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02 23: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是一本由[中]梁俊 / [中]周晓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精选点评

  ●非常有生命力的书,书如其名

  ●知道这本默默无闻的书,是源于一个下午的巧合,听了一场分享会,听了许多孩子们唱的歌。 一个古老名族, 因为战败而被驱逐到山里, 常年的压迫欺凌, 催生出胆小懦弱, 早婚与酗酒成为这个名族新的代名词, 一对刚毕业夫妻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支教, 教给这块贫瘠之地的孩子文学歌唱, 却惊喜发现, 孩子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唱, 他们歌唱,他们用生命在唱, 因为从歌声里,从诗词里, 他们找到了自己, 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场分享会是作者夫妻俩办的, 目的也和最初收集这本书的素材时的初衷一样, 希望这些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生命中的价值, 也希望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群,表面兮兮臭臭的孩子们,内在闪耀着的无穷的生命力。

  ●动人,醒人眼目

  ●语言朴素的,情感真诚的。祝大花苗族的孩子们越来越好。

  ●都是小孩子作文,很淳朴;也能看到一个个很鲜明的生命~ 也许辈子都不可能去支教了(╮(╯▽╰)╭ 吃不了苦是真的),所以就看看那里的生活~ 唉、感觉大山里的孩子只有走出来,下一代才能有所改变吧(所以才会越来越多的人出来打工)…

  ●感谢掌阅的娃娃音听书模式人民币玩家值了。 买这本书至少有一年,逐字逐句看有点难。 小朋友日记不能说毫无美感,但可读性不强。需要很多很多耐,并且假装自己有特别厉害共情能力。 文末的老师点评让人又喜欢又讨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小故事其实还不错,就是有时候价值上得太高。 无法打出三星,毕竟相对真实展现村寨生活的原貌。 关于支教,不管长期还是短期,我都无法支持

  ●非常喜欢这些跳动文字了 偶尔拿出来读一篇都是心灵淘洗。乡村孩子因为文法相对缺乏蹦出来的字眼单独独立而別具性格。这种对词语原始领悟人工拼接的不能,太适合诗性产生

  ●很好玩。前几天帮C同学,翻出了本科时的照片信件,其中就有在盩厔支教时的记录,现在想一想呵呵十年前的事儿了,算算年纪,那几个小姑娘小子儿都大学毕业了吧?犹记得叫TD、XQ的两个小女孩儿聪明好学,之前还通过一两次来着,可惜联系方式都弄丢了

  ●最早结缘是《苔》,但当时也不过认为单单是一群山里的小孩子罢了。刚在某位豆油的文章里看到了这本书,又略读了几篇文章与小诗,感觉很有趣也很真实。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韩天成同学吧…… 老师的教育方法很独特新颖,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艺术家,但对于学生管理太过放纵终究不是一件好事。虽并不完全匹配适合现在的社会但绝对有借鉴的意义。

  ●弃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读后感(一):乌蒙山外山

  “我要当农民”

  “我将来要开个小卖部”

  “我的理想是做个孤儿”

  “我的理想是爸爸能帮妈妈的忙”

  这是乌蒙山石门坎新中学校学生收录作文中的人生理想部分。

  要吃饭,就要种地,要种地,就要有劳动力,劳动力就是男丁。这山里有的人家生了五个女孩,女孩的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男孩”。

  赌博、酗酒、抽烟,这是他们作文里的父亲。田园里的女人们扛起了锄头,成了孩子们生活的支柱。所以有人拿笔写下了“我的理想是爸爸能帮妈妈的忙”。

  有的小孩因为父母的逝世,成了孤儿,被爷爷和叔叔带着偷东西。

  有的小孩清澈漂亮,却坐上了青年人的摩托车后座。

  十五六岁的年龄哪怕是把头栽进了课本里成绩优异,寨子里一个男人的电话,就能牵回家去做生育的机器。

  这本书好就好在,全书没有举出一个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成为社会精英的例子,一昧强调幸存者偏差才是教育的悲哀吧。

  乌蒙山外还是山。

  桃花源只在小孩的作文里。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读后感(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之所以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央视一个综艺节目《经典咏相传》里的一首小诗《苔》,初听是因为其旋律的动听及童音的质朴。再听便是被其背后的故事打动,听闻梁老师和其妻子著有这样一本书,当即决定买下认真阅读一番。 支教本就是一件苦而且累的工作,但是如果把这份工作做到跟书中这些老师们一样,那么,不管怎么回忆起这件事情,我想甜蜜还是比苦累更日久弥坚吧。 这本书收录了老师们在乌蒙山支教的岁月里,山区孩子们写的一些作文,还有一些插画,当然,这些插画也是孩子们平时画的,每一篇或长或短的作文后面都有着山区里孩子们的介绍,各有各的特点,但多数都是些留守儿童。通篇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想我小时侯写的作文也许也是这样吧,真实而又天真,单一但又有趣。 我看到孩子们写自己家里的山,写自己门前的水,写自己今天干了什么吃了什么的流水账,其中有一篇我读来颇有感触,具体内容不可记,但写到今天和妈妈到镇上买了啥,然后还有今天和谁争吵了以后决定不理他了这样类似的话,竟让我有了极大的代入感,这不就是我以前小学写日记的内容吗?还真的是同一片天空,同样的经历啊!看他们的作文,就像看曾经的自己,仿佛自己回到了十几年前,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没有现在手机电脑诸多的诱惑,也没有长大成人的烦恼,只有着孩子们特有的游戏,还有诸多诸多奇妙渴望实现的梦想。 我想,很多年后,当这些孩子们长大了,发现自己这样一本书曾记下来自己童稚时期的点点滴滴,跟我现在一样,看到那些片段会被自己的曾经给笑到。那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最后用那首苔结尾,只为了提醒我也提醒看到这个的人。 总有这样一些孩子,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却也能勇敢的开放。 也能记起,我们也曾是少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读后感(三):由这些小故事想到的遥远的记忆

  童真都是最值得被保护的。

  想起来小学同桌不爱学习,老师让每个人写一个竞争对象,他写的是我不想比谁。虽然老师揍了他一顿,但是我觉得他真的是好骄傲啊,但是小孩子的骄傲,又是那么单纯,因为他一直想着跟他爸爸一样以后买西红柿。

  还有一个同学,他比我们大很多岁,大人们都说他傻,因为他的妈妈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但我觉得不是,他不会拼音,但会创造一种自己的符号标识汉字,算术也是用自己方式去算,那个时候老师形容一道题简单就说连xxx都会了,我挺不喜欢的。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特别可爱而真诚的人,他喜欢画奇怪的画画,我有一次跟他说很有意思,他就画了很多给我。当时班上好多男生喜欢故意惹他让他发怒,那个时候我气到眼里全是泪,想象中他应该是武侠剧里装疯卖傻的三少爷,哪一天就让人刮目相看。

  他跟奶奶一起生活,长时间看不到妈妈,我记得有一天他妈妈来学校找他,接他提前回家,他特别特别开心。

  后来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他就去打工了,自然是体力活。我高中的某一天路过他家附近,就问我爸,他现在怎么样了?我爸说大家都传他疯了,他去打工,老板欺负他,一年只给他发了一点点工资。但是他对老板忠心耿耿的,因为长得高大,又很有力气。好像也会有人经常打他。大概再也受不了这种不公正。

  那一刻好像记忆又回到了遥远的小时候,风吹开窗帘的午后,大家都在睡觉,他偷偷在画画,好像那些嘲笑的玩笑话,随着风也飘远了…

  成年人世界的残酷早已在童年时代露出端倪。

  自始至终,他只是没有学会所谓正常人自然习得的冷漠,利己与圆滑,而已。

  这些年,我也着实变得冷漠与迟钝了,这些记忆像平静海面一朵朵小浪花,告诉我事怎么一点点成为现在,我曾经是怎样的人啊。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读后感(四):米有标题

  这些孩子用稚嫩又朴实的语气讲述的故事把我迷住了!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读着童话故事,欣赏着或是奇怪或是精美的插图!那些小小的插图仿佛只是另外一个世界为我留下的小小窗口。只有一把雨伞就可以去冒险,既可以当降落伞又可以当小船;在森林中有一个小姑娘拥有一座最漂亮的房子和最可爱的朋友,每天都在阳光下唱歌跳舞.......

  当我们谈起现在的小孩子,仿佛人人都从妈妈肚子里开始就要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来为以后的竞争做准备——音乐胎教,双语幼儿园,国际中学,世界名校……可是啊,可是啊,在那大山深处还有一群他们的同龄人,可能正在听着他们不识字的爷爷奶奶讲着那神秘古老又荒诞离奇的童话故事,可能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只是为了有学上,可能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次爸爸妈妈,可能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负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当别的孩子还躲在妈妈的裙裾下,他们却坚强乐观地令人心疼………但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懂得林中小鸟的心事,他们享受着最清冽的溪水和最纯净的空气,他们知道山坡上每一块石头的位置,他们知道哪样果子最好吃,他们知道怎样悉心照看一片田地,大自然对他们来说就是所有幻想和快乐的来源………

  所以,当大部分人都在追寻更加便捷舒适的都市生活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人回过头来,真实地走入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创造实现梦想的机会。毕竟,他们的未来就像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想象力一样,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哪怕只给他们一点点微弱的火苗,他们也能尽情地燃烧。书中的老师就是帮孩子们实现梦想的精灵啊!老师们对每一篇小文章的点评,都充满了关爱和理解,不论是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对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即使是并不懂事的他们一些混乱又邪恶的想法,老师们也只是在耐心地引导。相比之下,老师们更擅长发掘这些孩子们的优点和可爱之处!支教老师是最可爱的人了!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读后感(五):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这是最棒的小学毕业证书

  知道乌蒙山的这些孩子的故事,最初是公众号“做书”在20161002的一期推送《我从未教过他们如何写诗》,看完就被感动了,后来参与了这本书的众筹。

  2017年1月9日,这本书到达我的手中,我开始正式地阅读,关于一群大山里的孩子的作文,以及他们的故事。

  起初,以为书里会有很多孩子们写的诗,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诗歌只有一小章节,十几首。其他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孩子们的作文。诗歌的章节放在最后,在看完前面几个章节之后,再来读这些诗歌,带给我的感动,并不亚于之前那些有故事的作文,我想,这大概也是编者要将诗歌放在最后的用意。

  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作者的简介,老师的评价。结合他们的身世背景,这些文字,让人读来更有感触。

  大山里的孩子,写的也都是他们生活的日常,但你会发现,他们的文字里透出的思想,有时候让人欣喜,有时候让人心疼,会看到他们的文字和现实环境的冲击,也看到那些心中的爱。

  老师的备注里说,

  乌蒙山区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时间笼罩在雾里,树上常常挂满露珠,道路因雾气和水珠泥泞不堪,孩子克服一切来上学,甚为艰难。

  王吉利有个姐姐,出生不久就去世了,于是王吉利就成了爸妈的宝贝,或许是因为孤单,她养很多小动物。有次老师们赶场遇到王吉利和妈妈,她妈妈手里提着一条放在水里的大草鱼,老师们对妈妈说:“今天晚上吃鱼啊!”她妈妈却回答:“是买给王吉利玩的。”

  韩天波,苗族。被问及父母相关的事,他总是会默默流泪,越哭越伤心。老师会让他哭上一会儿,然后继续谈论,希望他可以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的不完整,感恩现在所拥有的。《柳树》一文描写的是学校操场边上陪伴孩子度过一年四季的几棵柳树,秋风给它们的安慰,堆雪人的孩子们给它们的幸福……柳树所拥有的安慰与幸福,是韩天波所渴盼的吗?

  韩普川摘花的时候留下花根。他写道:“只要留下花根,下一年它就会长出很多的老王花。”莫非他读懂了老师们教他的“留将根底在,岁岁有东风”?不管他是否理解这句古诗,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花儿给了爱思考的韩普川智慧与想象力。

  韩普成,苗族。他是成绩最好的苗族男生,可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学期开学的时候说他不来了,不想读书了,想去打工。过了三天,他还是来了,只是状态不太好,跟班里另外几个男生一放学就出去玩,很羡慕打工能赚钱的哥哥。打工成了寨子里年轻人的出路。不想努力读书却想赚钱,就跟着大人去打工。这也是大多数苗族男孩子的梦想。

  尽管山路难走,老师们还是坚持家访,也正是因为对于孩子家庭背景的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不同的孩子的特长。每一篇文章里的备注,都能有让你觉得感动的地方,正是老师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理解和那些发自内心的爱护,才有了这本书。当然,书里并不是完全记录苦的部分,也有很多山里孩子的乐趣,让人读来心里明朗。

  韩普玉有一幅画《走出大山》,那幅画上写了这样的一行字:“我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如果只看画,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用水彩笔涂的画,说不上什么好看。可这一句话,却让我思考了很多。有多少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梦想是走出大山。但是,之后呢?有时候,我觉得,大山是否也是一种保护伞,将那些纯真锁在大山里,孩子们单纯快乐地生活,不用理会世间的繁杂。

  然后,我也会想起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从一个小的地方,走进大城市,接受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以及那些压在我们身上的重担。那些最初的不知所措,那些因为压力而产生的迷茫,那些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想起一句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但我们不愿意,这么早就告诉孩子社会的残酷和真相,我们仍希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保有一颗诗意的心。

  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你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美的,它就还是美的。

  我想,孩子们能写出这些文字,写出那些美好的诗歌,也是大山和苦难赋予他们的礼物。

  记得看《从文自传》的时候,沈从文写他小时候逃学,逃了学没什么去处,一个人到庙里去看人做事,有人下棋,他看下棋,有人打拳,他看打拳。又比如,他绕道去学校,在路上,看针铺店的老人磨针,看伞铺的人做伞,皮匠做鞋,剃头师傅刮头。染坊里,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的石碾上面,偏左偏右的摇荡。打豆腐的作坊,头包花帕的苗人。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大鬼、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一两分钟,看他们贴金,傅粉,涂色。 沈从文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这大概就是童年时代,关于文化的启蒙和熏陶,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 我看书的时候,就感叹,现在的小朋友,再不会有这样的体验了。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聊起乌蒙山的这些小孩子写诗。同事说,城里的小孩课业很重,要学的很多,他们没有时间来慢慢挖掘这些天赋。 是啊,这也是现实。浪漫的情怀,自然的天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最缺的,竟然是时间。 也许,远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是因为教育资源匮乏,难得有优秀的老师,才花很长的时间,引导他们写诗。但是,回到现实的角度,我们又深深的知道,除了文学,他们要学的还有很多。能引导孩子们写出优美诗歌的石门坎新中学校,他们一定不是只关注文学教育。 然而,我总是抱有些幻想,比如,这个社会,可以规划得更好一些,可以更注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可以将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小一些,人们不必去离家很远很远的大城市打工挣钱,可以少一些留守儿童,可以让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享受一些关爱。因为,一颗被爱灌溉的心,是多么重要,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