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精选

2020-08-19 23: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精选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一本由[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的田园城市》精选点评

  ●很有意思的一本经典。与我司的理念有几分相似天真、进步也有些绝对了。有启发的。

  ●在英国读书觉得兰卡斯特作为一个city实在太村了,现在回味有点田园城市的意思。田园乌托邦,难以实现吧。

  ●金经元的导读很好。

  ●本书被誉为城市规划方面的开山之作,但与其说作者的主要目的构建一个理想的田园城市,不如说是以城市规划作为手段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书中处处可见对社会主义美好憧憬,以及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接触太多思想类的书,加之对人类美好未来不信任,导致我对书中的技术细节毫无兴趣草草掠过。嗯,专业后的硬着陆……

  ●两个世纪之前的规划,很像公社

  ●相对于类似于"开山鼻祖"级的高大地位,其实是一个研究社会问题书记提出的关于社会改革宣传册,对于经济社会的运转机制做出了很多设想。100年前的书了,天真乐观之处让人咋舌也让人动容。也许现在读,只能是再次把城市规划从图拉回人,重新审视城乡作为物质精神文化容器,其结构形态与其中的社会制度关系喜欢第一章前的引文:“我绝不停止思想斗争,也不让里见在手中昏睡沉沉”——我不会停止思索与质疑,也不会因此停下实践探索脚步。 有些地方翻译明显语病。

  ●明天就发篇书评

  ●其实表达的是对社会制度改革的愿望

  ●书里假设管理者绝对利益的,绝对不会出错的的上帝……想象很美好,但转化现实……难上加难……

  ●城市规划乌托邦。作者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绝非等同于“花园”城市、“卫星”城市,而是汲取城市和乡村各自长处、摒弃其短的小型复合城市(人口约32000人,这在中国大概只能称之为镇),再由多个这样的城市形成城市带。这样的城市实行经济自给自足土地无法自由买卖、文化差缺由其他城市补足,以及带点儿中世纪行业公会色彩,在在表明其保守性格偏狭格局(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今天的城建迥异于作者的初衷国际资本往哪里走,人就往哪里走,走到的地方即是一座城,以及满城的金钱机会想。当然,还有随这些东西落空而来的幻灭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一):《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十九世纪末,埃比尼泽·霍华德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著述了《明天的田园城市》。在书中,霍华德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并给予了理论论证,这个理论论证就是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这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一种简练的阐述,即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各自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它们像磁铁一样对居民进行“争夺”,而田园城市正是由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而成的第三块磁铁,从而赋予居民新的选择权。

  霍华德将田园城市下了一个定义: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委托管理

  而田园城市和其他市政当局之间的最本质区别之一是,其取得的全部收入来自地租,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霍华德从规划布局、收入、支出、行政管理等方面论证了田园城市仅靠承租人所缴纳的租金,不但可以满足建设期所需的土地款、贷款利息,还可以有结余投入到城市公共事务中去,从而使田园城市得以发展。

  霍华德的理念由他亲自实施在莱奇沃斯这座最早的、运行至今的田园城市上,但更多的后来者几乎都仅仅是建造了一个个普通的郊区住宅,而完全忽视了田园城市的精髓不仅是它的“安居”,更是它的“乐业”、它在某种程度上的“自给自足”。如今做小镇,希望避免“只是营造了一个漂亮的郊区的房产楼盘”的尴尬,确实应该认真贯彻霍华德的理念——居住在这个小镇里的居民,也许他们是业主,但更多的是小镇上的产业的从业者(包括企业主、农场主和雇员),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可以不离开小镇就能通过劳动、投资手段等取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享受愉悦的生活——小镇已与居民形成了羁绊,而不是冷冰冰的“市民容器”。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二):乌托邦的理念 ——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

  乌托邦的理念

  ——读《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

  霍华德这本书讲的并不是城市规划,而是社会变革。他提倡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在这个思想背后其实是从资产阶级利益至上到关心人民利益的转变。

  具体来说,为了解决伦敦等大城市的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在一片新的土地上,规划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市土地由居民所有,居民所上缴的税收足以支付土地费用和政府财政支出。在这种城市下,居民不仅可以感受乡村的风光,还可以体验城市的便利。并且,这是一个民主的城市,慈善事业、市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由居民共同决定。这种城市的优点:一是让农业和工业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居民不必付高额的土地租金和旧建筑拆除费用,因而支出少。霍华德说,这是介于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状况。个人主义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关注更公正、平等地分配。而在一个小范围内,社会成员有充分和自由的机会按意愿行事、按意愿生产、自由结成社团;同时社会福利得到保证,集体精神变现为广泛的市政成就。田园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范围。

  但是这样的城市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把居民理想化。“在这个城市的自由气氛中,那些怀有为社会谋福利之心的人始终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责任感去从事试验,这样就会启发群众的良知并扩大群众的同情心。”性善论的推广?

  其次,忽视市场的作用。在霍华德的理念中,田园城市中的商店由居民共同决定数量和分布,以避免商店的过多。但是,少的商店意味少的商品,意味少的服务,城市集聚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而在城市人口饱和的时候,霍华德提出要原有田园城市的周围规划出新的城市,从而形成一群“社会城市”。这又如何保障已经有聚集效应的城市周围的土地租金不会上涨呢?又如何避免陷入伦敦的困境呢?

  最后,忽视集聚的力量。城市的集聚最初就是因为集聚——规模经济、规模交易。田园城市则是返回“小国寡民”的状态,城市的优势也缺失了。

  然而,我们关注的模型背后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过分强大的人为干扰,可能使客观规律暂时受到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可能持久,现实生活的教训将使人们最终把它抛弃。”

  “真正正确的行动体系更需要的不是人为的支撑,而是正确的思想体系。”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三):《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史上经典之作,已发行六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如此经久不衰,值得再看。

  书中内容较少,作者全力阐述的就是一个田园城市的构建。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应对过度城市化的一种解决策略,按照他的想法,若在城市周边方圆按规律布置一些相应的小型田园城市,就能使大城市很多问题(比如居高不下的房价)不攻自破,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伦敦这样的国际大城市的瓦解或消失。他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现在看,这个100多年前的主张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幻想的色彩太浓。然而,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

  (2)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陈腐观念。

  (3)城乡结构形态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4)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然而,彻底改造伦敦的时刻,最终将在比现在巴黎、柏林、格拉斯哥、伯明或维也纳展现的更为综合的范围内出现-尚未来到。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必须建设一个小的田园城市作为工作模型,然后才是建设前面谈到的城市群。在完成这些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好以后,就必然要改建伦敦,这时,既得利益集团的路障即使没有完全清除也大部分被清除了。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四):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道路

  

很薄的一本几个小时就能看完,看完后你会发现《原理》中的很多话都有出处,而不是像初中政治一样瞎扯淡。比如“以人为本”,到底怎么算以人为本这本书已经可以给出答案(但是霍华德对社会主义的见解很独到,以及有些意思在天朝已经有所对应,比如公私合营这种,并且他已经表明这不是一本社会主义读物,虽然要建立社会城市)。经济学部分也不算难,整体在可以看懂(但是还没细致钻研)的难度范围里。

译序很精彩。译序中的几个前提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例如“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城市如何具体体现这样的社会”,本书的重点仍然是经济性、政策性的,意图建立“社会城市”,“田园城市”是一种方法和实践。这里摘录霍华德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观点,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问题处理;城乡结构形态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霍华德拥有超前的思想和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从以下方面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道路:城市——乡村三磁铁;城市——乡村财政(财富生产与分配);城市——乡村行政管理;两个具体措施,半市营企业和准市政工作;田园城市的优越性及出处;预计遇到的困难;田园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他思维缜密,考虑得当,所以本书的思想成为后来多个城市规划的参考。

霍华德强调他的方案具有开创性和优越性,并且他认为理想成为现实的前提是合理规划、政府支持,一旦田园城市开始建设,他就有充足的打算让田园城市收支平衡、稳定发展,其中第四、五、六章全面地介绍了政治经济如何发展,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模型。

霍华德的几个思想要点:土地归人民所有,田园城市是唯一的地产主;提高钱财的周转次数;先买入土地,并且不用等待钱款全部集齐才开始施工;减少重复的商店个数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大胆并理想化,甚至在他的假定里田园城市居民都是高素质、爱国并自愿交税的好人。显然在现实里不太成立(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在规划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然而,他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不紧不慢,他相偶然事件和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理想的前提下不乏理智。

霍华德又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从流浪儿童之、戒酒所和癫痫病人疗养院等中可以看出,从他主张男女都可在政府任职也可以看出。

几句废话。一百多年前英国的利息好高啊,4.5%在今天是高利贷了吧,“要是对方有良知,可以降到2%”,这也挺多的。第55页,“它的范围将直接按照承租人自愿缴纳的税组来衡量”,难道是想交多少交多少的意思吗。我最多的批注是“太理想化了吧”。

总之,阅读这本书是必要且有趣的,希望大家都读读。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五):最接近现实的乌托邦

  从刚入大学就一直听师长推崇霍华德及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可是一直未亲自读过其书,而今细细品读,发现以前对其认识的肤浅,更觉田园城市对现实的远大指引。

  一.基本梳理

  Garden city,其翻译也是几经波折,比较认同的是田园城市,单纯地翻译为花园城市,会过多关注了Garden city在景观及环境方面的外在表现,而田园城市则更精确地表达出其城市—乡村结合体的社会城市特征。

  品读田园城市,并不能先入为主地简单从其几张示意图去理解,现在的我们早已明白光靠物质空间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正因如此这书后面深层次的大篇幅的关于财政,行政等方面的论述才更觉精彩。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财政方面的运营,尤其是税租的构成及使用。税租分为三种,第一种地主地租用于偿还债务利息,第二种偿债基金用于偿还购地债务,第三种地方税用于公共事务。这种运营模式的意图在于逐步消灭地产主,最后将城市税租完全用于人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失败剖析

  田园城市不单单是简单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更重要的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但在实施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规避这一精神实质,实在令人惋惜。不禁令人想起国内南方科技大学的去行政化实验及前总理朱镕基的政治改革运动,同样都是无疾而终。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

  1. 尽管田园城市对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考虑,但其终究未深入论述关于保守的资产阶级各方势力纠葛及他们对权力金钱等等的追逐。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去推动,这样才能在保守势力的围追堵截中胜出,这在西方战后这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被反复证明,在中国就更是如此,凡是涉及政府类建筑,无不建设的高大上。

  2. 未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在吸引力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城乡一体化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设想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其落脚点却出现了问题:社会的发展是有惯性的,人们尽管会为各种城市问题而担忧,但城市的吸引力仍远远大于乡村,人们的迫切愿望只在于用各种方法切实改善城市的环境等各项指标,而不是将人口分散至乡村,在西方许多国家,现在建成的所谓的田园城市,实质上都是郊区住宅区。更有甚者,后来的卫星城市理论也只是单纯从形态上模仿田园城市而已。在当今中国社会,采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可行的,现在的大都市的人口基本已饱和,就业,保险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已实现全覆盖,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政府的目光必须也应该往乡村转移。

  3. 城市运营过于理想化。从其“前任”来看,各种理想城市模式,各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各种各样,有对社会保守势力估计不足的,有太过于天马行空无法实施的,有未考虑人性贪婪的等等,霍华德在极力避免这些失败的经验,其土地采用以分发债券的形式获得,后来通过税租方式逐年还清,其行政设置采用以中央议会和部门联合的方式,并真正建成了莱奇沃思和韦林,然而在韦林城市中,其设想的委托制的管理方式也在日后被废除,也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其运营模式的失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