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大事做小事
今天早上又下雨了,绝大多数学生穿着雨衣有秩序地进校,但是仍有个别学生打伞进校。学校早就明确了学生接送点,家长们都很支持,爱心家长天天坚持执勤护导,但是也有极个别家长让学生“抄近路”或“翻护栏”。
这几天校外培训机构“金八力”疯狂宣传,我校为此召开了专题会议,重申各级规范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让老师们庄严做出承诺,向有关部门专项报告此事,请求联合执法综合整治。
有偿家教和教师参与有偿培训,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绝对不能和培训机构“有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一旦“钻到钱眼里”就“不值钱”了。所谓师道尊严,是令人敬仰而不是嗤之以鼻的。《论语•子罕》有一段话:
意思是说,颜渊感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循善诱;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所以,《论语》是孔子学生记录的孔子的话,这本书不是孔子写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弟子守孝三年”,是对孔子最高的奖赏,才有后来被奉为“万世师表”之说。当然,孔子办的是私学,也是要“束脩”(奉赠礼物)的,但学生家长是自愿的,不是被逼迫的,一旦遇到家境贫困者,也是可以免费的,颜渊(颜回)就是其中之一,在他死后,孔子嚎啕大哭。“取有道之财,弃不义功名。”是我的《自省铭》中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教师名利观。所以说,教师赢得尊严的前提是“受人尊敬”,一旦见钱眼开就一钱不值。
当前,最大的学校教育问题在于家校合育,在于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李镇西说:“家长,我教育的最大阻力就是你的不信任。”他举例说,曾在丹麦考察教育,问如何处理和家长的纠纷。老师一脸茫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在校摔伤,家长会到学校去道歉:“老师是我的小孩不小心造成的,和您没有关系。”所以,那里也没有有偿家教,没有“课上不讲课下讲”的现象。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篇日志《穿雨衣和打伞的区别》强调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好习惯养成在于做好一件件小事。我很高兴看到,有个家长写了一篇文章《不要把孩子丢在外面》,谈了她对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的看法,谈得很好。今天我们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规则意识 利人利己》,谈了有个家长让孩子翻越学生通道护栏而摔倒的事。还谈了我们的爱心家长认真执勤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学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秩序已经越来越好,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我们更应该做好一个个小事,让孩子的好习惯慢慢养成。学生“奔跑”“喊叫”现象还比较常见,这是学生受到伤害(自伤和他伤)的主要原因,我们老师们执勤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应该从学生好习惯养成着手了。“入校即静,入室即学”“下雨天打伞”“来校带学具和作业”“按时到校离校”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背后是好习惯和坏习惯在起作用。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着他一生的成败。所以说,做好这些小事意义重大,不可轻视,不可小觑。
《论语》还有一段话:
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子夏当上莒父县县长,他问孔子应如何施政?孔子告诉他: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这些话,都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教益。做不好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就很难成就大事。想大事和做小事,次序不能颠倒,心中要有远大的志向、理想和目标,平心静气做好眼前的一件件小事,这就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