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尽》经典观后感有感
《关于无尽》是一部由罗伊·安德森执导,Magnus Wallgren / Kristina Ekmark / Lisa Blohm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旧很爱RoyAnderson 构图好看,透视线和人物的运动轨迹形成逆反或者干扰现象,人的荒谬就在这样的运动中显现。 扛十字架那一段在《二楼》也有,不愧是伯格曼的徒弟 orz
●此刻看更像是一篇微缩版的安魂曲,唱词站在哭泣的废墟之上,亦是罗伊·安德森凝固封存记忆,对传闻做出有效延展的精炼弥撒。冷色调固定镜头框打破了时间,地域及空间,每一场景都足以窥见流动和静止。旁观者拍摄视角加上女性上帝语调,穿梭于过去未来及现在,名人、事件,重组断壁残垣,让人类世界的信仰,人文,情绪和职业溃败瓦解,从而稀释出可见的是循环,不可见的则是无垠无尽之轮。
●罗伊·安德森这部思考无尽,说到底还是存在的无尽。分镜连接方式虽然没有变化,但议题从存在方式到生命、时间、空间的延展,这倒令我想起了马力克那部《圣杯骑士》,里面时间是挤在一起内向坍缩的,而安德森干脆是片段的,打乱的。但哲学思考方式是相近的,死亡、分离、恐惧在时间洪流面前都化作无形,又一部海德格尔式的电影。毛病是,旁白太鸡肋了,没必要。
●反反复复都用同样配方烹煮同样的食材,确实难免让吃货感到腻味。上一部擒获金狮奖的《寒枝雀静》就有类似的毛病,这部稍微有转变的是人物行动速率有所加快,脸上也不再涂白色的灰,诡异程度有所降低,加入一把女声叙述和调侃剧中人物的设计最能产生跟观众的互动性,值得赞赏。当然,喜欢他作品主题的影迷自然也不会失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法沟通,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危机,以及用戏谑方式重构历史事件/人物的手法依然很有效。影片名字指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永恒不灭,由此,关于永恒无尽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片中夫妻两人拥抱着飞翔的画面跟已故葡萄牙大师导演奥利维拉的《安吉莉卡奇遇》里的一个场景如出一辙,大师心灵相通绝对不是随便说说。
●本届最爱无疑了。构图魂穿Edward Hopper,配色却更加冷峻。没有信仰却充满了神性,人类的爱恨情仇一切folly与ennui被能量守恒定律精巧提炼,“我可以成为一个番茄”,抚慰无意义。
●一度以为按下暂停,还是美、冷、镇静、残酷、但是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除了接受
●思维无尽,时间永恒,万物一瞬之镜。上帝是女孩,她看了无数部电影。★★★/6.9
●在中国影迷异常兴趣的拿奖学问上,RA跟阿亮、金坏小子一样一招鲜,吃掉威尼斯半边天。小到一颗牙发痛,大到纳粹毁灭,都变成了“我看到”的千夜故事,夏加尔的情侣跟着歌声从天上飘来,俯瞰被轰炸的科隆。镜头注视着被驱赶西伯利亚流放的德军,又安静看着一个父亲给女儿系鞋带。震撼指数和意外指标,其实没有前两部作品强,反倒是故事女声的画外音存在,可能会招致不少人的抵触,即它代表了某种抒情的企图。
●4/5 — 2019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 / 無窮無盡的喧囂、迷茫與孤寂,小至日常瑣碎喃語大至希特勒戰敗,荒誕詼諧地描繪滄桑靜謐北國的極短篇。Roy Andersson新作比上部作品更佳簡約精幹,脆弱渺小的人類在有限度的生命中尋找真理。Billie Holiday的曲子也是神來一筆。
●3.5 Life's always shit,虽然还是有很多很爱的时刻,但相比前面几部确实是重复+退化了些,想象力也确实匮乏了许多,希特勒那一段之后以为会有升华但还是归于平淡,不能说好或不好,只是略失望。
《关于无尽》观后感(一):我看《关于无尽》
今晚看了罗伊▪安德森2019年的电影《关于无尽》。它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这是一部用诗意解读生活片段的作品。我们在其中观看他人的困窘、欢乐、尴尬或者落魄。在完整的闭环里,时间的停滞,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梦的一部分。无论是否经历过极端的时刻,我们对它的记忆都储存在单一场景之中。特定的光、色彩,以低欲的面目还原在荧幕上。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碎片比整体更真实,诗比影像更真实,梦比真实更真实。
罗伊▪安德森的镜头下,丧失信仰、嫉妒邻居、追赶公交车、等待情人、街头曼舞、捆绑一个人、输掉战争、修车、放弃赏雪而选择独酌,都在平行地展开、推进,构成人们生活的全景。正如海报所展示出来的:相爱的人俯视人间。这个姿势决定了,在飞翔的人的眼中,所有这些都是废墟。
这大概是影史上最精炼的一种电影,惜墨如金。每组镜头都饱含超现实的味道。关于无尽,怎么可能说完呢?
《关于无尽》观后感(二):关于罗伊·安德森
关于罗伊·安德森,我们不必再多说什么了,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免得多余的话,玷污了他。不,是玷污他此前的作品。
有两部杰作,曾经由他拍出,《二楼传来的歌声》和《我还活着》
仅此而已,“三部曲”之三《寒枝雀静》是一次失败。
我曾写下这样的短语:二颗星的十佳电影;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罗伊·安德森释放他的想象,这往往是最好的时候。
相反,当他为电影的主题冥思苦想,遭遇到失败。
主题可以是宏大的、抽象的,譬如对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场景的设计一旦过分鲜明地揭露主题,观看便失去了意义。
这是罗伊·安德森的创作模式,舞台化的呈现远离现实,以藏与显的逻辑运作。
创作者有观点,没有问题。但观点在作品中应该隐而不现,将感知开放给观众,但不是直接抛予他们。
《寒枝雀静》充满了创作者的苦思冥想,生怕观众无法明白他拍电影的目的。
这就显得有些自我沉溺和自我迷恋了;而在前两部相同风格的作品中,创意源源不断涌来,新奇又快意。
也许是观者厌倦了,同一道菜再怎么改换摆盘样式,吃起来大概还是一样的。
再加上想象力和创作力的衰退——《关于无尽》中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设计是男女主角在空中翩飞,
但是这幕场景并非罗伊·安德森的原创,直接照搬自夏加尔的绘画。
《关于无尽》于是成了罗伊·安德森对罗伊·安德森的模仿之作。
如同《草叶集》是洪尚秀“模仿”自己的学生作品那样,《关于无尽》同样如此。
多么希望电影海报上写的不是罗伊·安德森的名字,而是他的某个学生;因为我们对他还有某种爱。
《关于无尽》观后感(三):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我大胆猜测由阿根廷女导演马特尔领衔的本届威尼斯评委会里面,有部分评委从没看过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作品,否则不会商议出把最佳导演奖颁给这位曾获得过金狮大奖的瑞典导演。同样的情况自然也可以用在本届戛纳最佳导演的获奖者达内兄弟身上。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里面,唯独是这两个最佳导演奖颁得相当糟糕,在我看来最佳导演奖是用来奖励那些在美学观念或叙事手法上有大胆突破的导演,而并不是颁给这些功成名就的金狮、金棕榈获奖者,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早已被认定,无需再次用“最佳导演”这个殊荣来作为肯定。要么再给他们颁一座金狮、金棕榈,要么就应该这个导演奖留给其他新导演。 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拍摄电影,但直到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一部《二楼来的声音》才让全世界观众/影评人所折服,由此他的风格便一直延续下来,连同2007年的《你还活着》和2014年的《寒枝雀静》构成他的代表作三部曲。可以说是三部不同作品,但是也可以当作是同一部电影来欣赏,只因他的作者风格独此一家:北欧式冷幽默、片段式结构、静止长镜头、惨白妆容的演员、毫无表情的演绎、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讽刺,融合荒诞超现实色彩与现实/历史/宗教批判主题等等。看过他作品的人肯定会对他的美学风格留下印象。 然而,即便是最好的厨师,反反复复都用同样配方烹煮同样的食材,确实难免让忠实的吃货感到腻味。他上一部擒获金狮奖的《寒枝雀静》就有类似的毛病,今年这部再次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新片《关于无尽》稍微有所转变,人物的行动速率有所加快,脸上也不再涂着白色的灰,诡异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还加入一把柔和的女声旁白,调侃剧中人物行为,这种设计无疑产生跟观众的互动性,值得赞赏。 当然,喜欢他作品主题的影迷自然也不会失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法沟通,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危机,以及用戏谑方式重构历史事件/人物的手法依然奏效。影片名字指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永恒不灭,由此,关于永恒无尽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这种恢宏的主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不过,忠实的影迷依然可以在某些片段里找到共鸣感:一个男人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一边在大街上缓慢前进,一边遭受旁边群众的鞭笞;一位神父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医生告知下班时间已到,无法跟医生倾诉心事。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段子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就电影大师的功力来看,却是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关于无尽》观后感(四):罗伊·安德森:人生尽头的无尽
本文经修改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9月16日(总第1054期)。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在以《寒枝雀静》(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获得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今年在同一电影节上凭借《关于无尽》(Om det oändliga)拿下最佳导演,对瑞典名导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来说,可能意义并不大。他本人甚至没有到场领奖。代领的制片人在受奖辞中说,评委的决定会对影片的商业前途有所影响。但实际上,他的片子到今天已经无需营销,会去看的人自然会去,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奖就改变主意。
与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导演相比,罗伊·安德森的经历十分奇特。76岁的他名下只有六部长片。这并不是因为大器晚成,实际上安德森成名很早。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就以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En kärlekshistoria,1970)入选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获得一致好评。这时的他只有二十七八岁,在如此的成功面前似乎迷失了自己的电影身份,对第二部长片的剧本选择几次反复。最终拍出票房与评论均惨败的《羁旅情愫》(Giliap,1975)。这部片子的质量究竟如何,如今的电影史家众说纷纭,但此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安德森没有出产过任何长片。
在这段蛰伏的时间里,他主要从事广告拍摄等商业活动,成了当今最不缺钱的艺术电影导演。可能是《羁旅情愫》的经历让安德森意识到电影工业对作者电影的限制,用自己的钱拍片成了他对这一现实的回答。财务自由给他“复出”后极端个人化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0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罗伊·安德森的第三部长片《二楼传来的歌声》(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获得评委会奖,宣告他正式复出的成功。此后他以七年一部的速度,分别拍出《你还活着》(Du levande,2007)和《寒枝雀静》,完成了所谓“生活三部曲”(Living trilogy)。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关于作为人的三部曲”(en trilogi om att vara människa),展现和诘问近现代西方哲学常说的“人的境况”(conditio humana)。
“生活三部曲”奠定了安德森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只用固定镜头,放弃电影艺术中的运镜,回到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定影寻找灵感,在景深、调度、演员和布景上作文章。内容上,展示生活和社会的荒诞,但悲观中又不失幽默,时而对社会不公和人的异化进行批判,但手法同样是呈现荒诞而非破口大骂。
记得当年看《寒枝雀静》的时候有一幕不得其解,是殖民军官将黑奴赶进大铁桶内烧,桶上写着Boliden。后来一查才发现,Boliden是一家主营矿产和冶炼的瑞典跨国公司,八十年代把废料(“熔炼烂泥”)卖到智利,导致当地居民生病。2009年该地区被荒弃,2013年受害者告上法庭,事件曝光后瑞典举国哗然。用旧殖民时期的视觉符号来诠释新殖民主义的邪恶,让观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罪恶无可避讳。
安德森很擅长把时空错位自然顺畅、若无其事地表现出来,而这种时空错位的类比往往给人带来很大的震撼和冲击。形式上的轻和效果上的重,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同时也加重他惯有的荒诞感。《关于无尽》中有一幕耶稣扛十字架的现代化,古典主义美化的耶稣肉体成了着正装的臃肿中年男子,在现代城市的不知名角落扛着十字架前行,被穿着卫衣的男女鞭笞,路人驻足围观,表情漠然。
信仰是该片与三部曲相比多出来的一个思考纬度。全片三十多个镜头,大多没有联系,却有一个神父的故事能前后串起来,占了好几镜。失去了信仰的神父怀疑上帝的存在,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就是一个冷透了的冷笑话。医生无法回答他关于上帝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说:“活着,就该满足了吧。”而这是什么样的“活”呢?神父骑虎难下,是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再次造访医生,却因对方要下班而被逐出门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给超越生产生活的终极问题留一丝余地。安德森拿神父和心理医生,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心理慰藉者开刀,把信仰和科学工具性的本质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悲观地展现出来。它们关心的都是程序而非人。而人物在他“复出”后的所有片子里都是灰暗漠然的。
我最喜欢安德森的地方,是在同一部影片中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呈现历史大事件和生活小细节。这次冲击最大的是对希特勒完败前夕的幽默重现,酒醉的军官像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一样放弃抵抗,元首的狼狈和历史的沉重,压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也是漠然。导演给这一幕与其他镜头一样的节奏甚至一样的长度。一个父亲冒雨带女儿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途中弯腰给她系鞋带;一个女性市场总监一动不动地盯着落地窗外繁华的城市;几个女孩在一家安静的郊野酒吧外忽然起舞。他让人觉得这一切仿佛都有一样的分量:你可以说历史大事件无足轻重,但更积极的解读应该是生活本身就无比重要。
安德森年轻时拍的两部长片均在两小时左右,而“生活三部曲”每部都没有超过一百分钟。《关于无尽》更为简短,只有七十多分钟,有点像昆德拉那种越写越短的趋势。在本届威尼斯动辄两三小时的长片中,如此短小的作品却以“无尽”为题,似乎有些大言不惭。安德森在记者会上说,他想要拍一部看上去永远不会结束,观众也不希望结束的片子。由于他缓慢、极简、固定镜头、片段叙事的风格,三部曲的每一部,特别是一百分钟的《寒枝雀静》,到最后十到二十分钟都有些让人坐立不安。一部“无尽”的电影,就是一部让观众没看过瘾的片子,让人觉得自己还可以看下去,导演还可以拍下去。从这一点上来说,《关于无尽》是他最为高明的一部作品。
片中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用了一个移动镜头:一对夫妇以夏加尔画作的姿势在空中飞翔,划过城市上空,但细看之下,这座城市却是一片废墟。这是罗伊·安德森四十多年来在长片中用的唯一一个移动镜头,除了要点明永恒与无尽的主题,也是一个极端的艺术手段。天上的两个人在移动,镜头也在移动,唯一不动的反而是本应日新月异的城市,把城市的废墟再次上升到了他一贯追求的荒诞。
对于从来没有看过罗伊·安德森的人来说,这部最短小的作品无疑是个很好的入门。但作为追了他十几年并补了之前所有作品的人,我和威尼斯现场的不少同事都有些审美疲劳,有人甚至指责他炒冷饭。这样的指责固然有失公允,因为安德森是在用一样的艺术风格讲不同的议题,但片中显露出的一种疲态是毋庸置疑的。话题探讨的方式也开始模式化,这一点在《寒枝雀静》中就有所体现。
年龄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成就也是。完成了三部曲的安德森已经可以在影史上永垂不朽了,所以他开始探讨永恒、信仰这样的话题,却没能找到更适合展示“无尽”的电影语言和艺术风格。
我想他可能也是累了。《关于无尽》中有一个充满幽默感的镜头,是一对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女,男生在读可能是物理书上的热力学原理:能量永生不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循环往复。于是他对女孩说,按照这个原理,他俩也是永生的,可能会在千万年后以其他形式再次相遇。这是片中最直白地点了“无尽”之题的一幕。我有一种隐约的感觉,《关于无尽》可能是罗伊·安德森写给世界的道别信,而“无尽”则是一种后会有期的美好愿望。
罗伊·安德森的五部长片前作:
瑞典爱情故事 (1970)7.61970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罗伊·安德松 / 安-索菲耶·许林 罗尔夫·索尔曼羁旅情愫 (1975)7.51975 / 瑞典 / 犯罪 剧情 / Roy Andersson / Thommy Berggren Mona Seilitz二楼传来的歌声 (2000)8.22000 / 丹麦 挪威 瑞典 / 喜剧 剧情 / 罗伊·安德松 / Lars Nordh Stefan Larsson你还活着 (2007)8.22007 / 瑞典 德国 法国 丹麦 挪威 日本 / 剧情 喜剧 / 罗伊·安德松 / Elisabeth Helander Björn Englund寒枝雀静 (2014)7.82014 / 瑞典 德国 挪威 法国 / 剧情 喜剧 / 罗伊·安德松 / Holger Andersson Nils Westblom作者个人微信公号 Postcoitum《关于无尽》观后感(五):这样独树一帜的导演,是世界影坛的宝藏
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戛纳电影节暂时取消,东京奥运会延至明年。而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能否在八月底顺利举办威尼斯电影节,同样也是个未知数。
戛纳电影节暂时取消,东京奥运会延至明年祈祷疫情尽快过去,威尼斯电影节能正常举办事到如今,回溯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盛况,宛如就在昨日。除了创造影展历史的《小丑》、极具争议的波兰斯基、备受关注的《兰心大剧院》之外,还有我们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瑞典电影大师罗伊·安德森导演的新作《关于无尽》。这也是他继五年前凭借《寒枝雀静》获得金狮大奖之后,再次登上威尼斯电影节的舞台。
电影《关于无尽》海报对于大部分影迷而言,罗伊·安德森最为人熟知的电影当属2014年的《寒枝雀静》;但事实上,早在1970年,罗伊·安德森刚从瑞典电影学院毕业时,就曾凭借长片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技惊四座,并获得当年柏林金熊奖的提名。
1970《瑞典爱情故事》但在此之后,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事业便遭遇挫折,被迫停滞下来。1975年的《羁旅情缘》因票房口碑双失败,导致罗伊·安德森在此后将近二十五年没再拍过电影。他转而成为一名广告导演,偶尔才会拍一些短片维持自我表达和创作。
1975《羁旅情缘》虽然《羁旅情缘》在某种程度上被导演自己视为失败之作,但在瑞典本土评论界也不乏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才是过去25年里瑞典电影的唯一杰作,甚至超过《芬妮与亚历山大》。
罗伊·安德森在片场所幸,罗伊·安德森并没有彻底离开电影。在广告界获得成功后,他再次以艺术电影导演的身份回归到大众视野。2000年,凭借“生活三部曲”的首作《二楼传来的歌声》入围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并成功囊获评审团奖。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尽管罗伊·安德森的拍片速度之慢堪比王家卫,但他还是在七年后又拍出了“生活三部曲”的第二部《你还活着》,并入围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随后又时隔七年,他终于以《寒枝雀静》一举登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拿下金狮大奖。至此,“生活三部曲”圆满收官。
2007《你还活着》2014《寒枝雀静》按照“每七年拍一部”的定律,本以为罗伊·安德森的下一部电影要等到2021年才能看到。难得的是,这一次我们只等了五年就达成心愿。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罗伊·安德森再以《关于无尽》夺得最佳导演奖。或许,这也算是对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的电影生涯的褒奖。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罗伊·安德森《关于无尽》纵观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创作,除了处女长片在基调上偏温暖浪漫之外。他从第二部电影《羁旅情缘》开始,就开始走黑色路线,而每一部长片的风格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凛冽冷淡的极简画面,低对比度的暗淡色调,臃肿且脸色苍白的小人物,说话语调像蜗牛一样滞缓。而从头到尾统一的构图,即便移情易景,也不会让人在视觉上有太丰富的观感。
2014《寒枝雀静》但是,他电影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呈现出精确设计的质感,每一个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都显得恰到好处。从美学上像极了美国当代艺术家爱德华·霍普的画作(当然霍普在用色上要鲜艳得多),在画面中以锐利的线条、大面积的灰暗色块、非自然打光,渲染出都市景象的冷峻与荒凉。
2019《关于无尽》罗伊·安德森电影中的诸多分镜构图,都容易让人想起美国未来主义画家基里科的作品《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罗伊·安德森虽惯于搭建室内场景,而甚少街道场景,但对走廊景深的运用则非常熟稔,在《寒枝雀静》及《二楼传来的歌声》中都能见到类似的空间结构。
基里科画作《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甚至在《二楼传来的歌声》一片中,还出现了同样构图的街道景深视角。在逐渐延伸的街道尽头,罗伊·安德森以焦点透视的手法,呈现出城市街头群众们荒凉的心理。
2000《二楼传来的歌声》罗伊·安德森电影的空间构建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空间叙事,而是在同一构图之内往往会出现两层空间叙事,或上或下,或近或远。叙事间并不一定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甚至于补充空间的叙事比近景的主要叙事更有意思。
2014《寒枝雀静》同样地,在新作《关于无尽》中,罗伊·安德森还是沿用一贯的风格。从表面来看,《关于无尽》在结构上与《寒枝雀静》是比较相似的,同样是由一系列小人物的浮世绘,呈现出他们每天为“生活”忙碌的情景。在这些迷失的灵魂之间,语言是无用的,唯有以“失语”的状态建构出每个都市人的孤独。
影片开头是一对男女在空中翱翔、俯视众生,这一幕场景难免不让人想起夏加尔的画作《空中的恋人》,类似的运用在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也曾出现过。
夏加尔画作《空中的恋人》而在《关于无尽》中,深灰色的天空下被摧毁的城市显然没有任何浪漫的气息。这场上帝视角的俯瞰,更容易让人想起文德斯《柏林苍穹下》,宛如天使看着墙砾下平凡卑微的个体。
跟《寒枝雀静》相似的是,《关于无尽》中同样运用了画外音叙述,但并不是《寒枝雀静》中那种带着调侃式的评述。相比起来,《关于无尽》以女声的温柔,更多地带出一份对于生命的关怀。每个故事,都如同在黑暗中用手抚摸过的温暖皮肤。
这一次,没有《二楼传来的歌声》中犀利的资本主义批判,也没有《寒枝雀静》中对人性直白的解剖,影片在气韵上其实更接近《你还活着》的讽刺与温暖并存。
在温柔的叙述与凝视中,影片呈现出导演以往不曾给予的丰富:在山顶默默凝视城市的老夫妇,在房间里遭遇凶杀的受害者,在雪雾中孤独行进的军队……
有笑有泪,有孤独有温暖,有绝望有希冀,有辛酸有欢乐。在静止的镜头下,人物以平等的姿态呈现在眼前。绝望失败的希特勒,并不比抱着女儿尸体失声痛哭的父亲拥有更多镜头。
什么是无尽?当罗伊·安德森超越生活与社会的本质,对于人类生命施以更为宏观的凝视时,或许我们也便随之明白,悲欢离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人类无尽的循环。
罗伊·安德森在片场在“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寒枝雀静》中,罗伊·安德森曾经自问自答创作的意义,三部曲的诞生是为了揭露人性的缺点与恶意吗,还是对人类本身的警钟呢?
2014《寒枝雀静》或许,这只是其中一个意图。在他的电影中,对于大量画作及文学作品的借鉴,无疑是一种以艺术展现艺术史的过程,而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彰显与尊重。
2014《寒枝雀静》而在《关于无尽》中,其张力不在剧本也不在角色。当观众以为在看不同故事时,结果却发现原来导演真的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被分解,被植根在每个小剧场中生长。一切看似无关,但冥冥中却又隐隐相连。
背十字架的男人,是《关于无尽》中最慑人心魄的一幕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一幕高中男孩女孩的对话:“热学第一定律表明,一切都是能量,永远不会被摧毁。这意味着你是能量,我是能量,你和我作为能量都不会是永远的静止状态,能量会转化成新的东西。”这段对话其实颇有轮回论的豁达。也许千万年之后,我和你会以土豆和西红柿的身份再见。
在表现艺术的同时,罗伊·安德森也同样以电影去说明事实,且往往都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相连。正如在《关于无尽》中,艺术往往与道德捆绑在一起。他总是用艺术去指出人性的弱点来反思,而从不隐瞒事实来为大众营造歌舞升平的假象。
从“生活三部曲”的第二部《你还活着》开始,罗伊·安德森就非常热衷于延续那种静止的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而短剧式的移情易景,也非常符合导演早期作品的脉络,轻松荒诞,点到即止,时而辛辣,时而沉思。
刻意的人造灯光和凝视式的静止镜头,总是能完美捕捉到人性的微光之处。就像在爱德华·霍普的画纸上看一个个糅合了卡夫卡式讽刺和加缪式荒诞的卡佛小说。
想笑又如鲠在喉的社会讽刺,充满这对小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观众看到他们,难免会觉得很可悲,但又有多少观众会回头看看自己的处境?
也许我们也跟影片中的小人物一样可怜吧!这就是罗伊·安德森的艺术世界,简洁而精炼,却能不断勾起人们反思的冲动。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