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收听详解版《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
原著 | 阿兰·德波顿
解读 | 梅叶挺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旅行的艺术》,这是慈怀为你读的第八百五十六本书,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想要查阅每天一本书的详解版,点击文首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让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书中精华。
旅行这个词,对现在的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之中,在难得的假期,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萌生出我们要去旅行的想法。有时候一张绝美的风景照,一段令人心动的文字,就会勾起我们立马就要旅行的热切期盼。
作者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型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同时博览群书,完成多部小说和随笔集,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旅行的艺术》自出版以来,长踞英美畅销书排行榜,已售出至少40万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说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好奇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的动机:
有时候我们升起对旅行强烈的愿望,是因为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异域的魅力就在于新奇与变化,你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是骆驼,而在家乡,你只能看到马;你所住的房子是方正宽敞的,而别的地方的是有天井和高墙的。
但除此之外,这一切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因为我们看重这些域外特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新奇,而且还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个性,更能满足我们的心愿,相反,我们的故土并不能做到这一切。
德波顿在阿姆斯特丹的机场,被一块指示牌吸引住了。只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方向指示牌,但它却让德波顿感到快乐。
因为这代表着已经到达了一个“别的地方”。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
而从喜欢这个指示牌开始,也预示着这个国家更投合自己的性情与兴趣,接下来将会是一段令人愉悦的旅程。
在阿姆斯特丹,德波顿住在一个小旅馆里,白天他在城中各处散散步,看到很多用淡粉色长形砖和奇怪的白色灰浆搭建成的房屋,很多排狭长的公寓楼;每家或每幢门口都停着自行车;看不到华丽宏伟的建筑,这些和他的国家都不一样。
在这样的环境里的生活便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他想有一辆自行车。他想每天晚上将自己的钥匙塞进这红色大门的锁孔里。他想在黄昏时分站在没有窗帘的窗前,看着对面一样没有窗帘的房间。
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
有人问苏格拉底他从哪里来,苏格拉底回答说,他来自世界而非雅典。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因为风而四散各地,然后在一个国家出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之地;但是,我们长大成人后,都有依据内心的忠诚来想象性地重造我们的国家身份的自由。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风景:
去大自然中,体验凝固的时间点
对于去什么地方旅游,各人有个人偏好,但是大多数的人,日常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对于自然的美丽会更加向往。
诗人华兹华斯说,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矫正的功能。
德波顿决定去华兹华斯曾经生活过的湖区旅行,亲身去体验诗人笔下大自然的魅力。
那是一个极小的小山村,选择不多的旅馆,宁静的夜晚只能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在到达湖区的第二天傍晚,德波顿和同伴在一张长凳上坐着吃巧克力条。
他们对所喜爱的巧克力条的口味交换了意见。接着,就安静了下来。
德波顿的目光停留在小溪旁田野上的树林。树的颜色不一,呈现不同色度的绿,仿佛是有人从调色板上取下的样本。
这些树给人一种特别健康、充满活力的印象。它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老旧或悲哀。
此时德波顿很想把脸埋在树林中,好让它们散发的芳香帮助他恢复元气。自然界不在乎两个在长凳上吃巧克力的人快乐与否,只是自行地呈现一个那么符合人类审美条件的景观,这的确神奇非凡。
这就是“凝固的时间点”。我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
当时德波顿并未意识到这个景象已印在脑海里,直到有一天下午,他困在伦敦的交通阻塞中,心烦焦虑,突然那片树林的景象又涌现了出来,将那些排得满满的会议和未答复的信件都一一撇开了。
他的心回到了当时的长凳上,他想起了看到那片树林的心情,烦乱的思绪突然得以平复,心中的焦虑慢慢散去,好像这片树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有勇气继续生活。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久了,难免会疲惫冷漠,时常走访大自然可以唤醒我们心中久违的柔软和感动,自然的力量会让我们懂得敬畏和尊重,这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可爱和奇妙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颠覆习惯:
日常生活中寻找新意
当我们旅行归来,会发现以前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只是暂时去别的地方做了一回过客,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日常,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尝试另外一种旅行方法吧——“室内旅行”。只需环绕自己的卧室,重新以旅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居住的环境,也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追随着室内旅行的想法,德波顿开始尝试颠倒习惯的过程,他以自己居住的街区,从家到地铁站的这一段路为目标开始“室内旅行”。
在抵达目的地前,尝试分离他周围的环境和他以往为这些地方所设定的用途。他强迫自己遵循一种特殊的精神命令,环顾四周,仿佛自己从前从未来过这里。
慢慢地,他的旅行开始有了收获。
以前他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不会感受到任何美的吸引,不会产生任何联想,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惊异或感动,他也无从萌发哲思。而代之,只有一个强烈的呼唤,那就是尽可能快地到达地铁站。
可是现在这里的每件东西都可能是有趣的,眼前的事物于是开始显现出潜在的价值。建筑是不一样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我们已经居住了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地方,还能发现什么新的东西。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一切,因而对其视若无睹。可是当我们改变心境,一切都会不同。
那么,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其实旅行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来过,也不是为了炫耀或出逃,不能去正视自己内心,去思考旅行是为了什么的时候,现实的一地鸡毛依然会把你打垮。
旅行不是万能药,而是从“观世界”到“世界观”,尝试探索生命的广度与深度。每一个奇妙体验的尝试,都是寻找真实自己的方式。这是一个出走的过程,在短暂的时间里与自己对话,在时光的缝隙中遇见真正的自己。
灵魂总是渴望自由的,远方有时在近处,有时在他乡。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旅途本身,而是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内容为每天一本书的简版,查阅详解版欢迎点击文末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
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是慈怀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听书服务,特地打造的一座成长图书馆。相比在公众号上的内容,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内容更完整,功能更丰富,一起了解看看吧:
内容更完整:小程序为每天一本书解读详解版,目前已经有700多本书目。每天20分钟,陪你读懂一本书。
小程序进入更方便:无需下载APP,进入小程序登录后,微信首页按住屏幕下拉,即可在顶部出现的小程序栏轻松进入听书,再也不用在浩瀚的文海里找到当天的听书了。
找书、作者、主播更方便:公众号每天推送过后,再想找到哪篇文章就不容易了。于是在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首页顶部,我们专门设置了搜索入口。想听什么书,找哪位作者,听某个主播的声音,直接搜索就好了。
点击下图进入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收听详解版内容
欢迎喜欢每天一本书专栏的书友们点击图片体验,长期畅听可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如有任何疑问均可添加客服乐乐(微信号:chdsh04)咨询详情哦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与Pexels
*文:梅叶挺,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出版有《岛上故事》,新书《西游新世相》热销中。个人公号:丫说。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每天一本书小程序,领取你的成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