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儿(五十二)曹雪芹的身世
“江南织造”这个词语,在很多电影电视剧或者历史书籍中,出境率算是比较高的,是明清两朝在设立的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皇商”,到了清朝,有著名的三大织造机构,分别是江宁(南京)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个地方,有时候的确很有意思,重读《红楼梦》时,越看越觉得有点疑问,曹雪芹怎么把“织造”这个行当写的这么“门清” 。后来查了一些史料才发现,《红楼梦》在描写贾家一步步走向败落的字里行间,隐藏了很多曹雪芹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我自己写书感同身受,再怎么编故事,里面一定有作者的性格、阅历储备在里面)。小说中四大家族原型的江南三织造,曹李孙三个家族,为何抄家或革职呢?原来曹雪芹的爷爷叫曹寅,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曹寅是康熙朝的大臣,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李煦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日后一定详解)。康熙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住曹寅家。可想而知曹寅当时是多得宠了,我非常相信一句话,“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这句话充满了辩证,也在告诉每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要低调做人,要谦和做人。曹家没能例外。正是曹寅当时太得宠,为日后的家族破败留下了伏笔。“康熙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住曹寅家。”这是什么概念,对于曹家来说,是难得的荣誉,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过康熙也是上路子人,把盐务和织造这两个肥缺全部交给了曹寅,结果,两个行当年年亏空,这个还真不怪曹寅,因为谁去都一样,都会出现亏空情况,再肥缺的岗位,吃不住康熙“南巡”的。曹寅是在康熙朝病死的,但是他的后代却被康熙的儿子雍正清算了,理由是,正是因为曹家,导致了两淮盐务和织造亏空的如此厉害。真没地方说理去,曹家是康熙的钱袋子,结果雍正不认账,“公事公办”。这也直接导致了曹家的破败,到了乾隆朝后,曹家的后人散落各地。家族的破败是一个过程,到了曹雪芹这一代人,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人呐,在特别顺的时候想说、想写,在特别背的时候也会想说、想写,曹雪芹应该属于后者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重读一遍《红楼梦》第七十二回,文中反复强调贾府遇到的经济危机,其实是映射现实中曹家的危机。
有看官要问了,盐务是垄断型皇家生意,是个肥缺不难理解,这“织造”怎么也是肥缺呢?看官,听我来慢慢说。
织造机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为皇家做衣服的,有的时候也做做朝廷的工作服,相当于“皇企”,最高品级是五品,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大差不离,之所以,这几个岗位炙手可热,是因为它是“皇企”,又不是一般的“皇企”。主要负责人都来自内务府,我们都知道,内务府包衣都是皇家的奴隶,这些人离皇帝很近,虽然整天唯唯诺诺、如履薄冰,但是一旦被皇帝看顺眼,或者皇帝心情好时,一出来就是大官,而且,这些人都是皇帝的心腹,他们除了负责做衣服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秘密使命,就是把江宁、苏州、杭州的民生民情以及官场生态及时的通过“密折”的形式向皇帝反映。对于这种皇帝的心腹和密探,只要稍微有点政治智慧的官场运动员,一般是不敢、也不可能得罪他们的,不仅不敢得罪,还要供着。最主要的是,这些织造机构的负责人,只对皇帝负责,没有任何监督。
在明清时期,江宁、苏州、杭州等江南地区是出了名的天下粮仓,而且文人多,容易引发思潮,所以,每一任皇帝都会以各种方式,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管控。所以到了满清康熙这一朝,“江南织造”这一神秘机构横空出世了。作为没落家族的后裔,曹雪芹写出“红楼梦”这样的细腻的文字,真是让人感慨。这本书因为过于凄凉、有所隐射、不够“主流”,曾一度被列为禁书,后来因为一个人,这本书才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个人名叫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