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命运读后感精选
《自由与命运》是一本由[美]罗洛·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种本真的思考、感受和讲述的个人自由,以及意识到这样做的个人自由,就是把我们作为人而区分开来的那种性质。由于总是与人的命运相矛盾,所以这种自由便成为诸如爱、勇气和诚实这些人类价值观的基础。自由就是我们怎样和我们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且只有当我们拥有自由的时候,命运才有意义。在我们的自由与命运抗争及合作中,我们的创造性和文明自然就诞生了。” 值得反复读的一本人生之书喔
●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抉择我同意,在命运之上也确实能更加建立自由感。但是啊,这时,对于自由的定义却已经是种自我催眠了。我更愿意承认人必须为了责任牺牲一些自由,而非协调就是种自由。(如此说来,其实他的书,其本身就是在给读者心理治疗,虽然主观了点,脱离了他自己提出的存在与人本。但对于大多数人是拥有次情景的吧。)
●刚开始没感觉。看到后面简直要心碎。什么叫“没有人得到过足够的爱这样的宿命”!55555555555
●相当深刻又让人易懂的关于,心理治疗,关于自由与命运的思考,以及看法 引经据典,我很认同
●虽然看完了但是真的不推荐…… 可读性差的一般原因得怪翻译,有些语句语序我像在做什么成分拆分题,最终也没懂他在说什么。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稍微好点。能看出来原著阅读量挺大的,其他么……
●身为一个无神论,偏偏是个命运论信者,如果说命运可以改变,那又能拿什么来证明改变不是本来就属于命运的环节,终点不是早就决定的宿命。命运可以解释无法解释的一切,就像星星有它们注定的轨道。
●人生并非命定,自由却在高处。
●看不懂的留给以后去琢磨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为什么总给罗洛 梅的书评5星呢?因为每本都有不同侧重点,都能让我在不同的地方得到很多收获。要说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仍然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哲学,教我们理解黑暗、消极、焦虑、绝望等等。善恶之分后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元素,价值判断只是社会成型之后形成了。社会需要积极,正因为积极、正能量的建设,才有人今天的文明,但是这种积极却被人滥用了,因为“自由”的概念的深入人心,导致人们无底线地追求自由,忘记了命运的束缚,想完全摆脱命运,达到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同样,绝对的洒脱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命运,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和黑格尔的哲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中国的道家思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本书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学会理解绝望,绝望之后才有新生,才意味着变革,还有要明白脱离病症的那种对自由的恐惧。
《自由与命运》读后感(一):评论在小黑本儿上
依然又是歪打正着的心理学书籍。
最喜欢的一句
当一个人对更大的善产色产生敏感性时,他也具有了产生了更大的恶的潜能。我们能够走得越高,我们就可能沉得更深。
全书围绕一个人的案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把笔记都记录在黑皮书上了。
《自由与命运》读后感(二):好像有点理解命运的含义了
之前对命运是拆开理解的,命是不可改变的,运是靠自己掌握的,如打扑克牌,发牌的是上帝,你拿到的牌就是你的命,而怎么打牌,就是运。发牌加打牌,就是命运。即是不可改变的,又是可以改变的。牌是好是坏,是注定的局限性,但打的是好是坏,就看你的创造性。
命运,包含着不可改变的和朝向某个目标的意思。如死亡,一直在那里不可改变地等待着,我们是奔死亡而去的。
我把命运定义为构成生活中的“注定的东西”的局限性与天赋的模式。
很大的尺度上,如死亡;较小的尺度上,如石油短缺。
在面对这些局限性时,我们的创造性才会出现。
命运在不同水平上面对着我们。
一、宇宙水平上的命运,如诞生和死亡,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也可称为“上帝的行动”;
二、某些注定的东西,如遗传,你投胎为人还是投胎为猪,你是黄皮肤还是黑脸蛋,你是男是女,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天赋,某些特殊的才能。
三、文化的方面。生在中国的人基本上是筷子夹菜,而欧美是用刀叉,这是文化带给我们的限制。
四、境遇。如你出生在战争年代
《自由与命运》读后感(三):自由与命运
这本书是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晚期的作品,主要探讨了自由、命运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书中分了四个部分阐述:自由的危机,通往自由的错误道路,自由的特点,自由的果实。因为本文主要讨论人格方面的问题,所以接下来主要介绍自由的危机和自由的特点。
先介绍罗洛•梅的人格观,在他看来,人格所指的是人的整体存在。而要认识人了解人,揭示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就必须回归生活的直接经验世界,这和佛洛依德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另一本书《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中,明确指出人格的本质结构,自由、个体性、社会整合和宗教紧张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这本书就是主要介绍了自由。乍一看,将自由和人格联系在一起很新颖,其实不然,在我的理解看来,罗洛•梅将自由看做人格上的健全,是人格的基本条件,是人整个存在的基础。卢梭曾在书中写道:“本性对每一种动物下命令,野兽遵从了。人感受到了同样的刺激,但他认识到他可以自由的接受和抵抗;尤其是在对这种自由的意识中,他的灵魂的精神得到了表现。”罗洛•梅在这一点上与卢梭有相同的看法,他在书中谈到,自由并不是无限的,它受空间、社会等等方面的限制,人恰恰是在利用现实限制的进行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自由的危机即是人的心理机制发生了异常,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使人获得自由,重新找到控制自己的力量。他觉得心理问题就像发烧,这表明人的内部结构出了问题,并且正在经历一场战争。作者在描写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治疗的目标并不是驱走所有的冲突,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些问题本就是生活的一个正常的方面,比如焦虑,它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刺激,如果它完全消失了,那么我们将对许多问题的到来、发生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应对了。所以我觉得治疗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自由地觉知和体验自己的内在机制。
罗洛•梅通过考察20世纪中期人的存在困境,展现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这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份救赎的精神资料。
《自由与命运》读后感(四):幽默大师的乌托邦
自由、命运、存在、意义,这些看似宏大的字眼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部分的阐释。巧妙地是作者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因为作者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的缘故,这些看似摸不着头脑的宏大字眼,在这里都由一些小小的案例串联起来,得到了微观阐释。罗洛。梅不同于一般的学者 的故弄玄虚,他耐心,严谨却不乏幽默,让我第一次触及到这些问题的表面也解答了我的许多疑惑。
看着本书时恰逢自己正处于生命的低谷,无意义和无价值充斥着我的生活,它就像一个密封的容器,我无论怎么么走都找不着一个出口。所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我一直以这样的人生信条来支撑自己:永远也不要停止。我的整个精神就像一个紧绷着的弦,似乎快达到崩溃的边缘。我感叹作者的先知,他就像一面镜子,从他那里我清楚地看到了自身。长久以来我想说的话似乎都借由作者的口讲出来了。
自恋者有一种躲避他人的倾向,他们蜷缩在自己的世界,这恰恰反映了他自己的不自信,逃避和不接受自我的命运。作者笔下的命运意义宽泛,那些我们无法更改的就是命运,既然没有办法接受他,只有坦然地接受,这时候自己的心灵得到了解放,反而会在不经意处寻得一片天。我恰恰就是这样的自恋者,一个即自恋又自卑的矛盾统一体,对他人的意见不置可否,却在私下底捏紧了拳头,内心暗暗地鄙视着对方,这是我不快乐地来由之一。书中的有些话符合我彼时的心境,我很乐于看到自己,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也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我总是将书的第三章与《1984》联系起来,教会将保护人类使他们完全免于自我实现,使之不会出现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出现的那些自由的危机。就像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和谐,在安定的环境呆久了,人往往会丧失斗志,也丧失了创造力和自由的来源。对于群体而言,自由的危险就在于不墨守成规的人会颠覆这种内部平衡,将使用他或她的自由来毁灭这些实践证明可取的方式。所以电幕监控着人们,老大哥会时时给人们灌输社会美好的幻想,创造新语压缩人们的思想空间。这些个事情似乎曾经发生于我们国家的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
可是瞧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呢,当有一天自由冲破枷锁已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时,当权者们又开始寻求另外一个机制寻求社会平衡了,因为他们担心自由的危险。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循环,不是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寻求内心状态的自由和自主吧,就像那位在监狱里的诗人,用他的笔冲破思想的栅栏。
《自由与命运》读后感(五):“迷失的”自由
罗洛梅的书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没有那么的硬,几天就可以读完了。比起读萨特的时候要轻松一些。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好几次正中下怀的感觉。原因是他解决了几个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作为一个做了20年乖娃娃的人,我在20岁以前几乎完全是按照父母和“超我”活着的。很少自由的选择什么,因此也不会对自己负责任,爱抱怨,上进却没有好的成果。总之就是活的各种压抑,做着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中国式假好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顿悟一般的。我的心灵解放了一次,解放的结果就是我变成了一个放任的人,我的道德感变得极低下。底线越来越低,似乎什么样的邪恶都可以接受。那一刻,我可能真的错觉的以为我自由了,至少比压抑的活着的时候感觉轻松许多。但这就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没过多久,我的心便开始焦虑,理性的堕落让我的心备受煎熬,我困在自己的枷锁里,再次失去了自由。
罗洛梅对自由与命运的阐释让我明白了这种煎熬的根源。命运就像一条线的两个端点,起点是生,终点是死,这是我们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从诞生之日开始,死变安然的等在那里,总会到来。而自由就是生与死之间的那条线,每个人的画法都可以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具体到日常行为,抽象到生命的本质。我们是自由的。而与自由携手并进的就是焦虑,因为选择意味着一种未知,意味着指向未来的可能性,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焦虑便油然而生。我们能做的就是理性的认识到命运带给我们的局限性,而后自由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并且勇敢的为我们的选择负责。我的放任自己解除压抑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用罗洛梅的话说,是“无视命运的任性”。命运就是一个集中营,我们被深深的囚禁其中,但是却在思想上有最大的自由驰骋的空间。这就是生命的自由,本质的自由。
另一点启发是就性的自由而言,我曾经在一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之后在思想上变得很放纵,觉得***一夜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差点想用对身体和性的自由支配去和陌生人约会,但是长久的道德准则还是约束了我。但是从那时起,从我可以接受那样的行为起,我就在不停地思考,性和爱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真的是无性不爱吗?又或者我们真的可以无爱而性吗?
罗洛梅给我的回答是,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是不自由的。表面上看,你完全自由的支配了你的身体,可是你的灵魂却受到了最大程度的禁锢。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是一种自恋,是爱无能的表象,再也没有爱的能力,无法相信自由的爱导致了通过没有关系的性来消除紧张。在没有亲密关系的性中,是把一份奖励放在了没有感情之上。就像炮友,大家各取所需,无需责任,享受身体瞬间的欢愉,只是一种自恋行为,而绝不是自由。性是由刺激和反应组成的,但爱是一种存在状态。极端的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最终导致个人的死亡。
这两点是我很有感触的地方,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观点,比如对一个叫菲利普的来访者的分析,自由命运与焦虑和责任的关系,愤怒是通往自由的道路等等,值得一看。