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情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情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

  《爱情笔记》是一本由(英)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笔记》读后感(一):2013完成的第一本书。

  很好!由于考试,暂不评价。以后补回来。

  爱情笔记,让正在谈恋爱的人,更加理性的分析属于它俩的这段感情。让迷失失恋的人,更加冷静的看待一段感情的过去。让成熟恋爱者,更加坚定他所拥有的爱情。

  记得书中有一句很典型的话,可以描述整本书的主人公的感情史:“你不会得到永远幸福的,长久的爱情的。因为你总是想太多。”

  这里的“想太多”并不是李玖哲的“想太多”。

  李式-想太多,其实李式并没有想太多,只是他女朋友的外遇的一个借口

  波顿式的想太多,真真切切的是“想很多”,至于极度形容词,也不表态是否真的想太多。

  反正,本书的主人翁,乃至于本书作者,波顿,真的是一个思考者,对于一段恋爱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都从哲思的角度分析深入

  《爱情笔记》读后感(二):预习爱情

  爱情,这个我们年少时上下求索,俯冲下青春山坡后常常羞于妄言,漫长琐碎生活中或许遍寻不着的莫名情愫到底是什么?

  塞林格说:“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钟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美极,但仍如诸多关于爱情的描述一样,让人瞬间胸中生尘,却仍说不清道不明,不知在那蒹葭苍苍的清晨仿佛瞬间袭来的心动究竟缘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一直以为爱情本就无迹可寻,可面对不愿将就的内心与愈来紧迫的现实,我这个曾经只玩过单机模式爱情的女青年苦思数日,还好,终于从之前囤的《爱情笔记》中找到了尚算清晰答案,从他人的爱情课程笔记中得到了一次预习爱情的机会

  《爱情笔记》的作者阿兰•德波顿说:“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确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着实如此,在一个非常简单爱情故事的串联下,这位23岁时即已写下如此佳作,如今已是中年秃顶大叔的英伦才子,站在哲学心理学等看似与激情的爱情无关的理智角度,为恋爱过程中心动的由来、彼此的试探、开启双机模式后甜蜜满溢的幸福感、无端争吵背后自我消融的危机感,以及爱情逝去时的无能为力起承转合情绪一一做出了合情合理的注解。

  “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才是爱上一个特定的人”,德波顿用他心细如发的体察,终于言明了心动的由来: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个特定的人,除了在爱的需要的暗示下荷尔蒙、多巴胺等化学反应作用之外,还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某种楚楚动人的东西。

  可是,我们往往在不了解心仪之人时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基于此,心上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似乎都有了潜台词,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仿佛成为了一个符号解码员,偏执地想要从对方的一举一动中解读出深意来。与此同时,为了吸引迎合对方,我们往往会表现出并不真实自己,在此过程中,敏感者又会因为失去了自我而焦虑无措。可是,设计了那么多,事实却是意图吸引对方的爱情之钩更多的是在偶然间奏效,而非通过算计。

  之后,若是有幸能够得知对方身上爱的WIFI密码,进入两厢了解的磨合期,我们又会因对方身上瞬间表现出的不如己意而怀疑失落,或是他瞬间对第三人的不礼貌,或仅仅是由于她买了一双看起来很丑的高跟鞋。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无一不是对原本想象中完美无缺的心上人形象的削减。因此,争吵必不可免,可争吵之中二人通常不会意识到:正是因为对方是你所爱,所以才会直言不讳

  经过相处,从对方的诸多行为中辨别其主要性格,其“成了一个稳定的、让我多少可以把握一点的人,一个我无需询问就可以猜出她对某部电影和某个人看法的人”。可是,稳定的恋情中,我们彼此解决了爱的需求,却并不总能满足我们的渴望——对引发爱情的神秘感的向往。故,德波顿直言:“我爱你”只能理解为“我现在爱你”。

  恋人之间往往不愿谈起过去的恋人,德波顿分析这并非是因为有过去者还未放下,而是过去的恋人们会提醒他,一度以为可以永久的东西最终并非如此,故而害怕和眼前的恋人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对于恋人之间歇斯底里的争吵,他的注解为:“我们想验证彼此忍受的限度,只有当我们徒劳地尝试过摧毁对方,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生气的人是一个复杂动物,发出极度矛盾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需言语就可以得到理解。”

  可是,经过了爱情伊始时的怦然心动、彼此了解时的百般解密、热恋当中灵与肉的对立言和、矛盾产生后的尊重包容、平淡相处中对未来的幸福畅想或是对渴望消退的失望,凡此种种,在德波顿对其一一标注上了智慧的脚本,让读者以为就此掌握了爱情的规律,往后即可规避风险爱人长久地相亲相爱时候,男主角突然失恋了,原因如现实中无数的爱情悲剧一样,无处可查,无能为力。

  之后,他绝望,怀疑过去,怀疑世界,怀疑生存的价值,甚至想要自杀,但终究在自我珍爱和趋利避害本能的驱动下,放下了已逝的感情。在此过程中,他得出: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而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

  故事的最后,故事的男主角再一次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又一次跌入了无法控制的爱河。

  这像是作者在说:爱情或许有律可循,但年轻人,无论好坏,不要妄图改变这似有似无的规律,那样的话你所经历的就不是纯粹的爱情了。英伦帅大叔,我懂。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仅仅是肌肤之亲、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英雄梦想。”以前只觉得这句话矫情,而今才领悟到它胡闹般的深情

  因此,我以时间为赌注,等这个胡闹般的梦想照进现实。在经历了心动、满足了欲望之后,激情退去,此时若两人还想携手向前,不如我们各自冲服两杯《小王子》中的“驯养”之义,走进围城,将初见时的美好与希望,化作日后漫长平淡生活中的一蔬一饭、隐形之光。

  《爱情笔记》读后感(三):疯狂小事有疯狂的理由

  有些段落读着读着,我想起了话剧里的那些关于爱情的台词。爱,爱,爱,书里在说,电影里在演,歌里在唱。表达的都是一件事,又都不一样。

  很多想法,想出来了,找不到表述的说法没关系,去阿兰德波顿的书里引经据典去吧。

  他的书像镜子,全方位无死角的那种,把你所有的优点缺点全部展现在面前。有些哈哈镜的效果,因为会让你自嘲。

  爱情恐怖主义,曾经也是这个主义的不自觉执行者。想想自己曾经的种种劣迹,那些歇斯底里,仿佛像是看了一场恐怖片。

  还好,时间的威力在于,慢慢地,你学会摆脱对你自己不好事情

  爱人未走,人已长大。

  当然反作用也有,你开始学会慢慢支出爱,不透支。也不去用夸张的方式试探对方是否爱你。爱情电影里的那些惊天动地,不属于你了。你不能再感受过山车顶峰的那种强烈情感

  这又何妨。

  只要想着,心头一热。

  那便是这疯狂的小事。

  《爱情笔记》读后感(四):爱情之虚无

  有一度因为看到某一个视频说爱上一个灵魂伴侣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然后这让我突然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似乎宣告着我尚未开启的恋爱之旅永无实现的可能。我甚至怀疑这辈子是否能够遇到命中注定的他。

  但是,德波顿给了我一个合理回答

  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的人可能不是克洛艾——我现在还无暇思索,我实际从她身上开始了恋爱。我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注定去爱和注定爱上一个特定的人之间的区别,以为今生注定要爱上克洛艾,而不是注定要去恋爱。

  既然我注定去爱。那么何愁找不到命中注定的人。

  剧情的发展一开始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不禁感慨一切都如此美好而不真实。然而随着他们的进一步了解、发生关系。渐渐地所有想象的美好都如泡沫般破碎。距离产生美,当距离逐渐拉近,所有的问题也便喷薄而出。我甚至责怪男主角为什么要对女主角有近乎完美要求。要知道一个完美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最终出轨的却是女主角,男主角痛苦不已,自杀未遂。同情的天平又倾向了男主。他是如此爱恋女主,甚至深信不疑人认为她就是命中注定要相伴一生的人。然而,爱情却是如此不堪一击,只是一次不经意聚会就能让一个人移情别恋。是她错了吗?可是爱情也许本来就没有对错。只有外在的道德标准,但这些标准又何尝不是人为的界限。

  故事的结局是一个美丽女子出现,然后点燃了男主爱的希望。

  我总是希望从小说中探索对爱的认知。但是看了之后我才发现若像男主一样对爱患得患失,甚至过于理性的思考,反而容易将人引向悲剧。爱情也许并不需要所谓的理论。如果爱,请大胆爱,请深爱。

  《爱情笔记》读后感(五):爱上浪漫

  “与爱情并不相容的是当人们谈及爱情的时候想到的并不是让对方看到你满面笑容样子,或者让对方的心灵得到升华,而只是为了免得独自坐在孤灯前面,虚度一个个良宵。设想一下,假如只是为了避免独自审视自己的不足,而不顾一切的找到一个伴侣,无论对方多么差劲也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反感呢?然而,如果在竭尽全力之后仍然无法成功,那么我们的退而求其次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原谅(或者是理解) 很可能我们决定与之生活的伴侣的品质并不符合我们的理想,但至少这个人对我们表现持之以恒兴趣,我们只是在心里保留着一点希望:有朝一日某个更为出色的人会来到自己的面前。”

  那么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总是不得所爱,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永远没有爱情的机会,那我们消磨时光陪伴到底又算是什么呢! 我们一直的等待如果等不到我们想要的Ta 那么我们的等待是不是仍有意义

  “用这些纯粹的现实主义的词汇来思考爱情,使得艾丽丝觉得恶心,就好比在游泳池碰到一个肢体不全的家伙,也只好凑合着一起游一样,简直是以低等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名义,像胆小鬼一样前就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些次品”

  纯粹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一生不得所爱,那么在这个物质世界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这个世界上能得所爱的永远是很少的人,更多的人更像是一个胆小鬼,什么都害怕,连幸福都害怕的胆小鬼,只能与一样的胆小鬼一起生活,一起消磨时光,对爱的渴望没有生出对爱的勇气,却升起对爱的恐惧,对陪伴的依赖

  “艾丽丝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望。她一向认为,幸福与其说是享受欢乐,不如说是不觉得痛苦”

  我想爱在生活中是需要仰望的,当你仰望的时候,人就容易看不清楚脚下的路,对爱的追求和向往是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对爱的追求,只是吃饭散步睡觉我想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毕竟大多数的人都这样生活着,你不会从他们的脸上发现什么痛苦和悲伤,因为他们说话吃饭就很快乐了。

  “思想史表明,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欲望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不那么现实的世界。”

  欲望真是一个好东西,至少让人有了另为一种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对于现实或者不怎么现实的世界,历史上有很多知名学者的不同分类,我想用欲望分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有欲望,我就来到了现实,对的,是现实,当人们强行的去除欲望时,他其实才是离开现实世界的可怜人。

  《爱情笔记》读后感(六):深入哲思的爱情

  不知道他是如何在这火花似的爱情中如何能这样理性的思索。。。。。

  不知道这样深刻的爱恋如何让他能跳出三界,僭越五行。。。。。

  不知道这样的哲思是经过怎么样一个人的大脑拓印出来。。。。。

  阿兰德波顿,才子型作家,没读过他的文章之前,以为哲学都是那种深邃文字,深邃到从未涉猎的人无从读起,无法理解。

  小说与哲学的融合也许是他的成功点。让哲学活灵活现的跳跃在我们的眼前,不再无聊,不再枯燥,不再阶级化,这就是我仅仅看了这样一本书就爱上了这个才子的理由。

  不敢妄自评价,毕竟我读的只是皮毛,毕竟那些我从未经历过,毕竟那是男人的世界。

  如果你想爱了,就无所顾忌,我想这本书不适合刚开始恋爱的人,确适合失恋的人。

  如果你对爱情失望了,请读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

  如果你对现实失望了,请读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

  如果你看透世事了,请读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

  想说的就是那么多,我会继续读他的书,我会继续我的读书。

  《爱情笔记》读后感(七):阿兰德波顿的爱情解构

  很少有这样一本书能够让我第一次着手想要写一篇书评,一本书,通常拥有一种强大的建制,想要把一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分析透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一本书,单单指小说,如果从头到尾传达出来的感情只有一种,表达的思想只有一种,当然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中心,应该是一本书都所要建立的核心,而这种核心,如果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一个毫无风景的沙漠里伫立,那么它必定也会感到这种独处所带来的痛苦感,给读者的感觉必然是突兀的,就像在潜意识中,佛应该存在或出现于圣地,而这种圣地必然是鸟语花香,好与佛这种圣物的形象相匹配,而如果当你便秘正拉着异物的时候,你会去想象一个佛象在注视着你?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一种就是这个人的极端矛盾分裂,另一种就是佛象本身可能在想象着什么,简而言之,谁会把佛像摆在厕所里,这只是一种极端的比喻,作者在表达某一种思想时,必然有其他东西,其他思想加以作为朝圣路上的石头或石头,小说家给读者创造的是一种看似真实有感染力的作品,尽管小说的大部分都是作者的相信,而这种想象在某一点某一种程度上则脱离不开作者一开始想要表达的思想。扯回来,阿兰德波顿的这部作品“爱情笔记”更准确点说,它不是一部小说,而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辨性的议论文。小说的主线应为故事,一个故事都没有的文体又怎么能称之为小说呢。但有故事也不一定是小说了,像这一部作品,从我这个读者的角度看,故事本身反而成了副品,成了一种“借口”,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思考“我”与女主人公克洛艾从相识到分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原因。从哲学的这方面到哲学的那方面,而读者本事就只能在故事本身和这哲学思辨之间跳跃,以我的感觉,我完全没有被带入到小说的情节之中,相对于小说而言,这部作品的感染力非常弱,相当于零,在情节设置上让人难以信服,有哪一个人会在做爱的时候去思考,去考虑这一问题的前因后果,但如果这一主人公是某一强迫症患者则可能少许有写让人信服,但作者并没有交待,所以对于小说而言,这一切思考显得非常的突兀,而如果作者从一种回忆性质地思考以往的恋情,再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推动情节与思考可能更好,现在这种情况有点“我”与“旁观者”的不断分离,有点分裂,相对于非小说而言,故事本身描写则稍显冗长,所以这部作品在小说与非小说中在我看来都不算是出色的作品,但作者这种小说与非小说的杂糅可能会让那些拒绝冗长的故事慢慢渗透到你的内心,希望尽快得到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当然,这也失去了小说本身的魅力,但也不否认这种小说与非小说结合的写法还是有一定的耐读性,取决于小说家像学者那样的思考。一部更适合称为哲学性的爱情解构的作品.

  :在看爱上浪漫,不过还是这部稍显精彩。

  《爱情笔记》读后感(八):果然,爱情是一场迷人的自我对话

  四星,在恰好的时间读到它。

  德波顿带我体验了一段完整的爱情套路,

  心动-暧昧-相爱-同居-磨合-争吵-麻木-分手

  然而我不想这样一劳永逸地归类和界定爱情,

  它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得多。

  一

  失去自我的阶段:

  德波顿真是一个频出金句的家伙,哈哈哈~

  [我们让存在得以升华,获得意义

  我们赋予时间本身并不具有的情节性。]

  [爱情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和独特性

  改造着我们的需求。]

  [一旦开始寻找互相吸引的种种迹象,

  心上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

  都被视为饱含深意。]

  [我在破译,而非倾听。]

  [面对仰慕不已的对象时,

  沉默不语会让你相信,

  正是你自己了无意趣。]

  所以说啊,爱情充满了想象力,在这一片未知的尚未完全开拓的空白处。从而使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多了一层,兴奋无比,又惶恐不安。很快,感知变成了一面主观的镜子,新的内在自我开始建立。

  二

  重塑自我的阶段:

  同居的日子里,7D24H直播大型生活真人秀,感知变得立体,似乎也有了模糊的界限。

  [因为我爱她,所以我直言不讳

  -这是我惟一的辩词。]

  [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没有界限,

  欣赏每一只最蹩脚的鞋子,它是接纳的体现。

  但是爱人之间的争吵又提醒我们,

  基督的爱并非床笫之间的爱情,

  它似乎更适用于普遍,

  更适合于两个听不到互相嘲笑的邻居之间的爱。]

  [为什么当我看到克洛艾的鞋子时

  就不能同样如此?

  为什么我不能友好地对待我爱的这个女子,

  就像我对待每天卖给我牛奶的报摊摊主一样?]

  [我们也许会把成熟解释为一种能力:

  公正地对待别人,

  把应该自我把握的情感和

  应该立刻宣泄出来的情感

  区分开来,而不是日后把矛头指向无辜的对象。]

  [我们想验证彼此忍受的限度:

  只有当我们徒劳地尝试过摧毁对方,

  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我们不能搬到一起住,问题出在我,

  我非得单独住,否则就会失去自我。

  这不只是一个关上门的问题,

  而是我内在的、心理上的问题。

  我不是不想要你,相反我担心只想要你

  而完全失去自我。]

  [我们渴望心上人抛却我们外在的有利条件仰慕我们;

  我们渴望心上人欣赏的是我们的本质,

  而不是外在条件带给我们的光环;

  我们渴望心上人乐意去重复那

  据说存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无条件的爱。

  你能爱我之深以至于我可以袒露我的脆弱吗?

  人人都喜好强壮有力,

  但你能爱我的虚弱无力吗?

  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你会爱上那个剥离了一切外在条件,

  只剩下最本质内涵的我吗?]

  希望葆有友情的尊重与友好,也贪恋撕破身体隔膜之后亲密无间带来的占有感。自己的生活开始密不可分地建立在另一个人周围。直言不讳的尺度如何把控,是在太是一门艺术。拒绝以爱的名义让人不爽,更不接受形同陌路的不痛不痒不冷不热的和谐。好消息是,两个人的默契与共鸣增多,慢慢创造出只有两个人懂得的语言世界,词汇、语序、角色扮演、重复的话题等等。

  三

  重塑失败的日子:

  开始了爱情恐怖主义的下坡路。

  [惊慌失措的我开始努力寻找过去的美好时光。

  我问自己为什么我那时做的事情现在不能做呢。

  我成了不顾一切墨守成规的人,

  墨守那个以前是克洛艾爱恋对象的自己。

  我没能意识到,过去的那个我现在却被证实

  是令人厌烦的家伙,

  因而无论我做什么都只是加速爱情的崩溃。]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

  当我们和眼前的心上人厮守时,

  回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

  这实在过于残酷。]

  [我注视着她的脸,倾听她的声音,

  全然没有了来自熟悉感的那种单调乏味,

  我打量着她,就如打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她不再是往日的克洛艾。

  我打量着她,摆脱了时间强加的成见。]

  (*真是少有的动心moment~)

  [爱情恐怖分子因为行动中存在根本的前后矛盾

  注定会失望落寞。

  你必须爱我,爱情恐怖分子说,

  我通过惹你生气或让你妒忌使你来爱我。

  但是,矛盾出现了,

  因为如果爱情回归,只会立刻被当作是变味的爱情,

  爱情恐怖分子必定会抱怨说,如果是我迫使你爱我,

  那么我不能接受这份爱,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爱。]

  [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

  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

  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

  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

  爱我吧!

  为什么?

  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

  因为我爱你……]

  [诅咒的本质就是,

  人在诅咒之下痛苦地煎熬而不知其存在。]

  彼此共鸣的比例日渐增多,频率不同步的情况周期波动。更多的是内在感知变少,太过熟悉甚至麻木而少了欲望和神秘。如果反复感到单调乏味,不一定是对方出了问题,因为一个人也会常有这种感觉。内在的心绪已经拧成麻花了,对方正反都是错。

  四

  回到自我的日子:

  如此理智而精确的体验,看见情绪并表达出来,是恢复的第一步。

  [我被一种出卖感淹没,之所以有这种感受

  是因为我曾经付出如此之多的感情,

  却在我尚未觉察之时就已宣告终结。]

  [自制逐渐恢复,新的习惯养成了,

  一个克洛艾渗入较少的自我建立起来了。

  我长久以来一直围绕着“我们”打造出来的身份,

  现在几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重新回到了“我”。

  很久之后,

  克洛艾和我之间的成百上千个联系才消逝不见。]

  读完未觉酣畅淋漓,倒用“不寒而栗”更贴切——

  爱情有规律?

  如果有,它的生命力何以维继?

  真不希望它终归于宿命。

  就目前浅薄的了解,

  爱情悲剧的提示信息有二:

  1是已察觉到危险信号,当事人未尊重自己的感觉;

  2是由特定心理推动,比如爱情恐怖主义、托付心态、愚孝。

  德波顿丰富而细腻的笔触,

  足以给爱情中的你我勾勒出一副爱情写意画,

  至于读者如何理解,各有各的千秋吧

  不过知道那么多理论又能怎样,

  还不是分手了 >手动白眼↑↑↑

  如此看来,内心的筛选模式还真是一个温柔陷阱,

  因似曾相识之感而心动,

  又因熟悉到麻木而厌恶。

  真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溃于斯。

  思来想去,经营一段关系,

  最不可缺少的人格特质,

  还是自省能力,

  具体表现有二:

  一为觉察自己的感受和内在关系的模式(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互动);

  二为选择采取的行动和辨别投射与认同(看见对方的内在父母和小孩)。

  简言之,

  爱情不是找到我喜欢的那个人,

  而是探索喜欢的自己,

  才能创造更好的“我们”。

  以上。

  《爱情笔记》读后感(九):追忆

  在清溪的日子,随身带了2本书,这是其中一本,另一本是周易。周易看了几卦,这本翻了一半,都没看完。 现代人孤身出游,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叫艳遇,身边的朋友,总也喜欢滥用,不过改了字,叫打猎,贪它够直白,其实是好玩。 不过不管是怎么认识,两个陌生人都存在吸引的潜质。爱情的真相是什么? 应该,只是那心动的一刻,从此,你的心眼,就不由自主随之追逐。 在爱中审视爱,在爱后厘清爱,其实已经跟爱情无关,而只是,还留在那个光环里的孤单角色,虚弱的幻想。 在爱情消逝的虚影里反复爱,放不下成了不幸福不快乐的开始。很孤单,但无人陪伴。 象十二夜一样,这本书讲了一个轮环,一个属于爱情的起转轮回。纵然你看懂了,也不过是场虚幻的自我安慰。这也是在爱情里孤走那个的普遍心理:什么都清楚,只是我不愿意相信。

  《爱情笔记》读后感(十):恋爱预演手册

  【上】

  他把《爱情笔记》给我的时候,我们正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我不停地问他为什么会喜欢我这样又蠢又少女的问题。后来他从包里拿出这本书,翻到马克斯兄弟式思维那一章,把第一段指给我看。

  “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一个天使),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易于忽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钟情之人美丽、聪慧、诙谐,而我们丑陋、愚蠢、呆滞,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藉心上人的完美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但是如果这样一个完人有一天决定来爱我们,那么又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只能有些震惊——品味如此之低,竟然看上我们这类人,他们怎么可能如我们希望的那样美好?如果为了爱,我们必须相信心上人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那么他们同样以爱回应我们难道不是一件残酷的背谬之事吗?”

  虽然有点想反驳自己并不觉得他品味很低,不过也没法否认当自己得到自己也被喜欢的人喜欢着这个讯息时满心的不可置信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安与动摇。的确,对方拥有我没有的东西,经历着我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情,虽然自己也有着对方无法涉足的领域,但陷入恋情的自己实在无法自控地认为,对方距离自己很遥远。也许是因为对方处于走得更远的状态,而自己反而像是被丢弃的一方,所以在听对方谈论一些很陌生的事物时,不自觉地将自己摆放在低一等的、容易自卑的位置上,自然很容易让对方理解成马克斯兄弟式思维。

  而这种思维恰恰是深陷暗恋很久的我非常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在各类网站上对于身边喜欢的男性用男神的称呼,还是在贴吧小组里看烂掉的暗恋心语,也许我和她们都下意识地试图把自己置身于更低的位置,让求而不得的痛苦折磨着自己,不知不觉地滋生了不自信,使得我们在面对对方时更多地展示的不是自然的自己而是更加自卑更加情绪化的并不能展现自己优点的自己。

  也许这是个浅显至极的道理,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明白。因为自己从没期望自己的爱可以得到回应,不如说曾经走入过不回应反而是最好的状态的死胡同。虚幻的寄托能让自己更加稳定和充实,如果遭到拒绝说不定还要费心去寻找另一个可以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的对象,但那一个并不会一定像现在这一个这样稳定。为了避免这个风险甚至会有人选择永远让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求不得的状态里,永远无法前进。

  暗恋的人或许只有在对方回应自己的那一刻才真正坠入爱河。自己之前没有接近对方时的揣测推论和幻想不过是自己单方面的活动,直到双方的思维开始碰撞,信息开始流动时,自己才会发现,自己之前所窥见的,不过是对方世界的一隅而已。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或许会有人退缩迷茫,怀疑自己根本无法接纳对面引来的庞大世界,因而畏缩不前。

  当时我并没有读完那一章,后来自己翻到那里时才发现里面并没有把马克斯兄弟式思维局限在自我的否定和自卑上,还有对于暴露出自己真实一面的恐惧以及我自身也经历过的对于无回报爱情的满足。而这些,无一不会使得恋情走向消灭。

  幸好,这一章还有最后一句话。

  他一字一句地为我念出来:“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

  【下】

  他走后,我又一次翻开了这本书。马克斯兄弟式思维那个章节对我的警醒实在是及时,否则我大概会用一种毫无安全感的状态送他回去吧。

  其实故事本身就跟序说的一样毫无新意毫无波折,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借一个恋爱的流程探讨恋爱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与问题,分析其背后人的本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更接近于心理学和哲学的案例讲解。只不过这次并不是以一个学术门类作为主轴,而是将这个案例作为主轴,不断对其进行各个领域的注解。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给爱情做笔记。

  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用理性剖析爱情,但理性的确可以保护我们免去一些情感上的弯路,也可以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无常的难解的唯一的,所有自己在恋爱中遇到的或者即将遇到的困惑以及问题都是可以被归类的,在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可是对于恋爱本身有所憧憬的自己却非常惶恐,在理性指导下的情感依然是我所期待的情感吗。的确,太过自由而难以控制的情感一旦喷薄出来,也许当时自己本身觉得那是美好的自然的毫无修饰的,那是一种以最原始的方式流露出的最真实的爱情,但或许在有些角度看来,毫无理性的爱情也许本质是美丽的,但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很容易走向违背其本意的一面。

  正如惧怕幸福这一章所说的一样爱会招致争吵。这或许是在此之前在亲情中我个人也非常费解的问题,明明相爱却一定要相互伤害,甚至自己也没法控制。但是爱情与之不同,它更加不稳定,更加容易走向破裂。

  “我们指责对方时的声嘶力竭,以及这些指责的不合情理表明我们争吵不是因为彼此怨恨,而是因为我们彼此相爱——或者说得更难理解一点,因为我们恨自己爱对方爱到现在这个程度。”

  “只有当我们徒劳地尝试过摧毁对方,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当幸福源自人们可以控制的那些事物,源自人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和推理之后才获得的哪些事物,这种幸福是最容易接受的。”“接受克洛艾所代表的幸福其困难在于,我未能参加获得这种幸福的因果过程,从而不能控制生活中那些导致幸福的因素。一切似乎都是神的安排,所以才会伴有对神圣的因果报应的恐惧。”

  幸好我并没有走到那一步之后才看到这些。也许等到我走到需要对对方歇斯底里才能证明自己的重要时一切就太晚了吧,或许过度的自信也是必要的。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相信对方,相信自己。男女主角将恋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预演了一遍,那么自己碰到的时候或许能理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吧。我想他是想告诉我这些。

  只是这本有点像是预防疾病一样的小册子虽然真的很实用,但是依旧会让我惴惴不安。有了它,我真的能做到理性地去恋爱吗,真的能避免很多的弯路和死胡同心态吗,我不知道。其实到最后这本书不过是一个引子,并没有给出一个万能的解法,我们的爱情观依然如故,只是让原本打算遵循内心遵循情感的自己多了一个遵循理性的选择。书中提到的爱情实证主义真的很有意思,虽然并不打算追随但的确希望它能指出一条明路。

  毕竟我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无论怎样都不想放开他的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