同今晚的一模一样。”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 枕上书》

  ●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爱我吧!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艺术大部分的重要功能是暗流潜藏的。它们在统治世界流通散布,又侵蚀性地批判着统治世界。 ----阿兰·巴迪乌

  ●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偏见,从事实中梳理相关性的技能。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众所周知,人类因没有发泄感情的能力而使他们成为惟一能够自杀的动物。人类是一种使用象征和暗喻的生物: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所以我用死亡来予以象征。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悲剧力图在罪有应得和全然无辜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我们对责任的惯常理解提出质疑,它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心理呈现模式,一种对他人最为尊重的表达方式,它认为人们在丧失尊严的同事,不应该被剥夺让别人听到他们心声的权利。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与新闻所暗示的恰恰相反,大多数企业实际上都是以失败告终,大多数剧本最后也没有被拍成电影,大多数职业都平淡无奇,大多数人的脸蛋和身材也谈不上完美,而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悲伤担忧中度过大量时光。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生活够不着某个毫无真实性的标杆,就开始顾影自怜;或只是因为无力挑战某些心惊肉跳的障碍,就开始自我埋怨。一旦彻底剖析了嫉妒情绪,对于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我们感到的是群体的焦虑,而非独自承受的困扰。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何必为部分的人生而哭泣,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千百年来,你的真正生活都发生在晚间与周末,你真正的恋爱对象也都是配偶以外的第三者。 ----阿兰·德波顿

  ●但是,对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的渴望就是对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光的向往。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倾画的身影在地牢口一顿,待要举步时,牢中的阿兰若突然出声,语带嘶哑道:“母亲对我,谈何怜悯?”
一阵咳嗽后,又道:“母亲可还记得,那年陌师父将我从蛇阵里救起,我第一次见你,他们说你是我的母亲,我真是高兴,你那么美丽。我看你向我走来,便急急地朝你跑过去,想要求你一个拥抱,却不小心摔倒。你从我身边走过去,像没有看到我,像我是一株花、一棵草,或是一枚石头。长裙擦过我的脸、我磕伤的手臂,你目不斜视从我身边走过去,绫罗曳地的声音,同今晚的一模一样。”
倾画的手指握住身旁的木栏。 ----《三生三世 枕上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